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弓要做三年····················英格兰长弓手射十几箭,人第二天就废了···
性价比实在是太低了
长矛倒是有
我们山东的土八路有一次伏击鬼子就是武器不够,于是准备了十几个长矛手,好吧,是红缨枪
然后伏击之后,战术训练很好的鬼子就瞬间派了几个人从土八路埋伏的山坡后边去偷袭
然后刚上山坡,就被红缨枪手给捅下去了····
是不是很有用??
然鹅有了缴获之后就没人用了···
因为枪能打远,红缨枪的十几个人只能干坐着·······
浪费人力资源啊
另外就是,你造弓箭的时间精力资源
可以造这个
两撅枪,县处级以上干部才能配备···
因为用的是德国步枪的79弹,近距离威力也很大很大很大的···
长矛还是有的,所谓红缨枪嘛,就是长矛,你到各地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或者军博,估计还能看到实物。差不多是和大刀一个等级的武器。
弓箭?祖传自带的一定有。批量装备部队不可能的。原因有2,批量制造不切实际,实际威力落后。
央视前2天刚有个讲传家宝的节目提到了某人的祖传弓箭,一把好弓光是弓头就要从几千头水牛中找到合适的,弧度相匹配的2个牛角做,更别说后面还需要制弓的弦、弓身,箭的话则有箭翎和箭头(涉及金属冶炼和铸造)。
你说简化以下行不行,也行,但你总不能让战士门拿玩笑一般的竹片弓去打仗吧?所以我们看看清朝是怎么造弓的,将军版的不奢望,军队批量版的总要有吧!
根据上文记载,清代弓的制作工序如下:
弓胎~胎面粘牛角~胎背粘牛筋~外粘桦树皮.
从具体的制作程序来看,清代弓的制作传统仍然是中国传统牛角弓的制作方法.
一部分制造用料说明:
清朝还对制作不同弓用料的多少,以及弓匠的工钱做了规定,如“制作五、六、七力角弓,用竹胎一片(或木胎),牛角面一副,把木一块(或用鹿角),梢木一对,牛角梢嘴二个(或羊角),鹿角垫二个,牛筋一斤(每斤拖折净牛筋八两),鱼胶六两,桦皮一副(如镶桃皮准用桃皮),暖皮一块,鹿皮二块,桐油一两,木炭十斤(如用白炭准给六斤,将木炭减去),丝弦一条,重一两,皮弦一条.弓匠四工,弦匠五分工.制造八力至十力角弓,照前所用工料加用牛筋二两,鱼胶一两,弓弦丝线二钱,弓匠五分工.十一力、十二力弓加牛筋四两,鱼胶二两,弓弦丝线四钱,弓匠一工.如造三四力弓,减去牛筋二两,鱼胶一两,弓弦丝线二钱,弓匠五分工’,
所以,你看,如果正儿八经做把弓,等于要把整个制弓产业复活起来。先不说咱们队伍有没有这个手艺和资源调度能力,就是有,你把这精力用来搞工业化,咱造火枪好不好?
你认为弓箭厉害的前提是几个人互殴。如果打像样的战斗,几千、几万人还用弓箭,那就是送命。步枪一扣就击发,你还在开弓;你几百人同时射箭,比不过一挺机枪几秒的火力输出。射箭需要体力,在战士普遍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射几轮战士就筋疲力竭了,我这面只是动动手指,再拼刺刀你都不见得能赢。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清朝用冷兵器对八国联军的火枪谁赢了?
弓、矛问题到这里。
然后,刀、矛、箭不光是威力问题,就是战术、战法也不一样。使用冷兵器和使用热兵器战法是不一样的。战法我不是太懂,但是能想到的,用冷兵器对热兵器,只能尽量靠近打肉搏,对方不可能放着远程(几百米)武器不用等你靠近。那就只能是灵活调度部队,打遭遇战、打埋伏。这要建立在战场信息准确的前提上(要时刻知道敌人在哪、有多少人、准备走哪)但那个时代的中国战场没有一方有这么厉害信息搜集能力。
甚至使用老式的滑膛枪和现代的步枪战法也不一样,比如老式的排队枪毙(集中人,发挥火力密度)和日本的万年三角队形已经我们后来的三三制(这时火力密度够了,就要把人再分散开)。好歹也是20世纪的队伍了,咱可不能自暴自弃啊!
所以,实际正确的做法就是优先使用现代火力,没有现代火力就想办法靠近对方,拼刺刀,然后打扫战场,缴获子弹和武器。用大刀、长矛、弓箭这是不得已而为,不能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