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俄国能扩张那么大的领土? 第1页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任何与俄罗斯接壤的土地,都比俄罗斯的土地要好。。。。

任何与中国接壤的土地,都比中国的土地要坏。。。。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要问基辅罗斯大公斯维雅托斯拉夫一世了,最远的时候都打到了伏尔加河跟拜占庭境内的猛人(最鼎盛时都攻下保加利亚首都了,可惜与1000年后一样,跟拜占庭的争霸战最终以失败告终),黑暗时代虽然土,其实很多欧洲国家的法理疆界雏形都是那时候奠定的,查理曼都几乎统一了西欧,那么斯维雅托斯拉夫和后继的弗拉基米尔、雅罗斯拉夫几乎统一了东欧也并不奇怪。

后来16-17世纪莫斯科公国的扩张虽然快,但实际上很多也都是对分裂后的各罗斯公国旧地的再征服(领土太大了超过了基辅的管理能力,就自然在留里克家族内分成了很多小公国,11世纪中期以后,统一的罗斯国家已不复存在,罗斯历史进入封建割据时期)。

862年,由于斯拉夫各部落为争夺权力而内战不休,使各部精疲力尽,于是商议寻找一位王公来治理各部,裁决纠纷。在他们眼中,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瓦良格人精明能干,秩序井然,于是邀请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当他们大公。留里克王朝由此开始。879年,留里克身亡,大公之位由奥列格接掌。奥列格认为诺夫哥罗德地势偏僻,不利发展,于是南下定都基辅。

维京人的扩张和探索欲望都懂,但是还真不能说是地图开疆。基辅平原可是很肥沃的,罗斯(一直国名都是罗斯,只是因为首都在基辅所以史称为基辅罗斯)人又随之征服控制了整个第聂伯河流域。1000年时罗斯人口大概有550万,已经是世界上能排前十的大国了,所以朱可夫曾经说“我知道基辅在苏联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但是还是请求不得已可以放弃基辅”,因为基辅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王朝的中心。


user avatar   wu-yi-pao-z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波兰线更新完毕:)


这个坑有点大,慢慢填。

回顾下俄国的领土扩张过程:

1、公元9世纪中叶至12世纪初,在东欧平原上形成了以基辅为首都的早期东斯拉夫人封建国家——基辅罗斯。

据古罗斯第一部编年史《往年纪事》记载,公元862年,应诺夫哥罗德贵族的邀请瓦良格人酋长留里克兄弟3人,率兵来到诺夫哥罗德,平息了战乱,夺取了诺夫哥罗德大公之位,建立了第一个罗斯国,开创了俄国历史上的留里克王朝(862年—1598年)。当时罗斯国的疆域包括第聂伯河到伊尔门湖之间的土地。留里克死后其亲属奥列格(879年-912年)即位。公元882年,第二任王公奥列格攻占基辅,并征服了周围的斯拉夫人各部落公国和非斯拉夫人部落,建立基辅罗斯封建国家。可以说,奥列格是俄罗斯扩张和兼并政策的肇始者。这时期基辅罗斯已初具俄罗斯国家的领土规模,其版图东起喀尔巴阡山,西至顿河,北抵波罗的海南岸,南到黑海北岸。公元1000年左右,基辅罗斯领土总面积约为100万平方公里。

10世纪末,基辅罗斯的疆域又得到进一步扩大。经过罗斯受洗,东斯拉夫人皈依了基督教。1036年,“智者”雅罗斯拉夫在位时期(1036-1054),基辅罗斯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它把所有的东斯拉夫人都联合在一起,并把一些非斯拉夫的部族也包括在国家之内。


2、12世纪中期,统一的国家政权日趋瓦解,基辅罗斯分裂成若干个独立的封建公国,其中的莫斯科公国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罗斯的政治中心。1147年,莫斯科只是伏尔加河支流奥卡河上游的一个村落。13世纪末,俄罗斯民族在莫斯科所处地区建立了莫斯科公国,当时这个公国的面积只有1300平方公里,处于蒙古-鞑靼人的钦察汗国统治之下。从十四世纪起,莫斯科公国便逐渐开始兼并邻近公国。莫斯科大公凭借替钦察汗征收贡赋的权力,打击和削弱其他公国,加强和发展本国力量。伊凡三世上台后利用钦察汗国衰落和内讧之机,于1480年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统一了周围分裂的封建公国,建立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此后,莫斯科大公继续奉行着对外扩张的政策,兼并邻国土地。到1533年,俄罗斯国家的领土面积已从4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80万平方公里,北达北海,南至奥卡河,西抵第聂伯河上游,东到乌拉尔山脉的支脉,成为欧洲幅员最大的国家。

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自称沙皇,成了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代沙皇。俄罗斯帝国由此诞生。沙皇就是皇帝的意思,该词来自罗马的独裁者凯撒。伊凡四世采用这个称号,在炫耀自己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同时,也表现出他打算继承凯撒衣钵、建立斯拉夫帝国的野心。此时的俄罗斯国家仍是一个地处东欧一隅的内陆国家,北临白海和巴伦支海,南抵车尔尼哥夫、普梯夫里和梁赞地区,西为芬兰湾至斯摩棱斯克一线,东为北乌拉尔及下哥罗德地区,面积为二百八十万平方公里。当时俄国周围的邻国分别是:西北部为正在兴起的海上强国瑞典,西部是强大的立陶宛和波兰,南部是受到土耳其支持的鞑靼人建立的克里木汗国,东部是喀山、阿斯特拉罕等汗国。伊凡四世在加冕为沙皇后,在对内厉行改革的同时,对外积极推行领土扩张的政策。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率俄军在与瑞典进行的北方战争中大胜。俄国参政院授予彼得一世“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的头衔。从此,沙皇俄国被正式称为俄罗斯帝国。经过不断的领土扩张,俄罗斯帝国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大帝国。


