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想不想去体验一下古代公检法合一的司法体系?
县老爷亲自赴现场调查,然后抓人、拘捕,最后审判定罪,最后连行刑也要他管?
当然了,如果碰上懒得折腾的,那就直接把调查、抓人、拘捕、审判这事交给手下人负责,最后自己在案卷上签个字就行了。
如今,对很多法院的工作人员来说,一年一百多件案子就已经是非常大的压力。可放到30年前的严打时期,很多法院人员可以一天办100多件案子。这其中出现了多少冤案,也就不必说了。
固然那个时代因为社会治安恶化,有快抓快审快判的现实需要,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对照今天的审判效率,也能看出如果你想把司法流程做得规范,需要多少的人力物力。
另外,所谓的古代一个衙门干事,也不是如你所想的一个老爷加几个师爷再加几个衙役就能把所有的活都干了的。实际上古代的衙门仍然有大量的下属机构和专门的职位来负责相应的事务,只不过负责这些工作的人大都是“吏”以及一些编制外的外包人员,或者品级很低,或者就没有品级。比如说海瑞在初入官场的时候担任的职务是南平县的教谕,这就是一个县里负责教育工作的官员。而在教谕之下,还有训导。
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也就是说,在南平县这个县里,专门负责教育生员这一个群体的人就有三人。这个规模虽然不大,但古代人口也少得多,且识字率很低,为一个县的生员配三个人管理,倒也算是不少了。
单单是一个教育工作尚且如此,其他部门的人自然也少不了。再比如在医疗方面,唐代在州县一级就设有医博士,负责公共防疫、医疗卫生管理等相关事务。
实际上历朝历代到了后期,冗官冗员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而所谓的冗官冗员不仅体现在有品级的正式官员上,基础小吏也同样如此。
最后,你所谓的“古代一个县衙门等于现在县政府+公安局+法院+检察院+人代会+政协+党委+税务局+工商局+交通局+卫生局+武装部+城管大队”,还有个问题是公安局、税务局、工商局这些局级部门本身就是县政府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对于古代政府人口少的印象,大多数是来源于一些影视剧和文艺作品没有对县以下的地区有更详细的描写,因此也就让很多人觉得县老爷什么事都要管。其实,哪怕是看一下《水浒传》,统计一下里面出现的基层官职的名称,也大概能推测出古代一个县衙要维持运转到底需要多少人了。
题主真他娘的没文化。
你以为古代的衙门,就真他娘的跟电视剧里演的小猫两三只啊。
不说府衙,就说最小的县衙好了。
有品级的官员就有至少4个。
除了县太爷之外,还有县丞、主簿、典史。
正职官员就有这么多,下面还有三班六房。
从刑狱到税课,还有库司和仓司等等。
从民生到执法,从商业到农业,几乎各个部门一应俱全。
就算是县城周围的官道边都有巡检,监察走私和商贾。
一个稍微中型的县衙,各个官吏加起来少说得要上百人。
最小最小的县衙,人员合并起来都要好几十人。
这还是明面上有编制的人,古代县衙还有不入官方编制的。
比方说正规衙役之外还有白役,这白役就相当于现在的辅警。
这种编外的人在古代各个官署部门里都有。
你看看一个县衙就有这么多的人,更别说是更高一级的府衙了。
到了清朝,一省官吏从上到下,还有总督、巡抚、学政、布政使、按察使、道员。
这几个官职,也被成为制台、抚台、学台、藩台、臬台、道台,影视剧里经常使用这些名字,但其实正规的官职并不是什么台的,而是上述的正统职位。
这还只是文官,武官还有很多门道,这里就不细说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杠了,说一个县衙就几十上百人,还是不能跟现在的县政府比啊。
我想说,那就是你们傻X了。
现在中国有14亿人口,你知道古代有多少人吗?
清朝最高峰的时候是4亿人口,平均也就两三亿的样子。
就算他三亿吧,也就现在将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人少事情当然就少,工作人员自然不需要现在这么庞大。
况且,这还是清朝,历史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朝代。
你知道明朝初期,刚刚建国的时候,人口还不足6000万。
一直到洪武20年以后,这个数据才能算基本稳定下来。
想想看,明朝才那么点人,分到各府州县才多少人。
可即便是这样,府衙的人员配置还是很齐全的。
这么算来的话,古代时候的衙门人员还少吗?
