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去了趟云南,在宾川的时候,喝了一个当地的小粒咖啡,感觉非常好喝。香气非常浓郁,口感也很醇厚。 那就是一个路边的小茶铺子,没有任何的装潢,但是卖的咖啡却很让人惊喜。
很多原产自海外的作物在中国引种后,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第一中国很大,气候多样性强,很多作物都能找到适合种植的环境,尤其是云南和海南,是很多热带作物的天堂。第二中国内需市场大,一种经济作物只要能引种成功,就能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比如之前非常受中产阶级推崇的牛油果,现在已经有非常大量的国产牛油果替代了。
但是咖啡这东西和一般水果还不一样。它本身和酒类似,是有非常强大的文化附加值的。茅台酒毛利率能达到80%以上,它除了酿造酒所需要的粮食和水,还能满足人们很多抽象的精神需求。 咖啡从引进中国开始,就伴随着国人对海外世界的某种想象,是少部分人格调的象征。当然今天已经是很多人的日常饮品,但仍然有极强的文化消费属性在里面。我们买咖啡,从来都包含着对附加属性的消费。
其实云南咖啡这些年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据我所知星巴克,瑞幸这些品牌连锁很早就开始使用了云南原产的咖啡豆。之前看郭杰瑞在云南做自己的咖啡品牌,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现象。除了种植和加工环节精益求精,这种现代市场营销也是必不可少的,不断的往国产咖啡里注入抽象的精神消费属性。我们先完成国产替代,在国内市场占据主流消费市场的生态位,慢慢的国际化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实吧……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喝不出咖啡的好坏来的。很多人一年只喝一两次,更多是为了体验异国情调。或者是白开水或者是碳酸饮料喝腻了,突然想喝一杯咖啡。
提起咖啡,我们脑子里面的记忆链条,是被各种添加剂、牛奶香气、糖浆等,搞得五迷三道。
也正是由于这些添加剂,使得咖啡豆的香气被掩盖住,这些东西类似于中式菜肴里面的重油重辣,只能让你品评出一点咖啡豆的感觉,反而会掩盖住了咖啡豆真实的味道。
很多咖啡馆就以此混淆视听。
或者不添加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纯正用咖啡豆碾磨成的咖啡,又觉得又酸又苦,口感离肥宅快乐水差远了。
本土咖啡要想走向国际化……本土,也就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接受这一喝咖啡的外来的饮食文化。
比如著名的瑞幸咖啡,人家从来不坑中国股民,只割美国的韭菜,让华尔街的资本家掏钱,请中国人喝咖啡。
瑞幸咖啡之所以割韭菜成功,源于他们预判失误:以为随着我国的白领阶层、中产阶级越来越多,那么我国就像下一个日本、韩国一样,被它们严重西化,也形成喝咖啡的饮食习惯。
结果呢,并没有。
再者,一想到咖啡,我们很多人就想到星巴克,一想到星巴克,就想到一群人排排坐,拿起苹果笔记本电脑,喝着咖啡来享受或者是体验小资阶层那种情调。
某咖啡品牌创始人表示过:中国喝过咖啡的人口仅不足总人口的10%,有咖啡饮用习惯的人就更少。就咖啡的消费量来说,中国人每年平均才5~6杯,在上海这类咖啡文化最成熟的城市,也才20杯左右,其不仅远远低于欧美国家,距离以茶文化为主的日韩国家,差距也很大。
任何企业都是趋利的,一个品牌从弱小到发展再走向国外,必须有一个群聚效应和竞争效应。
比如瑞士手表。
你没有竞争,没有本土喝咖啡的文化,国产咖啡品牌有几个?屈指可数吧?你怎么走向国际化?
