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钏被王夫人赶走的第二天端阳节,贾宝玉不开心的真正原因是宝钗不搭理他,不跟他说话。贾宝玉为宝钗冷落他而郁闷的心情,导致晴雯成了出气筒。
应该是贾政最后一次见宝玉的时候吧。
这一段我小时候读不懂,长大之后再不忍读。虽说是续书,但这一段太好了,丝毫不逊色于曹雪芹的笔力。
一日,行到陵驿地方,那天乍寒下雪,泊在一个清静去处.贾政打发众人上岸投帖辞谢朋友,总说即刻开船,都不敢劳动.船中只留一个小厮伺候,自己在船中写家书,先要打发人起送到家.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宝玉未及回言, 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 贾政不顾地滑,疾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哪里赶得上!
一句“不顾地滑,急忙来赶”,令人无比心酸。此时的贾政是快六十岁的老人了,贾府已彻底败落,女儿死了,母亲死了,家被抄了,他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已经没了。
宝玉没出生的时候,他应该也曾对这个孩子的到来满怀期冀;宝玉呱呱坠地时,他应该也亲吻过他,抱过他,像每一个父亲爱孩子那样爱他;后来,宝玉的所作所为令他逐渐失望厌恶,他督促他学习,闹得宝玉见了他就好像老鼠见了猫;为了宝玉的种种不肖,他骂过他,打过他,但那都出自一片真心的期望,希望他能改好。
十几年来,父子的关系隔阂重重,他恨不得勒死过宝玉,也曾尝试与儿子和解,随他自由发展。宝玉失踪后,他写家书,一写到宝玉的事情,便忍不住心碎地停下了笔;见到一个跟儿子有些相似的身影,等不及看清,便要急忙出去扶住,生怕自己错过了一丝找回儿子的可能。
等看清了那真是宝玉,他不顾雪天地滑,急忙来追,即使他知道多半是追不上的,追上了宝玉也不会跟他回来。但是,他不会放弃的,因为宝玉是他的儿子,从前的不愉快在这一刻已经烟消云散,他现在只是一个失去了孩子的可怜父亲。
他一直都是他的父亲,但,他只是神瑛侍者一段轻轻抛却的俗缘了。
小的时候我不明白。后来大了,我看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的父亲,会在女儿离家出走后,日日希望听到松子的消息;看到孙海洋坚持不懈地寻找儿子,十几年来走遍大江南北。看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我眼前总会浮现起贾政的身影。
头发花白的老人,脊背略微佝偻着,来不及穿上大衣,胡子上落着一把雪花。他奔跑着,一步一滑,拼命追逐着那雪地里的一点红影,却无论如何都追不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一点猩红消失在满天雪花中。
他气喘吁吁,茫然四顾。四野无人,琼雪纷飞,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可叹痴之一字,亘古无人能逃的过。小时候只知道宝玉黛玉原是有风流痴病的,长大后才读的懂,急忙来赶的贾政,痛打宝玉的贾政,考校学问的贾政,亦只是一个最平凡不过的痴心父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