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Joe De的邀请。
董的这段话里面有三个点:
前两个点都是无论从实证还是理论上都站不住脚的,只有第三个点有一些道理。
1. 先说自我雇佣 vs 在公司上班。劳动经济学的大牛拉齐尔曾经有过一个猜想,认为小成本创业者最后容易成为 Jake-of-all-trades, 翻译过来大约和我们的“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含义一样,理由就是小成本创业者很多地方都需要亲历亲为,结果就会很多的基础技能,但是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专业技能。如果事实真是如此,那么我们还可以说,自我雇佣——当自由职业者,对年轻人而言可能是不好的,最好去企业找一个工作去历练一下。但是问题在于拉齐尔仅仅是提出了一个猜想,具体是不是如此,还要依赖于实证的工作。
还真有人和拉齐尔较真,Lechmann et al. (2014) 就用德国自由职业者的数据做了检验,结果出来之后大跌眼镜,发现自我雇佣的人确实基础技能比在公司上班的人平均要多,但是在专业技能点上,也并没有比在公司上班的人差,因为要成为一个能够维持下去的自我雇佣者,必然会有一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自我雇佣者面临的环境要比在公司干活更加的多变,更加有挑战,所以说只有在公司经受“专业训练”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站不住脚的。
2. 再说网店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网店其实也算是营销渠道的一种,销售的是实体店的货。董的意思可能是说,网店自己只销售,不创造,所以有隐患。但是这是片面的。很多时候,我们说产能过剩,其实并不是真的过剩,而是没有合适的渠道,把货物从厂家那里销售到消费者手中,这个配对的过程,叫做市场摩擦。
别小看市场摩擦,很多时候因为这个摩擦,一些需求压根就不会存在。比如在一个高赞答案
为什么有外国朋友说「离开中国,一是舍不得淘宝,二是舍不得快递」? - 沈少Neo 的回答 - 知乎中提到的,在中国坏了一个锅的把手,转手在淘宝上搜一下,买一个新的,就换上了。但是在国外,就只能直接买一个新锅。是国外不会生产锅的把手么?当然不是。是因为在国外生产这个把手,算上库存,转运,快递等等之后,厂家几乎无法用一个合理的价格把这个锅把手销售出去还能赚钱,机会成本太大了——厂家有这个功夫不如去生产一些别的,更赚钱的东西。但是在淘宝,就因为这些千千万万的个体商家的努力经营,自动形成了专业分工,加上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便捷廉价的快递,市场摩擦小到了让锅把手这种商品也有利可图的程度,这就相当于因为减少了市场摩擦,创造了新的产品需求,提高了社会了福利。
还有一种担忧,是认为网店会和实体经济抢人力。对于这一点,大可以不必杞人忧天。因为市场天然的是会自动纠偏的。比如说如果绝大部分人都去做网店了,没有人去实体经济从事生产了,那么渠道也就成了无根之水,一年只能赚4w块,但是因为实体经济人手紧缺,一年反而能赚10w块,那么显然就会有一批人回归实体,最终达到一个两边综合收益差不多的情况(比如说都是一年7w块)。
现在很多人去做网店,恰恰说明之前我们的网络营销渠道做得还不够,大量的人力没有被实体经济有效的利用,或者说利用了,但是没有拿到相应的报酬,相比之前,自己从事网店销售的综合收益更高,所以他们自然而然的用脚投票,加入网上创业的大军。所以这可能就是董的位置限定了她的立场,作为实业界的管理者,她看到很多人不在热衷于在大的实体企业谋一份安稳的工作,纷纷在网上创业,这意味着实体企业再想雇人,就要提出更高的价码才行,这无疑是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并非是她希望能看到的。
3. 最后说说网店对实体店的冲击和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这个可能唯一比较靠谱部分。对实体店铺来说,网店确实是一个凶残的对手。我们把人口分为两类,一类是乐于在网上购物的人,一类是比较传统,喜欢在线下购物的人。当只有实体店的时候,实体店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地域性的,我抢到了比竞争对手更好的地点开店,我就有优势了。但是网店的配送对消费者来说和网店本身的地点无关,那么这就意味着两类消费者可能会被分开成为不同的两个市场。
对于可线上和线下的人来说,渠道的竞争激烈了,对于这批人来说毫无疑问是有利的,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拿到更好的商品。
但是实体店丧失了一部分,甚至是可能是一大部分的客流量,那么去那里弥补呢?只能从坚持线下购物的人身上弥补,也就是目标客户群变了,不再是所有的客户,而是仅仅针对那些坚持传统的人了,这样一来,线下购物的标价可能反而比以前更高了。那么线下消费者剩余可能会变小。举个例子, 我记得很久以前我曾经在淘宝上买过一些魔术道具,网上10块钱,我说我离你们的实体店很近,我直接去买吧,店家说,你要是来实体店,得30块钱,我们的规矩,网上买1块钱,实体店基本上就是三倍的价格。
尽管这个店家可能是没有学过经济学训练的,但是对于线上顾客和线下顾客实行三级价格歧视却是无师自通。这也是网店销售带来的不多的副作用之一——对线下顾客的消费者福利可能会有一个潜在的负面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