豆叔是个令人敬佩的人。
最早是在豆瓣看到了豆叔的故事,后来又追到知乎。豆叔有自己的知乎账户,写下了140篇文章,记录了他在全球各地寻找最好的咖啡豆的见闻、咖啡加工知识和个人感想。如果细细的看这140篇文章,你会感受到他对咖啡那种极致的热爱,对更好的事物趋于完美的追求。
与我而言,他不是一个单纯的咖啡烘焙师,更是一个咖啡世界的导游。
时而在种植园介绍不同咖啡的种类,观察咖啡的长势;时而回到房间,手冲一杯咖啡,轻嗅它的香气;时而围坐在一起,严肃的讨论起咖啡的加工工艺。
记得以前我对咖啡的认识仅限于怎么喝,完全没有了解过咖啡是如何生长的。是跟着豆叔的文章才知道,原来咖啡也是要育苗的,然后移株,精心照顾三年才能开花,白色小花摇曳在枝头2-3天就谢了。
然后咖啡树开始结果,一直到几个月后,枝头上挂满了咖啡豆,并且开始陆续成熟,这时候才能采摘,这样的咖啡豆叫樱桃咖啡,每一个果实里面有两颗咖啡豆。也只有这样在枝头自然成熟的,才是豆叔喜欢的优质咖啡豆。
豆叔的文字都是自己写的,真情流淌沁人心肺。
他的咖啡豆也都是自己寻觅的,然后经过严苛的烘焙流程,释放出异域的芬芳。
其实,这么久以来,我从没注意到他有什么异常,看了今天这篇报道才知道,原来他患有严重的眼疾,甚至不能视物,纯靠听觉和时间判断烘焙的火候。
经常喝咖啡的人都知道,咖啡豆烘焙对火候要求极高,即便是同一批的咖啡豆,相同的人,两次烘焙都可能得到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豆,冲出来的效果可能都不尽相同。
一锅咖啡豆,从生豆入锅开始,烘焙6分钟左右,豆子由淡绿转变成橘黄色,并散发出独特的香味。当豆子迸发出第一声响,咖啡豆体积开始膨胀,颜色也转变为肉桂色,这就是浅焙咖啡豆了。
烘焙10分钟左右,咖啡豆由橘黄转变为褐色,并释放出杂糅着花香或果香的味道,这就是中焙。中焙咖啡酸度和苦味较为均衡,像蓝山、哥伦比亚、吉利马札罗咖啡等都是采用中度烘焙咖啡豆研磨后制作。
烘焙16分钟以上,咖啡豆的颜色更深,表面开始出现碳化,苦味加深,油脂已经焦糖化,冲出来的咖啡苦尽回甘,口感厚重,这就是深焙。是制作Espresso的最佳选择。
豆叔在生豆选取的品质上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到了烘焙环节,需要他精确掌握每一锅咖啡豆的重量、温度、脱水点、爆点时间、出炉时间、脱水率、温升率、色差等等,然后再跟品尝冲调出的咖啡,完成闭环测量,去校正烘焙曲线。
像这样复杂的烘焙工艺,对于烘焙师视力、听觉、操作时间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前后差2S时间,咖啡的口味都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很难想象豆叔在视力不佳的情况下是如果做到的。
对别人而言,咖啡是产品;对豆叔来说,咖啡是其心血所系。
回到豆叔咖啡走红这件事,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有一定的必然性。豆叔是最早将精品咖啡引入中国的人之一。
2009年,豆叔在北京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家咖啡烘焙工坊,将欧洲的精品咖啡烘焙模式带到了中国。来自世界各个原产地的咖啡生豆,经过豆叔精心挑选后,使用世界一流的烘焙设备Probat, 采用与欧洲同步的技术烘焙而成,其口味与品质都与欧洲本地咖啡无限接近。
而那个时候,在我眼中,咖啡就等于雀巢速溶。。。
等到后来,精品咖啡逐渐在小众人群中流行,大家都爱上了坐在咖啡厅,叫上一块甜点,等待一杯咖啡的过程。那些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香浓可口的咖啡,以及悠闲等待的时光,都令人迷醉。
如果只是守着一家烘焙工坊,豆叔或许能成为精品咖啡圈子的意见领袖,他对咖啡的热爱和技艺是毋庸置疑,他热衷于把世界各地优秀的咖啡豆带回中国,用自己丰富经验烘焙做出优秀的产品。
好在豆叔并没有敝帚自珍,而是顺应市场在淘宝开了网店,将他的精品咖啡豆放在淘宝店销售,快速完成了产品化,赶上了这波史无前例的电商大潮,让精品咖啡更加平民化了,这才有了今天的网红品牌“豆叔咖啡”。
其中温森特的向日葵销量破40W单,成为精品咖啡的现象级热销产品。
豆叔的奋斗不止于此,就像报道里讲到的,豆叔已经带着自己的咖啡豆走出国门,拿下了欧洲精品咖啡烘焙大奖,并成为牙买加等多国驻华使馆宴会烘焙定制咖啡的供应商,得到原产地国的认可,这是一项殊荣。
在未来,豆叔或许还会带着他醇香的咖啡豆,返销到更多的原产地和欧美国家,获得大家的认可,在国际市场拥有一席之地,这条路相信他会走下去。
一个用心在做咖啡的人,值得我们尊敬;任何一件事最难最可贵的就是坚持,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而豆叔在这方面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现在对于咖啡的选择人群对咖啡的种类选择都有自己的嗜好和偏爱。
比如有的人喜欢拿铁有的喜欢美式,有的喜欢卡布基诺有的喜欢焦糖玛奇朵。
对于国内的咖啡而言,无论是品牌还是技术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毕竟咖啡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没有传统文化的沉淀,如果要打入国际市场,除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产品的优良竞争力还需要资本的强力推动力。
我之前咖啡不太入口,主要品尝不了那个味道,但是最近喜欢上了一款抹茶拿铁(冰的),感觉非常喜欢这个口味。而对于其他喜欢咖啡的人群而言,只是不同的人对于速溶咖啡还是现磨咖啡的选择不同导致了喜好的偏爱不同。
最近还看到一种名为“男士咖啡”的,不知道这玩意是什么鬼,为什么专门加上了男士的字样,有品尝过的可以和我分享一下,很好奇!