3、征服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 伊凡四世在位时,俄国对外侵略扩张的第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征服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是从钦察汗国分离出来的两个鞑靼人国家,位于伏尔加河中游,离莫斯科公国最近。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其首府喀山即是控制伏尔加河道和通往西伯利亚的要地,又是联系东北欧同高加索和中亚等地商路的纽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伊凡四世首先着手征服喀山汗国。

争夺波罗的海地区:波罗的海位于欧洲北部,矿产资源、粮食和木材资源十分丰富,有“北地中海”之称。波罗的海地理位置优越,北有波的尼亚湾,南有里加湾,东有芬兰湾,这里的部分港湾是不冻港,可以常年通航,是北欧交通贸易的重要道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侵略波兰:波兰地处欧洲大陆中部,北临波罗的海,东部、南部和西部分别与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接界,面积31.27万平方公里。波兰公国最初建立于十世纪中叶,十六世纪与立陶宛合并成为一个大帝国,领土范围从波罗的海直至黑海,今天的整个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全部都是波兰领土。十七世纪波兰逐渐走向衰落。1764年俄国与普鲁士签订了彼得堡同盟条约。恩格斯指出:“根据这个条约的一项秘密条款,双方承担了用武力保护波兰现行宪法这个毁灭波兰的最好工具免遭任何改良的义务。这就预先决定了波兰在将来要被瓜分”的命运。

兼并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比萨拉比亚: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处沙皇俄国的西部,东欧平原西南部。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质肥沃,资源丰富。

侵占芬兰:芬兰地处北欧,扼住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从12世纪起是瑞典的一个省,后来是瑞典统治下的芬兰大公国。沙皇俄国为称霸欧洲,夺得北方出海口,早就企图占领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芬兰。

向西伯利亚扩张、武力征服高加索和中亚、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就这样,经过历代沙皇三个多世纪的侵略扩张,从第一代沙皇伊万四世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俄国从地处东欧一隅的莫斯科公国,发展成为一个地跨欧亚两洲,拥有228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殖民帝国,领土面积约占欧洲土地的1/2和亚洲土地的1/3。其中,俄国的殖民地领土达17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6.6%。俄国也由一个基本上单一的俄罗斯国家扩展为拥有10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到1914年,沙皇俄国的版图已相当辽阔,北起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西南至比萨拉比亚,南部达到阿尔达汉及卡尔斯地区。日本学者渡边千春在20世纪初作了统计:从16世纪开始的4个世纪中,俄国以每日平均占领13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张,这样的扩张领土,世界历史上除英帝国外,没有一国可相比,即使历史上著名的罗马帝国,当时的领土也不过是今日俄国领土的1/7。

1853年,即在沙皇俄国开始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和尚未完全征服广袤的中亚地区之前,马克思在《土耳其问题——俄国扩张》一文中列举了沙皇俄国领土扩张的事实。他说,“让我从俄国彼得大帝那时起抢夺领土的许多事实当中举出几件材料罢。

俄国边界向外伸展的情况是:

往柏林、德勒斯顿和维也纳方向伸展........................ 约700哩

往君士坦丁堡方向..........................................约500哩

往斯德哥尔摩方向..........................................约630哩

往德黑兰方向.......................................... 约1000哩

俄国从瑞典手里获得的领土比这个王国剩下的领土还大;它在波兰获得的领土相当于整个奥地利帝国;在欧洲土耳其获得的领土超过了普鲁士的国土面积(不包括莱茵河流域的属地);在亚洲土耳其获得的领土有全部德国领土那样大;在波斯获得的领土面积不亚于一个英国;在鞑靼获得的领土面积等于欧洲土耳其、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总和,俄国最近60年来所获得的领土,从面积和重要性来看,等于俄罗斯帝国在此以前的整个欧洲部分。”1852年,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一文中写道:“俄罗斯这个帝国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出它那想把整个欧洲变成斯拉夫族、尤其是这个族的唯一强有力的部分即俄罗斯人的领土的野心。......过去一百五十年来,这个帝国在它所进行的每次战争中不仅从未失掉领土,而且总是获得领土。”


4、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的领土疆界与俄罗斯帝国相比发生了变化:原俄罗斯帝国吞并的一些地区宣布独立,另一些地区先后加入了苏联。

1917年11月8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向各交战国和人民呼吁:停止世界战争,就缔结公正的、民主的和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和平法令是苏俄颁布的第一个纲领性的对外政策文件,它以国家法的形式宣布了苏维埃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与帝国主义国家所奉行的掠夺压迫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1917年12月21日,苏维埃政府通过了关于芬兰独立的决定。1918年8月29日,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皇俄国参与瓜分波兰时的一切条约和协定,承认了波兰的民族独立。12月25日,苏维埃政府承认了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独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就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争取和平。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及其同盟国缔结了《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条约》。依照条约,俄国放弃了波兰、立陶宛、库尔兰、里夫兰和爱沙尼亚;在高加索地区,俄军撤出了卡尔斯、阿尔达汉和巴统;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为独立国家;俄军撤出芬兰和阿兰群岛等。

