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正确评价美军二战时的谢尔曼坦克?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guan-qi-6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老问题也是群魔乱舞啊……

张嘴闭嘴不是护士随地趴窝,就是谢尔曼干柴烈火……

我寻思你乎军版有几个真的认真看过几本入门坦克书的?

1942的谢尔曼算是当时最好的坦克之一,但是后续的改进却因为北非的成功和对黑豹列装速度的错判被推迟。(美军一度以为黑豹就是跟老虎一样少量生产的重坦,甚至还有报告说黑豹正面不难打,美军登上法国以后只想骂人)

诺曼底之后的装甲战斗成了馒头战场声誉的转折点,尤其在阿登战役中75谢尔曼零距离没击穿虎王侧后的报告让艾森豪威尔勃然大怒下令今后不准一辆75馒头送往欧洲。

但是这个老兵在换装76炮后在朝鲜战争时候面对T-34/85还是占据上风,还有以色列的超级馒头在中东战争发挥余热,算是光荣的晚年了。

排除战场上的攻防战术性能,这玩意其他方面真的是……方便,生产便利性和可靠性不说了,驾驶条件也是最吼的,真皮座椅在毛子坦克手那边五星好评。还有锤稳,后来还有水套,软实力上接近满分。

虎式的问题不是机械可靠性,事实上虎式的战术出动率一直保持不错的水准。虎式的战术机动性也不弱于馒头,虎式的最大问题是设计时候还是按照传统的手工装配生产,极其耗费工时,产量自然上不去。

黑豹生产性也没逼乎众说的那么不堪,设计时候就把流水线生产考虑在内,为了产量阉割了变速器(当然后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按照德国资料,黑豹的造价约为112000帝国马克,而四号坦克约为100000帝国马克。(均不计火炮和电台)黑豹的75主炮造价和工时也都是虎式88主炮的2/3左右,而穿甲威力在绝大多数场合更胜一筹。

全面流水线化的黑豹生产工厂

当然黑豹赶鸭子上架服役早期的自燃和抛锚确实没法洗,但是总体上是个令人生畏而且具有这个吨位级别上优异生产性的杀戮机器。

有人问到了kwk42和kwk36的造价和工时问题,下面就是德文资料,完胜任何脑补党的狂吠。

黑豹主炮造价12000帝国马克,工时1500

老虎主炮造价18000帝国马克,工时2500。

黑豹主炮造价为老虎的2/3,工时为老虎的60%。

王法老师的《屠虎驱豹》,战术机动性馒头确实平庸甚至偏弱。


user avatar   long2le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上结论,谢尔曼是个比较优秀的坦克,它很好的满足了美军对它的绝大部分要求,对于打败德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算得上是40年代最优秀的中型坦克之一。

虽然说30年代时的米国陆军弱鸡得连荷兰都比不上,装甲部队更是弱鸡中的战斗鸡,但是谢尔曼也不是凭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而是米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省略掉之前一大票米军的早期坦克,我们可以近似的认为谢尔曼和30年代的M2中型坦克算得上是个近亲。


这货是不是看起来挺眼熟?的确,它的悬挂系统已经很像日后的格兰特和谢尔曼了。

然后到了39年二战开始,米国发现横扫欧洲的德军中型坦克已经普遍装备了75毫米炮,而M2那弱鸡的37炮毫无疑问是不够用的,于是乎米国人也要装75炮的坦克。战争形势不等人时间紧任务重炮塔什么的先不要也罢,于是就有了75毫米炮强上M2坦克的M3格兰特:


先出场的格兰特,有相当一部分被送到了北非给英军使用,它的75毫米炮和51毫米的前装甲面对德军早期三号四号是个很恶心的存在,因此3在北非赢得了英军的声誉。

但是炮塔终归是必须的,M3终究是个应急的作品,米国人也很清楚这一点,因此在40年M3的研发开始的时候,M4谢尔曼的研发也同步开始了。

M4可以看做是个对M3车体进行大幅度修改,然后装上了个炮塔的产物。最初的产品是T6型坦克:

与日后的谢尔曼已经很像了。但是注意那短短的M2 76毫米炮,为了垂直稳定器能够正常的工作,炮口加了一块配重。在T6进行了轻微的改动后,这货很快就获得了M4的正式编号,同时诞生了第一个亚型----M4A1,区别仅仅是M4A1使用了个全铸造成型的上车体,而M4的上车体却是焊接的。产生这点差别的原因在于为了更好的利用俄亥俄州利马蒸汽机车厂的铸造设备,于是就专门搞了个铸造车体的M4A1。利马在42年2月开始给英国生产M4A1,而轧钢汽车厂(Press Steel Car Company)在一个月以后也开工生产焊接车体的M4.