个人觉得法律责任与贫富无关,家庭条件不好不能作为挡箭牌。
我觉得这个事最大的问题在于会让一些人钻空子。
可能对于这个孩子确实是无心的,不是有什么仇恨的心理,纯粹是为了好玩,但是这样不公平的对待,
有钱就赔偿,没钱就原谅的对待方式,只会导致一些处心积虑的人钻空子。
万一,有些人就是仇富,就是刚好自己贫穷,发现有可以免于责罚的方式,又可以宣泄自己的愤怒,也去用油漆泼洒呢?
事发后,可以装作无辜的样子,贫穷的样子,是否可以免于责罚呢?
当一个人因贫穷免于责罚时,我认为车主可能是“善良”,但衍生出来可能滋生的是一些图谋不轨的人。被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为这么做本就存在不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有幸免于处罚,就容易让部分人钻到空子。不应该因为穷就可以免于法律知外。
我觉得他虽然是小孩,但是不损害他人利益,乱碰他人东西的简单道理应该是懂的。并不是无知。
如果免于责罚,其实某种程度上,只会让他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对他的教育而言也许也并非是件好事。
责罚的目的在于吸取教训。做错了事,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
孩子未成年,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当为其负起责任。
家庭条件不好,可以分期付,分期赔偿,可以定出一个赔款计划,以后慢慢还。
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否则,做了错事,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免于赔偿,是不是某种程度也是一种纵容?
孩子的过错,家长需要赔偿。
这样,家长以后也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古人对这种人有个很形象的比喻:
摆烂大队,之前库里受伤一年没打,已经告诉你答案了。所谓赢球文化管理层的水平,其实都是自吹自擂,我看了30年球,我没觉得他们管理特别厉害,昏招挺多。而赢球文化,当你天天输球的文化当然就没了。而传切的本质就是靠库里拉开空间,其他人自由发挥,如果没有库里,这就是NBA最烂的一套体系。当库里不上场的时候,勇士的进攻是全NBA最烂,历来如此。勇士队是伪团队进攻,当没有库里可以拉开空间的时候,这个进攻只能在三分线外传来传去,光有传没有切,而且都是些无用传球。
不是针对谁,但这个问题下 @鲁超 的高票答案中存在很多或大或小的错误。科普很不容易,要兼顾正确性和通俗性,但不能为了通俗就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来妥协,甚至牺牲最基本的正确性。所以在这里写个回答分析一下其中一些:
1.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没想到从1937年开始,μ子、中微子、π介子各种奇异粒子接连在回旋加速器中被捕捉到。
这是错的。
μ子最早是于1936年被Carl D. Anderson和Seth Neddermeyer在宇宙射线中发现的。中微子最早是于1956年被Clyde L. Cowan和Frederick Reines利用核反应堆作为中微子源探测到的。π子最早是于1947年被 Cecil Powell、César Lattes、Giuseppe Occhialini等人利用宇宙射线探测到的。这些粒子最早的探测都跟回旋加速器没有任何关系。
2.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1956年,物理学家首先发现θ子和τ子的自旋、质量、寿命、电荷等性质完全相同,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俩货实际上是同一种粒子。但另一方面,θ子会衰变成两个π介子,而τ子会衰变成三个π介子,这又如何解释。
这种情况下,两个在美国的中国小伙子杨振宁和李政道对此开展研究,他们提出:这两种粒子实际就是一种,之所以衰变方式不一样,是因为衰变的时候发生了弱相互作用,在微观世界,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
这段话也是有问题的。
首先,当年的τ-θ难题的核心并不是性质相同的粒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模式。在物理学中,无论是基本粒子还是复合粒子,有多种变化途径是很正常很常见的现象。比如Z玻色子就既可以变成一对正反电子型中微子,也可以变成一对正反μ子型中微子,还可以变成一对正反τ子型中微子。τ-θ难题的关键在于π子的parity是 -1,而parity作为一个量子数是通过相乘(而不是相加)来复合的,因此两种衰变模式的产物的parity不相等,这才是τ-θ难题的关键。
其次,当时弱相互作用已经被发现了,物理学家也早就知道τ子和θ子衰变为π子是弱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并不是τ子和θ子“衰变的时候发生了弱相互作用”这种在当时人尽皆知的废话。
3.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镜子里的人跟自己不是完全一样的,左右互换了。但镜子里的人也必须遵守同样的物理定律,我跳他也跳,我蹲他也蹲,不可能看到我在刷牙,而他却在洗脸。这就是宇称守恒!
