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22 年中国是否有可能开放入境? 第7页

                       

user avatar   sadism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必须强调的是大家关心的是否有可能开放入境,以及所谓的与病毒共存是个结果,但这中间必然有个过程,这是个非常典型的社会综合管理问题,起码要达成三个条件:

1.社会民众普遍接种有效疫苗;

2.针对新冠的特效药实验成功且量产;

3.低致死度的新冠变异株在世界流行中占据主流,将其他高致死的病毒毒株全部在竞争中淘汰。

目前全世界最好的国家也只能实现第1条,第2条、第3条特别是第3条,尤其需要时间的积累,因为病毒的变异是没有特定方向的,所谓的含毒量越来越弱,仅仅是因为点了高致死的变体通过一段作用时间后被竞争淘汰而已。况且也有相当的概率根本不会降低,比如艾滋病毒在这几十年的流行,致死率的降低完全是治疗手段的进步,艾滋病毒本身没有明显的毒量降低。

所以我们祷告世界和平,这是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上,希望在特效药成功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低致死病毒变体流行,但是不同致死浓度的病毒变体在传播中的竞争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命作为代价。比如目前的奥莱克戎号称是大号流感,纯属胡说八道。09年的H1N1甲流病毒致死率是0.0625%,目前奥莱克戎的初步统计按照美国那边的说法是0.25%,双方差异4倍,但是由于美国疫情统计的一泡污般的做派,至少我们依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每日统计数字,可以看到美国7日日均死亡数量依然在2000以上(必须这么说,也是为了防杠,大家都知道新冠病毒在美国是周末“不工作”的,所以周日与周四的统计数据会出现蹦极式波动),这无论如何不叫病毒的低致死率。

所以所谓的与病毒共存这三个条件的实现缺一不可,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命,直接只说最后结论,把中间达成的条件抹掉,就属于是一种经典的欺骗话术。

综上所述,我国的策略也非常简单:看出殡不嫌事儿大~

等国外病毒竞争结果尘埃落定之后,如果确实致死率降低了,那么咱们就针对最后的流行主流变种花几个月时间,研发对应的疫苗和测试特效药,都可以接受的话就开放。根据2020年中国新冠疫苗研发战的进程推算,等待国外大流行趋势尘埃落定,然后搞定疫苗的时间应该不会超过半年。相当于境外人士拿自己的国民健康替咱们做了大数据筛选,这分明是好事儿啊。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当前疫情情况下选择开放国境,与病毒共存能够取得经济增长成功的,过去两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实现稳定增长的只有中国!这两天在网上热炒的意大利由于新冠老人去世数量激增,有望每年可以节省10亿欧元以上养老金的,我姑且不论在物资供应能够保证的现代社会,指望通过加剧老人离世来节约经济支出的想法有多么的龌龊与忤逆人伦,单纯冰冷的来看经济统计,2020年意大利GDP下降8.8%,损失了1000多亿欧元GDP,直接回归1997年的统计数字水平,与现在统计出来的2020年养老金支出减少11亿欧元相比。大家觉得真的值吗?

追加更新:香港正用第5波疫情,给全国人民打个样儿:日增数千的确诊病例先不说了,关键是已经有香港居民有新冠离世了!截至2月18日,本次疫情共计去世24人,其中岁数最小的两个幼童,一个三岁,一个四岁,痛心呀,咱们三岁大的孩子同样没有接种疫苗,这种事情发生在谁头上谁受得了?大伙哪个城市自信人均医疗资源比香港发达?而且香港还属于管控疫情的呢,并没有躺平尚且如此。这几年我一直在反复强调,应对病毒就是唯物主义,什么样的情感渲染都比不上冰冷的数字统计,更直指问题核心。


user avatar   a-shan-89-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这个问题都要飙泪了。。。上次回国还是2018年的圣诞节。。。现在的隔离政策还是这么紧。。。

英国已经躺平,虽然三针疫苗也打了,但骨子里还是不敢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怕客死异乡。。。幸亏现在都是在家工作,能躲一躲对新冠毫无忌惮的英国人。。。

至于2022,今年,开放入境,那是想都不要想了,这几天国内又出现了集中性爆发的阳性案例,根本就是”生生不息“啊

但是,相信祖国的生物科研能力,能够更快速有效的核算检测,不用在酒店一隔离就是啥14+7,21+7.。。。请年假回国的工薪族真的伤不起。。。

不知道2023年能不能有技术性的突破?比如出机场前,做个检测,然后几个小时就出结果,确认有没有携带病毒,或者是不是无症状,又或者是不是潜在携带者,都没有的话,居家自行隔离,想怎么追踪都可以,绝对绝对服从安排,坚定坚定配合!