这个条约的缔结虽使苏维埃俄国丧失了大片土地,但却为苏俄摆脱战争、积蓄力量发展社会主义革命赢得了时间,为恢复国家经济、加强国防、击溃白卫军及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同战败的德国签署停战协定。13日,苏俄政府立即宣布废除《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但后来,为对抗各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的武装进攻,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苏俄政府还是承认了芬兰气波兰、爱沙尼亚、立陶宛气拉脱维亚及亚美尼亚等国家的独立。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同日,在莫斯科召开的第一次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宣布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四个加盟共和国第一批加入苏联。这样,原沙皇俄国版图内的许多地区如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等又成为苏联版图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恢复了十月革命以前的部分领土。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39年以前。


5、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列宁创始的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的是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1922年12月30日,苏联的成立标志着以苏俄为中心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壮大。紧接着,苏联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苏维埃政权一方面支持各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另一方面努力同其他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至1925年初,苏联已经与20多个国家建交,并与各国进行着经济往来。苏联努力维持着和平的国际环境,以保障国内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改变了国际形势和国际战略格局。德、意、曰等法西斯国家公开扩军备战,蓄谋夺取世界霸权。在亚洲和欧洲先后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中心——日本和德国,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极大。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又处于东西两个战争策源地之间,形势十分不利。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与德、意、曰法西斯国家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为维护既得利益而倾向于巩固现状,力求避免新世界大战的发生。英、法、美等国同苏联存在了某种共同的利益需求。苏联提出了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主张,在亚洲努力改善同日本的关系,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增强世界反战力量的联合。通过苏联同美国等一系列国家建交、苏联加入国际联盟及苏法和苏捷互助条约的签订,可以看出苏联为维护东西两翼的和平和稳定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在重大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中,苏联也在积极呼吁和力促英法等国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联合制裁法西斯侵略,并给被侵略国家以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援等等。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苏联在严厉谴责德国侵略行径的同时,呼吁英法等国给侵略者以集体反击。但是英法政府拒绝了苏联的提议,对德国的侵略行为采取了绥靖政策。随后,德国将侵略矛头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策动德意志人居住的苏台德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完全自治,并以武力相威胁。苏联政府明确表示对捷政府自卫立场的支持。然而,10月29—30日,英、法、意、德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开会,签订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和《英德宣言》。慕尼黑会议的召开加深了苏联同英、法的分歧和猜疑,使得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的努力一再受挫。苏联感受到战争危险的降临,从而调整了国家的外交战略:一方面继续坚持力争集体安全、联合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战略方针,另一方面将防止反苏战争、确保自身安全作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和一切外交活动的指导方针。

1939年,世界形势空前紧张,大战日益逼近。德国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又将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波兰。英、法、苏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举行谈判,但是没有取得任何成果。谈判的失败使当时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未能及时建立起来,国际形势进一步恶化。


6、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微妙,可以说是风险与机会并存。风险体现在,希特勒的侵略矛头对准的是苏联的近邻波兰,战火即将蔓延到苏联的边境;转机表现为,德国和英国出于各自的战略利益要求都在竞相争取苏联。此时,苏联审时度势作出的外交决策是:一方面仍努力争取同英法等国结成联盟,制止或者推迟世界大战;另一方面,为防止英法的祸水东引阴谋,不拒绝德国主动改善两国关系的外交试探,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当德国向苏联递来橄榄枝后,苏联遂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秘密附加议定书。自此,苏联在同德国秘密划定各自在波罗的海和波兰的势力范围后,便逐渐踏上了大肆兼并邻国领土、拓展本国版图的道路。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芬兰的卡累利阿和贝柴摩就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期所兼并的土地。

德国同意并支持苏联的领土扩张。苏联在1948年解释说,“当时的问题,不是损害或不损害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的民族权利,而是要造成对纳粹的胜利”和不使各国成为德国的殖民地,所以要利用它们的领土建立“东方战线”。苏联表示,为达到这样的目的,除了占据它们的领土,“此外再没有其他的办法”气苏联则在外交上支持德国。莫洛托夫发表讲话阐明了苏联对德国的立场:第一,苏德条约“保证了德国对其东方高枕无忧”,“欧洲的演变丝毫没有削弱”它,“反而却加重了它的存在与继续发展的重要性”;第二,“英国方面愿意改善与苏联的关系,然而希望英苏关系有所好转的发展是很困难的”。苏联反对英国对德国的经济封锁,并于1940年2月11日,与德国在莫斯科签订了经济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在一年内,即到1941年2月11日前,向德国提供总额为4.2-43亿马克的商品,德国有义务在15个月内,即到1941年5月11日前,向苏联提供同等数额军事物资和工业设备气依照协定,德国从苏联获得了大量石油、煤矿石、粮食、豆类等产品,并向苏联提供最先进的武器样品等工业产品。这样,苏德关系进入了短暂的“蜜月期”。

