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俄乌冲突看点
还要感谢“勃要脸”“北华七风”“李老丝”“枕水”等仗义执言的朋友,具体事情就不提了。
当然也要感谢所有点赞的朋友^_^
答案稍微往下翻一会儿就能找到(〃'▽'〃)
平均每天约35次。
根据中国国家测绘局2003年5月9日发布的《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第十七条规定,汉语版地图中“乌苏里斯克”之后必须括注中国名称“双城子”,汉语拼音版地图和外文版地图除外。
乌克兰:(╯°Д°)╯︵┻━┻
这是欧盟历史上首次访问基辅。
网友:众筹梳子。
回忆一下
英国国防部
ISW:俄罗斯军队在过去24小时内继续进攻,以完成对马里乌波尔的全面占领,但似乎收效甚微。
回忆一下
Model 3:大灯破损,保险杠脱落,引擎盖扭曲,翼子板变形,挡风玻璃碎裂,轱辘不见,没电。
ISW:俄罗斯军队在过去 24 小时内集中攻击鲁别日诺耶(Rubizhne)、波帕斯纳(Popasna)和北顿涅茨克(Severodonetsk),尽管他们没有取得重大的领土收益。 据报道,在北顿涅茨克附近观察到了第1近卫坦克军(西部军区)第4近卫坦克师的第423摩托化步兵团和第13坦克团的成员。
VeriFinder是易于使用的手持式无线电同位素识别设备(RIID)。
这东西有什么用呢?
I know everybody's interested in this missile strike on the Kramatorsk train station.
俄军从行动开始以来摧毁约90%的“圆点-U ”导弹,并摧毁8个发射架。乌克兰共有约40个发射架。
战术弹道导弹:射程小于300公里的弹道导弹,比短程弹道导弹还近。
弹道导弹:大部分飞行是无动力的,遵循弹道轨迹,只在最后较短的时间内被引导。
巡航导弹:可以控制自身的飞行轨道,相当于自杀式无人机。
1公顷 =15亩=10000平米
1996年4月21日,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杜达耶夫在使用卫星电话时被两枚激光制导导弹暗杀,因为他的位置被一架俄罗斯侦察机发现,该侦察机截获了他的电话。
挨炸之后,英国政府将其归咎于有缺陷的天然气管道,以掩盖爆炸原因。
ISW:俄罗斯军队继续在哈尔科夫周围集结,可能是为了支持伊久姆(Izyum)东南方向对斯洛维扬斯克(Slovyansk)的进攻。
其实就是一个地方嘛。
回忆一下
坏女人:我只是在跟亲戚聊天。
他因侮辱乌克兰的国家象征而面临最高三年的监禁。
亚历山大·普希金反对俄罗斯帝国的沙皇暴政。
回忆一下
我帮它规划好了路径。
新手教程阶段一般是有惊无险的,所以大胆地冲出去就好了。但也不排除剧情杀。
在教程里,跑得慢些队友也会等你。尽量不要让人家等太久。
不要跳过队友的提示,一般是你后面会遭遇的情况。虽然他们总是自顾自说个不停。
这时候队友会跑在前面,你只要跟上就行了。但以后就得靠你自己了。
新手期的队友总是对你很好,因为他们想让你一直走下去。至少得过了退款时间。
⚠️拆下行车记录仪。
带上为电池充电的“鳄鱼”。
老师,只有两个岛的能否称为群岛?
为防止误被认为死人,我加了特效。
该系列直升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同轴反转螺旋桨武装直升机。
优点:两组反向旋转的叶片产生的扭矩相互抵消。设计师不需要通过调节飞机副翼来配平扭矩,大大增加了飞机的稳定性。
缺点:噪音大,重量增加,发动机复杂。
丢光炮弹应该就可以回家了。
防止被人碰坏了。
感谢你的支持^_^
更多精彩内容见评论区
说明搞建筑专业起家的胶合板将军绍伊古,滚下台了。
瞅瞅他指挥的战役,打得什么jb玩意。
四处乱打,全面开花,后勤一塌糊涂,把培养多年,来之不易的精兵vdv当敢死队用。
这种人都不用想,肯定是开战前马屁拍的震天响,开战后成了sb的怂货。
北线基辅,东线哈尔科夫,南线赫尔松,三条战线南线打得最好,其他两条战线不知道在干什么。
北线的战略战术非常不明确,不知道在那里堆着不攻击基辅,在那站桩堆着几万军人干嘛。
东线,近卫军最精锐的部队全都在哈尔科夫,打得惨不忍睹。后来看实在不行了,就去包围苏梅,然后还是打不下来。苏梅打不下来后,然后又猛突到基辅东侧。
然后整个薄薄的交通线,随时都是缺口,到处都是抛弃的坦克,每时每刻都有乌军的反击。冲到基辅东侧后,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干,忽然又停下来原地不动。
这是有脑子的指挥干的事?
