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战争极有可能是冷战期间最重要的事件,没有之一,因为中美建交,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美国白宫和公务员体系的公开分裂,印度获得核武装,中国加快青藏铁路建设都因此事而起,与这些事情相比,巴基斯坦因此战而一分为二恐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了。
尤其是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在整场战争中做出了惊艳绝伦的操作,实现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并见好就收,战后其周边态势和外部环境空前良好,以时任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和时任印军总参谋长萨姆·马克内绍为代表的印度高层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和高明战略眼光,几乎把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受到的严重羞辱扳回一小城,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堪称印度的立国之战。
印巴交战的直接原因是克什米尔问题,它是直接事关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政权建设基础和领土法理依据究竟哪一方合法的根本性问题,且双方理论不可调和的,其重要性远非一般的边境冲突所能比拟,巴方主张以宗教人口为原则,印度主张以自然边界为原则,如果印度全据克什米尔,那印度完全可以直接对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提出声索,如果巴基斯坦全据克什米尔,那巴基斯坦同样可以对印度的旁遮普地区提出声索,对于印巴而言,就算可以放弃克什米尔,还能放弃伊斯兰堡不成?还能放弃旁遮普不成?
克什米尔问题对于印巴双方来说是半步不能退的根本问题,其重要性是国本性质的。
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1970年巴基斯坦大选,当时还是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国的政党人民联盟赢得了大选,在巴基斯坦议会的291个席位中拿下了151个席位,以绝对多数获取巴基斯坦执政地位。
此事导致了掌握军权的西巴基斯坦极大不满,于是时任总统叶海亚·汗操控政府拒绝承认此次大选结果,解散议会,西巴基斯坦这种愿赌不服输的行为在东巴基斯坦引发激烈抗议.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很简单,东巴基斯坦面积虽然小于西巴基斯坦,但人口却占到整个巴基斯坦的56%,这就导致如果以民主程序定夺,实际主导局面的将是东部。
于是人民联盟领袖,孟加拉国国父拉赫曼掀起不合作运动,并发表《六点自治纲领》,随后在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建国,西巴基斯坦震怒,立即下令逮捕拉赫曼,取缔人民联盟,此事进一步激化了巴基斯坦东西两部分的矛盾,东巴基斯坦群情激愤,而西巴基斯坦则下令军队镇压,这种残酷镇压引发了普遍不满。
印度及时抓住这一机会,于1971宣布全力支持东巴基斯坦,印度议会,内阁,国大党,大斋会集体通过决议支持东巴基斯坦,从11月开始印度方面开始主动挑起边境摩擦,双方于11月21日开战。
而印度此时面临的外部环境极端严峻,具体来说就是中美打算联手对付它。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基辛格与周恩来谈了7个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印巴问题和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问题,1971年8月16日,中国驻法国大使黄华和基辛格在巴黎秘密会面,这两次至关重要的会面事实上敲定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相关事宜,美国承诺支持中国回归联合国,中国则承诺与美国在印巴问题上保持一致。