关于秘密附加议定书,1946年里宾特洛甫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时,供认了他确实签署了这个秘密文件。当时参加德国代表团文字工作的希特勒译员保•施密特也出庭证实了这文件的存在。施密特在自己的回忆录《我是希特勒的译员》一书中详细描述了签订这个秘密议定书的谈判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出版的《波兰简史》中也证实了苏德确实有瓜分领土的协议:苏联与德国缔结条约时,苏联要求德国,如果波兰在德波战争中失败,则“波兰国家版图内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土地,……由红军进入”。长期以来,苏联官方和学者一直否定秘密附加议定书的存在。1948年2月,苏联情报局发表《揭破历史捏造者(历史事实考证)》,这份文件谴责西方不经苏联专家参加共同研究,单方面公布德国外交文件,但对苏德条约有秘密附加议定书一事予以否认。1988年,苏联情报局以在苏联外交档案中找不到为由否定苏德条约秘密附加议定书的存在。直到1989年,苏联政府根据西德档案文件的胶片,首次公开这份秘密文件。1993年,俄罗斯权威刊物《历史问题》第一期《来自特档的秘密文件》一文中刊登了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的秘密附加议定书,同时还刊印了有关官员签字的部分复印件,从而正式揭开了这个秘密附加议定书的神秘面纱。

历史事实是,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秘密附加议定书》走上了领土扩张之路。苏联的领土扩张行为侵害了一系列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违反了国际法准则,背离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外交政策。


7、波罗的海三国的并入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地处波罗的海东岸,东欧平原的西部和西北部,地理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三国互为邻居,均是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欧洲小国。其中立陶宛面积为6.52万平方公里,拉脱维亚6.37万平方公里,爱沙尼亚4.51万平方公里,三国总面积计17.40万平方公里。沙皇俄国为了争霸欧洲,看中了这里的诸多优良不冻港,极力想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从伊凡三世开始,俄国历代沙皇都将夺取波罗的海作为自己的征战目标。伊凡四世甚至称,波罗的海的海水是值得用黄金来衡量的。但1558-1583年的立沃尼亚战争的失败使得俄国对波罗的海的征服计划搁置了一个多世纪。直到彼得一世时期,俄国才重新实行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的计划。为此,俄国同瑞典打了21年(1700—1721年)年的北方战争,这场战争以俄国的胜利而告终。1721年8月30日,俄国同瑞典签订了《尼什塔特合约》,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及其沿岸地区——立沃尼亚、爱沙尼亚及部分卡累利阿连同维堡等地区割让给俄国。这样,沙俄通过战争手段将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夺到自己手中。立陶宛曾是一个较为强盛的国家,1240年立陶宛大公国成立,14世纪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国家之一,16世纪与波兰合并成为波兰立陶宛王国,其国家领土从波罗的海直至黑海。至19世纪初,沙俄在经过两次俄瑞战争、三次参与瓜分波兰、大胜法国之后,终于实现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宿愿。恩格斯在谈及沙俄的对外侵略时指出,“俄国不仅夺得了出海口,而且在波罗的海和黑海都占领了广阔的滨海地区和许多港湾。受俄国统治的不仅有芬兰人、鞑靼人和蒙古人,还有立陶宛人、瑞典人、波兰人和德国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立陶宛被德国占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被沙俄控制。三国人民饱受殖民统治之苦,纷纷掀起反战斗争。一战结束之后,根据列宁提出的民族自决原则,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分别独立。1920年4月、7月和8月,苏俄同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签订和约,承认三国独立。1922年苏联成立后,于1926年和1932年分别与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签订了互不侵犯及和平解决一切争端的条约。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秘密附加议定书中规定,立陶宛的北部边界成为苏德势力范围的分界线,也就是说立陶宛属于德国的势力范围,而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则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正如舒伦堡的伙伴希尔格所说,彼得大帝血战20年想夺取的地方,大笔一挥就到了苏联手中气紧接着,9月28日,斯大林征求德国同意苏联对波罗的海国家采取行动,并向德国提议“把立陶宛从德国范围划入苏联范围,作为报答,他拟将波兰境内的分界线改划,把德国控制的地区扩展到通称的寇松线”,希特勒对此表示同意。9月28日,修改后的苏德条约秘密议定书确定了立陶宛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这两份秘密议定书成为了苏联把波罗的海三国划归为自己势力范围的主要国际法律依据。同一天,苏联强迫爱沙尼亚政府签订互助条约,该条约规定“爱沙尼亚共和国保证苏联有权在爱沙尼亚的萨勒马岛、希乌马岛以及在帕尔迪斯基市拥有海军基地和几个飞机场,并以公平价格租给苏联”,根据防务需要,“苏联有权用自己的经费驻扎严格限制数量的苏联陆地和空军部队”%并规定当苏联在爱沙尼亚的海空基地受到进攻威胁时,双方应相互给予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一切援助;该条约还指出不得损害苏爱双方的经济制度和国家结构。10月5日和10月10日,苏联分别同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了内容基本相同的互助条约。苏立条约中还写明苏联把新从波兰领土上得到的维尔纽斯市交给立陶宛,“苏联军队在这一日期前己从这里撤走”。这样,苏联通过这些互助条约,从军事上控制了波罗的海三国。

