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金疮迸裂”就是伤口感染。
在抗生素发明之前的年代,创伤造成感染是大概率事件,能熬过感染存活的才是少数。以至于在李斯特发明手术消毒技术之前、甚至外科学与西方医学尚未合流的年代,西方医学界只能普遍以“感染是创伤愈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美好的”的观点来自我安慰。
“万物皆虚,万事皆允。破伤风下,众生平等。”
这个。。。
是因为现代武侠小说和武混子嘴太长,所以导致了一个观点:我国有金创药,所以古代刀剑伤根本都是小事。三国有华佗,公瑾得病必不至死。
这都是扯淡啊!你看看建安中后期莫名其妙的死了多少壮年名人,建安五子里面那仨,那可是绝对的上层人物,物质生活和享受的医疗水平那都是一流的,你要不服,曹冲,曹植,那可是一流了吧?不也死了?
孙权他哥孙策,让人射了一箭,当场被抢救回来,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死了。。。郭嘉怎么死的?出征乌桓路上病死了。。。张郃,直到膝盖中了一箭之前都是活蹦乱跳的,膝盖中了一箭,死了。。。马超,222年得了病,同年就死了。。。刘备,出征兵败跑路半路病死了。。。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了。。。曹丕,鲁肃,吕蒙,张辽,甘宁,都是病死的。。。尤其是甘宁,是特么拉稀拉死的(痢疾)。
所以,中了一箭的周瑜,死了太正常了啊!不死才是少数啊!真以为那个年代可以刮骨疗毒,可以劈开头骨取出来头风啊?顺便说一句,目前中药金创药里面,云南白药算是效果非常好的。然而云南白药不过百余年历史,两千年前的医药水平,竟然评论里还有大言不惭中箭不可能死的,我也是没辙啊!
从建安十三年(208年) 赤壁之战开始,曹操军中发生鼠疫,并随着双方军队的交战和调动扩散,最后导致一轮历史级的鼠疫大流行,大约有五六波疫情,建安七子七去五人,总死亡人可能有千万,直到西晋初年才初步平息。
所以很多三国中后期历史人物离奇死亡,什么偶染风寒,多半是鼠疫的锅。因为鼠疫的症状就有高热,寒战,头痛,疲劳,虚弱,所以古人称之为伤寒(不是现在的伤寒/Typhoid),是把因果倒置了,看见寒战就直觉地认为鼠疫与寒风有关,但其实不管天气冷还是热,被带有鼠疫耶尔森杆菌的跳蚤叮咬,或吸入鼠疫飞沫后就会感染。败血性鼠疫还有皮下出血、坏疽等现象,很容易被古人当作伤口感染引起的败血症。
周瑜年纪轻轻,突然死于巴丘,此地不到一年前刚刚鼠疫大流行过。
只是猜想:题主问这个问题,想要的莫非是下述的答案?
是的,周瑜死的非常蹊跷。表面上看是病死的,但是综合孙权、鲁肃、刘备乃至于周瑜自己在这一期间内的反常表现,周瑜的死远远没有看上去这么简单。
先说说后赤壁之战的三家关系,赤壁之战毫无疑问是周瑜人生的顶点,羽扇纶巾,曹操的大军灰飞烟灭,并且在和曹军进行了艰难的拉锯之后,周瑜又成功的夺取了南郡。在『江表传』中有记载:
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
从地图上看,南郡属于荆州在长江中游,而孙权所在的柴桑在下游。这一个上下游的差距,是孙权的命门。要知道后来晋灭吴,正是从蜀国顺流而下,势不可挡;而在东晋的时候,就经常出现荆州和扬州争权,而往往是荆州占上风,比如桓温,就几乎取代了晋朝。所以荆州这个地理位置,至关重要。说是荆扬互制,但是现实中吃亏的往往是下游的扬州。在晋书中就有记载:
『晋书·殷浩传』:时桓温既灭蜀,威势转振,朝廷惮之。简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
扬州刺史殷浩正是桓温的政敌,后来果然斗不过桓温,被桓温抓住北伐失败的由头废为庶人,而自己独掌大权。这其中虽然有殷浩自身能力不足的原因,但是上下游的优劣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孙权来说,荆州一定要由自己完全信得过,或者说依赖于自己的人来管理。但是这个人肯定不是周瑜——周瑜树大根深,是和孙策一起开拓江东基业的元老,本人不依赖于孙权授予的官职,就在吴军中拥有崇高的威望,所以如果真的让周瑜养成了气候,孙权不免会有尾大不掉之苦。但是彼时周瑜正处在威望的顶点,实在不好下手。万一弄成鱼死网破之局,就便宜了曹操。孙权三思之后,终于得到了一个制衡的妙策:一曰鲁肃,二曰刘备。
先说鲁肃,三国志里曾经记载着鲁肃对周瑜『指囷相赠』的美谈,但是仔细想想就知道站不住脚,周瑜带着一堆大头兵来找鲁肃借粮食,名为借,其实鲁肃如果不给的话,恐怕眨眼之间,就是灭门之祸!幸得鲁肃有急智,不但化险为夷,还搭上了周瑜这一条线,但是心理不可能不对周瑜没有想法,鲁肃是什么人,陈寿有评论:
少有壮节,好为奇计。