北线虽然意义不明,浪费大把资源,但至少也没怎么吃败仗。东线真的是,指挥得极其难看。
当时突进到基辅东侧,我以为是要包围基辅,所以判断肯定要加强东侧攻势,那么就必须保证火力,苏梅不拿下肯定不行,所以我还以为3月中下旬必然要在苏梅发动猛攻,拿下这个据点,以保障未来基辅东侧的后勤和火力优势。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估计东线的将军(首都卫戍部队的头一般搞政治,走关系都比较厉害)应该是战前夸下海口,说3天就攻下乌克兰东侧一类的屁话,然后哈尔科夫打不下来,没脸看了。
就赶紧打苏梅,强拿下点政治成果给普京看,结果苏梅又打不下来,这怎么办?
就赶紧匆匆忙忙冲到基辅前,做出一点成绩,貌似东线很拼又很厉害的样子。其实这种虚假成果,面子工程根本不经看,到了3月下旬就煞笔了。因为没有后勤保障,略过的敌对据点太多,后勤根本过不去,根本发动不了攻势。
这里再说一句,北线的指挥也不带脑子,在西北围着基辅有个屁用,把兵力砸到切尔尼戈夫啊!
切尔尼戈夫一旦拿下,整个乌克兰第那伯河东部,立刻就全处于兵峰之下,切尔比戈夫往南打基辅要比西北斜容易得多,那里有高速公路!而且切尔尼戈夫拿下后,东侧苏梅方向的俄军补给立刻缓解,整个北部连成一片,一下子就会好打很多。
如果2月底北线就像南线包围马里乌波尔那样,包围切尔尼戈夫,现在切尔尼戈夫早拿下了,整个乌克兰东部的柔软腹地就会全对北线的俄军露出来,到时候想打哪,怎么打都行。
三条战线,就南线打得最好,南线兵力最稀少,但运用的最好,战果最多。3月中下旬的时候,isw还在判断南线俄军想登录敖德萨,但其实俄军主力都去了马里乌波尔,把纳粹营东西包围,吃了个饺子。
尼古拉耶夫方向的突进是为了掩护南线主力转移到东侧,去吃马里乌波尔和沃尔诺哈,等乌军在尼古拉耶夫打反击的时候,主力早就转移,并且巩固赫尔松的防御阵地了。
几次乌军在尼古拉耶夫和赫尔松的反击,全被导弹砸掉了大把主力,再不敢回击。
现在南线打的整个乌克兰中部区域门户洞开,从哪个方向进攻都可以,沿海城市和顿巴斯连成一片。
所以让南线指挥担任总指挥是理所当然。
事实表明,干事最后还得靠实干的,拍马屁的关键时刻真是都不行。
让拍马屁的担任关乎国家存亡关键职务,真是一大害。
在叙利亚的经验,有多少能在乌克兰派上用场
之前的战斗已经给俄军上了一课了
在叙利亚经验丰富的将领
马上就要接受考验
拭目以待
上半场:
下半场:
一个多月以来,国防部那帮人“厚古薄京”,卡禄山旅游团又“俭以养德”,已经“赫赫有名”了。
5月9日前究竟能否“马到成功”,这种事情显然需要“从长商议”,而不是只谈“道德文章”。
成语新解总收录:
大帝输定了,开战即是终战。
为什么?转篇雄文告诉你。
Kamil Galeev评论 41th:俄罗斯为什么在输
译者
苍野76
原作者简介:Kamil Galeev,独立研究员,记者。主要研究领域:后苏联时期俄罗斯的身份政治、民族主义、对民族共和国的铁拳。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硕士、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历史硕士
网上已有人翻译的牛油果经济是他的第22篇,《为什么俄罗斯生产不了任何东西》
苏俄军队是核战多面手,不适合常规战。而世人忽视了乌克兰人的常规备战努力
先谈谈俄罗斯为什正在失败。再说我怎么看其由来。关键在于苏联/俄罗斯的军事学说。它提供了当前事件的背景,并有助于预测俄罗斯的下一步行动