现在先来看一下谢尔曼的结构吧!


总体布局估计大家都很清楚了,M4和M4A1用一台400马力的R975C1星型空冷航空发动机,就是图中红色框,因为不在天上飞没有气流流过,因此专门给它安装了一个风扇进行冷却,就是图中的绿框。冷却空气从炮塔后面一点的车体上部进入,流经风扇-发动机后从错开的车体后装甲(黄线)向下排出。动力通过车底至车体前方的变速箱,驱动主动轮。

这张图更直观一点,可以看出传动轴对车体高度的贡献



既然是如何正确评价,那么就直接来评价吧!

---不会考虑M4A3E2这样的变态。

1.对谢尔曼装甲防护的评价。

结论:谢尔曼装甲防护水平基本够用。

正面:谢尔曼的车体正面大致可以分两种:

第一种是法线角57度,厚度为51毫米

第二种为法线角47度,厚度64毫米

炮塔正面:

谢尔曼有两种常见的炮塔

A.第一种装75毫米炮的炮塔又分两种:

第一种是装M34炮盾的


炮塔正面厚3寸 76毫米

注意炮塔右脸的那块补丁,那不是附加装甲,其厚度与炮塔其它地方比没有什么不同,原因是因为后面是炮塔旋转机构,因此炮塔正面装甲内侧必须挖掉一大块以腾位置,因此相应的炮塔外侧就装了一块补丁作为补强。

第二种是装M34A1炮盾的



拆了外炮盾的谢尔曼

M34A1明显比M34更宽,防护面积更大。特别要注意的是,炮盾后面相当的面积是与炮塔正面重合的,这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谢尔曼炮塔正面的防护力。

B.第二种是装76毫米炮的T23炮塔

正面一大块炮盾厚88.9毫米。

谢尔曼的正面装甲,在当时同等吨位车辆当中,算是很不错的了,高于T34-76,等同于T-34-85,高于四号全家。

侧面:谢尔曼侧面没啥说的,垂直38毫米,当时平均水平吧!

2,对谢尔曼机动性的评价。

动力系统整体布局:



如图,谢尔曼发动机后置,动力通过传动轴向前到变速箱,经过差速器,侧减速器到两侧末减速器,然后到主动轮

A.发动机

米国人短时间赶鸭子上架的弄出大量的新坦克来,实际上采取了一种实验性的态度,即在不同型号的谢尔曼上采用了不同种类的发动机。

M4/M4A1使用了R975系列发动机

M4A2使用了通用6046柴油机

M4A3使用了福特GAA发动机

M4A4使用了克莱斯勒A57发动机

综合下来,米国人发现福特GAA发动机是最适合坦克使用的,其出力为500马力,要高于其它各种400马力级别的发动机。但是毕竟战前偷懒战时还债,这种边生产边实验的方式也让米军在战争当中大部分使用的谢尔曼都是400马力级的发动机。

对于这几种发动机,懒得写什么了。。。。上番号吧。。。。。

TM 9-1731B

TM 9-1750F

TM 9-1751-10

B.变速箱




说实话,这个也没什么好说的,谢尔曼使用了一个6速手动固定轴变速箱,5个前进挡1个倒挡, 每档变速比为:1st: 7.56:1, 2nd 3.11:1, 3rd 1.78:1, 4th 1.11:1,5th 0.73:1, Reverse5.65:1,简单,直接,超级可靠。


C.差速器

谢尔曼的变速箱,差速器和两侧刹车是装在一起的,形成了一个T型的结构。T型的一竖是变速箱,一竖上面一点是差速器,T型上面那一横的两侧是两侧刹车。

谢尔曼的差速器使用了CLETRAC结构。


如图,粉色为变速箱部分,通过一个锥齿轮将动力传输给差速器。注意差速器的输入齿轮,是一个巨大的锥齿轮,上面有两个可以独立转动的齿轮(绿色),这些个齿轮每侧都和一个齿轮(灰色)单独啮合,动力经由灰色齿轮输出。