开放边境的信心肯定是需要技术和科学支持的,不然医院和死亡人数都是瞒不住的。人类现在基本还是在跟着病毒跑,没有掌握主动权。

期待早日看到中国的生物医药技术跑赢新冠的那一天!!


user avatar   xiao-qing-10-40-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内容概要:

“看完这篇回答,也许你会明白一些真相。”

疫情大流行以来,世界上围绕着清零还是共存的争论从未停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切结果,更没有被学界统一认可的专业结论。

我今天想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试着阐述“清零”和“共存”的问题,并尝试解释它们背后的实际意义。

在专业上讲其实没有绝对的“清零”和“共存”,这只是不同防疫策略的一个特征而已,宽松或严格。

我们先提出几个问题。

现在而言,为什么中国选择清零,西方很多国家选择共存呢?

是什么促使它们作出了不同的决策?

为什么有些国家比如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等选择过清零,但最终却又转向共存呢?

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我将从专业角度论证并解释背景原因,尽量通俗易懂以方便大家理解。

请大家跟随我的逻辑思路,我们先来看争论发生的疫情大背景:

如果费眼睛不好理解的话,大家直接跳过,我们看下一段。

已经了解来龙去脉的朋友,直接看标题2.

1,“新冠病毒的前世今生”

2019年末一场由一种由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缩写:SARS-CoV-2)引起的传染病,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缩写为COVID-19)席卷了世界。该病毒的实际来源暂不可考,迄今为止,该病毒有五个属,即 alpha 、beta 、gamma 、delta 、omicron。

简而言之,2020年初开始,一场大型传染病或者说“瘟疫”席卷了全球,对全球经济和秩序造成了很大冲击。这个病毒就像一个势力一样,出现过5位重要的大哥级人物,我们就把它们统称为“新冠病毒”。

这五位大哥级人物分别是英国出现的alpha变体,南非出现的beta变体,南美出现的gamma变体,印度出现的delta变体,还有目前席卷全球的首次于南非发现的omicron变体。

我们知道的历史就到此为止。

大家看到这里,我不禁要留下一个疑问?下一个新变体会是什么样的呢?它会有怎么样的特征?

2,群体免疫疑云

我们先来讲讲很多人老提在嘴边的一个名词“群体免疫”。

注意这句话,希望通过疫苗接种而不是感染

群体免疫,这是一个有关疫苗接种的概念,本意是说通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建立群体免疫屏障的一个意思。

而不是说通过群体大范围感染获得免疫。

但是很多人理解成了什么?理解成了自然群体免疫,这其中也有不负责任的媒体误读。

我之前的文章里讲过,自然群体免疫这个说法本身并不科学,也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认可的观点,学术界对此也是持明确的反对态度。主流观点认为这种策略通过感染获得免疫,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会导致不必要的死亡,既不够科学,也不够道德,还违反医学伦理。

换句话说,这就是摆烂,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摆烂行为,也是对现代医疗卫生整个行业发展的极大讽刺。

所谓自然群体免疫,就是不采取人为干预,使疾病自然传播。

这种策略要能实现,需要基本传染数(R0)低、死亡率低、病毒变异率低、病毒变异能力增强率低(包括毒力改变、条件致死的改变、宿主适应性的改变等)、地方人口少、地方面积小、人口平均健康水平高、康复后终生免疫率高等等因素。

我们把病毒这几代变异体放在一起观察,哎,很多人就发现了一个亮点,它们的死亡率和重症率都有降低的趋势,那是不是说有自然群体免疫的条件了?

如果只从专业上讲,抛开其他因素,那依然没有。我们只看到了死亡率和重症率降低的趋势,那传播能力呢?是不是大大提高的?