俄通社的地图上的大规模撤退。俄罗斯明显放弃了占领基辅、乌克兰的最初计划。Z行动的政治目标没法搞了,不会有政权更迭和(部分?)吞并乌克兰
更有意思的是,语气词也变了。直到 4 月 2 日,俄通社都在发“特别军事行动的功绩 (успехи)”地图。 4 月 2 日起,“执行”(проведение)。快速撤退可不能算功绩。
俄国人咋解释撤退?福明上将说:“我们决定大幅度减少在基辅和切尔尼戈夫方向的军事活动。希望基辅有所回应,为未来的合作创造条件” 【视频略】
这不是冲突降温。绍伊古说,特别行动一阶段“成功完成”,已削弱乌克兰的军事能力,俄罗斯可集中精力实现主要目标:“解放顿巴斯
许多亲俄观察家说,北线撤退真是天才之举:俄军正在重组,要在东面打个大的。没错,事实上,俄罗斯人*将*在东线顿巴斯进攻。然而,这些分析师不要脸。
北线俄军撤退看上去毫无规划。我没有数据,但从《俄军在乌战损》发布的照片看,这是逃跑,抛下了所有跑不快的玩意:大炮、火箭炮、防空系统。
俄军损失装备 2491, 其中摧毁1270, 损坏38, 抛弃238, 缴获945
数据源 羚羊OSINF
咋整的?解疑前,要弄搞清俄军跑路前,作战如何进行,俄国人控制了哪些地域?分析家嘲笑说,下面这种说俄军“只管路”地图,明显屁股坐乌克兰了
但,“只管路”图很准,分析师错了。斯特列尔科夫戳穿了“毗邻地域”神话,认为起码在北线,俄军人只控制了“沿路的狭长地带”。实际,俄罗斯就是“只管路”
斯特列尔科夫说,俄军没控制北部各高速之间的地域,也没拿下切尔尼戈夫、苏梅这种孤立城市。1940 年冬季战争有重现风险,那次规模小得多的芬兰军队(在第一阶段)分割并歼灭了(部分)入侵苏军
芬兰人在冬天用游击战术歼灭苏军。乌克兰人很快会在夏天照办,乌克兰游击队将在在“绿野”---郁郁葱葱的树林中占俄国正规军的上风
斯特列尔科夫下结论,俄军别无选择,只有从北线撤退来重新集结,在顿巴斯再次进攻(俄军从苏梅地区撤退。至少在东北方向,俄军撤退好像比基辅或切尔尼戈夫有条理)
“老实说,我很怀疑在失去第一个月的先机后,我军还能包围并歼灭顿巴斯的乌军不?真不幸,我看乌军统帅部比俄军的能干十倍”
咋整的?如此强盛的俄军怎么惨败于乌克兰?当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它没输。好巧,就是这些人预测乌克兰几天或几周就会完蛋。现在只有赶紧忘掉喽
分析家没能正确预测 Z战争进程的原因有三:首先,大大高估了(准确点说,误解了)苏俄军队。其次,低估了乌克兰人。第三,无视俄罗斯的政治意图
俄军只是表面重组后的苏军。 苏军作为多面手是用来:1.打赢核战争 2.挖土豆 3.镇压卫星国
多面手在具体每个方向上都没那么"伟大"
苏军设计围绕核战,所有组成都为了大打核战,这迥异于常规战争。以苏联步兵战车( IFV) - БМП-1 为例说明这种差异
БМП-1 一直是苏/俄军队中最常见的步战车IFV,也一直最讨人厌。缩写БМП的意思是Боевая машина пехоты步兵战车,前线士兵称它为Братская могила пехоты步兵乱葬坑
在阿富汗和车臣,士兵更喜欢坐上去而不是坐进去。为啥?好吧,正面装甲足以防御轻武器保护,但两侧装甲很薄,机枪或炮弹破片都能打坏
更糟糕的,БМП-1 几乎不防高爆弹或地雷。地雷一炸,士兵就会逃不掉,在里面活活烧死。为什么?因为它根本不符合人体工程学,非常挤。
苏不关心人体工程学。后来一些由东德人民军接手的БМП-1转归德国国防军。德军试图改造成现代化BMP-1A1 Ost,重点提升安全性和人体工程学,但后者改善有限
