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睡前消息正好做种子话题,前几年中国说起种子,有两件事讳莫如深,连中央政府也不敢说:
1 转基因。
2 引入大企业主导种业。
但是形势比人强,今年一号文件在两个方向都松口了,说一千道一万,拿不出好种子,大道理是不打粮食的。
2020年的一号文件,只在第26条一句话提到了育种工作,连标点符号算上43个字:
大力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实施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
到了2021年,一号文件第八节全部都是育种内容,用了278个字来描述育种工作安排。删掉和2020年基本重合的部分,再删掉那些需要长期起效的安排:
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研究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可以看到,2021年的文件方向是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还提出了“种业龙头企业”概念,要用商业手段来发展育种业。这一节的小标题是 “打好种业翻身仗”。看来国家要在育种行业搞改革,从国家主导转向企业引领,希望能彻底改变中国种业落后问题。
刚刚过去的2022年2月22日,今年的一号文件来了。依然是整个第八节都用来讲育种问题。
今年的文件没有提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在生物育种方面的说法不再是“严格监管”,而是直接说“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这里说的“生物育种”可不是说让生物自然生长,挑选种子,而是“生物技术育种”的简写,从实验室里制造新物种。考虑到前一年说的“严格监管”,重大项目显然是指转基因育种。
之前的1月20日,农业部总农艺师曾衍德参加国家新闻办的发布会,公开表示,农业部已经对两种转基因粮食开展了产业化试点。转基因大豆除草效果在95%以上,可降低除草成本50%,增产12%。转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可达95%,大幅减少了防虫成本。
现在一号文件再次确认“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应该是要大规模推广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了。
生物育种内容后面的内容,静静帮我读一下:
贯彻落实种子法,实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
2021年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022年是“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还具体说了实施“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打击套牌侵权。这是今年另一个重大动作。
所谓“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就是说,如果某个机构,某个企业开发了一个有明显优势的新品种,他们在一段时间内不仅可以独享这个品种的商业利益,还可以限制其他企业或者农民搞衍生品种。不能在优势品种上修修改改,换几个基因和性状就省下授权费。
至于说“套牌侵权”,就是常见的商业欺诈,把普通种子换个商标,自称名牌种子。
国家定义“实质性派生品种”的时候号召打假,政策的导向性非常明显,就是要在种子市场建立清晰的商业秩序,让企业可以在种子市场放心赚钱,放心投资。从而提高中国育种水平。
最近十几年,机械在收割、耕地方面取代了很多人力,让老年农民也能保持自己年轻时的产量,但中国人还是要投入上亿的劳动力,去种每亩市场价值一两千元的粮食,这才维持了国内的粮价稳定。这几千万中老年劳动力不是因为经济效益才留在农业的,他们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习惯、兴趣和文化在种地,维持了小农场的高产,还给城市送去很多零散,但总量不可忽视的新鲜蔬菜。
未来20年,中国生于农业社会的农民会逐渐失去劳动能力,而化肥供应也会越来越紧张。中国人为了粮食安全必须考虑如何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建设节约人力的高产大农场。二是考虑怎样落实中央精神“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这里的重点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量种子,目前我国的育种水平和国外差距还非常大。所以,种子行业必须在技术和制度上做全面转型,鼓励企业搞科研,用生物育种,尤其是分子育种技术,给未来农场提供新型农作物。
