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活着的时候,江左把他早年间戏题剧论当宝贝,成都尹、剑南节度最爱之,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叫不出名~诗之豪者,世称李杜,这可是白居易讲的。
2.给这些人献诗,只有小部分是为了获得直接的举荐,大部分人还是要回到科举。唐代科举自则天朝以来,不用糊名法,录取除了看答卷还要参考平时的名声。官场不得志,也和社会认可没有关系。有道是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引荐也好,赏识也好,不过是把你送进仕途而已,之后的走好走坏,和你当时的文章诗赋、学历文凭,关系是有、但不大。
3.杜甫献三大礼赋,皇帝可是给了铨选资格的。唐人在通过礼部科举,进士、明经及第之后,就要移交吏部。吏部在接受之前,还要走过场,搞一个很简单的关试,合格后才接收进候补序列,称为前进士、前明经。然后,吏部再对各种来源进入这个序列的人进行铨选。除了前进士、前明经等科举来源外,还有前资官,也就是之前的六品以下官,在干满一任之后,重新分配工作,再有就是皇帝直接塞进来的人,比如杜甫。杜甫献赋,皇帝让他待制集贤院、参列选序,直接进入吏部铨选。然后~因为人多官少,进了这个序列,并不是马上就可以当官,还得等几年。大体来说,进士三年,明法五年,明经七年,杜甫天宝十载献赋、十四载得官,参照的应该是进士。也就是说,皇帝给的评价至少是不低于进士及第。实际上肯定是不止,仅仅只是及第水平的话,是拿不到特殊待遇的。
4.按照杜甫自己在诗里的说法,献赋前后,太常卿张某、集贤院崔于二学士有意提携过他。这崔是崔国辅,实际上是直学士,中唐人认为他的五言绝句和李白是一个级别的。于是于休烈,日后将是工部尚书、东海郡公。张某就更离谱了,一般认为是张垍,燕国公张说的儿子、玄宗皇帝的女婿。最重要的是,此公好像不怎么待见李白。
5.不止是李白杜甫,什么岑参、孟浩然,仕途不顺的主要原因,都是他们自己从根本上就不适合政治生活,而非没有人引荐,社会评价不高、认可度低。杜甫之所以能在蜀中活到第二集,已经是诗才盖世,让严武舍不得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