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字最早见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但在《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中,道字就大量出现,甚至是该书的理论来源。可见,在先秦时代,道已经是一个通用概念。
道最早出现时,原意就是道路的意思。但华夏先民们逐步意识到,与人、物通行于道路到达目的地一样,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其实也就像一条道路,所以道便有了一个抽象的含义,用来指代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万事万物都 在这条抽象的道路上来回往复。在西方,与道最接近的就是柏拉图提出的理念世界,即ideal。
在古代,将道解释得最好的当属孔子为《周易》编写 的注解《十翼》之一《系辞传》,其中上传第十二章称: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我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孔子的这番注解,是受《周易》“大有卦”上九爻辞:“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所启发,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所谓的“自天佑”就是受天道所助。由于《周易》本身是一本自然玄学书,所以这里的天道必指自然。天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
但这段注解并不是在单独解释道的含义,而是将其作为这个世界运行的起点,而后还跟了器、变、通、事业四步,从而形成世界的五步实现论。
在这里,作为器的对应,道可以泛指一切理念、方法,比如弓箭、马匹就是器,而骑射之术就是道,没有骑射之术,弓箭、马匹就是无用之物,有了作为道的骑射之术,弓箭、马匹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所以,虽然道是无形的,但它却是这个世界运行的起点。
而在道和器之后,孔子又将应用称为变,将应用推广称为通,达到天下万民皆用,则称为事业。概括起来讲就是“将天道付诸万民”。
在《系辞传》中,孔子显然是想通过“道、器、变、通、事业”五步论的解释,为其提倡的“六艺”训练法,即培养文武兼备能够匡扶天下的门人的设想奠定理论基础,这是一个有着严格推导和要求的人才培养理论 。以此为标准,后世那些空谈道德,只知念经而不求寻道的士大夫们,有几个是合格的?又有几个配称孔门子弟呢?
东西方语境下的“事业”和“career”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我们在谈到事业这个词时,总会有一种莫名的高尚的理念显现出来?因为作为我国文化圣人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它赋予了“将天道付诸万民”的伟大意义。这是中国文化范畴的又一个典型案例。
当然,作为中国文化的渊源,《周易》并不只是儒家的源泉,它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共同源头,道家对道的解释,也非常完美,但与孔子的解释却并不矛盾。
老子称“道可道,非常 道”,意思是说,如果将其说出来,那它便不能称为道,这个解释对应孔子的解释,也是契合的。因为”形而上者“和“形而下者”,也可以解释为是否可观察可经验,如果一个理念得以发现和应用,那它就脱离了不可言说的形而上(或称理念世界)层面,进入了器物的应用层面,也可以称之为智慧以知识的形式展开。
西方先哲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就其理念世界的概念,也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但整本书下来,与孔子的世界五步实现论,又有多大的区别呢?孔子的理念,不也为了构建一个理想国么?
所以,我国真的没有哲学吗?后世来者的愚蠢真的能够归结于我国的文化源头有问题吗?
什么叫理论自信?真的只是在墙上和广场上贴满标语让大家一起喊几声壮壮胆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