一点都不是老好人形象,而孙权这个时候又急于寻找代理人来制衡周瑜,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且看三国志鲁肃传里面两个人的精彩表演: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孙权和鲁肃唱双簧,利用了刘备在大胜之后急于扩张自己势力的心理,生生的把周瑜口里的荆州夺出来,借给了刘备。传中写“惟”肃劝权借之,显然反对的人不言而喻——正是周瑜!而刘备正苦于没有地盘扩展,也甘当做孙权和鲁肃马前卒,作为对抗周瑜的筹码。江表传中还有精彩的一段:
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这是赤裸裸的挑拨啊!刘备对孙权指出周瑜不久为人臣,这就差直接说周瑜有自立之心了。
于是内有鲁肃,外有刘备,周瑜的日子就很艰难了,自己打下来的荆州自己不能守,反而要交给外人,周瑜的应对策略是——伐蜀,同样是在鲁肃传里,周瑜对孙权说: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就是要和孙瑜一起取蜀,然后留孙瑜守蜀,自己和孙权守襄阳。在这个计划中,是没有刘备的。周瑜给孙权画了一张『划江而治』的大饼,事实上一旦取蜀成功,留下的是孙瑜,还是周瑜,恐怕就不是孙权说了算了。并且『三国志.周瑜传』里,周瑜还提到了要收关羽张飞为麾下的想法:
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孙权自然也不傻,现在的周瑜已经很难对付了,再让他收了关羽张飞,那东吴是姓周还是姓孙就真的不好说了。于是孙权一方面拒绝了软禁刘备,让周瑜统领关张的主意,另一方面又虚与委蛇,答应了周瑜伐蜀。周瑜大喜,于是:
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
但是刘备早做好了准备:
《献帝春秋》: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
坚决的挡住了周瑜西进的道路,更可恶的是,孙权釜底抽薪:
《献帝春秋》: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直接召还了孙瑜,原来说好的一起攻蜀呢?周瑜取蜀的军队变成了一支孤军,前有刘备,后有孙权,向前进攻自然是死路一条,向后,自己的荆州已经被刘备所有,而取蜀计划的失败,也让自己的威望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回去之后难免要让孙权奚落,到最后混成一个带罪之身,连带着家族受累。
周瑜至此,又哪里还不明白自己是被孙权、鲁肃和刘备耍了,导致骑虎难下。思前想后,只有自己一死,才能上消刘备之敌意,下除孙权之疑心,然后又不会挡了鲁肃晋升的道路。要知道这个都督的位置,鲁肃可是志在必得的。于是周瑜给孙权上表,记录在《江表传》: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先回顾了自己光荣的过去,然后表了一下忠心,表示自己真的没有其他的心思,接着推荐鲁肃代替自己来安抚鲁肃;最后反击了一下刘备。末尾的时候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其中蕴含了多少心酸,又哪是这一封信可以道尽的?生病不奇怪,病死也不奇怪,但是恰恰死在这么关键的节点上,非说是自然病死的,那未免也太巧合了。
周瑜的死,对刘备是消除了和自己争蜀的危机,对孙权是消除了萧墙之患,对曹操更是消除了大敌。所以一个周瑜殒身,曹刘孙三家喜笑颜开。所以周瑜之死,确实有蹊跷,很可能是自己仰药而卒,对外虚报病故,而孙权和鲁肃作为既得利益者,自然会装糊涂,而陈寿作为蜀人,自然只能按照吴方的记录为准,写成病卒了。
--------
感谢大家看到这里,如果没有看到一半就留言批判的话^_^ 那我现在开始反转了:
上面这个答案,可以看作是『带着镣铐跳舞』的历史架空文,用很多貌似严肃的引用最终推出『周瑜自尽』这个结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技巧:
1. 多用类比:东晋的内政和外交形式,已经和东汉末年孙刘曹之间的关系有太多的不同,用东晋来类比孙权和周瑜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具有很多说服力。但是写阴谋论的时候不要太在意这些,要大胆类比,前到商周,后到明清,上下五千年史料汗牛充栋,总是能找到合乎自己心意的例子的;
2. 倒找史料:写上面的内容的时候,我是先写好了整个阴谋论的框架,然后把我能想到的史料一点一点的堆上去。凡是符合我的想法的就引用,不符合的隐去;比如鲁肃,我是不会引后面两句『家富于财,性好施与。』的,坐实了鲁肃的好施,怎么来渲染鲁肃和周瑜的矛盾来源呢?