为什么苏联人会开发并大建这么脆皮的车?为什么要造近两万辆 БМП-1?好吧,БМП-1是专门为打核战设计的。核战装备在常规战中表现欠佳
看看苏联的核战争计划。核战要所有军队部门的协调。它必定始于战略核武器打击,这构成“行动主干”
不过,战略核打击之后,军队还必须地面进攻和空降战。常规战里,苏军的进攻以徐进弹幕掩护。核战里,以战术核武器做徐进弹幕
徐进弹幕是一堵移动的火墙(огневойвал),摧毁敌人,掩护后续地面进攻。一战二战都有出镜,三战也会:这次是用战术核武器
苏联军队必需由核弹幕掩护前进。因此有很多专门穿越核废土的设计。БМП-1防辐射强,但配了薄装甲,以强渡河流
苏军必须在基础设施被毁的核废土中前进。车辆要能防护大量核辐射,装甲就可以配薄点了,核废土上不会有太多抵抗。
(苏军训练清洗核沾染)
常规战里,苏联的大多数优势发挥不出来。那里没有大剂量。而薄装甲是打常规战争的核战用车辆的巨大缺点。因此士兵必须手工安装额外防护。参见效力于(叙利亚)阿萨德的 БМП-1
俄军在乌克兰的车辆加装类似手工防护,谷歌上能搜到成吨图片。下图还是设计好点的,坦克和步战车上更糟的装置多的是。俄军卷入了一场完全没做好准备的常规战争
可以说,我觉得苏联/俄罗斯军队的命运极富诗意。为核战争而设计,预备了几十年的核浩劫,却从无机会体验。这当然让我想起了Buzzati小说 的特定情节
译注:意大利小说家Dino Buzzati名作《鞑靼荒原》,一名军官一生孤独守卫荒原前哨,鞑靼军终于入侵时,老病侵寻的军官被上级开除,病死于归家旅途
除了大打核战外,苏联军队的其他职能之一是:挖土豆。本意和喻意都是如此。军队必须填补奉命填补的苏联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任何缺口。如,摘土
春天到深秋,苏军都忙于农活,无人能逃脱从西伯利亚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大片土地上的耕种、浇水、收割。即便曾驻扎过匈牙利的荣耀空降兵,也必须在库班的田野上耕作。
士兵割干草
没有人能逃过农活。核导弹手,海军水兵,空降兵,驻扎过欧洲的部队也必须把的车辆和人员派往田野。实际上,这表示在农业季节,苏联的战备能力很低
这也影响了晋升。军队忙于田间,优秀的农活把头比优秀的军官升得快。这也说明了苏联解体期间军队奇怪的无所作为。 1991 年 8 月,很多军队在田野忙活。
最后,苏联/俄罗斯军队必须镇压卫星国。它说明Z行动的逻辑提供了背景。这(确实)不是一场战争,而是照抄1968 年多瑙河行动的镇压。俄罗斯消息源对此很坦承
“行动照搬捷克-68。全面进入,安置新政府,没成。整整一个月,假装一切顺利,想用一支没准备打全面战争的小部队在八个方向上同时取胜”
这是迪米特里耶夫的话。他最初是亲俄乌克兰人,后逃往俄罗斯想卷土重来,他是追随俄罗斯军队的政治头目之一,想在俄军占领后组建新政府。现在他知道完了
俄国观察家坦承 Z行动在抄 多瑙河1968 年的,但据我所知,只有少数西方分析师公开说多瑙河行动是 Z-Operation 的母版。有一位是 Edward Luttwak,正因如此,他预言了俄罗斯的失败
俄国目标是在乌克兰速胜,但并没策划闪电战。这完全不是战争计划。而是对苏联镇压分歧的捷克、终结布拉格之春的“多瑙河行动”的Copy-Paste。这里是本意,不是比喻
Z-Operation 和多瑙河的共同点何在?首先是政治目的。两次都是莫斯科不满于东欧国家的政治领导、过于自由放任的政治生活。不可接受;必须停止。
