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后颈受力情况下猫(及其他生物)会被「定」住? 第1页

  

user avatar   su-cheng-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Dennis Normile 在2013年于Science上发表了篇文章

How Rocking a Baby Is Like Mouth-Carrying a Mouse Pup

如文章题目所述,用嘴叼住后颈的方式来照顾动物宝宝和人类宝宝哭泣时怀里摇晃宝宝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这两种方式所产生的生理作用是一样的,并且都源于母性的保护本能。


文章介绍到日本的神经学家黑田久美二郎 注意到当自己抱起小孩走动的时候往往就会快速平静下来。回到实验室后,通过观察和记录12个婴儿(1~6个月)的哭泣和吵闹行为,分为三个情况,待在婴儿床里,妈妈抱着婴儿坐着和妈妈抱着婴儿走动。结果发现,妈妈抱着婴儿走动的哭泣和吵闹出现概率最小。并且令人惊讶的是,当妈妈抱着婴儿走动的时候,婴儿的脉搏降低、不再哭泣闹腾持续的时间是在两三秒,而不是好几分钟。

回到题目: 为什么后颈受力情况下猫【及其他生物】会被「定」住?

动物通过嘴部抓紧幼崽的后颈皮肤,再被携带的时候会表现被动,并且采取紧凑的姿势,后腿向身体内侧弯曲。 黑田久美二郎 的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母亲小鼠必须从放置在杯中的幼崽取出(那就必须得叼住后颈),然后跟踪记录心率及表现。结果显而易见,幼崽被叼住后颈心率降低,表现被动,身体紧张。

而之后的试验中, 他们麻醉了幼鼠后脖子上动作感受的神经, 这之后由”被叼起”而产生的”镇静效果”就减弱了 。 同时,手术移除一部分大脑以干扰小脑皮质的传入信号也会使母亲小鼠花费更多的时间让幼崽平静下来。

如果不能感知后颈被叼住, 幼崽就不会蜷起身来;如果小脑不能接受到信号, 幼崽就不会平静顺从。 也就是说心跳的减弱和身体姿势上的改变(所谓的定住),是由副交感神经以及小脑的传出神经来直接实现的。 这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使得幼鼠心率下降、平静、蜷起身体,方便母亲小鼠将它们带到安全的地方。

结论

幼崽后颈被叼住(捏住)后,有感受神经感受到了一个“哎呀,我后颈被抓起来了”的信号,然后这个信号传到大脑,大脑处理后得知“我要安静下来”,身体部分就根据指令“定住了”。

这个日本的实验团队还在进一步的实验已完成更深入的研究,以确定大脑的哪一个部位发生了这样的作用,才产生了这样的生理作用。


参考文献

How Rocking a Baby Is Like Mouth-Carrying a Mouse Pup



  

相关话题

  猫能睡得多死? 
  猫的胡子是干嘛用的? 
  如果生物的进化从一开始就是在失重条件下发生的,那么现在的生物会是什么样子的? 
  无学历的普通人发现了新物种,应该如何给它命名? 
  如果一个人不吃生物,是否可以存活? 
  青岛胶州湾发现一只死亡江豚,水族馆称因数量稀少科研价值巨大,面对海洋濒危动物,我们能做些什么? 
  你家猫咪给过你哪些礼物或者回礼? 
  月薪四千不配养猫吗? 
  有没有什么听起来很富贵的宠物名? 
  猫有哪些比较常见的肢体语言? 

前一个讨论
丁璇女士提出的“白母狗和黑狗交配产生花狗,过一年白母狗与白公狗交配也能产生花狗”是真的吗?
下一个讨论
「富贵险中求」这句话中蕴含着哪些经济学道理?





© 2025-04-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