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上海房价,具体而言有几个推手
1:全国其他地方的土豪,尤其是江浙的人,卖掉自己手里几套房来换上海一套房。
这波疫情过后,这种操作显然会大大减少了。
2:海外回国的华人,想要找一个和西方类似但又没有新冠病毒的地方。
这波疫情过后,这种人显然也会大大减少。
3:房产中介,上海现在路边放眼望去全是房产中介。原来的面包店、包子店、蛋糕铺、水果店、小吃店……基本全改成了房产中介。
这波疫情下,房产中介几个月没收入却要付门面的租金,元气大伤。希望也能大大减少吧。
不会。上海的房价之所以高,一个直观的原因就在于上海提供了很多相对高薪的就业机会,而且大城市在感性思维上有一种浮夸的感觉,可以吸引年轻人聚集,只要不断有人加入,房价就可以稳定。
但是,上海的房价是构建在就业岗位,以及教育资源之上的。如果上海房价要继续上涨,那就是新增高端就业高度集中在上海,这样还真可以玩得下去,然而,现在经济转型还没有那么快出成果。所以上海保持现状的话也只是横盘。
那么,决定上海房价走向的就是疫情之后国家对上海的定位是否有变更了。上海又是港口,又有制造业,又是国际金融中心,还拥有很多教育资源,集中的东西太多了,上海一旦停摆,全国都受影响,这是好事么?不说战争的部分,这次疫情,如果控制不好,上海的功能停摆了,那哪个城市要承担上海的功能,并且可以马上投入使用?这是风险点啊。
上海之所以集中这么多资源,可并不是完全靠外省人的努力和上海人的努力,国家政策也是很重要的。上海是1843年开埠的,之前也和深圳一样就是个不起眼的地方。上海的繁荣是被创造出来的,除了码头这个功能有地域限制被固定住之外,其他功能都是可以转移的,就看国家想不想而已。当然,上海附近也有其他城市有码头,也可以分担上海的职能。
国家要是想,而且愿意做,花一段时间把上海的职能分散出去,降低风险,以后再有疫情爆发,上海即使功能停摆,但是其他城市还可以继续运转,总比现在好。而且上海到目前的状态,发展空间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让其他城市分走上海的资源,做起来,还可以实现尽可能多的地区发展平衡。但是这涉及到利益分配。想想看,只是上海的教育资源分出去,给浙江,给江苏等等,上海的学生考原来的复旦大学,已经和浙江江苏一样的考卷一样的分数线,那上海的房价还高得起来么?高端就业岗位减少了,还高的起来么?不过,我认为国家不愿意改变上海的现状,哪怕隐患在这次疫情已经暴露得很明显了。
写个根本的,作为落户走到最后一步,因为疫情没法去派出所办新户口的沪漂。
已经开始犹豫这户口办的值不值了!
声明,没有收到任何歧视之类的,单纯觉得,现在的上海,已经被渗透到这个程度了,还值得我们再次立足奋斗吗?
别说翻倍了,只要现在说上海取消限购限贷,看看多少人会不惜一切冲进上海买房,真正的大招都还没用呢,稳得很
上面这么多回答,竟没有一个说到点上的。
上海房价涨不涨,和什么疫情租房子,外地人对上海的看法,没有一毛钱关系。
影响上海房价的,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限购政策。
限购不放开,就不会涨太多。
不是唱衰上海经济,而是正因为上海经济发达,所以地方政府不太需要通过土地出让金来维持。
所以才有足够的底气按住房价,房价如何按住?无非就是限购。
而限售和限贷对上海房地产的影响不值一提,无他,上海有钱人的资产难以想象,买房也根本不在乎要几年变现,买上海房子,绝对比存银行强。
如果上海不放开限购政策,还是向现在一样严格执行,房价大概率会维持稳定。
而上海扩散出的疫情,对很多二三四线城市的财政造成了巨大打击,因为缺乏盈利手段,所以地方政府无法按耐土地出让金的诱惑,因为再不卖地,编制内工资都发不出了。
断粮的后果就是整个地方经济的塌方,造成本地人口大量外流,经济就彻底完了。
这种情形已经发生在了东北,接下来还要发生在广大缺乏造血能力的二三四线城市。
为了防止这种情景出现,当地必然会提出地产刺激政策,一些过激政策都会出现,很可能会出现刺激下暴涨的城市,当然,这些暴涨的消息会被淹没在信息流里,不会见诸报端。
质疑我的,自己去看历史,在15年棚改以后,全国各城市乃至县城房价翻了几倍?
而北京和上海除了去年跳涨以外,这8年来基本都是横盘微涨。
难道是因为上海的房子不如小地方有投资价值?