在捷克斯洛伐克和乌克兰,莫斯科都想用一场警察行动,强力制止卫星国的“混乱”(=自由放任的政治生活)。警察行动须由军队进行,但速度够快,抵抗最弱,开火最少
为尽量减少抵抗,入侵要出人意料的。这就是为啥两次入侵的筹备都打着“演习”的幌子。Z行动:在白俄罗斯的“联合决心”,”多瑙河”:“涅曼河”演习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低调集结大军。
1968 年和 2022 年的士兵都不知道要去哪,连他们的指挥官也不知道。马上就要入侵时,指挥官才会到无线电命令“Vltava-666”,这就要打开密封邮件,取出秘令,立即执行
1968 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和 2022 年的乌克兰,区分占领者和占领者的车辆都有点难。所以 2022 年,他们用“Z”、“V”、“O”等做标记, 1968 年,用白色条纹标记。都是为了区分*我们*和*他们*
在捷克,他们奉命夺取任何没涂白条的当敌军车,如遇抵抗,摧毁之。若遇北约部队,苏军绝对不许攻击。在 2022 年可能有类似的指示
多瑙河和 Z 行动都是从 VDV(空降部队) 攻打机场开始的。1968年,一架苏联运输机因“故障”要求在布拉格紧急降落,获得准许后,飞机落地,VDV冲下飞机占领机场,后续入侵部队顺利着陆
Z 行动的开头很像。开头是轰炸,俄罗斯空降部队让伞兵在要害机场着陆。可以看到他们突袭基辅附近的 Hostomel 机场。然而关键区别来了:乌克兰人立即开火
这是俄军视角看首次突袭乌克兰机场。可见,Z 行动在开头很像“多瑙河”,只是大量使用运输直升机,控制机场,再空运送更多部队进来
但对莫斯科来说,Z行动很快得比多瑙河糟多了。乌克兰人更愿意正面杠俄军 VDV。毕竟,伞兵其实是一支闪金光的的警察,无力抗衡正规军。难怪他们被歼灭。
2022 年的地面进攻抄了 1968 年,但准备太差。1968 年,分成两波的50 万大军涌入捷克,第一波25万人推进,第二波跟上,占领地域,保障补给线
Z-入侵力量小多了。2月下旬,只有16~19万俄军士兵越过乌克兰边境。他们和1968年一样前进,但是不存在占领第一波后方的国土并保护补给线的第二波兵力
普__以为乌克兰军民只会或逃或降,没想到有抵抗。普__和有些西方分析家低估了顿巴斯灾难是怎么在文化上冲毁了乌克兰东部的亲俄情绪。俄罗斯在顿巴斯的统治,变成了(当地民众的)噩梦
俄国官宣也承认,他们误判了乌克兰人民的感情,误以为乌克兰人就是俄罗斯人,(当年的)独立只是一场闹剧。与此同时,他们遇到了出人意料的顽强抵抗
以小多了的力量打"多瑙河式"式入侵是个错误。为什么?因为乌克兰人有所预期,他们准备好为在敌军深远后方打一场游击战。学习波兰的领土部队,全部理念都针对这种战争。
Z-军队向前推进并将无人占领的领土抛在身后,这为发动乌克兰人一直在准备的那种类型的战争提供了机会。结果,他们开始了一场全面的游击战争,蹂躏了俄罗斯的补给车队和陆军纵队。看这个视频:
另一个惊讶是,保卫者决心战斗时,攻击城市阵地有多难。尤其是在工业区,再猛烈的轰炸下也有足够的防御者幸存并继续战斗。马里乌波尔就是最好的证明
俄罗斯消息源描绘了乌东战场一战式的严峻画面:Z 部队一次次冲击坚固的乌克兰阵地,损失巨大,进展微小。但指挥官们不断地打发他们填壕。正如 斯特列尔科夫 指出的:
现在俄军派谁去一线进攻?顿巴斯人。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总动员”了炮灰去一线。大聪明!这些不是俄罗斯士兵,官方公布的伤亡人数就能少些。