这种对宇称守恒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即使镜子里的人与镜子外的人有不一样的动作和行为,也不代表宇称不守恒。反过来说,即使镜子里的人与镜子外的人的动作和行为完全一致,也不代表宇称守恒。宇称守恒指的是在宇称变换下物理定律不发生变化。镜子内外的人的行为是否相同跟物理定律并没有关系。
4.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当吴健雄的论文发表之后,第二天,《纽约时报》就以头版报道了吴健雄实验的结果。
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错误。
《纽约时报》对吴健雄实验的头版报道是在1957年1月15日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天,而吴健雄等人的论文《Experimental Test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Beta Decay》发表于1957年2月15日。(见文末截图)
5.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动量守恒代表的是空间平移的对称性,空间的性质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并不因为你在南京而不在上海,你就会胖一点或者跑得快一点。
角动量守恒代表的是空间的各项同性,不管转多大角度,物理定律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要说你转多了头晕,不是由于空间出错了,而是你的生理特征,这也由更深层次的物理学定律所支配。
能量守恒代表的是时间平移的对称性,时间总是均匀的流逝着,时钟不可能一会快一会慢。
这种表述是错的。
空间平移不变性指的是物理定律在空间平移的变换下保持不变。空间平移不变性跟空间性质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也不能推出 “空间的性质在哪里都是一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Schwarzschild时空,在这个球状对称的时空中,空间性质并不是处处相同,因为不同半径处的曲率等性质显然不同。但其中的物理定律还是有空间平移不变性。
同理,时间平移不变性也跟时间是否均匀流逝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6.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这就是伟大的“诺特定理”,它体现了守恒律的美。
而现在吴健雄的实验告诉大家,原来我们的宇宙竟然有一个不守恒的地方,而且是我们之前最意想不到的地方:镜像不对称,大多数人都首先表示不能接受,泡利“左撇子”的论调正是代表了大家的心声
这种对诺特定理的理解是错的。
诺特定理中涉及到的与守恒律相关的对称性是连续对称性。宇称变换是离散变换而不是连续变换,宇称对称性(和宇称守恒)跟诺特定理并没有直接关系。
7.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一直以来,电荷对称性也被视为宇宙真理,每一种粒子都有其对应的一种反粒子,除了电荷以外,其他性质几乎完全一样。
在粒子物理学中,charge-conjugate symmetry并不能翻译为电荷对称性。因为charge-conjugate transformation涉及到的不只是电荷,还包括与强相互作用相关的色荷(color charge)等其他charge quantum number。在charge-conjugate transformation下,粒子变成相应的反粒子,正反粒子的区别不仅仅在于电荷,还在于其他charge quantum number。这也是为什么电荷为零的中子跟反中子不相同。
另外,除了这些charge quantum number,正反粒子的其他性质就是完全一样,并不需要加上一个“几乎”。
8.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对称破缺的一种比喻,小球只有在中央的顶点才是稳定的、对称的,当受到微扰,它就会落下来,产生运动,并发出各种叮呤咣啷。稳定的、对称的、孤芳自赏的小球甚是无趣,叮呤咣啷才是我们宇宙的精彩。
这是错的。
在“墨西哥帽”模型中,中央顶点对于小球来说是不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小球会倾向于发生对称性破缺而从顶点移动到较低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