1971年10月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美国没有从中作梗,美国在中国恢复席位议案投票过程中投了反对票,具体原因是因为当时预备表决的议案有三个,一个由阿尔巴尼亚提出,一个由美国提出,一个由美国和加拿大提出,三个议案都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美国希望否掉阿尔巴尼亚提出,通过自己提出的,但联合国大会上各国普遍不愿意陪美国玩这种脱裤子放屁的鬼把戏,于是阿尔巴尼亚的议案得以直接通过,美国投了反对票,但并无卵用。
1971年11月11日,当时印度已经开始挑起边境冲突,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抵达纽约,刚一下飞机就被基辛格拉到联合国开小会,苏联曾要求旁听会议,被中美一致拒绝,11月23日,基辛格和已经从中国驻法大使改任中国驻联合国大使的黄华达成一致,双方同意共同支持巴基斯坦。
此时双方虽然还没有正式建交,但已经是事实上的盟友了。
但要注意,中美虽然已经一致同意支持巴基斯坦,但双方此时都陷入了内部困境中。
中国方面有三个原因,一是913坠机事件刚刚发生,“批陈”运动的余波还在延续,国内政局混乱,二是由于政局的长期混乱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特别是1971这一年因为搞五小工业中的“小水泥”而发生了“三个跌破”,以至于要搞粮食储备挖潜,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市场供应极其困难,三是当时青藏铁路还在建设,向西藏转运弹药物资困难,需要时间囤积物资。
美国方面更骚,此时美国的白宫体系和国会、公务员体系爆发了严重分裂,美国国内舆论、国会、公务员系统基本上都支持印度,而白宫,基辛格领导下的外事部门则强烈支持巴基斯坦,美国公务员几乎集体造反,用基辛格自己的话说,白宫指示国务院批判新德里的电报要几天才能草拟出来,而批判巴基斯坦的电报则两小时内就能发出。
还有外部因素,1969年珍宝岛战役之后中美开始走近,苏联对此极其忌惮,于是开始和印度走近,1971年8月9日,印度和苏联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介入南亚事务就必须考虑苏联的威胁。
另一方面中美之间信息交流不充分,由于中美没有正式建交,双方沟通完全依赖巴基斯坦从中传话或者基辛格与黄华的非正式会谈,导致双方信息交流迟缓,中国因国力衰落而在西藏方向动作的迟缓让美方一度认为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只是一种姿态”,而美国内部在印巴问题上的政出多门和严重分裂则让中方感到莫名其妙,模棱两可。
为了打消中国对美国内部态度分裂的疑虑,彻底和美国站在一起,基辛格持续向中国提供苏联方面的情报,几乎有问必答,例如11月23日,基辛格向黄华递交了葛罗米柯和柯西金与美国方面会谈的一切信息,12月5日,基辛格会见苏联驻美大使伏龙索夫时,邀请中方人员通过会场的窃听装置旁听整场会议,12月10日,基辛格向黄华递交了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之间的所有信件备份。
随后又把美国与苏联农业部的会谈,苏联的粮食情况等情报一律转交,针对中国最为关注的苏联可能会在中国介入印巴局势后履行苏印同盟义务的可能,基辛格把苏联海军舰队在印度洋上的分布驻扎情况,以及中苏边境苏军驻军情况等全部转交,并承诺向中国提供中苏边境的军事情报,以证明苏联对印度的所谓支持只是放嘴炮,根本无力对中国动手,尼克松也明确承诺,只要中方对印度动手,美方将反对任何国家干预中国的事务。
这一条件超过了《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中苏联对印度的承诺,12月9日,中方要求紧急会见美方政要的时候,基辛格甚至成功说服尼克松在可能到来的大战中对中国提供核担保,当时中国虽然已经拥有核武器,但投送能力较差,美国的核担保事实上意味着中美正式结盟。
美方的诚意之大,给中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可以说为了打消中国的疑虑已经竭尽所能,也促使中国下定决心开始向西藏方向调集部队和物资,西藏军区开始进行战前动员和训练工作,进行战争准备。
除了情报方面的合作外,美国也正式做出了军事姿态,1971年12月3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对印度宣战,以企业号航母战斗群为核心的美国海军第74特遣舰队于这一天驶离新加坡,携带2000名海军陆战队员抵达孟加拉湾,以撤侨的名义准备介入印巴局势,另外还有中途岛号和奥里斯卡尼号航母战斗群则作为后援,美国海军在印度洋的武装力量已经准备就绪,企业号获得授权,只要中国从陆地对印度发起进攻,美军将在海上同时动手,美国攻海,中国攻陆,南北夹击,彻底毁灭印度军队。
而印度方面呢?