3. 脑补心理:一个历史人物做了一件事情,心理活动可能是A,也可能是B,一般来说我们应该事实说话,不应该加入过多的个人判断。但是写阴谋论的要点在于,要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这个人必然想法是A,那个人的想法必然是B,必要的时候,可以说陈寿的想法和用词必然是有非常重要的微言大义,然后把其中的大义(也就是自己的私货)讲述一下。
我写这个答案的主要目的,就是秀一下这三个在很多通俗的历史读物里都有用到上述『技巧』,所以哪些陈述是可信的,哪些陈述是有问题的,我们的决定权是很重要的。我们本身也要判断,明白这意思把?^_^
(本答案被知乎日报收录)
答案中有高能图片!心理承受能力不佳者请绕道!
如果题主说的是演义中的“ 瑜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用医学知识就能很好解释了。
周瑜受伤是在演义第五十一回中了曹操留给曹仁的伏兵之计:“周瑜急勒马回时,被一弩箭,正射中左肋,翻身落马。” ,后来两次都是被诸葛亮气得箭疮开裂。这种兵器所伤的创伤属于传统医学所谓的“金疮”,互动百科是这样说的:
金疮指刀箭等外伤,冷兵器时代常见,和现在的创伤没什么区别,只是古代外科技术差,一般不缝合,所以剧烈运动等会引起创口开裂,如果不是引起大出血的话,是不会要命的,小说中只是为渲染情节而作,不会真实的。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外科技术差,一般不缝合”的解释是完全错的,缝合技术在古代医家早有应用, 如《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宋郭彖《睽车志》卷一:“救之不死,医者以桑皮缝合其创。”
那么,为什么周瑜在中箭一年多以后还会“死于迸裂的箭疮”呢?这就得从人体组织的结构和创伤处理步骤说起。
图1.人体组织的分层
人体组织从浅入深可以分为表皮、真皮、 皮下脂肪、浅筋膜、肌肉及骨骼等各层,对于未深及脏器的创伤,处理基本上是三个步骤:止血、清创和缝合,其中止血应该是第一时间通过结扎或压迫血管完成的,要不然就等不到清创和缝合了。
清创一般在24小时内完成,清创过程中要清除异物、失活组织并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而古代战争中经常用毒药甚至粪便涂抹兵器、箭头,更增加了受伤后清创的难度。
缝合步骤比较关键,如果是清洁伤口,可以在清创后即时缝合(一期缝合),如果伤口污染较严重,应当延迟缝合时间,深的伤口还应该放置引流条。另外,还要选择是全层缝合还是分层缝合。
图2. 分层缝合的切口
回到问题,从周瑜的症状上来看,很可能是污染创伤未彻底进行清创就草草缝合了,也没有放置引流条或引流管。之后伤口深部发生感染后形成死腔,渗出液、坏死组织积聚在死腔内,内部张力不断升高,压迫周围神经组织产生剧烈疼痛。同时致病菌扩散到全身造成败血症,在没有抗生素的古代,这基本等于接到死刑判决书了。随着感染进一步恶化,伤口周围组织坏死范围加大,组织无法承受缝线的拉力,在活动稍微剧烈时伤口就裂开了,就是所谓的“箭疮迸裂”。
图3. 背部伤口深部感染
历史上周瑜受伤到去世大概一年多的时间,这么长时间里伤口一直处于感染状态,就算身体再好也被折腾得差不多了,像我们的重症胰腺炎继发腹腔感染患者,一般都要在医院里住上几个月,就算捡回一条命也要掉几十斤肉,这还是在现代医学抗感染和营养支持已经很发达的情况下。不过,由于周瑜没有典型的肌肉痉挛表现(死前还能正常说话、写信),死于破伤风菌感染的可能性并不大。
综上所述,周瑜的死因是中箭后伤口未彻底清创,发生感染后又无法得到抗生素治疗,最终发展成全身性败血症,而箭创迸裂只是伤口局部感染的表现。所以同志们,受伤以后不进行正确处理是会要命的啊。
(本文首发于我的企鹅号“胡远东医学科普”)
听说这里有个高赞答案说了周瑜的死因。
周瑜的死因是中箭后伤口未彻底清创,发生感染后又无法得到抗生素治疗,最终发展成全身性败血症,而箭创迸裂只是伤口局部感染的表现。
挺刺激的,演义结合历史,一顿乱诌,搞得好像穿越过,像是周瑜的主治大夫一样。
周泰曾经被创数十,肤如刻画,20年后死了,真想知道周泰的死因是不是也是因为这个所谓的伤口感染,没有得到抗生素治疗而全身性败血症。
可能周泰的死过的有点久,不算这个原因了,凌统左右尽死,身亦被创,过了两年就死了,能不能客观一下凌统又是怎么死的?
好像我这种戾气很重的喷子是很不适合知乎这种高雅的精英社区的。真想学习一下知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