至于说“调结构”,和种业的关系就更大了。文件里的调结构主要就是指大豆,甚至一号文件还专门用另一个章节来讲一个非主粮农作物,在一号文件历史上都很罕见。
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主要作物,为人类提供了30%的脂肪和60%的植物蛋白质。我国2019年豆类产量2132万吨,消费量超过一亿吨,对外依存度83%。中国人的植物油高度依赖于美国供应。原因是大豆育种水平差距较大,亩产收益低,农民不愿种。就算勉强种了,因为亩产不行,反而会影响其他方面的主粮自给率。
2020年的时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说了:“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众所周知,芯片是限制中国产业升级的瓶颈产业,同时我们国家芯片生产和进口是被实质性制裁的。国家把芯片和种子放在同一个水平上讨论,说明农业发展也被育种能力限制了。
中国的种子市场规模世界第二,但大多数种子企业规模很小。2020年,中国种子市场前五大企业,只占了12%的市场。同样是2020年,全球种子市场的几大企业:拜尔孟山都、科迪华杜邦、中化先正达、巴斯夫占了52%,这就是为什么去年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
中国化工在国际上收购了超级企业先正达,但国内缺乏强力种子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过去的成功经验束缚了中国的种子市场秩序。过去几十年,因为粮食供应紧张,有了好品种立刻就要0门槛推广,中国并不太重视具体人员和单位的种子知识产权,这在商业化农业时代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压制了企业投资育种技术的意愿。
从组织方式看,中国过去鼓励全国基层人员一起搞育种,建立了按行政边界划分的育种机构,大多数科研人员约束在属地科研项目上,研究适合本地的几种作物。这在农业靠天吃饭,受气候影响大的时代有积极作用,但在21世纪已经显得落后了,不适应资本和技术越来越集中的现代种子开发流程。
当然国有机构也有自己的优点,政府主导的科研项目,适合搞基础研究,但是在产业转化方面,几乎不可能和商业机构相比。种子是一个科研和产业紧密结合的行业,国有机构基础科研多,在产业化方面一直做得不够。所以中国许多种子企业通过“仿种子”盗用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果,或者干脆用不大的代价收买研发人员,获得亲本,自己杂交繁育,抢占市场。这进一步打击了国内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这些体制问题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袁隆平的身份问题。过去几十年,在农业育种行业内部,“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一直存在争议,袁隆平三次落选科学院院士,1995年只能到新成立的工程院当院士。原因就是国内传统科研团队不重视具体人员和单位贡献,宁可打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要维护旧体制的惯性。当然袁隆平自己可以不计名利,但我们不能指望未来的中国育种科研人员都靠献身精神来保证工作效率。这些体制问题累加在一起,再加上民间对转基因的认识存在偏差,迫使国有机构采取保守技术路线,影响了中国种子产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
……
大企业来搞农业科技,首先在集中投资方面占优势。孟山都2019 年公司研发支出53.42 亿欧元,我国10家A股上市的种子公司2019年研发支出6.69亿元人民币。孟山都一家的研发支出是10家公司总和的62倍。没有大资本,就没有资格搞先进育种技术。种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资本+科技的竞争。
当然,如果仅仅是集中投资,打破被行政区划分割的育种机构,国有机构也一样可以干,只要把育种体系改成垂直管理就行了。但育种并不是大力投入一定出奇迹的地方,往往是巨额投入只能提高成功概率,不能完全避免失败。这种规律对企业来说是市场常态,对政府或者国有机构的负责人来说,就不一定能坦然接受了,因为这些机构内部的晋升规律往往是一次失败可以盖过十次成功。所以,在育种投资越来越大的今天,国有机构很难做出有效突破,大企业凭借冒险精神还有明显优势。