时任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极其明智的利用了手头的一切有利条件,一是有意把战争拖延到11月底12月初才正式大举进攻,这样一来,由于大雪封山,中国无法武力介入,二是充分利用了国际社会对巴基斯坦残酷镇压东巴基斯坦抗议活动的厌恶,争取到了从苏联到英国的广泛支持,就连美国内部的公务员系统都支持印度。三是兵贵神速,迅速在天气好转之前解决战斗,让中美失去了介入的时间窗口。
事后复盘来看,印度几乎每一步棋都走对了,时任印度军队总参谋长萨姆·马内克绍(此人虽然是印军统帅,却是个拜火教信徒,绰号萨拔都,拔都这个绰号是什么意思中国人应该都清楚)准确意识到这场战争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游戏,是印度解决战事的速度和中国在西藏囤积物资速度的比拼。
萨拔都必须抢在中国完成物资囤积之前迅速解决战事,英迪拉·甘地能为他争取的时间极其有限,如果战事拖延,中国完全有可能从北方发起进攻,美军也会从南方发起进攻。
因此他首先是制定了东攻西守战略,印巴当时的军事实力相差不大,但巴基斯坦大部分军队部署在西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只有9万人,而印度在东线集中了80%的陆军和几乎全部空军,总兵力高达16万人以上。
其次是正确使用了海军,当时巴基斯坦的战略目标是全力顶住印度的进攻,坚持到中国物资到位,随后和中美一起反攻摧毁印度,因此巴基斯坦的重点就是用海运方式把大部分位于西巴基斯坦的军队运到东巴基斯坦,加强东巴基斯坦的防御,印度准确判断到了这一点,正确意识到了海军的核心价值不是交战而是封锁,于是利用当时手头的唯一一艘维克兰特号航母(不是现在那艘下了好几次水的维克兰特),对西巴基斯坦实施战略破交,这艘航母不仅对巴基斯坦岸上目标实施了有效打击,还击沉击伤多艘巴基斯坦海军舰船,在强大的美国海军眼皮子底下成功阻断了东西巴基斯坦之间的交通,阻止了巴基斯坦通过海路向东部地区运送兵力的企图,彻底切断了东巴基斯坦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让东巴基斯坦军队陷入孤军奋战的环境。
最后是西线虽然以守为主,但并非消极防御,萨拔都不断派遣西线防守部队发起小规模进攻,成功误导了巴基斯坦的战略判断,掩盖和隐藏了主攻方向是东线的战略意图,甚至本来只是作为佯动的西线攻势依然取得了重大进展,夺占了西巴基斯坦的信德地区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可以说是东西两线两开花的局面。
另外,印度军队在东线方向的攻势同样可圈可点,特别是印度陆军在初期攻势受阻后迅速调整策略,在海空军的密切配合下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迅速撕碎并分割了巴基斯坦军队,对东巴基斯坦首府达卡形成合围,印度第50伞兵旅在达卡东北方向30公里处的战略要点纳西格迪实施空降,成功切断了达卡守军的退路,使达卡成为一座孤城,由此迫使东巴基斯坦守军司令法曼·阿里·汗于12月16日向印度投降,印度一战俘虏巴基斯坦士兵和官员多达9万多人,从12月3日动手到12月16日,萨拔都只用了几天时间就赶在中国完成物资囤积前赢得战争。
作为对比,西藏军区在12月17日才初步完成物资囤积和战前动员工作并进入战争状态。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战争期间,中国和美国一边筹备对印开战,一边想尽办法开展外交攻势,尼克松和基辛格反复与勃列日涅夫和伏龙索夫进行沟通,勃列日涅夫则一边和尼克松打太极,一边派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和苏联驻印度大使毕格夫催促印度尽快打完了事。
中国也在此期间首次紧急约见美国政要,开两国高层通信渠道之先河,中美在联合国呼吁停火,苏联和英国则从中作梗,双方闹的沸反盈天,休会期间中美在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双方外交官热烈握手,共处一室开小会,有正式外交关系的中苏两国则连照面都不打,反倒是英国和苏联外交官公开邀约一起“喝茶”,这在当时成为联合国一大奇景。
苏联也从海参崴持续不断派遣舰队前往印度洋,行使炮舰外交,为印度摇旗呐喊,直至战争结束时,苏联在印度洋已经部署了15艘舰艇。
东巴基斯坦沦陷当天,也就是12月16日,美国对印度发出极其强硬的威胁,尼克松要求勃列日涅夫“我最强烈的要求你约束印度”,第74特遣舰队也接获授权,企业号随时可以对印度下手。
