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和“时辰”是中国古代两个独立的计时单位。
刻的长度,中国古代是将一昼夜定义为100刻。
而时辰的长度,古代中国将其定义为一昼夜12时辰。
后来明清时期,西方计时单位随着钟表等计时工具一同传入了中国,西方是一昼夜24等分,所以中国人把传统的12时辰制中的时辰叫“大时”,把西方传来的24等分制中的时辰叫“小时”,——这也就是“小时”这个单位的来历。很显然的,1大时=2小时。
因为一昼夜是100刻,且一昼夜是12时辰,所以,12时辰=100刻。
所以,1时辰=8.33333刻。也就刻,或者说是刻。
为什么非要写成刻呢?因为古代在制作漏壶的时候,这个小数不太好刻度,所以就规定1时辰等于8大刻2小刻,这大刻就是普通的刻,而小刻就是1/6刻。
这个就是古代漏壶的刻箭(也就是刻度指针)上一时辰(子时)的刻度,其中初初、初一、初二、初三、正一、正二、正三是八个大刻,初四和正四是两个小刻。1小刻=1/6大刻,(我上面的图肯定不准确,领会精神就好)。全天12时辰,恰好100刻。
因为时辰和刻不能整除,换算有小数,所以很麻烦,古人一直想办法简化,简化的办法都是改变刻的长度,有的把一昼夜改为108刻,有的改为96刻,不过都没有获得广泛的承认,几千年来,使用最广泛的还是百刻制。
直到清朝, 由于西方钟表和小时制的传入和大量使用,最终迫使朝廷将一昼夜100刻改为96刻,并延续了下来。
如果1昼夜100刻,则1时辰=8.3333刻,且1时辰=120分钟,所以120分钟=8.33333刻。
则1刻=14.4分钟
如果1昼夜96刻,则12时辰=96刻,1时辰=8刻,即120分钟=8刻。
则1刻=15分钟。
——这就是我们今天把15分钟叫做1刻钟的来历。
至于说到某时三刻,这个时显然是指的时辰。比如午时三刻,如我图中所示,午时一共八大刻两小刻,午时三刻指的就是午时第三刻,也就是图中的初三刻,这个时候基本相当于午时的中点,(那初四刻呢?初四是小刻,只有大刻的1/6,没人权),太阳位于最高点,阳气最甚,所以用来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