最后,企业天生希望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赚到所有的钱,这种本能的负面效果是垄断,而正面效果就是企业会主动延长产业链,提高行业效率。比如说,在中国名声不好的孟山都,本来是一家农药公司,从上世纪80年代起,孟山都不断收购种业资产,在开发转基因种子的同时,销售和与之配合的农药。延长产业链,所以市场稳定,能不断推出新产品。
但我们不能仅仅把孟山都的发展历程都看做大企业的贪婪扩张,因为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高技术含量的种子发挥基因优势,的确越来越需要整条产业链的配合。比如土壤水分、PH值、日照时数和有效辐射,还包括各种农资物流的配送,和下游的市场及电商渠道。如果完全放任农民按照自己的经验操作,高科技产品可能反而成为破坏因素。
2015年,隆平高科的超级稻被引种到气候条件不适宜的地区,因为没有对农民进行适当培训,发生稻瘟病,大面积绝收,一度被质疑虚假宣传。所以,农业核心龙头企业如果掌握了最新的育种技术,就必须会把产业链向农业各个环节延伸,最终把农业变成大平台主导的精确生产流程。
2020年9月11日166期节目,我们介绍了中国养猪行业对丹麦等过进口种猪的依赖。171期节目,我们又分析了丹麦农业问题,指出这是一个猪肉出口量经常排在世界前三名的小国。在农业体制方面,丹麦以中等农场为主,但禁止农场主把农场直接留给子女,而是要求子女找农业信贷机构借钱,买父母的农场。如果不努力学习农业技术,不跟随科技机构的引导,经营不善,农民不能拥有农场。
从这些例子来看,中国也必然是由一批大型科技平台负责设计农业产业链,农民负责执行,农民数量一定远远少于今天。但这应该理解为进步。现在把农民束缚在几亩地的小农场上,种每亩价格两三千块的粮食,并不是保护农民,只是滥用农民种地的习惯而已。现在农民的孩子也许有一部分喜欢农业,但几乎没人想复制自己父辈在20世纪末的生活,所以,未来的农业必然是少数人利用科技设备,培养分子育种的农作物,搞高效率的生产。
但是,我也理解一些观众离开农村之后,替农民发出的担心,这说明企业和国家行为之间应该有一条明确的边界。
如果担心市场化影响粮食安全,那就应该明确纵向切分种业市场,划出清晰的边界线。在边界线的一边,国有机构提供基础保障门类的种子,由农民自主种植。但如果农民自主选择了和大企业合作,愿意在更大的经营范围内使用自己的土地,那也要用商业规则保护增殖部分的市场规则,让企业有信心投资育种。
如果担心市场化影响农民利益,就应该明确横向切分农业产业链,告诉种业公司的经营边界在哪里,也告诉农民通过种子获利的边界在哪里。双方都不允许越界,但在界限内拥有经营自由。这样企业才能明确规划产业链。
过去几十年,或者说过去几千年,农业既是大多数中国人的职业,也是生存保障,还是他们唯一熟悉的生活方式。但随着社会分工加深,包括育种在内的农业,会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资产、重科技的专业领域,拒绝资本介入是不可能的,只有划出明确的边界,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发挥企业积极性。
基辛格有句名言:“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所有人类。”
石油,粮食,加一个芯片,对应着当今世界工业,农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最核心的东西。也是我们面临的几个要害短板。 任何一个出问题,都意味着我们的事业难以挽回的倒退,尤其在这个百年变局的关口。
2020年,中国大豆产量196亿公斤,而进口数量是1亿吨。而大豆有占到我们食用油90%以上的成本,往下游还有养殖业的饲料,养殖成本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当年的大豆价格。等于说从中国人的粮食安全角度来说,我们的食用油和肉类产品等等完全操之人手。
还有玉米,土豆,辣椒等老百姓离不开的农产品,种子也基本要依赖进口。
而且这些跨国公司,还完全剥夺了农民的留种权。要么通过专利法律来限制,要么通过技术手段去除下一代种子的特性。 除了买他的种子,别无他法。
天下太平的时候,还不要紧,自己研发不如买外国的种子。但是一旦天下有变,这些都随时会变成套在中国人脖子上的绞索。 就像过去几年美国对中国的芯片所做的事情那样。
中国几千家种业公司,经营规模加起来不如一家孟山都。中国前几十名种子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起来不到孟山都的十分之一。
而且和芯片研发一样,国产种子的技术突破,必然会撞到几大巨头编制的基因测序的专利网里面去。而那些研发的设备,工具,手段,也大部分掌握在人家手里。
所以说把种子比作芯片,非常恰当。唯一不同的是,芯片搞不好,我们可能发展慢一些。但是种子和粮食安全事关十几亿人的饭碗,出任何问题都会地动山摇。
影片投资方先正达集团你是真没把自己当外企啊……你瑞士总部知道吗?
芯片何德何能比得上种子?
没有电脑手机,甚至没有电,人也可以活下去,没有粮食呢?