但此时印度已经完全不担心了,萨拔都准确判断了中国的后勤供应能力难以支撑迅速对印度开战,因此攻势极其迅猛,而等到中国完成物资囤积工作可以动手了,东巴基斯坦已经沦陷,此时已经是12月下旬了,大雪封山,中国无法在此时对印度大规模开战,充其量从锡金对印度发起一点小规模攻势,而单靠美军第74特遣舰队那2000海军陆战队是无力彻底摧毁印度军队的。
印度深谙见好就收,在攻占东巴基斯坦后迅速单方面停战,并从西线开始从自己占领的土地上后撤,巴基斯坦因为战争失败陷入内乱,时任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的阿·布托带领巴基斯坦人民党借此开始对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发起全面政治攻势,迫使叶海亚·汗交出权力,于1972年被软禁。此时内外交困的巴基斯坦已经彻底失去再战能力,只能认可了这一结果,英迪拉甘地与成为总理的阿·布托达成《希姆拉协定》,就克什米尔问题维持现状暂时妥协,而英迪拉·甘地在战后也与苏联关系更加融洽,并改善了与美国的关系,东巴基斯坦于是独立成为了孟加拉国。
中美也只能无奈认可了这一既成事实,事后中国认可了孟加拉国独立,美国也给了印度8700万美元援助息事宁人,中美建交水到渠成,印度赢麻了,只有巴基斯坦受伤的世界出现了。
此战之后,英迪拉·甘地的声望如日中天,战前穿梭外交的成果也进入收获期,她陆续访问许多国家,在国内外享誉日盛,因坚决顶住了中美压力而获得国内外一致赞誉,稳固住了自己的地位,阻止了国大党的进一步分裂,尤其是凭借战功按住了此前在国内斗的鸡飞狗跳的国大党辛迪加派和德赛派,就连她在1971年大选中的舞弊案都被暂时按了下去,并且彻底扫清了印度研发核武器的内部政治环境。
1973年4月,美国额外给了印度数千万美元援助以缓和关系。
1974年5月,印度进行了代号为“微笑佛陀”的首次秘密核试验,从此成为世界上第六个核国家,1974年10月,基辛格访问印度,1975年,中国承认孟加拉国。
这就叫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一战获胜,满盘皆赢,赢到麻。
作为对比,巴基斯坦此战中失去了56%的人口,一半的海军,三分之一的陆军,四分之一的空军,接近六分之一的国土,一半的外汇储备和20%的税收。
最致命的是,巴基斯坦从此陷入无休止的分裂和内斗中,时任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所领导的军政府由于第三次印巴战争中战事失利而在政治斗争中败于巴基斯坦人民党领袖阿·布托,于1972年被软禁。
阿·布托上台后恢复了文职政府和民选制度,又因此得罪了巴基斯坦军队,并于1977年被齐亚·哈克政变推翻,随后被绞死。
发动政变推翻阿·布托的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又于1988年被炸死,阿·布托的女儿贝·布托又领导人民党在选举中获胜并成为巴基斯坦总理。
而贝·布托领导的文职政府又于1990,1996两度遭到政变式解散,并于1999年流亡海外,于2007年回国后三度遭到暗杀,针对她的暗杀共造成100多人死亡400多人受伤,她本人也于当年底被杀死。
而在贝·布托政府被解散期间担任巴基斯坦总理的谢里夫,也于1999年因第四次印巴战争失败而被时任巴基斯坦陆军总参谋长穆沙拉夫政变推翻。
穆沙拉夫自己又在2008被弹劾辞职,2011年法院下达逮捕令,2013年被逮捕并起诉,2019年被判处死刑,2020年在军队的协助下潜逃海外至今。
这种内斗让巴基斯坦整个国家高层非死则囚,无一善终,还输掉了1999年第四次印巴战争。
另外此战也极大刺激了中国,中国在西藏战争准备工作的迟缓殃及了巴基斯坦,让印度突袭得手,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1973年接待来访的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都表示要加快修建青藏铁路;1973年11月26日,原中国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了青藏线协作会议,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作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工程进度,争取提前完成,然而等到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通车,已经是1984年了。
