连四海为家的觉悟都没了,那就别当石油人了吧。想想那句歌词怎么唱的: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油田的命运就是这样,人跟油走。有油就扎根建设子承父业,把荒地建成家乡;其他地方也找到油了要建新油田,要么拖家带口搬过去安家,要么趁着年轻换个油田。但这是四五十年的画面,是我们的祖辈和父辈面临的情形。
如今,有不少当年的老油田正在面临没油了或者产量下降的现状,油田怎么办?人怎么办?
要么找个新油区打包走人,年轻骨干搬走,留下基本产能维系老员工到退休,再留下退休办等部门为老员工养老送终,并逐渐由地方市政接手。年轻人换个有油的地方继续干,同时再从院校招一批新人,另起炉灶。大庆在新疆盘下的新区块就是这么干的。
要么将油田总部业务向附近大城市或省会搬迁,依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吸引人才,由产油主导向石油科研和油田装备制造等相关业务主导转型,只在老油区保留基本产能养老,同时维持卫星油区(周边地区、省市甚至海外)的生产,以卫星油区维持油田整体效益。江汉总部搬至武汉,将老总部作为与在陕西、山东和四川等传统卫星区块平级的采油区,同时面向华南加大勘探投入,依托省会扩大自身石油装备制造优势,走的就是这条路。
没有采油收益的油区终归是要逐渐撤出的。
如果周围自然条件良好,且距离既有城市很近就好办了,它会逐渐接管油区,将其作为新城区发展。而油田本身已有的基建和市场会吸引附近村民陆续入驻。大街上的普通话会慢慢变成附近的十里乡音,只有依然工作的磕头机证明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火热的过往——这是我已经越来越陌生的故乡。
如果周围环境恶劣,本地除了资源开发及有关产业之外,连发展动力都没有,农业和用水甚至都难以保障,那么随着石油业务的撤离,人口的外流是必然的——这就是可以拿来拍摄人类消失的世界的地方,玉门油田老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