一、粮食根本
只是因为大家度过了那个艰难时代,所以无视了粮食的意义,就像很少有人天天跟我们聊空气问题,聊水资源问题。
但是真正能够在关键是掐住命脉的,绝对是这些根本性的东西,而粮食,恰好就是这样一种基础资源,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在历史上,饥荒是常见的情形,人相食的例子屡见不鲜,甚至在几十年前,我国依然出现过饥荒。只是近些年来通过化肥农药粮食增产以及进口等办法,努力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事实上,在全世界范围内,饥荒依然是存在的现象。
比如,2020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提到,全世界每天依然有8亿多人在挨饿,有2.5亿人严重饥饿,每天都会有数十万人被饿死。
二、种子为先
谈粮食,必然离不开种子。
尽管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找到了很多改善产量的办法,比如化肥,比如农药,但是这些提升是有上限的,就比如化肥,到了一定浓度,不仅不管用,还会烧苗。
而能够实现突破的最大可能就是种子,就像玉米土豆的引入,直接让许多地方人口开始在亿规模上狂奔了。
所以,解决粮食问题,根源在种子上。
不过,育种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靠天吃饭阶段:
最早的育种,也是过去几千年人类一直进行的选育过程,就是根据经验进行育种,我们的小麦、水稻,我们今天看到的几乎所有食物,都是这么过来的,有意思的是, 这一育种也决定了我们人类的食谱。
借天吃饭阶段:
到了19世纪末,孟德尔开创的遗传学,再加上后来人的研究,第一次将育种走向了科学领域,那就是,种子的背后其实是遗传学,于是遗传育种开始登上舞台。
比如我国的袁隆平搞得杂交水稻,比如现在广泛使用的种子,如玉米杂交种等,都是这类成果。
上述的两类育种,我们都可以理解为:靠天吃饭。
因为所依赖的种子背景本质上都是天然产生的基因资源。
既然生命科学取得了进展,我们对遗传学的认知也有了更加深入,那么,自然可以去寻找更好的育种,于是,变天啦。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目前常见的育种办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各种办法,来诱导基因发生变异。比如太空辐射,比如化学诱变等办法。
通过这些办法,可以诱导出一系列人类从未出现过得种子,包括大家熟悉的转基因,也是这类过程。
这一点和以上的区别在于,靠天吃饭本质上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而诱变育种则直接对大自然存在的进行人工改变。
未来育种
尽管上面几类育种已经属于目前主流的育种办法了,但是从生物学上,这些育种本身依然是很模糊阶段。
比如诱变育种已经够先进了,其实依然是偏盲筛,而现代科技讲究的是精准。因此我们也希望更加精准的去实现育种。
这就是目前的研究前沿。而实现这一过程,主要取决于两大点。
第一点是对种子遗传学有深刻的认知,也就是,我们要对种子的基因组等有非常精准的认知,厘清其背后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是当前科学主流的做法,就是搞定到底那些基因决定什么性状,当然这一过程非常耗时耗力,但这是基础。
第二点是对基因进行精准的操作。这一点也是目前进行的,无论是转基因还是基因编辑,都是如此,就是更加精准的操作。
实现这两点,才可以让未来种子走向现实。
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现在的人们,很少考虑粮食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有人帮我们解决了。
而当人提到粮食危机的时候,不少人会说,进口啊,花钱买啊。
不过,这些年的制裁,估计会让不少人清醒一些,国际上很多时候才不和你讲道理。
有时候,你想买,别人不卖你,你就只能干瞪眼了。
粮食安全,其重要性要远大于其他安全,一句话就决定了:没粮会死。
所以,尽管这些年来,我国可以一直进口,但是如果发生了事情,导致国外不允许进口呢?
(别觉得不可能,这两天,连一向公认的中立瑞士,竟然要封一个国家的银行账户???)