所以说,问出这种问题的人,大概是影视剧看太多了。
真以为衙门里就那么几个人?别说衙门有编制的了,光是县太爷府衙里面照顾生活的杂役数量就不少了。
还一个衙门可以干的事,你知道一个衙门有多少部门吗?
不要在这儿秀自己的无知了,我都懒得喷你。
本王就是装逼界第一天王,逼乎柯镇恶,喷人大帝,知乎喷神,纸糊叶圣陶,文坛先知,网文拖拉机,不是在喷人,就是在喷人的路上,自号江苏第一狠人,姑苏扛把子,知乎警察局,阅读纪检委,吐槽小王子,怼人天王,立志把自己活 成一个段子的奇男子。
1、皇权不下县
县级以下,乡绅、族长说了算。
像你这样的好奇宝宝,族长可能会把你浸猪笼,完全合理合法。
2、县里的事情
唐朝为例
令一人;丞一人;主簿一人;尉一人
凡县有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典狱、门事等
凡县皆有经学博士、助教各一人
以上,4个主官,是朝廷官员。
功、仓、户、兵、法、士、狱、教,以及门事,9个部门。
还有三班衙役。
每个部门,没有查有多少人。
古代一个县城,穷一点的一两千户,富庶地区四五千户,再多就升级会有更多的管理部门。
相对应的,也就现在一个小区大小。
一个小区,你要多少人去管?
这个其实可以看一下本县各衙署的开设时间即可,设立在前的,那就是必须设立的,后面补设的那就是非必要或者原有职能划分析置的。
广东台山市,49年底解放的时候县政府设秘书、民政、文教、财政、交通、军事、社会七科,外加公安局、邮电局、辅导侨务委员会。次年增设税务局、粮食局、工商科、调查统计室、建设科,51年增设农林科、人事科、县合作总社,53年增设卫生科,54年增设水产科、水利科、体育科、手工业科、生产指挥部、广播站,57年增设服务局,58年,增设档案馆、工矿局,59年增设物资局、劳动管理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手工业局,60年增设财贸办公室、外贸局、农机局,61年增设县农业机械拖拉机站,62年增设统计局,63年增设供电公司、物价科,64年增设税务局,65年增设计划生育领导小组,75年增设外事办公室,80年增设对外经济工作委员会、物价局,82年增设环境保护办公室,83年增设驻广州办事处,84年增设计量局、审计局、环保办公室改为环境保护委员会……
所以你看到了,这些后来添设的衙署很多是先前拆分出的,或者是因为突然出现了某项事务,而开设新衙门。文联妇联工商联那几个联,古代自然不需要;工信、住建、商投、文旅、规划、生态环境、知识产权、退役军人事务局古代也不需要,古代又没有营业执照,审批局这块也不需要。
而古代县衙都有什么职能呢?首先一个就是主政县务、上传下达,所以委派了知县;二一个,本地县务具体负责执行,辅助知县办公,那就是县丞;再往下,缉捕违乱,所以有典史;处理文书,所以有主簿;弹压地方,所以有巡检司;普及医疗,所以设医学训科、惠民药局大使;本地天文地理阴阳风水历法祭祀,所以设阴阳学阴阳生;本地宗教事务,所以设僧会司、道会司僧会、道会;接送往来使者、官吏,所以设驿站驿丞;传递公文,所以设急递铺;转运物资,所以设递运所;本地读书识字,设儒学学谕、训导;县里的仓储,设仓大使、副使;商贾买卖课税,设税课局;河流湖泊渔民课税,设河泊所;冶铁工矿,设铁冶所。县里事务具体办公,按着朝廷六部一一对应设六房,六房书吏、司吏、典吏,站堂行刑、缉捕罪犯、看管囚徒的快壮皂三班差役,急递铺的铺兵,看门的门子,养马的马夫,巡检司的弓兵,验尸的仵作,看牢的禁子,都会有。除此之外,还有上级流动办公衙署,本地的布政分司、按察分司,有养马之责的还有太仆分司。
