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肉计只是艺术桥段,史实中黄盖的屁股毫发无伤。
曹操为何相信黄盖,看战前双方态势即知:
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
孙权这边是“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曹操这边则“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江东难当天下,至尊不敌曹公,这就是当时的主流认知,完全符合大势所趋。张昭等人伺候孙策,又接着扶持了孙权八年,若非大势已去,事不可为,也没必要推孙权去步刘琮后尘。
彼时无论是军力,还是国力,曹操对孙权都是优势碾压,你觉得曹操不知道自己即将走上人生巅峰,黄袍加身么?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不只是曹操的心态,更是大多数人的认知——这封信居高临下,霸气侧漏,孙权你小子要么效仿刘琮,要么等着承受八十万众的力量。
这个时候的曹操以及大多数人都很难冷静下来,底层士兵可能想得是仗越打越少,不用豁命,过有安稳日子过;官僚们可能会想如何加官进爵,拍马奉承——毕竟益州刘璋早就表态,荆州刘琮已然投降,再摆平孙权,这天下就基本平定了。
而曹操呢,貌似智商在线:
江表传载盖书曰:"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曹公特见行人,密问之,口敕曰:"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於前后也。
他看过了降书,又考察了信使,然后指出担心对方是诈降,是诡计,且不忘以“爵赏超于前后”进行利诱,这套功夫做得很足。看完这段,你会认为曹操的思想准备很充分,心态相对平和,并没有被即将到来的巅峰光辉所影响——因此相信曹操这位老队员,在大赛不会紧张,懂得调适情绪,稳定又可靠。
真到决赛场地,却是这样:
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曹军上下,都在延颈观望,热议黄盖投降,还有大量的军人离开营防,就为了去看吴人来降。
人心如此,视军纪入无物,这还有救么?
说好怀疑黄盖诈降的曹操在做啥,不用问,八成也是同样造型。
他心里早就相信黄盖真降,不外乎嘴上不肯撂实话罢了。
为什么?
因为黄盖的行为一点毛病都没有,天下都觉得孙权会投降,主降也是江东的主流声音,黄盖所言“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云云,这都合情合理的大实话。
什么叫“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就是说大多数人都愿意投降,黄盖现在愿意首倡,开这个口子,所以曹操才承诺性质的表态“当授爵赏,超於前后也”。
有人会觉得“东南风急”是重要因素,这没错——可是,甭管他东南风急不急,曹军皆出营立观,延颈观望的行为,以及黄盖船顺利抵达北军二里区域的事实——这都说明曹军以及曹操本人对于吴人来降这件事是相信的。
若曹操真有怀疑,会不做预备,让黄盖船行进到二里之近?若曹操真有怀疑,会不约束军队,不做戒备,不做交战的准备?
你问曹操为啥信,因为黄盖做的事情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预期,大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