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过一封海外留学生的来信(他正好在匹兹堡大学读书,和我要算前后校友吧),值得注意。他提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援引英国医学界权威杂志《柳叶刀》(Lancet)新发表的一篇文章。下面是中文翻译的部分段落:
根据国际媒体广泛援引、将于明天(2007年1月13 日)正式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权威披露,仅以梅毒为例,在1993年,中国大陆每十万人中病发率仅为0.2,而到1999年已经发展到6.5。另外,先天性梅毒的病发率也在发展之中。199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每十万个新生婴儿中先天性梅毒病发率仅为0.01,而到200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19.68,年增长率竟高达72%。
令人深感担忧的是中国大陆的性泛滥已经严重影响到年轻的一代。就在不少中国人还认为"西方人更加性开放"的同时,许多访问中国的外国人和海外华侨发现最开放的其实还是中国,尤其是性开放。据一项完成于2004年的类似社会调查报告,有相当多的青少年敢于性冒险,初尝禁果的年龄越来越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学校是好学生,在父母面前是乖孩子"。调查报告还说,他们许多人在发生性关系的时候不使用避孕措施,女生对反复堕胎毫不在乎。据路透社1月12日转引来自中国大陆官方的统计说,每年全国共有近两百万妇女进行人工流产,其中"有四分之一是未成年少女"。
值得关注的是:当代中国人性观念变化极大、极快。在1989年我做的一项北京市随机抽样调查中,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仅为15%,其中还有相当一批人是已经打算结婚的固定伴侣。而近年来根据计划生育部门的调查,婚前性行为已飙升至60-70%。所以我判断,中国已经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性革命,这个革命是在卧室里悄悄发生的,但是从行为模式到观念都发生了剧烈的革命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怎么办?多数人除了担忧和感叹什么也不做,有少数人则试图回到革命前,比如主张宣传婚前童贞观念,进行守贞教育,成立“青春无暇守贞少女团”。但是成效甚微。有关责任部门更愿意采取鸵鸟政策,眼不见为净。这就是中学性教育至今收效甚微的原因。
我强烈呼吁,在青少年中开展科学的性教育,争取像北欧国家那样,通过认真的普及的性教育,达到百分之百避免少女怀孕的目标。在这些国家,婚前性行为的比例高达95-99%,可是却能够把婚前怀孕和性病传播的危险降到最低,靠的就是经过专家论证的科学的普及的性教育。其实,这并不难办到,只要在性教育中添加如何避孕的内容就可以了。
其实你接受了一个设定,社会上关于女性奇奇怪怪的事情全都迎刃而解。那就是:婚姻是买卖,女孩是待售商品。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儿童性侵案(女孩居多)?
因为发生之后父母是倾向于极力掩盖此事不声张的,声张会导致商品跌价不能售出或只能作为残次品售出,影响获利。而父母不声张,作恶者便可以无须付出任何代价侵占别人的财产,何乐不为?
基于这个原因,消极对待甚至集体抵制实用可靠的性教育教材也很好理解了。他们担心女孩懂了性知识,消除了对性的恐惧感,就会去实践性行为,导致在婚恋市场严重贬值——毕竟长期以来确保女孩到婚前是处女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对性的隔绝、恐吓和污化。至于婚后过得怎么样,反正“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倒也不怕。
因为女孩是商品,所以男生如果“不能负(gou)责(mai)”,就不该碰她;
因为女孩是商品,所以已婚育女性是购买使用过的商品,只能在二手市场低价售卖,所以婚姻再绝望、家暴再严重、孕期被出轨,也不敢离婚,哪怕自己和孩子心理受到严重影响;
因为女孩是商品,所以售价越高越光彩,而不要彩礼等于白送,会受到所有人耻笑和轻视;
商品除了售卖还可以租赁,如果租赁价格够高且可持续,也是很好的买卖,低价商品甚至会羡慕高价租赁品;
…………
“女人是商品”这一句话几乎能解决知乎60%的情感婚恋问题。
缺乏性教育和儿童性侵案只是这个源头的不同结果,解决不了源头问题,是消除不了结果的。这个源头问题,长期只能靠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意识进化来逐渐消除,短期内应该靠普及性教育、鼓励女性工作和自我表达来以点带面,尽可能让更多人摆脱落后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