看到这里,我们大概也看明白了,防疫策略的选择,有些时候不全是考虑专业因素。

3,疫苗覆盖在防疫决策中的参考意义

虽然各国疫苗接种数据有所不同,但老年人群都是接种率最低的人群。

部分老年人因为身体健康问题无法接种疫苗,即使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老年人群也是最容易患病的。

而在因疫情死亡人群和重症人群中,老年人群也是占比最高的。

随着新变体的不断出现,虽然有“毒性降低”的趋势,但免疫逃逸和二次感染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时至今日,针对“初代病毒”进行研发的疫苗,作用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无论是科兴还是辉瑞等,各国都存在大量接种疫苗后仍被感染的“突破性感染”病例。

那新冠疫苗的覆盖在防疫决策中的参考意义是什么?

一句话,建立基本免疫屏障,降低了重症率和死亡率。

由于变异体本身即有重症降低和传染性增加的趋势,即时疫苗起不到很好的防护效应,也起到了降低重症的作用,相信,共存策略能够确定实施,这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从这一点上看,似乎给与病毒共存提供了支撑,我们接着剖析其他因素。

4,确诊与死亡人数的影响

以美国举例,作为“共存”国家的代表,我先来贴几张从美国CDC截取的数据。

病例总数、每十万人病例数、总死亡病例数
每十万人死亡病例数

我们来计算一个总死亡病例数与总确诊病例数之间的比例,大致取值,忽略误差。

已知总死亡病例数为912757,已知病例总数为77345683。

计算可得约为1.180%。

我们再计算一个美国新冠疫情期间患病率,大致取值,同样忽略掉二次感染人数等误差。

已知美国总人口约为329,227,746人。

计算可得约为23.5%。

那么因疫情死亡病例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呢?

约为0.277%。

由于忽略了各个时间段的差距,不同的参考数据,如此简单的计算必然是错误的,但我们依然可以用来参考。

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

这明显是非常严重的疫情和流行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应该选择清零才对,为什么依然要选择与病毒共存?

看来这不是决定性因素,仅此我们得不到答案,接下来我们继续剖析其他因素。

5,新冠后遗症

《柳叶刀》2021年8月发表社论文章,新冠长期症状是现代医学的头号挑战。

说穿了就是后遗症,新冠长期症状只不过是美化一下的说法而已。

了解长期 COVID:现代医学挑战

其中对武汉金银潭医院治愈的1276名新冠住院患者愈后追踪研究报告,根据出院后6个月和12个月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研究患者康复情况。

其中有近三分之二出现了后遗症。

这之后,大量的研究加强了对后遗症的认知。

英格兰青少年感染 SARS-CoV-2(长期 COVID)后 3 个月的身心健康(CLoCk):一项全国匹配队列研究

英国其他研究还发现,常见的后遗症包括:极度疲倦(疲乏)、呼吸急促、胸痛或抽紧、心悸、晕眩、记忆力和注意力问题(“头脑迷糊”)、睡眠困难(失眠)、坐立不安(焦虑)、抑郁、关节疼痛、恶心、腹泻、胃痛、食欲不振、高烧、持续咳嗽、头痛、喉咙痛、嗅觉或味觉改变、皮疹。

SARS-CoV-2 阳性青少年和匹配对照的长期 COVID 症状 (LongCOVIDKidsDK):一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

发表于2022年2月7日的文章中,丹麦对青少年新冠长期症状进行了调差统计,发现感染后的儿童和青少年中持续存在相关的症状更为普遍。

明显看到,新冠后遗症足够引发人们的恐惧,也理应受到重视。

那么综上来看,防疫策略依然应该偏向清零才对,那为什么很多国家依然要选择与病毒共存?

仅此我们依然得不到答案,让我们接下来继续剖析其他因素。

6,核心关键,经济问题

我们剖析了前面的问题,都没有得到答案。

经济问题我以西班牙举例。

旅游业为西班牙提供的就业岗位

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旅游业为西班牙提供了超过12.5%的就业岗位,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西班牙旅游收入

西班牙旅游收入曲线基本与疫情流行曲线和西班牙、欧洲应对措施统一趋势。

那么我们站在西班牙的角度考虑,西班牙有没有可能做到清零?西班牙为什么选择共存?

