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这个是半年以前的新闻了,简单回答一下。两个主要观点:
1.问题可能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大,应该预期信贷的配置在优化
2.他们17年的预测很可能被取消存贷比管制的短期效应主导了
财新的报导里没有图表,我猜测采访里说的观点依据是下面这篇简报背后的研究。他们那同一个研究会有好几个版本的汇总文档,简报是其中之一。
大家看到第二张图可能会感到比较吓人,不过只要仔细回忆一下,就会发现15年有个重要政策——存贷比管制取消。存贷比由硬指标降级成了监测指标。这个政策是15年5月提出,15年10月落地的。这也是为啥17年和16年对信贷增长的预测出现一个明显的gap——17年有了16年的数据,16年数据过少没法用。但是取消存贷比这个政策带来的是一个短期(one-shot)的增加。换句话说,如果存贷比取消是16年信贷增加高于预期的主要因素,那么两条预测线应该是基本平行的,而不是像简报里这样间隔不断扩张。
另外,如果只看总量,那么这个预测中,5年以后信贷占GDP比重确实会非常吓人。但是最近两年的银行监管政策变化,会带来一些只看总量看不到的东西。监管近两年主要的思路是强化“风险管理”这个范畴在银行经营中的地位。一线信贷从业人员可能会说,风险管理已经很重要了,还能怎么强化?我觉得是这样,现在央行银监会对风险管理的强化主要不是政治层面的,而是技术层面的。无论是不断要求算新指标,还是要求在银行内设立责任机关和追责制度,都是把大行的实践里一部分比较好的东西给推广到全国。我说句不好听的,部分城商行和农信社批贷款的方式,很多时候真的是和技术搭不上关系。别看监管现在弄的各种指引对于大行来说不是啥新鲜玩意,但是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度过了学习这些的阵痛以后,技术的提升不是一点半点,会比以前更加“银行”。
那么银行管理信贷更讲技术了,会导致什么情况呢?答案是信贷的配置比以前更高效了。别的不谈,至少我们可以断言,违约概率低的企业里,垃圾企业和僵尸企业的比重会比违约概率高的企业里这些企业的比重低(注意不能拿违约概率作为判断企业质量的唯一标准,初创企业违约概率都高,但是它们和僵尸企业有明显不同)。多往违约概率低的企业配置贷款,少往违约概率高的地方配置,僵尸企业也就自然被清理掉了。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重新流入市场后,再怎么着也比以前互相耗着强吧。
不难想象,除了贷款配置方式的优化,强化风险管理还可能导致贷款增速降低。换句话说,我不认为今年夏天IMF对我国信贷占GDP比重发展的预测还像17年的预测这么高。去年夏天的这个预测这么吓人,很大一部分应该可以由取消存贷比的短期影响来解释。
另外,我还是得为国际组织说句公道话。虽然每每IMF、世行等机构发表关于中国经济的报告时,舆论里和私下里都有一大片“他们不懂中国”和“外国专家为中国经济操碎了心”的讥笑。但是我说两个事实:第一是这些国际组织做国际比较确实比国内强。他们那是每个人都要跟踪一个或几个国家的,互相之间也会讨论。第二是他们也不是只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的,每年要来中国访谈数次。访谈的对象有中央机关的官员,也有地方官员。有时候也会去地方考察。语言不是问题,因为他们那中国人很多。
所以,这些国际机构的人并没有好些网民想像的那么不懂中国。虽然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bias,但是网民说的,基本没有命中的。
*简报里还有几个别的图,跟本题没有关系,我也就不一一解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