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升是容积单位。
汉代一升相当于现在200毫升,三国时蜀汉的度量衡应该是沿用汉代标准,而曹魏一升大约相当于现代204毫升。——其实这4毫升的差值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可认为三国时一升基本和汉代一升相等,都是200毫升。
诸葛亮吃饭,“三四升而已”,那么,3汉升=3×200=600毫升,4汉升=800毫升。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饭量,是熟米饭600ml到800ml之间。
那熟米饭的密度是多少呢?这个我手头还没有现成的数据,所以百度了一下,也没发现有权威资料,但从百度知道等地方有人说是0.8g/ml左右,那就采用这个数据吧。
既然米饭密度是0.8g/ml,那600ml米饭质量就是480g,800ml米饭质量是640g。
这里有个知乎答案:
食堂中的米饭重量中所谓的一两米饭是指一两米还是一两饭? - 知乎根据 @沈夏冰 答案的数据, 普通大米的生熟比值,大约是1 : 2.3 ,所以480g米饭对应大米206.6g,640g米饭对应大米278.2g。
换言之,诸葛亮一天的饭量,是大米206g~278g之间,也就是4两到5两多。
平均下来,每顿是1两到2两多。
这么小的饭量,比今天大多数女生还要小,怪不得司马懿说他“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我是补充回答的分隔线=================
评论里有很多人都说“一顿2两”不少了。估计这些朋友年龄都还小,其实,我们不必上溯到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只要看看30年前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就知道诸葛亮一天吃5两米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了。
1955年,中国开始对粮食进行定量供应,这个定量有个标准,将大米部分兹录于下:
甲、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 一、特殊重体力劳动者:四十五至五十五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五十斤; 二、重体力劳动者:三十五至四十四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四十斤; 三、轻体力劳动者:二十六至三十四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二斤; 四、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公私营企业职员、店员和其他脑力劳动者:二十四至二十九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八斤; 五、大、中学生:二十六至三十三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二斤; 六、一般居民和十周岁以上儿童:二十二至二十六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五斤; 七、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周岁的儿童:十六斤至二十一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斤; 八、三周岁以上不满六周岁的儿童:十一斤至十五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十三斤; 九、不满三周岁的儿童:五斤至十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七斤。
看到了吗?每月口粮,机关人员平均数28斤,大中学生每月平均32斤。若按30斤计算,也就是一天要吃1斤大米。——这是九十年代前中国脑力劳动者的口粮定量。
诸葛亮一方面操劳国家大事,一方面领军出征,日理万机,其脑力消耗比这些一般机关人员和大中学生大得多,可他的食量呢?
每天最多5两大米,也就是一个月15斤。这个标准,就是3~6周岁儿童的定量。
可怜啊。
明白了这个,才能知道司马懿听到这个事情后,为什么会叹息他“岂能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