如果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西班牙是不可能做到清零的。

我们已经知道旅游业为西班牙提供了劳动人口中超过12.5%的就业岗位,旅游产业更是西班牙的支柱产业,西班牙不是一个福利大国,政府没有能力解决如此庞大的失业人口。

这是其一,其二,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欧元区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外向型经济体,根本没有能力脱离国际贸易,也就不存在清零的必要性和决策魄力。只要有一个欧元国家选择共存,那么欧元区大部分国家都会被波及,很可能即使付出巨大代价,也无法做到清零。

只要有部分国家选择了与病毒共存,就很少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这也是为什么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不得不从严格防疫转向共存的策略。

因为对此时而言,做出严格防疫决策的性价比过低,很大程度上不符合一个国家的整体利益。

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关闭国门对外向型经济体伤害是巨大的。借鉴木桶理论,只要全球疫情控制存在短板,防疫成本就会逐渐增高,压力逐渐增大,此时加上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多国家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躺平。

这个时候,我们突然理解了美国等共存国家的选择。相较于经济下行、金融风险增加等带来的影响,与病毒“共存”,不值一提。

也许“清零”或“共存”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而变成了只有“共存”选项的必选题。

为什么“共存”?决策时更在乎什么,答案是显然易见的。很多时候,现代民主政治的短视昭然若揭。

7,中国为什么可以选择清零?

上面我们论证了大部分国家选择共存的原因,接下来我们继续论证中国为什么可以选择清零。

迄今为止,中国的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总数

很多显而易见的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率最低的国家

这是一个清零的结果还是清零实施的基础?

是清零的结果,清零实施的基础是中国强大的制度优势、组织能力和足够大的内部市场。

即使选择同样的清零,中国付出的成本依然要远低于其他国家,这就是制度优势,大大降低了决策成本和执行成本。

如果资本主义国家选择同样的政策进行严格防疫,那么付出的综合成本绝对要远远超过中国。

但这不是中国选择清零的唯一因素,一个因素即中国的内部市场足够庞大,可以实现经济内循环。

2021年中国外贸出口规模突破6万亿美元

我们可以看到,清零政策下,并没有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反而因为清零的成功保障了国内的制造产能,直接受益。

中国从2015年开始就确定供给侧改革、扩大内需、经济内循环的改革路线,绝不是预料到了疫情可能,而是应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中美冲突,事实证明,这是战略眼光长远、出色的一步大棋。

8,与病毒共存是什么?什么才是共存?

第一个问题,新冠病毒可以像感冒一样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篇柳叶刀子刊的文章。

将 SARS-CoV-2 与 SARS-CoV 和流感大流行进行比较
SARS-CoV-2、SARS-CoV 和大流行性流感的特征

相较于流行性大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的人际传播速度更快、潜伏期更长,患者发病后即有最强传染性,这也说明了新冠与流感不同。

我们很难说清新冠以后会不会像流感一样,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证据能够支撑这一说法。

那既然它不是流感,为什么还要与病毒共存?

与病毒共存,本质上是无奈之举,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要“共存”多久,以及“共存”的形式会不会继续发生变化。

我们需要大胆假设,即特效药和新的疫苗可以较大的改观现状,变异趋势、流行趋势也有较好的方向。

不如此大胆假设,我无法解释与新冠病毒“共存”不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集体摆烂。

是的,与新冠病毒“共存”,本质上就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集体摆烂造成的,无论出于任何理由。

今天所谓找到的任何光明正大的理由,都只是在为这一摆烂行为寻找合理合情的理论依据而已。

有些论点说,人类迄今为止也不过消灭了如天花等凤毛麟角的病毒而已。

有些论点说,在微生物的历史中,人类历史与文明不值一提。

有些论点说,共存是指病毒现在处于稳定的状态,可以预测其走向,找到了疫情的平衡点。

众说纷纭,也许说的都在理,但既然总能找到如此合乎情理的说法,那何必再追究如今局面是摆烂的责任?

言下之意都是怪病毒太不可控,无视躺平摆烂造成的失控。其核心逻辑就是,摆烂没有责任,共存就是合理。

我想说“共存”是无奈之举,是迫于无奈的策略,而不是理所应当的选择。

9,中国有可能会改变防疫政策吗?以后是共存还是清零?