当坦克在直驶状态时,绿色齿轮不与黑色齿轮发生相对转动,动力由黑色齿轮输入,黑色,绿色与灰色齿轮成一个整体进行转动。当需要转向时,驾驶员拉杆,操纵一侧刹车,于是一侧灰色齿轮减速,减少的速度经由绿色齿轮补偿给对侧灰色齿轮,于是两侧履带产生差速,坦克转向。




差速器爆炸图。

这样一套差速器是谢尔曼坦克传动部件里最复杂的一部分,在转向当中是十分有效率的。谢尔曼的操纵性是要好于苏联的T-34系列和德国的四号的。但也有一定的问题,即如果坦克在直驶中两侧履带所受阻力不一致的话,那坦克就会不由自主的不可控的向阻力大的一侧转向,即所谓的steer itself。。。。。。。

还有一点,就是要在体积上付出相当的代价,同样的体积,够苏联人塞进去所有的传动组件了,而谢尔曼还要再腾地方给变速箱。。。。。当然苏联坦克是要在操控性上付出一定的代价的。

D.末减速器



这个也没啥好说的,极其简单的,位于车体前方两个角上的,连接差速器和主动轮的,由两个齿轮构成的部件。这个东西在谢尔曼和T-34上都是极其的不起眼的,甚至经常会被当做是车体的一部分。但是对于黑豹而言,由于末减速器齿轮所用合金的问题,这个部分平均每150千米就需要更换。。。。。由于老虎和黑豹的体重,以及德国那加强超频到3000RPM的发动机,虎豹需要十分大的减速比,其末减速器内藏了一套行星齿轮。。。。。再加上恶劣的使用条件,不坏才见鬼了。。。。。这个部件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特点,注意谢尔曼的末减速齿轮采用了V型齿,好处是每个齿接触面积比直齿轮要大,进而减少了每个齿的负荷,增加了齿的寿命,同时相比于斜齿轮,V型齿还不会产生侧向应力,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加工起来很费劲,但是土豪根本不差这点钱,同样的设计在穷逼德三和毛子中型坦克上是见不到的。

谢尔曼传动系统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十分的方便维护。整个传动机构都位于车首,可以通过拆卸螺丝而全部的整体卸下,十分的方便。

E.两侧刹车

这是驾驶员直接控制的部分,两根操纵杆每根需要33KG的力才能拉动。同时期的T-34,38T的操纵杆力也差不多是这儿么个水平。但是同时期的猎豹却仅仅需要5-8KG的拉力。





总体上来说谢尔曼的动力传动系统十分的,极其的可靠耐用,经得起大量的长时间的折腾,毕竟是老牌汽车强国,传动机构一直是优于德国和苏联的。

F.行走机构

机动性不仅仅来源于动力-传动机构,也很大程度上依赖行走机构。

貌似被督工点赞了,突然间赞就涨起来了,那就继续更一点吧。

谢尔曼的悬挂系统,最初是由之前的M2,M3坦克上继承而来的,

如图,这货名叫VVSS,垂直弹簧悬挂,前后负重轮每个轮两边各有一根摇臂,两根摇臂夹一个负重轮,前后摇臂可以在前后俩负重轮的作用下上下摆动,压缩藏在中间的一根垂直布置的弹簧,具体结构如下图:

上图很好的展示了谢尔曼VVSS的弹簧结构:不是一般的圆型截面,而是由弹簧钢片卷绕而成!同时也很好的展示了谢尔曼履带的结构,因为是单层负重轮,所以履带有两个导向齿,将负重轮夹在中间运动。谢尔曼的VVSS适配的履带有好多种类,基本都是16英寸,也就是406毫米宽

在北非,谢尔曼和格兰特的履带被证明相比于德军的三号和四号有着更好的通过性,但是到了意大利,它的表现则又不如更宽的虎豹的履带。于是,米军开始想方设法的加宽谢尔曼的履带。

第一个方法是给履带外侧加装一个鸭嘴状的履带销,以增加履带宽度

第二种方法是不仅仅要给履带外侧加装,连履带内侧也要加装。但是履带内侧离车体太近,空间不够怎么办?没关系,把悬挂拆了,在悬挂和车体之间垫了一块一英寸厚的钢板,这样的话空间就够了