而在古代,一个县的规模又不会太大,人口大多不过几万人,人口稠密的苏松常镇那边可能会到三四十万,可相对应的事务种类也没有增加,无非是工作量大一些。明初的时候北方一个县普遍不过几千人,比如洪武二十四年山东武城县522户、3020口,夏津县687户、4279口,北平宁晋县310户、2754口,柏乡县545户、1628口,就这点人口,日常事务还没一个大型的小区多。江南人口多,洪武二十四年苏州昆山县78864户、336559口,福建建阳县31244户、124277口,可放在今天,这十几万人口也不过才一个街道的规模。天通苑住了快六十万人了,这放在元朝那就是一百多个万户府,放明朝更是超过一府人口数量,下设一州七县的湖广岳州府,洪武丁口不过70867户、282224口。没人自然没事,这衙门,也就不用开那么多了。
人口数量不同啊。
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少:
秦汉年间大概是2-3千万——大约是北京人口
隋唐盛年大约是3-5千万——大约是京沪总和。
两宋巅峰大约是5-6千万——大约是北上广总和。
第一次过亿大约是明朝中后期,然后有所反复。真正人口开始单向膨胀,应该是康雍乾的事了。
所以,人少了,事自然就少。
更何况在中国古代,相当一部分的现在由政府负责的工作,是由家长(跟现在一般意义的家长不同)、宗族首领、乡绅等来完成的。这一大波当年不吃皇粮的人,你要算上去的话,也相当不少的。
以明清为例,古代衙门里面也分三班,六房,承发房,还有其他职司。。
以明朝的县级政府为例,明朝的县级政府里 有三班六房和承发房(相当于县办公室),但是三班六房的人员其实都是严重超编的,这些人并不靠正税供养,而且地方胥吏经常百般舞弊,给地方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一个普通的县,官,吏,役加起来可能至少有一百多人,多则数百人。如果加上地痞流氓充任的白身可能会有千人之多。
以县一级为例,明代地方政府的结构是这样的
首先,明代的地方基层政府,以县一级政府为例,是有着 官 吏 役 三个层级的。
县一级共有命官四名, 其中主官一名,佐贰官两名。属官一名。主官一名就是知县。佐贰官两名,县丞(正八品,县丞不是知县下级),主薄(正九品),有属官一名为典史(无品级),每个县的县学都有教谕(无品级,另外县学有多名训导,都由地方藩司任命)。地方险要之处往往还设巡检官(武职,一般未入流或九品) 。另外知县本人往往有长随和幕友,这些编制外人员也会贪污腐败
吏员则分为六房,分别是 吏房,户房,礼房,刑房,工房,兵房,这六房分别对应中央的六部。此外一般县份还有承发房(主管文书工作)。 虽然按照明朝相关制度规定,吏员人数一般不应超过十人,但是实际上小县也起码有二十吏员,大县则往往有四五十甚至六七十名吏员。(实际上参考接续明朝的清朝来看,数字只能更高,相关内容可看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役 主要 编制为 站班皂隶,捕班快手,壮班民壮,此外还有一些衙役充当门卫,看守,抬轿,巡夜,法医等,所有衙役如果按照职责细分的话可以分为(皂隶,门子,步快,捕役,禁卒,轿夫,伞扇夫,吹鼓手,更夫,仵作等)。 役又分为正役和白身,正役可以理解为有编制的人员。白身可以理解为临时工。一个县三班起码有五六十名正役,还有大量的白身。白身的数目往往是正役的好几倍。
明代官员要实行地方回避制度,但是吏员不需要回避,因此很多家族是世代为吏,往往是父子相传。这就导致其能够为祸地方。相比之一心读圣贤书,而且是异地为官的 知县等官,吏员往往世代从事某项政务,因此熟通其中关窍,而且在地方上利益盘根错节,甚至很多时候到了知县不得不依靠吏员处理 钱粮刑名公务,甚至被吏员挟持 而官弱吏强的地步。