有可能,但短期内不会。

我想至少要达到以下几点,才有可能适当放开清零政策。

1,“流感化”趋势明显。

2,大流行趋势改变,疫情控制有所改观。

3,特效药及新型疫苗对控制疫情起到决定性作用。

很多观点认为,长期的清零政策对经济民生压力太大,中国难以维持。事实上恰恰相反,政策维持有成本,但因为总体控制良好,工业制造业有所保障,反而将防疫成本大大降低。

中国医疗资源并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人均医疗资源远远超过西北等欠发达地区,中国也没有承受过疫情大流行的冲击,放开防疫是不智之举,不仅会对经济形势造成较大打击,很可能医疗系统也难以负荷。

再加上冬奥会和二十大两件国家层面的重要活动,短期内不会改变清零的政策。

即使长期内疫情现状没有改变,我认为依然不会轻易改变防疫政策。很多观点认为中国的防疫压力逐渐增大,已经趋于被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对于形式的错估,其出发点在于其他国家地区已经承受过疫情大流行的冲击,陆陆续续的局部反弹对政府压力逐步增大,而中国尚未有过大流行,因此陷入被动。

事实上,中国依然掌控有防疫的主动权,并没有陷入被动,存在局部反弹的问题也并非无法解决。没有承受疫情大流行的冲击,不代表免疫屏障没有继续建立。

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有可能因为疫情冲击,又发生较大的金融危机的可能,通胀加剧、金融风险增加,已经是很多国家正在面临的问题,考虑到这种全球性风险的影响,我认为在没有较为乐观的证据之前,是不利于放开防疫政策的。

以上。

原创内容,转载请声名。


参考文献:

  1. Bianchi M, Borsetti A, Ciccozzi M, Pascarella S. SARS-Cov-2 ORF3a: Mutability and function. Int J Biol Macromol. 2021 Feb 15;170:820-826. doi: 10.1016/j.ijbiomac.2020.12.142. Epub 2021 Jan 8. PMID: 33359807; PMCID: PMC7836370.
  2. Finkel Y, Mizrahi O, Nachshon A, Weingarten-Gabbay S, Morgenstern D, Yahalom-Ronen Y, Tamir H, Achdout H, Stein D, Israeli O, Beth-Din A, Melamed S, Weiss S, Israely T, Paran N, Schwartz M, Stern-Ginossar N. The coding capacity of SARS-CoV-2. Nature. 2021 Jan;589(7840):125-130. doi: 10.1038/s41586-020-2739-1. Epub 2020 Sep 9. PMID: 32906143.
  3. Petersen E, Koopmans M, Go U, Hamer DH, Petrosillo N, Castelli F, Storgaard M, Al Khalili S, Simonsen L. Comparing SARS-CoV-2 with SARS-CoV and influenza pandemics. Lancet Infect Dis. 2020 Sep;20(9):e238-e244. doi: 10.1016/S1473-3099(20)30484-9. Epub 2020 Jul 3. PMID: 32628905; PMCID: PMC7333991.
  4. COVID Data Tracker
  5. Standl F, Jöckel KH, Brune B, Schmidt B, Stang A. Comparing SARS-CoV-2 with SARS-CoV and influenza pandemics. Lancet Infect Dis. 2021 Apr;21(4):e77. doi: 10.1016/S1473-3099(20)30648-4. Epub 2020 Aug 11. PMID: 32795407.
  6. doi.org/10.1016/S0140-6
  7. https ://doi.org/10.1016/S0140-6736(20)32656-8
  8. Harrison AG, Lin T, Wang P. Mechanisms of SARS-CoV-2 Transmission and Pathogenesis. Trends Immunol. 2020 Dec;41(12):1100-1115. doi: 10.1016/j.it.2020.10.004. Epub 2020 Oct 14. PMID: 33132005; PMCID: PMC7556779.
  9. Wang MY, Zhao R, Gao LJ, Gao XF, Wang DP, Cao JM. SARS-CoV-2: Structure, Biology, and Structure-Based Therapeutics Development.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20 Nov 25;10:587269. doi: 10.3389/fcimb.2020.587269. PMID: 33324574; PMCID: PMC7723891.
  10. Hu B, Guo H, Zhou P, Shi ZL. Characteristics of SARS-CoV-2 and COVID-19. Nat Rev Microbiol. 2021 Mar;19(3):141-154. doi: 10.1038/s41579-020-00459-7. Epub 2020 Oct 6. PMID: 33024307; PMCID: PMC7537588.
  11. Kirtipal N, Bharadwaj S, Kang SG. From SARS to SARS-CoV-2, insights on structure, pathogenicity and immunity aspects of pandemic human coronaviruses. Infect Genet Evol. 2020 Nov;85:104502. doi: 10.1016/j.meegid.2020.104502. Epub 2020 Aug 13. PMID: 32798769; PMCID: PMC7425554.
  12. Giovanetti M, Benedetti F, Campisi G, Ciccozzi A, Fabris S, Ceccarelli G, Tambone V, Caruso A, Angeletti S, Zella D, Ciccozzi M. Evolution patterns of SARS-CoV-2: Snapshot on its genome variant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21 Jan 29;538:88-91. doi: 10.1016/j.bbrc.2020.10.102. Epub 2020 Nov 6. PMID: 33199021; PMCID: PMC7836704.
  13. github.com/CSSEGISandDa
  14. Lytras T, Tsiodras S. Lockdowns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What is the endgame? Scand J Public Health. 2021 Feb;49(1):37-40. doi: 10.1177/1403494820961293. Epub 2020 Sep 26. PMID: 32981448; PMCID: PMC7545298.
  15. Redwan EM. COVID-19 pandemic and vaccination build herd immunity.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21 Jan;25(2):577-579. doi: 10.26355/eurrev_202101_24613. PMID: 33577008.
  16. Kadkhoda K. Herd Immunity to COVID-19. Am J Clin Pathol. 2021 Mar 15;155(4):471-472. doi: 10.1093/ajcp/aqaa272. PMID: 33399182; PMCID: PMC7929447.