此事也让美国下定决心对华正式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事实结盟。
另外第三次印巴战争的余波还导致了1999年的第四次印巴战争(卡吉尔战争),由于巴基斯坦已经无力与印度正面交锋,于是便转而使用部族武装和民兵等非正规力量对克什米尔地区进行渗透,并占领了图图岭和老虎岭两大重要高地,俯瞰印度通往斯利那加的公路,印度于是发起进攻,经过74天的战斗成功夺占图图岭和老虎岭。
此战巴基斯坦方面首鼠两端,畏惧与印度正式交战,几乎完全依靠部族武装和民兵进行战斗,为了避免正式开战而没有投入空军力量——这直接导致了巴基斯坦的彻底溃败,印度依仗空军优势成功摧毁了位于老虎岭的两座巴军指挥部,另外巴基斯坦位于蒙托达洛地区和4388山谷的后勤区域也被摧毁。
战后巴基斯坦长期拒绝承认参战人员为军方人员,直到战争结束很多年后,才追认了参战者的身份并补发抚恤和荣誉,另外阵亡人数问题也成为巴基斯坦内斗的工具,巴国内各派别针对卡吉尔战争的阵亡人数多寡的争论要么极端偏大,要么极端偏小,从超过4000人到不足300人等各种说法不一而足,这种争论间接导致了1999年巴军参谋长穆沙拉夫武装政变推翻谢里夫。
这种内斗让巴基斯坦政府威信一落千丈,政令不出伊斯兰堡,自此再也无力与印度争斗,并让中国和美国就此对巴基斯坦彻底失望,并转向印度,美国取消了因1998年印度核试验而实施的对印制裁。
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挟卡吉尔战胜之余威,在2002年拒绝会见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后,于2003年成功访华,并于2004年与小布什达成核谅解,其核武装获得列强承认。
印度能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在国际政治酱缸里打滚,靠的不全是在东北玩泥巴,而是关键时刻敢打必胜活出来的统战价值。
印度参与了东巴西巴及孟加拉独立的战争,最后的结果是孟加拉从巴基斯坦独立出去。我始终觉得这件事情上印度的策略不是太聪明。印度的想法当然是说东巴从西巴基斯坦分裂之后会削弱巴基斯坦的力量。可问题是东巴分裂之后并没有变成一个对印度友好的小弟。而且东巴即使分裂出来成为孟加拉国,它依然是印度文化搞不定的高度穆斯林化国家。而西边的巴基斯坦虽然受到了重创,但也因此而铁了心成为中国的铁杆盟友。 结果就是印度在最关键的克什米尔问题上依然推不动。
目前印度同时面临着西边因为投共而更加搞不定的巴基斯坦的安全和地缘威胁以及东边似乎要与中国搞经济接轨的孟加拉的经济竞争压力。
从另一个角度想,假如印度不参与肢解巴基斯坦,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帮巴基斯坦一把维持住孟加拉不从巴基斯坦分裂出去, 接下来的巴基斯坦就长期面临着严重的国家分裂的风险。同时印度又可以在是否分裂问题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对抗印度的能力和意愿恐怕会大为削弱。
比如说印度可以要求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做实质性的让步,以作为印度帮助巴基斯坦在孟加拉维稳或者至少是不破坏维稳的条件。又或者印度可以以巴基斯坦不得与中国交好作为印度帮助巴基斯坦在孟加拉维稳或者至少是不破坏维稳的条件。仔细想想,在与印度的博弈中,是保留着东巴但因此和中国没有铁关系的巴基斯坦更有力量还是失掉了东巴但是与中国有铁关系的巴基斯坦更有力量?
印度不妨就一直维持西巴和东巴的在名义上的统一数十年。巴基斯坦在这个过程中遭受到的严重内耗和恐惧足以使印度面对巴基斯坦的博弈不仅有极大优势而且操作极易。
顺便说一下,这种保持对手大但分裂虚弱而不是让对手砍掉一部后变得团结而强悍的策略,在人类历史上是被反复使用过的,是很值得借鉴的外交政策。
比如我们脑洞一下。假如美国在90年左右及时提出,愿意尽全力帮助苏联维持加盟共和国不散架的状态,同时威胁如果苏联解体了美国只会帮助一些分裂出去的小加盟共和国而不是俄罗斯和乌克兰。那么叶利钦之流会不会就不敢让俄罗斯乌克兰从苏联中分裂出来?而如果保留一个松散的内耗极大的其维持性仰赖于美国的经济胡萝卜和经济大棒的苏联,会不会对美国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