那这个时候,我们的自主粮食就非常关键了。
所以为什么感激袁隆平,因为袁老先生引领的我国杂交水稻行业真正解决了悬在我国头上的粮食危机。
一旦发生特殊情况,国际不允许进口,那么我国的储量能够撑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杂交水稻可以快速生产处出一大批粮食来。
四、农业-农学
目前,国内的农业状况其实是非常不好的,一方面,优秀人才是不愿意来农业领域的,而农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也会跳到其他领域。另一方面,我们总体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其实是非常不足的。
而世界格局似乎在变化,我们过去依赖的进口可能未来也不管用了,甚至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加恶劣的世界环境。造不如买?如果买不到呢?
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重新竖起自力更生的大旗,把国内的农业搞起来。
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现代农业的种子大多是不能留种的,那我们接着种以前的不行吗?
不行,因为产量太低了,比如我们最早的陵稻,《管子·地员》:五凫之状,坚而不骼,其种:陵稻、黑鹅、马夫。
这个旱稻到现在,用现代科学办法进行培养,亩产量也才300多公斤,和袁大德鲁伊的上千斤完全没法比······唯一的好处就是生产时间短,不挑地,能留种·······
当然现代杂交水稻也不能留种·······
这是第一个原因,你已经不能种以前的种子了,你必须要研究新的种子,你不研究,你就要承受产量严重下滑的危险·····而且是断崖式下滑·······
一个是农业其实是高科技产业····
十几年前和国外对抗的时候,国内的种子公司几乎全军覆没,一些种子公司甚至转型房地产·····
国外的公司不到十年,就控制了我们蔬菜种子的50%以上
种子是农业命脉,没有种子自由,迟早有一天就没有吃饭的自由。
现代农业发展除了依靠石油工业和机械工业促进以外,种子的培育和研发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对于这一点,大家应该都不会有异议。
现代种子的培育和研发严格来说,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的范畴,而是工业化规模生产。
早就不受土壤、气候环境的影响,而是直接受到科技能力的限制。
能够培育出什么水平的种子,主要看你的农业科技是否发达。
高产增收性价比高,安全稳定可持续供应。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从现代国防战略来说,手中有种子才是真的不慌。
粮食总有吃完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种子来播种,那么拥有种子技术的国家就可以直接掐断种子供应,以制造粮食危机为理由,迫使你签订不平等条约。
中国的人口现在有14亿,是建国初期的3倍。但是土地并没有增加。要养活这么的人口,除了发展工商业以外,就是要不断提高农业产量,一颗种子种下去,要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这颗种子要抗病力强,吸收好,果实饱满。传统农业的育种方法实际上做不到,必须要现代农业科技来负责研究和生产。
有的人总是执着于要回归传统农业,要吃到古老的味道。但是他们故意不提古老的农业传统带来的往往是农业歉收,只能满足少部分人食用,更多的人则会因为产量不足而挨饿,一旦饥荒来临,就会引起国家动荡不安,是中国历史上爆发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
一定要让所有人吃饱,没有饥饿,就没有战乱,这才是国之根本。
要想秋收万颗子,必须从春种一粒粟的时候开始重视。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和消费国。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国进口粮食16453.9万吨,同比增长18.1%。加上总产量68285万吨计算,中国粮食的自给率为80.6%。
最近十年,中国粮食自给率持续降低,一部分还是要依靠进口。
从粮食总共需的角度来看进口总量并不算太多,但从具体类别来看,并不乐观。就拿大豆来说,中国是第一大豆消费国,年消费量突破一亿吨,2020年食用植物油也进口983万吨,占据国内消费的三成左右。
因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对豆制品非常的青睐,包括生活必需品大豆油的等方便的需求,还有大豆中富含很多蛋白质,饲料行业对大豆需求业比较大。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大豆对外依存率高达83.09%,这就意味着我国消费的大豆80%以上都来自于进口。