苏联在签约后大力宣扬自己同沙皇俄国的根本不同,苏联尊重三国独立的民族国家和尊重他们的主权不可侵犯性。伏罗希洛夫元帅在1939年11月革命节的庆祝仪式上发表讲话称,“俄国军队驻在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是为了这些国家的安全,也是为了苏联的安全,而不是去干涉波罗的海国家的内政”。苏联强调尊重波罗的海国家的主权。对关于波罗的海国家将实行苏维埃化的言论。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煞有其事的说,这些言论“只能有利于我们的共同敌人,有利于一切反对苏联的煽动者”但是事隔不久,这三个波罗的海沿岸的小国就被并入了苏联,不再是独立的民族国家,而果然是苏维埃化了。

1940年6月,在德军的进攻下,英国从敦刻尔克大撤退,实力大损,而拥有38万军队的欧洲强国——法国落得灭亡的结局。此时,德国的势力几乎囊括了整个西欧。英国、法国己经无力阻挠苏联在波罗的海的行动,苏联便开始了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的最后步骤。同月,苏联要求德国同意其吞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并称这是为了“结束英、法两国企图在波罗的海沿岸散布苏德不和与苏德之间互不信任的阴谋”气苏联就英、法失败还向“德国军队的光辉胜利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德国同意了苏联的要求。苏联的吞并行动首先从立陶宛入手。1940年6月14日,苏联对立陶宛发布最后通牒,指责立陶宛对苏联不友好,断言波罗的海国家之间建立了一个秘密军事同盟,因此要求立陶宛政府:第一,逮捕同上述事件有关联的立陶宛高级官员(立陶宛内政部长斯库恰斯和保安警察总监波维拉伊特斯),并交付审判;第二,建立一个能够并愿意履行互助条约的新政府;第三,允许足够数量的苏军驻扎在立陶宛的重要中心地区。苏联向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提出了相似要求,并将军队集结在苏联同三国的边界地带。三国向德国求助,但德国外交上与暗中都配合莫斯科。无奈之下,三国接受了苏联的要求。6月15日-17日,苏军分别开进三国。7月14-15日,三国纷纷宣布成立苏维埃共和国,并请求加入苏联。8月1日、5日和8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将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并入苏联,三国成为苏联的三个加盟共和国。苏联领导人说这里有苏联非常需要的不冻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是帝国主义在苏联军事上较弱时从苏联“割裂”出去的,称现在三国与苏联又结合起来了。

对于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吞并,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与美国、英国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希特勒发表声明认可苏联对三国的吞并,轴心三国都承认苏联的吞并。1941年1月10曰,苏德两国达成一项秘密协定,苏联偿付德国750万美元,换取德国放弃在1939年9月28日苏德秘密议定书中所规定的立陶宛西南部地区领土的权利。美国、英国反对苏联的吞并行为,美国政府指责苏联侵犯了波罗的海各共和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美、英两国冻结了波罗的海三国在本国的财产,扣留了挂三国国旗的船只。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人很快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的领土,直到1944年。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就曾多次向美、英两国要求承认苏联占有这些地区。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同斯大林进行了一次私下谈话,罗斯福表示,“他充分理解三个波罗的海共和国在过去属于俄国,而且在1940年又再度归并入俄国。苏联如果重新占领这些地方,他不打算为此而同苏联开仗,然而,重要的是,为了满足美国和全世界的公众舆论,波罗的海三国人民应行使自决权。‘他个人坚信人民会投票加入苏联’,但必须有‘人民意志的某种表示’”。斯大林坚持苏联领有这三国的立场,说他反对对三国实行国际管制,说“根据苏联宪法,波罗的海三国人民是会有许多机会表达他们的意志的”。苏联用本国国内法顶回了美国的要求。这样,苏联通过吞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领土面积增加了17.4万平方公里。


8、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比萨拉比亚,位于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之间,东南濒临黑海,面积4.44万平方公里,大多数居民是罗马尼亚人,古代比萨拉比亚曾是罗马帝国达基亚行省的一部分。14世纪中叶,摩尔多瓦公国建立起来,其领土包括比萨拉比亚地区。15世纪中叶起,摩尔多瓦公国臣服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484年,土耳其人将吞并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划分为奥斯曼帝国的两个区。1807年,沙皇亚历山大同拿破仑在提尔西特签署了和约,在和约条款中,拿破仑“坚定地把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给亚历山大,“并且给了他以瓜分土耳其的希望”。1806-1812年俄土战争后,根据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约》,俄国吞并了比萨拉比亚。恩格斯指出:“贝萨拉比亚是罗马尼亚人的”'而俄国侵占比萨拉比亚等地是“在自己的天然边界之外又跨出了一步”气1856年,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战败,随后签订的《巴黎和约》中规定:俄国把多瑙河口及南比萨拉比亚归还给摩尔多瓦。1859年1月,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合并,称罗马尼亚。1878年俄土战争后,根据《柏林条约》,俄国获得了比萨拉比亚西南部。

北布科维纳,面积6000平方公里,居民以罗马尼亚人和乌克兰人居多。14世纪时,这一地区属摩尔多瓦共和国。16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该地区。18世纪,北布科维纳被奥地利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战败后,根据对奥和约,北布科维纳最北部的一小部分划给了波兰,其余部分归罗马尼亚管辖。