顺便,这就是顿巴斯的“血税”。俄国强逼这些可怜人承受东线重担。和装备精良的卡德罗夫的抖音士兵比比看。光鲜的不打仗,打仗的不光鲜
高估俄军实力的同时,世人严重低估了乌军实力。就连斯特列尔科夫也勉强承认“乌军指挥胜俄军十倍”
举个栗子,俄军击落了两架从马里乌波尔围城撤离伤员的乌军直升机。俄方消息人士称,这次撤离并非偶然,俄军没注意到乌军一直在有系统地向围城空运补给,
“我们的防空系统没注意他们的既定路线。乌军正在向马里乌波尔运入弹药,撤走伤员。他们在大约 10 米的最低高度飞行,避开居民点,掠海飞行,再折向马里乌波尔港”
“去马里乌波尔时运进 12 吨弹药,回程捎上 60 名伤兵。不知道干了多少次,直到这次他们倒霉,回程时撞上了一个巡逻中的便携防空单位"
很疯狂,不是吗?如果属实,说明乌军能力和士气极高,远远俄军。这意味着 2014 年以来乌军经历了根本性变革——而[几乎]无人注意
其实确有间接证据说明,补给马里乌波尔围城的说法时真的。想想两架乌军直升机在极低空奇袭俄罗斯别尔哥罗德油库的事
看看这次乌军袭击俄国本土的油库的另一段记录。【译注:这两段视频发不上来了】两架乌军直升机躲过俄国所有防空系统突入俄罗斯,这事严重冲击了俄罗斯舆论
看看这几段关于别尔哥罗德奇袭的聊天记录,不具代表性,但有点体现俄国公众的看法:
“看来有必要谈判和撤军。力量是平等的,进一步的敌对行动将引发更多的制裁和伤亡
乌克兰的力量超了它的分量。它的步兵合格、士气高昂,敢于面对大炮兵主义的俄军。它的飞机躲过俄军关注补给围城,并奇袭国斯本土
最后,乌军的指挥体系不仅知道俄军要来打,还猜对了会怎么打(基于苏联模式),并预备了俄军意料外的有效反击。
回顾往事,一切都有原因。2014年,乌军惨败,但没被歼灭。杀不死你的,会逼你变得更强。没有什么比耻辱的失败和生存威胁更能激励制度变革
再想想,俄军也自有道理。为什么俄罗斯没有乌军那种优秀步兵?主要原因时这种步兵也是对克里姆林宫的政治威胁。普__不许出现有能、自主的高质量步兵出现
普__拿到乌克兰情报质量低劣(=他们都亲俄罗斯!),他高估俄军能力的道理也很简单:下属避免向独菜者禀报坏消息,只揣摩和上报他想听的。他完全封在一个大泡泡里
反馈低劣的问题超越独裁与民主的分野。很多错误信息出自抱团互吹。职业官僚不怎么质疑既定的秩序和教义,并且自我保护同僚免受外行质疑
分析员注意到,比起乌军(或美军),俄军高度分工化、职业化。而他们通常不加批判地认为这是俄罗斯军队的比较优势。但如果正好相反呢?
如果俄军的优势其实是劣势呢?凭啥认为它那种昆虫似的高度(蜜蜂和蚂蚁)、过度的专业性和文牍主义必然是制度优势?
如果我们就是因为没有外行的批评,就高估了俄军呢?例如,美国的军事机器不断被媒体、智库和专业界抨击,而专业界只有部分是退伍军官
俄军没有外部的负反馈渠道。据说俄国有"独立"的机构评估分析军事能力----但机构并不独立。每个成员都是现役或退役的职业军官。
这或许能解释为何分析师高估俄军。俄军活在一个持续、昂扬向上的正反馈里,职业军官赞颂其他职业军官的出色表现。直到乌克兰战争爆发,其弱点才曝光
经验法则:一个机构过高的声誉可能正是其弱点的征兆。它可能在稳定地闭环正反馈,没出什么大问题,就一直累积无人注意的负面问题,直到一场大灾难摧毁它。
但是,一个机构的内部人是怎么全部信守缄默法则omerta(意大利语,黑手党同伙间互守秘密),闭口不言其实际表现有多糟的?嗯,有点。首先是团队精神,共同责任。没人真会感兴趣负面宣传。
都知道建筑师造玩意是打动其他建筑师,院士写东西是为了打动其他院士,这几乎是所有专业界的典型情况。军队运作凭啥不同?