因为他们的职权分散给了豪绅。
如果你希望接受豪绅的管理,我很乐意帮助你实现这个愿望。
古代衙门本来就不面向那么多人不管那么多事,就这么简单。
皇权不下县,市民终究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还是依靠土地生活的,都是村民。村民那里根本没有衙门,干事的是亭长、里正,这些人可不是科举考试或者建功立业后被国家编制后委派下来的,这些人的来历就是当地宗族势力代表。村民的事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找宗族长老,除非出了宗族解决不了或者需要跳过宗族的事情,村民才需要跑几十公里跑到县城衙门找县太爷。
现在很多部门是把民间私权收归国有的产物。他们干的很多事放到以前衙门县太爷也不管。
古代的縣並不是只有一個衙門,這完全是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完全沒有任何認知才能說出的話。
以縣制初次完全推廣到全國的秦代為例,這算是最初完全意義上的規範性縣級政府。
除了縣令、縣丞、縣尉,事實上還有很多吏員在維持政府運作。
縣的具體部門,一般單位名稱為曹,根據秦代遷陵縣的情況大概有十個曹和其他個別官署。目前已知有田部、亭部、市府、獄東曹、獄南曹、戶曹、吏曹、倉曹、尉曹、司空曹、兵曹、旁曹,除以上之外還有目前尚未知的部門。
一個縣至少應有103個吏員,除此之外有事務還會征發百姓、刑徒以維持日常運作。而遷陵縣只有152戶,算上縣吏、戍卒、刑徒也就千把人。在大縣中,吏員的數量只會更多。
简单说一下法军编制
步兵:
骑兵:
在此之上为军
再之上为军团,通常包括几个军。下面各举一个军和骑兵军的例子。
军级单位以1806年奥热罗的第七军为例
皮埃尔·奥格罗元帅(17,672人,36门炮)
参谋长:克劳德·玛丽·约瑟夫·潘尼捷大将
第一师:雅克·德斯贾丁师(8,242人,8炮)
第一旅:
第16步兵团(4营)
第二旅:
第14轻步兵团(1营)
第44线步兵团(3营)
第105线步兵团(3营)
火炮:两门12磅炮,四门6磅炮,两
门6英寸榴弹炮
第二师:
第一旅:
第7轻步兵团(3营)
第二旅:
第24步兵团(2营)
第63线步兵团(2营)
第三旅:
黑森-达姆施塔特火枪军团(2营)
拿桑步兵团(1营)
火炮:两门12磅炮,四门6磅炮,两门6英寸榴弹炮
骑兵旅:安托万旅(1,290人,4炮)
胸甲骑兵团(4中队)
第20军团(3中队)
第6马炮兵团:四门4磅重炮
兵团炮兵(1,323人)
四门12磅炮,十二门8磅炮,四门4 磅炮,四门6英寸榴弹炮
骑兵军以贝西埃的第二骑兵军为例
第2胸甲骑兵师:(1927人,3炮)
第一旅:
胸甲骑兵团(4中队)
第5胸甲骑兵团(4中队)
第二旅:
第10胸甲骑兵团(3中队)
火炮:两门6磅重炮弹,一门6英
寸榴弹炮
第二龙骑兵师:格鲁西师(2,915人,3炮)
第一旅:
第三龙骑兵团(3中队)
第四龙骑兵团(3中队)
第二旅:
第10骑龙军团(3中队)
第11龙骑兵团(3中队)
第三旅:
第13骑龙军团(3中队)
第十二龙骑兵团(3中队)
火炮:两门8磅炮,一门6英寸榴
弹炮
第4骑兵师:(3129人,3炮)
第一旅:
第十七龙骑兵团(3中队)
第27龙骑兵团(3中队)
第二旅:
第18龙骑兵团(3中队)
第19龙骑兵团(3中队)
第三旅:
第15骑龙团(3中队)
第25龙骑兵团(3中队)
火炮:两门8磅重炮,一门6英寸 榴弹炮
轻骑兵师:(1623人)
轻骑兵第二团(3中队)
第四轻骑兵团(3中队)
第五白马猎骑兵团(3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