1918年初,罗马尼亚军队进占比萨拉比亚地区。随后苏维埃政府发表声明,宣布同罗马尼亚断绝外交关系。1918年3月9日,苏联与罗马尼亚签署的《雅西协定》中规定,罗马尼亚应在2个月内从比萨拉比亚撤军,但罗马尼亚军队未撤。3月27日,该地区“国民议会”通过决议,宣布比萨拉比亚独立并决定加入罗马尼亚。1919年9月10日,美、英、法、日、意等战胜国与战败国奥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尔曼宫签订了圣日尔曼和约,和约规定:布科维纳归属罗马尼亚。1920年10月28日,主要协约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罗马尼亚缔结巴黎协定,“确认了罗马尼亚对比萨拉比亚领土的主权”。苏俄政府于11月1日致电各国,不承认此国际条约。

在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附加议定书中,关于东南欧,苏联明确声明其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而德国政府则表示,“在这些领土上完全没有政治上的利害关系”。此后,苏联政府虽公开表示与罗马尼亚政府保持正常关系,但己经将其军队集结在德涅斯特河一线。苏芬战争结束后,苏联公开表示要收回比萨拉比亚。1940年3月29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发表讲话指出:“苏联对于罗马尼亚夺取的比萨拉比亚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个问题是个未解决的争论问题,尽管苏联从来没有提出通过军事途径收回它”。

1940年,苏联在合并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及立陶宛后,着手解决比萨拉比亚问题。6月23日,莫洛托夫在与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的谈话中提出,苏联将解决比萨拉比亚问题,并且要求将边界扩大到沙皇俄国从未占领过的整个布科维纳。他说,“布科维纳——作为一个乌克兰人居住的州,(至于那里居住着大量的罗马尼亚人、犹太人、德意志人、茨冈人这等M、事’,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对此不感兴趣——原作者注),也包括在比萨拉比亚问题的解决之中。罗马尼亚的明智之举就是和平交出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如果罗马尼亚不是和平解决比萨拉比亚问题,那么苏联将用武力解决它。”26日,苏联照会罗马尼亚政府,“要求将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并将北布科维纳移交给苏联”。苏联列举的理由是:其一,比萨拉比亚是1918年罗马尼亚利用俄国战后虚弱“强行夺去的”,现在苏联的“战后虚弱已成过去”;其二,比萨拉比亚大部分居民是乌克兰人;其三,北布科维纳“移交给苏联是作为罗马尼亚对它在比萨拉比亚二十二年统治期间带给苏联“巨大损失”的“微不足道的赔偿”;其四,北布科维纳的大多数居民“与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有联系,不论在历史命运上或在语言和民族成分上都有共同性”气罗马尼亚复照表示愿意谈判。27日夜间到28日,苏联再次照会罗马尼亚政府,指责罗马尼亚政府复照词意不确定,“因为答复中没有直接指出它接受苏联政府关于立即将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北部交给苏联的建议”,因此,苏联要求:第一,“从次日莫斯科时间白天二点钟起的四天内,罗马尼亚军队应从该地区撤清,由苏联军队占领”;第二,“切尔诺维茨、基希涅夫、阿克尔曼应于6月28日由苏联军队占领。”关于比萨拉比亚人口是否大部分是乌克兰人的问题,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数字:根据1954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提供的资料,1941年比萨拉比亚270万人口中,摩尔达维亚人占180万(占67%),其次是“乌克兰人,俄罗斯人”。该书记载说,摩尔达维亚人是原来的“达基亚人”。而众所周知,达基亚人根本不是乌克兰人,是罗马尼亚人的祖先。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下,罗马尼亚政府“为了避免在欧洲这部分地区发生使用武力和公开战斗行为的严重后果起见”,被迫作出让步,接受苏联所规定的撤退条件。30日,苏联出兵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8月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将这两个地区并入苏联,“将比萨拉比亚并入摩尔达维亚加盟共和国,北布科维纳并入乌克兰加盟共和国”。

苏联对罗马尼亚两个区的占领,直接导致罗马尼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入了德国一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罗马尼亚跟随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并一度重新把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纳入自己的领土。战争后期,罗马尼亚政府发现战局明显对自己不利,于是向盟国表示退出战争。1944年9月12日,苏、美、英同罗马尼亚签署了“停战协定”,协定规定恢复1940年时的苏罗边界,即仍把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给苏联。1947年2月10曰,同盟国对罗马尼亚和约确认了“1940年6月28日苏联同罗马尼亚的协定”,恢复苏联和罗马尼亚“1941年1月1日原有边界”,也就是承认了苏联占有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1948年2月4日,苏罗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以及关于确定两国边界线的议定书,用条约的形式把苏联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从法律上肯定下来,确定了两国边界走向。