缺了外行的外部控制,军队运转如其他专业会怎么样?军官只要打动其他军官(和将军!),而公开批评军队,在军队里几乎找不到同情者
当然,个别官员可能会有数,自己掌管的狭隘范畴内,事情有多糟。然而,他们会误以为,在其他部门和机构总会搞得不错。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
村民们决定为宴席灌桶伏特加,每个人都要带一瓶,倒进桶里。每个人都想到:我倒一瓶水,它不会被注意到。所以最后他们收集了一大桶净水,和0%的伏特加
西方分析家高估俄军令人惊讶,低估乌军的程度更令人震惊。 2014 年以来,几乎无人留意乌克兰的军事变革。End
作为旁观者,个人认为,或许“临阵换将”会有一定效果,但恐怕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
之前说过很多次,这次俄军的“突然袭击”,仓促了!
俄军在军队数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选择了从3个方向向乌克兰发动全面进攻,还妄图通过“快速穿插”的战术迅速击溃乌克兰军队!
但很显然,效果并不好!要知道,这场战争拖的时间越长,对俄罗斯越不利!从目前的情况看,俄军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最近一段时间,乌克兰演员总统的不断横跳,跟俄军在军事上的进攻不利有很大关系。
而这种从战前就买下的“硬伤”,恐怕只换个将领是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的。
同时,个人认为,想要扭转目前的局势,俄军急需解决几个重要问题:
1.情报泄露问题。
从2月16日,美国通过媒体宣称俄罗斯即将对乌克兰发动进攻开始,我始终认为,在开战之前,美国就应该已经获得了关于俄军发动这次进攻的详细情报资料!
同时,俄军的多位高级指挥官阵亡,恐怕不单单是乌克兰运气好,这中间一定是有情报泄露!这中间可能的原因很多,假如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像是俄罗斯跟乌克兰打扑克,美国可以看到双方的底牌.......对俄罗斯来说,这仗该怎么打?
2.国外对乌克兰军援的问题。
虽说“标枪导弹”“毒刺导弹”这些武器,已经很古老了,但是对于为了省钱,并没有出动太多“值钱装备”的俄罗斯来说,这些武器对于俄罗斯军队的威胁还是不小的!
美国近期还表示将要给乌克兰提供“自杀式无人机”等装备,这些“军援”可能会对俄军造成更大的麻烦。所以,切断乌克兰获得外援的途径,让乌克兰放弃对国外势力的指望,是能打赢这仗的重要条件。
3.重视对手,诚实面对自己!
俄军在战争初期,认为自身装备要比乌克兰好的多,于是采取“大胆穿插”的战术,前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前面提到的“情报泄露”以及乌克兰军队逐渐顶住了前期的颓势之后,乌克兰军队已经开始调整战术。
所以,俄军如果想要赢,就必须重新审视双方的力量,重新调整一个靠谱的计划并坚决执行。
最后,不管是格鲁吉亚战争,车臣战争还是叙利亚战争这些与目前正在发生的“俄乌冲突”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一个在叙利亚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个人不太看好,只能祝他好运!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我爸妈,庸医的最高境界。
我爸,南大生物系毕业,正高,研究方向是香烟烟气致癌性,然后每天一包烟。
我妈,上医大公共卫生系毕业,副高,研究方向是各类食品添加剂。目前三高,关键还不肯吃药,看着那高高的血糖,我担心的要死。对了,满满一箱的零食,高油高糖的那种。
家庭2个洁癖我从小生活在无菌中,结果抵抗力很差,经常感冒发烧或者拉肚子,2个教授会说看医生吃药没用,叫我多睡觉多喝热水,拉肚子拉干净饿2天就好了。
感觉学医的的确是挺无情的,看生死很淡薄,小时候有点伤心。
技术上:光刻机的制造和使用工艺。
金融上:打破美元的霸权。
军事上:台湾问题。
别的问题(房产绑架经济、老龄化、东西部平衡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
上面列的3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