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到普遍性的问题,我回应一下。
首先,在我国高校,海归早已不算个例了,很多大学甚至只招海归。
其次,全称命题的反是特称命题,弱全称的反是强特称。我并未在尝试论证 “我国大学教师普遍收入很高” 的命题,你们说的所谓的 “普遍性”,事实上超越了本答案的义务。况且,本题下大部分答案也基本上都来源于各位答主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据我所知” 并不是问题。我觉得本答案的角度没毛病。
最后,科研行业是高度智力密集性的,马太效应明显,收入分布非正态在所难免。总之呢,我只是提供了一个视角,各位还是需要进行独立思考,并批判吸收的。毕竟,你们自己也要判断嘛,不是吗(笑)。
---------------------------------------------------------------------------------------------------------------
据我所知,不低。
以我们系毕业回国接受教职的博士为例,年薪大都是 30w+ 或 40w+,听说还有 60w+ 的。
想想他们都还是二十大几的年轻人,拥有这样的收入水平,低吗?
(我不是太了解本土博士的待遇情况,或可参考评论区 @司马懿 和 @张嫣然 的评论。)
当然,和公司高管、金融精英、技术骨干乃至企业老总相比,这肯定不算高。但也足以衣食无忧,特别是这些都是起薪,不像在业界有个涨工资的过程。
而且,大学老师的工作自由度高,假期长,风险小(拿到终身教职以后),很多学校还会提供过渡房(或福利房,或地方提供的人才房,有的学校对大牛干脆直接赠送房子),解决配偶的工作,所以福利算蛮不错了。本来,工作环境和福利好的话,收入自然也会稍低一点,因为这些东西也是有价值的。这个道理用劳动经济学术语来讲叫 compensating wage differentials。
商科、工科的教授可能还会有其他收入来源。
对那些追求稳定,希望受到社会尊重,不愿意花费太多精力去搭理复杂的人情世故,痴迷于自己的研究小世界的人来说,大学老师实在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P.S. 这几年有一些学校正在砸重金挖人才,比如南京审计。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对高层次人才也提供了很多政策优惠,比如深圳,除了学校工资,深圳市政府还会另给 45w 好像。
想了解统计数据可以看我的这篇答案:
在申请人文社科类高校教职的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老实说,业内并不太提所谓“流量明星”。
泛娱乐行业的链条大概是这个样子:
明星IP——内容创意制作执行——宣发播出平台——用户
明星是内容和平台方的上游,
业内不提什么流量明星,
划分一般是头部明星、一线明星、二三线明星、夕阳明星这样的,
标准就一个,出场费多少钱。
而内容和平台方采购明星的时候,谁来决定明星的价格呢?
其实,是最终的用户来决定明星的价格的。
泛娱乐行业赚钱就是那么几个套路:广告费、用户付费(门票、电影票、会员费等)、游戏、打赏、衍生品。
头部明星,能够带来更高的用户消费规模,内容和平台方才能赚钱,生态链上面不赚钱的话,整个行业吃什么?
所以,记住这句话,明星值多少钱赚多少钱,是用户决定的。
别再傻傻的问为什么戏子能赚那么多钱,问为什么政府不出来管管之类的。
当年新英体育,雄心勃勃的买下英超版权,准备大干一场,IDG也投了不少钱,结果呢,愿意付费观看英超的人聊聊,本都收不回来。
去年市场大谈特谈的知识付费,现在你看还提吗?
不愿意付钱,谈个锤子哟。
所以知乎上好多人,一边看不起为娱乐业花钱的粉丝,说别人是付智商税;
一边呢,又看不上头部明星,觉得是靠脸吃饭的流量明星。
那您倒是无条件的为喜欢的明星或者内容掏钱呀,而且要掏大钱才行,因为您曲高和寡嘛,俗人10个人每人掏1块您这边要1个人掏10块才能打平对吧。
比如,你愿意为看世界杯付多少钱?100、1000?
你愿意为看有詹俊张璐解说的世界杯付多少钱?100、1000、10000?
或者换个角度,
广告主愿意为你的注意力花多少钱?
前些年互联网有一个价值鄙视链还有印象吧,
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
和前面所讲的一样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