但是,这些都是权宜之计。限制谢尔曼履带宽度的根本还在于单层负重轮的设计,如图,谢尔曼的负重轮是由两个导向齿夹在中间的,当履带变得过宽后,负重轮和履带的关系变得和跷跷板一样,当履带一侧压力增加的时候,很容易就会使负重轮摆脱履带,导致履带被甩脱。而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就是采用双排负重轮了。然而VVSS的一个特点就是两个摇臂夹一个负重轮,要是改成双排负重轮,整个悬挂的宽度就要突破天际了,于是VVSS也必须得放弃。

于是米国人尝试了多种方案,扭杆,克里斯蒂,交错负重轮都试过,

最后选择的方法,就是我们所熟知的HVSS,水平弹簧悬挂了,

减震机构变成了水平的,负重轮变成了双排的,终于能上23英寸的宽履带了。图中那两个钢板卷制的弹簧清晰可见。


G. 火力

正好别处写过一个回答,先搬到这里来。

火炮稳定器

谢尔曼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装有一个垂直稳定器。
谢尔曼的垂稳是威斯汀豪斯的产品,基本上就是基于一个陀螺仪控制电磁与液压机构对火炮进行稳定。早期型号结构比较复杂,使用起来也比较麻烦,很多装备谢尔曼的部队即使是翻遍整个部队都找不到一个会用它的人,结果导致许多部队不愿意使用垂稳,甚至认为这东西完全没用。但是实际上,只要乘员掌握了正确的使用方法,那么垂稳的确能够带来很大的战术优势。

垂稳的核心是一个陀螺仪。谢尔曼垂稳的陀螺仪由一个电动机来驱动。陀螺仪利用了陀螺的定轴性的特点。

如图,蓝色为陀螺,工作时会高速旋转,土黄色为陀螺架,陀螺架也可以相对绿色的框架发生相对的转动。如果绿色的架子在水平向上(垂直于屏幕)发生了转动,正常情况下由于黄色的框架与陀螺都安装在绿色框架之上,因此它们会一起发生转动。但是当陀螺处在高速旋转的状态时,则陀螺轴向方向会保持稳定,即黄色框架将不会同绿色框架一起转动,而会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这一点呢?如图,左边是俯视图,从上面看火炮,炮塔与陀螺仪的关系,陀螺仪的绿框与火炮固定在一起。右图是侧视图,上图为火炮水平状态,下图为火炮有一定仰角的状态。当火炮仰角与陀螺仪轴指向不符的时候,陀螺仪会一直保持它的旋转轴的指向。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达到稳定火炮的目的。陀螺仪的部分结束后,下面就是电磁控制机构的部分了:

根据上面答主给出的杂志内容,我们能大致得到谢尔曼垂稳电磁控制机构的大致结构:
如图,电流分左右两边经过两个电阻给左右两个电磁铁供电。由于两侧电阻相同,因此两侧电磁铁产生的吸力相同。电磁铁直接作用于液压阀平衡臂。由于两侧电磁铁吸力相同,因此液压阀平衡臂平衡,两侧液压阀位置相同。此时的前提条件是火炮仍然位于预定的位置上,陀螺仪轴并未发生偏转。
设若此时火炮发生了俯仰,偏离了预定的角度,因此陀螺仪轴也随之偏离预定角度,陀螺仪轴搅动电阻丝,使若干根电阻丝发生接触,由于此时电流流经的电阻丝总长度减少,因此流经左电磁铁的电流增大,左电磁铁吸力加强,液压平衡臂失衡,左液压阀开启幅度增加,右液压阀开启程度减少。下一步就是液压机构的部分了:
谢尔曼垂稳液压机构的核心就是个油泵了。这个油泵是个标准的齿轮泵,中间那个齿轮是主动轮,带动左右两个齿轮工作,液压油被夹带在两个齿轮中间的部分被从油池当中送到液压管路中。注意由于齿轮转向的问题,两侧泵油方向是相反的。从每个油泵出来的液压油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去往控制火炮俯仰的液压油缸,一条是流经液压阀(即图中红色部分)再次返回油池当中。而这里的液压阀,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被电磁机构(蓝色部分)控制的那两个液压阀。正常情况下,液压阀平衡臂处于平衡状态,两侧液压阀开启程度一致,因此两条液压管路内压力均衡,两条管路中经过液压泵分别流向火炮俯仰动作油缸和流经液压阀流回油池的液压油比例是一致的,此时火炮俯仰动作油缸内活塞两侧油压相等,活塞不动作。
当陀螺仪轴发生偏转,接触电阻片,增大某侧电磁铁电压,某侧液压阀开启程度加大,对侧液压阀开启程度减少,此时两个液压管路中压力出现差别,液压阀关闭的一侧更多液压油被迫前往进入液压油缸的管路,而另一侧由于阀门大开,更多的液压油流回油池,液压油缸管路内油压下降,因此液压油缸内活塞动作,推动火炮俯仰。
谢尔曼的液压动作油缸。注意它与火炮耳轴的距离很近,操纵力臂很短。与此同时图中也可见液压管路实际上也很细。这是因为谢尔曼的火炮重心恰好落在火炮耳轴处,几百公斤的火炮即使只用一根手指就能轻松的推动它进行俯仰动作,因此伺服机构也没必要搞得很大。早期仍然在使用炮管较短的M2 75炮的格兰特和谢尔曼,为了保证重心平衡,而在炮口处加了一块配重。

