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待客户说话挺直接的,通常不会跟客户婉转表示“先协商”,而是会说明原因。
如果需要建议客户诉前协商的,大概是以下两种情况:
另外,协商和诉讼并不互斥,而是平行的关系。边打边谈是常态,也是律师应该建议并辅助当事人执行的战略方案。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子挺正常的。
说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以前参与一个上亿的建筑工程纠纷,一边业主一边总包。两边不但一边打一边谈,在打的期间竟然又签了另外一个项目然后开开心心开工了。
最近处理顾问单位的一起案件可以做简单的参考。
顾问单位邮寄了报价的一件商品至客户,保价金额5000,使用月结账户支付邮寄费。
商品到达客户处发现货物出现了损坏,需要理赔。快递公司此时称顾问单位的邮寄货物属于禁止保价类,以此拒绝理赔。
双方协商了几次没有成功,故找到我,我建议先去一封律师函,律师函沟通无果在走诉讼途径。
律师函发了后,快递公司表示可以提高之前给出的赔偿额至3000,考虑到这个案子找律师也要6000的18%(顾问单位的案子才能这么低的律师费),双方以3000进行了调解。
回到问题,建议先调解的律师一般都是看到了案件的不确定性及时间、金钱成本,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建议最优地解决纠纷。
ps.6000元的18%是极低的律师费,非顾问单位估计不会有律师会代理。18%是今年新出的规定,高于这个比例风控过不了。
pps.建议你先协商的律师一般都是为你好的好律师。
道德往往在矛盾抉择处体现出来。律师行业有一些非常经典的矛盾,律师费和委托人利益的矛盾就是其中之一。
律师的职责是尽可能保护委托人利益。但是律师为了吃饱饭、正当获取财富,也要收取律师费。这里的矛盾就在于:在本次纠纷中,律师费是算在委托人处理纠纷的成本里面的,你每收到1块钱律师费,委托人的利益就损失了1块钱。
此外,时间、精力、情感,这些都可以算作委托人的利益。
因此有如下推论:
建不建议先协商,或者考不考虑协商的可能性,可以作为判断律师好坏的标准之一。
解决纠纷的路径不止一种,当事人往往只看到诉讼一种。实际上,诉讼是相当昂贵的纠纷解决方式,不仅在金钱上昂贵,也在时间和精力上昂贵。
而协商是最便宜的解决方式,近乎不需要成本。如果协商能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预期能良好执行承诺,那么协商是最优选。
这就像你到医院看病,医生判断你只是小病。有20块钱的药,500块钱的药,1200块钱的药。如果他考虑到你的经济能力,推荐你先吃20块钱的药,吃3天没好再来复诊,那这多半是一位好医生。
如果一个律师,不管大事小情,不管适不适合诉讼,甚至有些你明显不占理的事情,都一律推荐你诉讼解决,那你就要警惕了:这个律师可能并不在乎你的利益得失,他的关注点仅在于他的律师费。他的行为动机是尽快把诉讼挑起来,把自己的律师费赚到手。至于你败不败诉,破不破产,与他何干?
接下来讲个故事:
A、B两家企业均生产某种电风扇。A企业用自己的A专利将B企业生产的a产品告上法庭,要求B企业停止生产销售、赔偿损失。
我代理的是这个被告B企业,正当我们为了应诉和提出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而忙得焦头烂额,不可开交时,A企业的律师竟打来电话,假装要求和解(实质是强硬要求我方全盘接受诉讼请求),装作不经意透露给我:A企业也生产侵害B企业的B专利的b产品。
我一下就明白了这位对手的意图:故意泄露这一信息的目的在于,挑动B企业发起报复性的诉讼,由我主导,将A企业另案告上法庭,形成一个新的案件。这样,无论是他,还是我,都可以赚到双份钱。并且B企业作为被告,发动报复性的诉讼很合理,谁也挑不出毛病。
我却选择抓住这一点,固定证据后直接让委托人的老板和对方老板沟通,双方的专利做交叉许可,相当于互相认可,互不侵权。回归到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
我估计我这位同行会很疑惑,甚至认为我是一个没有默契的傻逼,竟然没有建议当事人起诉。
还选个毛
几个老头,谁能活到11月谁自动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