Chaudhary JK, Yadav R, Chaudhary PK, Maurya A, Kant N, Rugaie OA, Haokip HR, Yadav D, Roshan R, Prasad R, Chatrath A, Singh D, Jain N, Dhamija P. Insights into COVID-19 Vaccine Development Based on Immunogenic Structural Proteins of SARS-CoV-2, Host Immune Responses, and Herd Immunity. Cells. 2021 Oct 29;10(11):2949. doi: 10.3390/cells10112949. PMID: 34831172; PMCID: PMC8616290.


user avatar   sha-pi-96-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直都开放入境呀,还没有到闭门锁国的地步,只是目前防疫政策比较严格。你说的开放入境是不是指的不再进行隔离?

刚好我现在就在加纳,目前正在回国途中,就分享一下我的情况,供大家参考。

说实话现在回国确实是困难重重,我是2021年年初来的加纳,提前半年就开始买票,过年也没能回去,现在年后才终于买到机票,希望回国途中一切顺利吧。

2021年底由于回国人员中确诊比例较高,因此加纳使馆通知2022年2月20日之前暂停绿码发放,因此我们只能等着。

出发前需要先隔离21天并需要公司开隔离证明,出发前48小时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再加上买到的机票才能在网上申请通行绿码。

拿到绿码以后主要是在中转国使用,大家知道加纳没有直达中国的航班,因此一般要从法国、荷兰、迪拜、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埃及等国家转机,我这次就是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转机。

到达阿姆斯特丹后,要停留三天,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后,在加上加纳的绿码以及加纳有效期内居住证明(或者签证)才可以顺利启航,落地广州、上海、杭州等入境地。

落地中国以后总算是可以安心一些了,如果途中没有确诊,没有检测阳性的,那么就只需要隔离14天,继续检测核酸阴性,然后才可以转机至你目标城市,比如我就可以转机到西安了。

到了西安需要集中强制隔离7天,然后核酸阴性才可以回家,要求居家再隔离7天,才算是万事大吉。

以上是一切顺利的情况。例如我的同事2021年10月29号从我们项目出发,到2022年1月24号才到家,回国路上走了将近三个月,大部分时间是在隔离,简直太煎熬了。

所以现在全球疫情形势严峻,大家非必要还是少出国,真的太折腾了,而且在国外被感染的概率很高。

欧、美、非洲等很多国家,对外宣传新冠肺炎死亡率低,就是大号流感,群体免疫策略等等,但是截止2022年2月全球死亡人数近600万,每天死亡人数近万人,如果这其中任何一例死亡病例就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者发生在我们亲人家人身上,我们会是什么感受?