巴西,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全球交易的大豆近四成来自巴西。我国向巴西种植者提供种子,化肥和植保产品,巴西不需要向我们付钱,只要等到大豆丰收的季节给我们提供等价的大豆。
其实最开始大豆的种植起源于中国,根据资料记载已经有2500多年的年种植史,在二十一世纪之前,我们大豆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有剩余可以供出口。
农业部数据资料显示,1990年中国大豆出口量超过100万吨,是亚洲主要大豆出口国。
但是最近50多年,中国已经被美国超越,目前中国亩产量仅有280斤左右,美国已经达到亩产量400斤左右。
在1956年,美国的大豆染上了一种“毁灭性寄生虫”,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美国大豆差点遭受灭顶之灾。
美国科学家通过在中国东北所种植的野生黑豆中找到“寄生虫抗体”,通过科学手段将抗体植入美国大豆中,成功度过这次危机。
后来全球种子经销商巨头孟山度公司依照这种野生大豆的样板,经过不断研究,通过基因转接技术复制出一种高转化、高产能、低成本的大豆种子,还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申请基因专利。
正是在中国的野生大豆中发现的抗病基因,才使得国外大豆产业实现突破,成为高产大豆。
1980年出国留学的盖钧益,深感中外大豆产量的差距,回国后,一生都在研究改良大豆的课题,被称为“大豆院士”。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地里进行研究,把每一株大豆都都当作新生的希望。
中国育出市场所需全部大豆需要7亿多亩耕地,在常规栽培的水平,只有提高产量,才能在有限耕地面积上提高我们的总产。
在不改变在原有耕地数量上,能让产量激增,唯一的关键就是:种子。种子是决定收成的最核心因素,想要提高总产,一颗好的种子功不可没。
2017年,袁隆平题写了一幅字《种子是农业科技的芯片》,种子之所以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因为种子是农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生产原料。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种子都是农民自己解决,今年种完粮食,留一点明年继续种;
自1979年以后,种子生产专业化,开始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
2000年,国家出台《种子法》,以“种子工程”启动为标志,种业开始真正成为产业;
2012年,曾任职于全球领先的种子经销商孟山都的刘石,在去美考察之后感叹:中国种业技术落后世界至少30年。
再看一下2021年世界种业公司排行:
排名前十的只有先正达和隆平高科、其中先正达还是中国化工花费430亿巨资收购的瑞士公司,此外,中国5800家左右本土种子企业,全部销售加起来不如全球领先种子经销商孟山都一家。
这里推荐大家去看一部纪录片《苦涩的种子》:
印度某地区,绝大多数农民在种子公司的诱劝之下,用了种子巨头经销商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棉花种子,但是种子公司的种子种植起来不但费用昂贵,而且产量也没有种子公司承诺的那么高。
昂贵的种子价格、化费、农药、各种添加剂,加上农民没日没夜的劳作,换来的是农民的入
不敷出,粮食产量没上去,最终农民日子没过好,导致农民自杀的人数越来越多。
种子是农民育种的开始,一颗好的种子是决定收成最核心的因素,为了不当别人实验的“小白鼠”,种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才能真正保障粮食的安全。
在优质种源研发上,西方已经有了百年的沉积,种业已经是相当成熟,形成了完善的产业化运作,而我国种业发展还相当孱弱。
为了追赶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相对比较成熟的工业化发展,中国选用生物育种技术进行育种,目前在农业上工业化发展已经可以与国际相比较。
国家每年也会发布一号文件,落实三农政策,积极推动研究关于种子的发展;
前有众所周知的袁隆平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后有不被大家所熟悉的盖钧益院士一生都在研究大豆,以及一代一代育种者的努力奋斗,不为丰功伟绩,为农业默默付出。
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社会人民的关注下,以及科研人员的努力奋斗中,我们能够看到追赶甚至超越发达国家的希望。
哪个品牌高端会突破和持续领先?
iPhone还需要突破吗?iPhone是守擂者,国产安卓旗舰是攻擂者,至于谁能够突破高端,谁能够持续领先,这明显是针对于国内厂商说的。
用销量说话就可以了,尤其是高端旗舰的销量。
去年国内华为以外的高端旗舰,卖得和做的最好的两款,应该是小米11Ultra和vivo X70 Pro+这两款极致影像旗舰。
今年国内的高端旗舰,会是谁呢?