比萨拉比亚面积为4.44万平方公里,北布科维纳面积为6000平方公里,苏联领土面积这次扩大了5.04万平方公里。


9、对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兼并

(1)波兰复国

关于沙皇俄国对波兰的侵略前面已涉及,这里不作赘述。这里要指出的是,1772 年、1793 年和 1795 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了波兰。波兰被瓜分完毕。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是在第二次瓜分波兰时,俄国抢占到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复国。1918年8月29日,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皇俄国与普鲁士、奥地利签署的有关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和决定,“因为这些条约和决定同承认波兰人民拥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权利的俄国人民的民族自决原则和革命的法制感是矛盾的”。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根据人种学的原则确定了波兰东部的临时分界线(所谓的‘寇松线’),即沿着格罗德诺、立陶宛的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舍米希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可是,波兰政府的意图是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1920年4月,波兰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对苏维埃俄国发动了进攻,4月底入侵乌克兰,要恢复波兰1772年的边界。6月苏军反击胜利,解放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照会莫斯科,要求苏军停止进攻,“在承认所谓‘寇松线’的基础上同波兰签订停战协定”。8月,波兰军队在协约国支持下发动反攻,苏军撤退达千里。10月,苏波签订《关于停战协定及和约初步条件的条约》,根据该条约规定,“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双方彼此尊重国家主权,保证不支持任何针对另一方的敌对行为”。同月,列宁在关于共和国国内外形势问题的报告中谈及对波战争,他指出,“苏维埃政权是在对它不利的时机签订和约的”,但缔结的是有利的和约,“胜利者是我们”,“战后我们的领土比战前扩大了”。1921年3月18日,苏波在里加签订正式和约,划定了两国的边界线,波兰取得了大大超出寇松线而有利于自己的边界划分,而急需休养生息的苏维埃国家也进入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里加条约》所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列宁在评价《里加条约》时指出,与波兰签订和约的条件“无疑是有利于波兰而使我们非常吃亏的”。列宁主张签订这个和约的立场“起初遭到强烈的反对”。但列宁认为:苛刻的和约“总比继续作战便宜些”,而且还可证明苏俄进行战争“只是为了自卫,为了保护革命……证明它没有夺取人家土地”。

1923年,协约国大使会议决定东加里西亚并入波兰。1923-1924年,苏联数次照会协约国大使会议参加国和波兰,说“苏联虽然放弃了里加条约边界线以西的土地,但不能对住在东加里西亚的乌克兰人漠不关心,也不等于同意将它划归波兰,必须通过民族自决来决定其归属”。列宁逝世后,1924年夏,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并通过了一项决议,既“要求波兰的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加里西亚以及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南斯拉夫、希腊、匈牙利的部分领土实行‘民族自决’,先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然后合并成‘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和建立‘巴尔干工农联邦’”。

(2)波兰的再度沦亡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两天以后,德国就开始催促苏联也进攻波兰。苏联方面表示红军需要时间进行必要的准备,苏联政府希望找一个“可以使苏联的干涉在群众面前师出有名,同时使苏联不暴露出侵略者的形象”的借口,称须待华沙陷落之后再出兵。16日,德军先头部队到达华沙郊外。17日,斯大林下令苏军向波兰境内进攻。苏联照会波兰驻苏大使,列举了出兵理由:波兰作为一个国家和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因而苏波之间缔结的条约已归无效;对波兰的事态苏联不能继续保持中立,苏联政府已下令部队越过苏波边界线,“把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军民的生命财产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18日,苏德两国发布联合公报,称“德苏军队的活动并不含有任何违反德苏两国利益的目的或违反德苏两国缔结的互不侵犯条约的精神和条文的目的。相反,德苏军队的目的,是要在波兰恢复由于波兰国家的瓦解而遭到破坏的和平和秩序,同时帮助波兰人民创造新的政治生活条件”。

实际上,苏联和德国确是再一次对波兰进行占领和瓜分。1939年9月28日,苏德缔结《苏德边界友好条约》,条约确定“苏德两国在以前的波兰国家领土之内的各自的国家利益的分界线,双方承认这一分界线是确定不变的,不容许第三方面的任何干涉”。该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该议定书中对1939年8月23日秘密议定书中划定的苏德势力范围进行了修改,苏联将卢布林省以及部分华沙省与德国交换立陶宛。在苏德边界友好条约缔结后的5个星期内,苏联和德国便把各自占领的波兰的领土并入了本国版图,苏德在波兰土地上的边界确定下来。而事实上,为了吞并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苏联早就做了准备。1939年9月17日,苏联入侵波兰伊始,就在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成立了临时行政机构,10月22日,按照苏联模式选举出了两个占领区的国民议会,国民议会随即召开会议,通过了两个地区分别加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要求。11月初,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加入苏联的法令,苏联如愿吞并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波兰就这样被苏联和德国瓜分,它再次从欧洲政治地图上消失了。

(3)雅尔塔协定的结果

苏联与德国对于“波兰问题”的“解决”结果既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也没有被为国际社会所承认为波兰合法政府的波兰流亡政府所认可。1939年苏联出兵入侵波兰后几小时,波兰政府越过边界进入罗马尼亚境内。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在战场上节节败退。1941年7月30日,在英国政府的协助和苏联的努力之下,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在伦敦签订了苏波互助协议,协议规定“苏联政府承认1939年苏德之间涉及波兰领土变更的条约失效”。虽然苏波之间缔结了协定,但很大程度上该协定被看成是双方在特殊环境下的一种妥协,双方对于条约内容的理解不同,围绕边界问题的外交斗争和矛盾更加激烈。随后,苏联几次要求盟国承认苏联从波兰所取得的土地,但没有得到盟国明确、肯定的响应。1943年2月20日,乌克兰族的苏联作家发表文章指责波兰政府中的大多官员不该反对西乌克兰与苏联的乌克兰的合并。25日,波兰政府回复称,“波兰政府期望俄国恢复里加条约所确定的波兰东部边界”。3月1日,苏联发表声明说,“寇松线是符合苏维埃乌克兰和苏维埃白俄罗斯要求的西部边界”。

