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蜀汉方的记载,魏延的死就是活该,一点都不冤枉。但我们亲爱的裴松之补上了一条曹魏方面的资料,那里记载的魏延就是被活活冤死的。
《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臣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 【1】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喜欢补充各种视角的资料,为我们展示历史事件的”罗生门“。具体可参见我的这个回答:如何评价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解?
有的史料,裴松之即使补充上了,也会在后面加一段:我认为这部分不靠谱,大家别信。比如王沈《魏书》关于甄姬的记载(参见:甄氏对曹丕的态度为何前后矛盾?),再比如孔融的两个儿子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而《魏略》这段”魏延冤魂录“,正属于此类。裴松之特意说了一句,这是敌国瞎传的段子,不如本传的记载可信。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不少人在讨论三国史料的时候,往往无视裴松之的声明。人家本来是想树立个负面典型,让大家看看糟糕的史学家是怎么编段子的,结果这些段子却流传得绘声绘色,光芒甚至盖过了陈寿的原文。裴松之的棺材板估计都要盖不住了……
陈寿在编《三国志》时,显然舍弃了这段《魏略》的记载,而采用了蜀国的资料。从魏延的传记来看,他先抗命不撤军,再烧阁道阻扰大军撤退,并恶人先告状冤枉杨仪谋反,被董允、蒋琬识破后更是要带兵打内战。他的这种作为如果都不是死罪,那马谡、彭羕被杀的时候肯定六月飞雪。然而,陈寿却加了一段”无厘头“的文字替魏延辩白。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2】
这段说,魏延没打算投降曹魏,只是想杀杨仪而已,所以不算造反。按这个逻辑,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也不是造反了,吴王刘濞没打算投靠匈奴,只是想诛杀”奸臣“晁错而已。王敦、苏峻也洗白了,他们都喊着要杀奸臣,都没打算要叛投北方的政权。要知道,多少野心家造反时都喊着”杀奸臣、清君侧“啊!今天你想接诸葛亮的班,就可以发兵杀杨仪,你眼里还有皇帝吗?还有王法吗?
然而,这段辩白之所以看起来如此无力,是因为我把它单独拎出来了。在《三国志》中,魏延杨仪的传记是在一起的。和杨仪的传记连起来看,就没那么违和了。因为我们的杨仪晚节不保,在魏延死后语不惊人死不休,号称要带部队投靠曹魏。
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2】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杨仪此“金句”一出,不但自己完蛋,还给魏延洗白了。你居然后悔当初没带着大军投靠敌国!人魏延好歹没动过投降曹魏的心思,你却敢动这种歪脑筋,而且现在还在后悔,这不是“身在汉营心在曹”吗?和你相比,魏延犯的错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魏延杨仪,心术相同,延不过早为发作,自速其死耳。若仪之与费祎言,谓不若前时就魏,是延之所未及设想者,而仪欲为之,其居心尤出延下。【3】
凭胸而论,杨仪在诸葛亮死后诛杀魏延,这一系列的操作完全是光明正大。遵守诸葛亮遗命撤军,在魏延捣乱的同时逼退司马懿的追击,又兵不血刃地平定了魏延的叛乱。姜维、费祎、蒋琬、董允、王平、马岱都是支持杨仪的。如果杨仪在这之后就病死了,他的形象一定会高大上许多。很可惜,他多活了几个月,发现接替诸葛亮的居然是资历低于他的蒋琬!杨仪这一下气得脑袋短了路,嘴巴失去了把门开始胡说八道,最终葬送了自己,还替他的死敌魏延洗白了不少。
综上,我觉得替魏延喊冤的人多,主要有两个原因:
1)裴松之补充了一段《魏略》,那里记录了一条和本传大相径庭的故事:魏延才是诸葛亮钦定的接班人,结果被杨仪害死了。虽然裴松之表明这条记载不可靠,但挡不住猎奇的人们放飞想象力。
2)魏延的死敌杨仪晚节不保,成了反面典型。那么被他”害死“的魏延,自然就”负负得正“了。
【1】《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裴注》
【2】《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3】 蔡东藩《后汉演义95回》评论
魏延和李严这两个人,是在网络三国史圈里最惨的几个人之一。
简单的说,没有那么多人真的喜欢魏延和李严,但是真的有那么多人喜欢把他们吹捧到不属于自己的高度——地位、能力到道德。然后难免引起其他人的反弹。
题主问,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觉得魏延冤枉。那么我可以说,其中一部分是真的觉得魏延冤枉,另一部分人只是拿魏延当枪使。
魏延和李严,这两把枪指向谁?
指向三国演义里塑造的偶像派,诸葛亮。(魏延这把枪还偶尔会指向另一个演义偶像派赵云)
他们真的喜欢魏延吗?不是。真的关心史实吗?不是。
真的关心子午谷能不能成功吗?不是。
他们真的关心魏延冤枉不冤枉吗?不是。
只是因为对三国演义产生了逆反心理,在一些二手历史的印证之下,抓起魏延、李严这把枪,意在沛公尔。
不是说魏延和李严真的就不能有人喜欢。但是显然,吹捧魏延、李严的,或者为其二人叫屈的,有相当多数——甚至说大多数,只是为了彰显自己“懂历史”或者纯粹是因为黑蜜立场罢了。
同样的人物还有一些,但是都不如魏、李二人惨。
有些人吹捧郭嘉、贾诩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但是显然真心觉得郭嘉、贾诩厉害的,也不少。
有些人吹捧陈到、戏志才,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但是因为他们两个实在是记载太少,和对标人物也没有什么可比性,提的也不多。
这其中,魏延又略比李严惨一点点。毕竟除了诸葛亮,魏延还要经常被拿起来戳赵云两下。实际上一个先主时期的重将,一个后主时期活跃的重将,有什么可比性呢?拿这两个人做来对比的,要么脱不开官本位思想,要么纯粹是受演义影响以为二者活跃时期有很大重叠——然后又抱着逆反心理反演义。
受三国演义影响过深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把演义当史实,一种是对演义产生逆反心理。
魏延李严的话题一旦牵扯到诸葛亮等人,大多是无趣的,在我个人看来,比无限量方便面还无趣一些。
因为参与者往往并不能在其中收获快乐,而只能得到无休止的争辩。
至于魏延是不是冤枉,考虑这个问题的人,设想一个情形。
当魏延违背诸葛亮将令,作为殿后部队临阵脱逃,断绝友军退路,攻击友军以后。魏延怎么才能在保住性命?
并没有什么影响。
光绪皇帝亲政遭遇甲午战争惨败后,提拔了一批新党主持改革。一群愤青改革中因为种种原因遭遇了很强大的旧党阻力。
康有为和光绪只有一面之缘,但是坚信是皇帝的知音,并脑补了是慈禧太后在暗中破坏戊戌变法,于是派人连夜通知袁世凯,想通过政变杀死慈禧太后。
袁世凯一听这还了得,表面应付一下赶紧通报荣禄,要将康有为一伙人一网成擒。
康有为事先逃亡,在海外骗钱为生,编了很多的政治斗争故事(还搞出一张和光绪皇帝的合影)骗取赞助,在海外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度过了一生。
时人嘲讽他: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