关于谢尔曼有一个著名的谣言,就是由于使用汽油机,所以谢尔曼被打穿后极其容易起火。这明显属于国内媒体断章取义的结果。首先,部分谢尔曼被打穿后的确容易起火,但是起火的原因并不是汽油,而是弹药,此外后期改进了弹药储存方式的谢尔曼变得极其不易起火。

关于谢尔曼起火率,可以参见英国人的统计,在诺曼底战役期间的坦克损失:

如图可见,在所有被统计的40辆被AP打穿的谢尔曼当中,有33辆发生了火灾,起火概率82%,平均每1.89发穿透的炮弹会引起火灾。然而同样要注意到,德国的四号和老虎被打穿后的起火率同样高达80%以上。黑豹虽然好点,但也在60%往上。

这些个坦克为何如此爱起火?米军当时就搞了调查,结论是弹药储存方式要背锅。所有这些坦克,弹药储存方式都是有很大的相似性的,例如谢尔曼,

图中车体两侧,位于履带上方的两个车体壁舱弹药架是殉爆大户,同样的设计在德国的456号上都是一样的:

四号的移动烧烤架

黑豹的移动烧烤架

老虎的移动烧烤架

但是很明显,只有米国人很快的吸取了教训,迅速的取消了谢尔曼的车体侧面弹药架,将所有弹药都储存在极少被打中的车底,而且还加装了水套。(后来的潘兴为了省重量,只有车底弹药架却没有水套。二战期间彻底损失的2辆潘兴当中,有一辆就是被犀牛的长88一炮打中车底弹药架而焚毁的)。

在改进了弹药储存方式后,谢尔曼被打穿后的起火率骤降到了10%左右。实际上所有车底储弹的坦克被打穿后的起火率也基本都是这么个水平,例如T-72,虽然经常放烟花,但实际上统计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放烟花的概率也正好在10%左右。

国内媒体通常说话说一半,只说米国打火机,不说德国打火机,也很少说水套的作用,所以有条件的话,还是尽量看外文材料比较好。

再更。。。。。







Z.结论

虽然有点奇怪,但是再加个结论,如果谢尔曼在M4A3E8的基础上,将首上加强到88.9毫米/47度,炮塔正面加强到152毫米,侧面装甲不变,换装90毫米炮,那么将会是当时性能堪比黑豹的一辆坦克(机动可能稍差点),而且这几点以谢尔曼的潜力是毫无疑问可以负担的,毕竟有M4A3E2这种首上101mm/47度,侧面76mm,炮塔正面178mm,其余全向152mm的怪物存在,而且90炮也成功的装上过M36(实际上90炮只比76炮重550千克)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起火率:

有时候统计数字会骗人的,因为没人会在明知前有火的情况下,偏向火堆行。。。。。

例如淮海战役中的防坦克火堆,其实并没有摧毁一辆国军坦克,然而你能说火堆没用吗?

汽油机坦克就是这么蛋疼。。。。。

蛋疼到什么程度?

————美式坦克的汽油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13亿人的命运。。。。。。


关于谢尔曼坦克:

千条万条抵不过这一条:谢尔曼面对虎豹的绝望程度,超过59面对M1A2!