翻译翻译,什么叫渠道大变局?
渠道大变局,明显说的是现在小米新推行的渠道模式。
这张图就是卢伟冰说的“渠道大变局”。
左边的渠道模式,是现有的成熟的,非常强势的渠道模式;右边的扁平化的渠道模式,是小米正在采用的模式。
这个问题值得展开来好好说说,这两天之前拿着联发科工程机出来大锤特锤骁龙8gen1,大吹特吹联发科天玑9000的,应该脸都肿了。
现在实测跑分出来,天玑9000的优势,真的微乎其微,可能需要体质好,抽奖,电压等等加起来,才能得出比性能强于骁龙8gen1,且功耗远低于骁龙8Gen1,能效比大幅领先的结论来。
真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至于天玑8100,倒是很有可能会成为3000元价位的明星。
2021年的爆款王是啥?我投在2021年2月份京东自营仍然有60多万销量的红米K40一票。
至于卢伟冰问的2022年的爆款王是啥?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红米K40的哥哥,红米K50!
2022年小米手机推荐?小米手机怎么选?小米手机哪个性价比高?内有小米手机推荐及选购建议。 - 王之葵托利的文章 - 知乎
我跟你讲一下,我们这边有些人结婚的一个情况。
女方家开出几百万的,都有。
什么意思呢?我给你捋一下
女方父母,站在一个角度
我给我女儿,准备个几百万的资产
你男方,也得按照这个规格上下浮动。
其实,这就是我们这边结婚的一个习俗。
有些女方家的家长带急眼的。
听亲戚说的是,男方来了一笔不小的钱。
女孩子她爹觉得,这是在侮辱她。
反手,准备了一笔更大的钱,给女儿带过去。
最后双方父母怎样了,我们不知道。
但是那小两口开心的不要不要的。
在我们这边,结婚,有些家庭不好的女孩子
不敢随便收彩礼的。
一般是有两种情况。
男方来多少,女方来多少,最终交给小两口
男方多少,女方加点还回去,最终给到小两口。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女方家真就不敢随便收人彩礼。
这是双方父母的一个博弈过程。
不过,我觉得有个传统非常好。
两种方案下,只要小两口想在一起,父母基本都不会阻拦。
除非是人品,名声,家境,实在太差的情况。
这种情况,谁愿意自己孩子弄过去?
偶尔也会出现那种,父母克扣彩礼的情况。
但是非常的少
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除非女方父母断绝所有亲戚来往
不然,名声会变得非常臭。
严重点的,还会上升到家族名誉,波及其他亲戚的名声。
就属于那种十里八乡成名人的地步。
谁都知道,女方他爹窝囊,靠卖女儿换生存。
尤其是哪彩礼给弟弟做彩礼的情况。
这样的弟弟,除非娶一个不知情的女孩子。
不然,大家都不愿意让自己女儿嫁给他
因为,很丢人。
而且,在我们的认知里,就属于承担不起家庭责任,不配结婚的那种。
一个男的,连讨老婆,都需要用姐姐的钱。
在大家眼里,就等同于废物。
而我们那边,男人的名声,又等于家庭的名声。
所以,父母克扣彩礼,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听说,还有人因此被开除祖籍的。(这个是听说的,我没办法做考证)
所以,在我们这边,家里的钱都是由女人管着的。
我们这边结婚,虽然不要彩礼,但是你得真有相匹配的财产。
至于所谓的借,那不存在的,女方家一般不稀罕。
尤其是女方家得知男方家借钱来装阔,那我跟你讲
可能会打架。。。。。
题主你爸爸要是按照这种逻辑,提出这种要求
我认为非常合理。
因为,钱不在他手里
别说,58万,就是580万,都是合情合理的
因为,你爸爸给你准备的底气,就有这么足
我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骂你耶。。。。
婚姻本身就是一个双方家庭先博弈,再握手言和的过程。
如果男方他妈一味的要你懂事。
本身就很扯的。
我是狗子
希望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