底层注定会被牺牲,放在各个城市也一样,越低级的城市,承受能力越差。
上海和北京的房价,今天来看,仍是最稳定,最具价值的资产,政策限制下,价格和实际价值严重倒挂,属于仍被低估的洼地。
上一次看到这种提问,问的是疫情过后西安房价会涨吗,看起来全国各地的房产中介都有需求。
上海的更努力一些,疫情结束遥遥无期就提这个问题,可见多么敬业。
当大家印钞票呀,拿什么买?谁还敢在现在这种经济环境之下贷款几十年买房子!
我从来都对房产中介很客气,也很理解,他们大多数都不是老油条,都是初出茅庐,充满斗志的年轻人,谁不是从年轻过来的。选择这个职业不是他们的错。
所有职业都差不多,上行的时候有的是励志的传说,下行的时候靠这些故事提气。
这次疫情,大家会发现,什么都没有柴米油盐酱醋茶重要,没有不是要钱,是要半条小命。先管最基础的,高端需求一边去。
上海疫情揭示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基本规律:
阶级是客观存在的。
人的阶级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的思维和行为。
上海与全国不一致的种种现象,从婴儿隔离到流感论,其实都是这一规律的作用表现。
这很容易理解,真理往往也不分国内外。如果不爱听阶级,换个说法——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是东方老祖宗说的。
问题是上海人民为什么比其他地方更有钱?
除了上海人民勤劳勇敢善良坚强聪明能干等等之外,是不是也有一些其他地方没有的政策因素呢?
进一步说,这些政策因素是上海自己决定的还是其他因素造成的呢?
共同富裕,其本质就是要避免阶级割裂。而现在看起来,超大城市享有的政策利好,就是人为制造阶级割裂的根本原因之一。
如果不能共同富裕,这种阶级割裂势必会成为不稳定的基本因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新天地。
短期也许高级住宅小区会涨
因为这次封城疫情物资组织和分配都看的出来
高档住宅小区物业和管理明显更给力,完全不愁吃,什么都不缺的感觉。
其他地方呢,简直是一片哀嚎,
有几个在上海的会想到在2022年的上海会忍饥挨饿精打细算抢粮备菜呢?
不过这次疫情也会让很多年轻人和沪漂真正认识到
这个城市的冷漠和格格不入,很难真正溶入进去!
相对而言,回家或者南下也许并不是一个很坏的选择
中国经济发展的好的城市又不是只有上海一个,
深圳就比上海看起来更包容,至少本地外地住户租户一视同仁
说起深圳,深圳人总是说这里过去是个小渔村发展起来,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说起上海,上海人总是说十里洋场,大上海,也是透着骨子里的骄傲
老龄化和少子划,本身骨子里面又有这么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上海再这样被资本搞下去,我不知道会怎么样!
以上海这座城市目前的政治能量和经济资本,中央层面想要去中心化压根就做不到。通州和雄安多少年了,不也推进不下去。
就连一直都不怎么爱搞强省会战略的江苏和山东,都不得不转变看法了。成都、西安、重庆主城区、武汉、长沙、合肥、郑州等城市,哪一个背后没有靠强省会战略。
关键还是晚了,船大难掉头。提前十五年搞,完全没问题。
现在就是想搞去中心化,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房价又哪里低了,企业运行成本根本不会低多少。长期在本地的既得利益基层还不得乐死,三线四线城市哪一个不是一本活的《中县干部》呢。还有那么多人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实际上对家乡的感情淡泊的如同异乡。
我因为可以在家办公一段时间,去年年底元旦和春节期间在家待了加起来一个半月不到。我只想说,我对我父母对我家很眷恋,但是我对那座城市找不出什么值得留念的。城市里高速公路、省道、国道建设的锃光瓦亮,城区新楼房也是比以前多了好几倍。可是企业还是那些企业,工资还是那么点儿工资。甚至我了解到的几家算是高新技术的企业,竟然悄无声息的倒闭了,那些企业人不多,员工去北京上海很快就能找到新工作,就是离家远了。坐网约车,和司机聊起来房价,他说这几年的这座城市是经济发展还不错,可是也支撑不起那么高的房价,我问他他说的经济发展有哪些新的产业和龙头企业,他笑了笑说还是以前那些企业,那些企业效益也不算是很好,不过整个地级市经济规模增长很多,我也没有继续问那增长的部分是从哪里来的。还有建设的那些高速公路,完全赚不回钱来。还有那机场,冷清的过于无聊了,最积极的就是忽悠乘客购买卡的导购。
上海这次是防疫很拉胯,疫情总有一天会结束。但是经济情况不会快速改变,尤其是去中心化可能是十几年二十几年都搞不成,可能搞个三年五年的就实质放弃了。
我对上海这一次的抗疫表现意见大了去了,可是对于上海的经济地位那是没什么好怀疑的。
参考一下孟买,或许会有答案。。。。。。
一场疫情,底裤扒了下来,精英知识分子也就小孟买那点儿格局。引领东方大国崛起的经济中心?靠向往西方的共存,靠以洋气为自豪,靠舔洋丁?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