1943年底,苏联、美国和英国首脑举行德黑兰会议,波兰问题成为会议重要议题。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将波兰领土西移,以“确保苏联的西部边界”,斯大林说,“波兰人企图重新得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最不合理的,1939年的边界已经把乌克兰地区还给了乌克兰,白俄罗斯地区还给了白俄罗斯……,苏联和波兰的边界线应该是1939年的边界线”。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说,“这就是尽人皆知的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线”。斯大林说,“你愿意管它叫什么就管它叫什么,反正我们始终认为它是合理的、正确的”。同时斯大林还坚持,利沃夫也应该划给苏联。丘吉尔对此表示同意,表示“我不想因利沃夫而伤脑筋。”12月1日,罗斯福在和斯大林进行了单独会晤中,也谈到了波兰问题。根据译员波伦的记录,罗斯福“个人同意斯大林元帅的意见,认为有必要恢复一个波兰国家,也希望看到东部边界向西移,西部边界甚至移到奥得河。”但他表示,鉴于不能失去在1944年总统大选中700万美籍波兰人的选票,因此他不能参与关于这一问题的任何决定,并且不能公开参加任何有关安排。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英和苏联取得了一致谅解。

德黑兰会议后,1944年1月11日,苏联发表声明提出,自从波兰“1939年公民投票表达了‘当地人民的愿望’以来,苏联宪法中明文规定了苏波边界,这使‘1921年里加条约所容忍的不公正’得到了纠正”。苏联称,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加入苏联并未损害波兰的利益,反而加固了两国之间的友谊。波兰流亡政府随即发表公报说,“他们希望能有一个公正的、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协议,但波兰人不会承认‘单方面的决定或者既成事实’”。苏联认为波兰流亡政府的态度和行动表明其拒绝了寇松线,且并不希望同苏联建立友好的睦邻关系,因此拒绝谈判。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积极同美、英两国联系。波兰政府表示,他们不能接受苏联关于寇松线的强制性要求,提出“划一条经过利沃夫和维尔纽斯以东的临时分界线”,并称加里西亚和利沃夫地区按寇松线规定,也应该属于波兰。对于波兰保有利沃夫和德罗霍贝奇油田,美国是持赞同态度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苏联能把利沃夫让给波兰,那是宽宏大量的行为”。但斯大林不同意把“利沃夫和加里西亚的油田留给波兰”。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美国、英国最终同意了苏联据有西乌克兰(包括加里西亚)、西白俄罗斯的态度,也就是同意了苏联据有它1939年从波兰所取得的领土。2月11日,德黑兰会议公报宣布,“三国政府首脑认为,波兰的东部边界应以寇松线为准,而在若干地区作出有利于波兰的5至8公里的外移。三国首脑承认,波兰北部和西部的领土应有较多的扩增。

他们认为,扩增范围问题,应在适当时机征询新的波兰临时民族统一政府的意见,然后,波西部边界的最终划定,应留待和会解决”。在波茨坦会议上,关于波兰的西部边界苏、美、英三国首脑同意,“在波兰西部边界最后划定之前,原德国的东部领土,即自施维纳明德稍西的波罗的海起,沿奥得河至与西尼斯河会合处,再沿西尼斯河到捷克斯洛伐克边界,包括按照柏林会议规定不归苏联管辖的部分东普鲁士和以前的但泽自由市,均由波兰政府管辖,因此不得视为苏联在德占领区的一部分”。这样,波兰西部边界的走向就基本被确定下来。苏联如此重视波兰边界,主要是出于维护本国安全的需要,20世纪德国对俄国的入侵都是途经波兰。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曾直言不讳说,“对俄国来说,波兰不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8月16日,苏波两国签订《波苏疆界条约》,正式确定了两国边界的具体位置,既“按照克里米亚会议的决定,循寇松线划分”边界。此外,1951年2月,苏联和波兰相互交换了边界上两块小面积的土地,“这两块土地的面积约各为一百八十五平方英里:原属波兰卢布林省的别尔兹和克雷斯图诺波尔周围的土地,划归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原属苏联德罗戈贝奇地区的下乌斯特日基一带地方,划归波兰的热舒夫省”。

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面积分别为9.3万平方公里和10.11万平方公里,苏联吞并两个地区后,领土面积又增加了19.41万平方公里。




  

相关话题

  俄罗斯倒退40年,也就是八十年代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真的很强大吗? 
  俄罗斯这次的行动真的有必要吗? 
  米高扬在米格系列飞机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多大作用? 
  历史上有哪些“皮洛士式的胜利”? 
  1977版苏联国歌第一句Союз … Русь翻译为“伟大的俄罗斯永结同盟”是否有误? 
  一个国家的强势与衰败和“国运”有关吗? 
  如何看待俄罗斯第49集团军司令雅科夫·雷赞采夫中将在乌克兰阵亡? 
  如果阿登战役后莱茵河战役前纳粹搞出了原子弹历史会怎样改变? 
  二战结束后如果苏联不拿东普鲁士,而且支持德国继续持有西里西亚、东普鲁士和但泽乃至波森等地区怎么样? 
  当代中国和欧洲、美国的哪个时期相似,又有何不同? 

前一个讨论
如果现在修长城,需要多少人力物力?
下一个讨论
请问该怎样反思明朝两百多年的国祚和统治?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