如果谁认为这种草菅人命的破烂装备是适合战争的好坦克,就请试着论证59可以包打天下!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止谢尔曼,关于中型坦克“产量大”、“实用性”等方面的评价,其实都有点被高估,因为很少有人注意到德国人的反坦克武器的产量也是水涨船高的。

从1943年开始,德国就开始大量生产75mm反坦克炮(Pak40),最终生产了2万多门。其中1943年8740门,1944年11728门,而1943年50mm反坦克炮(Pak38)只生产了2626门。可见从43年下半年开始,Pak40已经基本上换装成为德军步兵师的主力装备。此外,1944年德国还生产了大约500多万“铁拳”。

不知道谁打过战斗任务(Combat Mission)之类的实战模拟游戏,对于暴露位置的谢尔曼,75mm反坦克炮就是一炮的事。

那么说说实战的数字,诺曼底战役中,英美各损失2000辆坦克,而德军装甲部队一开始大多部署在英联邦部队当面,与美军交手的德军坦克相对较少,可见美军被击毁的2000辆坦克里面,大部分应该是德军步兵师的反坦克武器造成的。所以,德军才能仅靠几个步兵师能在科唐坦篱笆地里挡住美军那么长时间。

当然,之后随着盟军的突破,到了法国北部的平原地形,美军装甲师就基本上主宰了战场,此外Pak40同样目标比较大,一旦进入开阔地形很容易被击毁、压制或抛弃,不过这也是正常的,任何步兵师大概都无法在平原地段阻挡装甲集群。

阿登反击战,同样是烂地,因为阿登山林有限的交通条件,德军装甲师往往陷入不断的正面强攻之中(美军不止是用步兵阻击,也有很多装甲师参加了防御和反攻),但美军却经常报告德军坦克“枪炮不入”,以至于很多部队把什么德军坦克都报告成了虎式或者虎王。而从数据来看,打了那么久消耗战,德军参战的所有豹式营中,竟然还只有不到200辆豹式坦克彻底损失(write off,而且相当一部分还不是战斗损失)。整个战役大概损失600辆坦克和突击炮。

还有一个东线数据,在“红军救星”T-34/85出来之前,库尔斯克、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三大战役中(看产量轨迹,当时德军应该已经装备了不少Pak40),苏军接连创下坦克损失新高(6064辆,4936辆,4666辆),加起来甚至破万。

所以综合看来,豹式的防护力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而德军反坦克武器击毁同盟国坦克的效率也非常高。很多西线文章经常大举渲染美军的57、英军的6磅各种狂虐豹式,其实这恰恰说明了豹式的强势,所以大量击毁豹式的战斗立刻能成为经典战例。相比之下6月6号一天英军就击毁了几十辆四号,却很少拿来说,因为以四号在6磅面前的脆皮那是正常的。所以德军Pak40击毁多少同盟国坦克,都会被视为正常,最后反而说事得少了。

总之美德坦克的巨大数量差距,主要还是美国工业实力强出德国太多了,跟坦克成本关系倒不是很大,你要美国去生产豹式,估计数量一样海量,毕竟最被诟病的德国坦克生产线,战争最后两年虎豹也生产了上万辆呢(豹式6000多辆,豹式+猎豹8000多辆)。

谢尔曼的最大优点,我认为是它的高爆弹火力强,拆房时非常管用,机枪数量多也能有力支援步兵在残垣断壁中的战斗,在所以西线美军反而有擅长打巷战的名声。


user avatar   si-tang-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常奇怪的一点。

就是相对受制于悬挂系统巨大短板的IV,受制于炮塔过于靠前以至于第一第二负重轮超负荷的T-34来说。

馒头这种第一眼看起来满满的槽点的车反而是三大主力中坦里升级改装潜力最高的……




  

相关话题

  “二战日本陆军是一支完美的一战部队”这句话对吗? 
  二战,德国战胜苏联可能性有多大? 
  东北抗日联军为什么会失败? 
  二战时美国F4U海盗能载弹一吨,甚至极限2吨,和B17相当,为什么不直接用F4U充当轰炸机好了? 
  如何看待「当年日本侵华杀我们那么多人,以后我们也要杀回来」这种观点? 
  二战时候的纳粹德国,普通的德国民众会相信盟军所描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存在吗? 
  二战期间有没有本土无战火的国家? 
  二战时,日本联合舰队对美军取得过哪些胜利? 
  二战的重巡或者战列舰会携带飞机,这个飞机有哪些种类,用途各是什么?飞机航程结束后如何回收? 
  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现在2019年,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提高了多少?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俄军又一少将格拉西莫夫在俄乌冲突当中被打死?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豹式坦克及其衍生型号?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