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沈括《梦溪笔谈》:
嘉佑[1]中,海州[2]渔人获一物,鱼身而首如虎,亦做虎文,有两短足在肩,指抓皆虎也,长八、九尺,谓之海蛮狮。
这描写的可能是海豹,或许是我国沿海出没的斑海豹。
先秦 《山海经·大荒东经》: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壮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为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这可能是在描写鳍足类动物。
明代、清代已经将海豹称作海豹。
明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二十五记载东北出产海豹皮:
其山川曰长白山……其产……海豹皮、驴皮、海獾皮、海猪皮、海牛皮、海狗皮、失剌孙[3]
明 张天复《皇舆考》、陆应旸《广舆记》也记载东北出产海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