所以不要觉得我国严格的防疫政策麻烦,这是大国才有的底气,一个城市一轮核酸检测需要多少费用?中国政府为了动态清零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我们所有人应当同心协力,从我做起,珍惜这份劳动成果。尽量少出门,少聚集,少出国,减少传播才能对得起那些逆行而战的白衣天使们。

且行且珍惜,我看在眼里的,国外的这些普通民众有多么羡慕中国严格的防疫政策,不是他们的政府不想做,是实力不允许。

好了,希望以上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点赞、关注、评论。


user avatar   su-sha-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听说过一种检测办法:两面镜子相对,我们会看到无数面镜子。这个大家都懂。然后稍微晃动镜子,你会看到无数面镜子一起晃。如果出现卡顿,那么说明宇宙是计算机模拟的,而且恭喜你,你用一个小把戏把宇宙计算机玩卡了。

……………………………………………………

以下为更新:

朋友们指出来我如果计算机卡顿,我本人的感知也会卡顿,那么就不能感觉到卡顿。感觉很难反驳。

但是大家的观点个人感觉是有一个前提的:我们并不独立于宇宙计算机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并不是宇宙online的玩家,我们只是NPC而已。

只是NPC而已……

是NPC而已……

NPC而已……

PC而已……

C而已……

而已……

已……

……

正经说事儿。其实只是本人脑洞。

大家平日里会出现类似于思维跳帧的现象吗?就是某一瞬间感觉自己不连续了……感觉脑袋空了,不记得1秒以前想了什么。一般本人都会仔细回想,一般都能想起来,如果想不起来……

黑客帝国既视感

…………………………………………

答主再更新

居然破百了! 答主太高兴了!第一次破百!

本来这类问题就是形而上的,没有谁能给出终极解答。而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答主想起以前看过的方法,觉得挺好玩,就贴上来,没想到大家这么喜欢。

回复中大家提到了速度和反射镜像加以限制从而避免无限循环,我觉得说的有道理,你如果偏要往精确了测,我就针对你模拟出更精确的结果,只要不让你发觉,镜像可以控制在有限个。

这让我想起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坍塌的解释(应该是哥本哈根解释吧)。也可以理解为计算机平时不精确模拟每个量子的状态,只大概描述,降低运算量,针对海森堡波尔薛定谔等等有可能破坏世界和谐的人,系统专为他们模拟出精确的轨迹。

脑洞:这个前提下,拉普拉斯妖可以存在。

量子力学隐约透露出宇宙计算机的端倪……安德森先生。

....................................................................

再次更新,这么有良心的人哪儿找去!!!在此感谢

@magicsunny

第200个赞。

有朋友指出答主有思维定势,答主认为,这本身就是大家脑洞的结果,无聊的时候想一想,寻开心罢了。我还真的想不到更奇葩的。

而且......(再脑洞)

我们理解的计算机是基于经典力学的,而现在的世界明显受量子力学支配,这是个矛盾,如何用经典力学模拟出量子的结果(这测不准那测不准的)?也许有个方法。

脑洞啊!脑洞啊!换句话就是随便瞎想的啊!不负法律责任的啊!

计算机采用伪随机数模拟出量子的结果,至于为什么我们原则上不能找到算法(不是我说的,量子力学说的),可能是因为算法基于高维空间的数学,咱们四维的宇宙没法算出。

比如说,富勒烯,就是长得像足球的碳单质,想象它穿过一个平面,有一些碳原子会出现在平面上,我们用二维直角坐标记录下这些碳原子的位置,然后试试能不能用平面几何还原富勒烯的结构。恐怕不能吧(数学系的朋友有没有来打脸的?)。

就是说,宇宙计算机也许可以借助高维空间的数学来模拟出咱们宇宙中完全无法精确预测的量子轨迹。

脑洞啊!脑洞啊!脑洞啊!知乎的规矩。感觉越扯越远了。


user avatar   lllllzs-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nuo-ruo-de-ren-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大早是熬粥(尤其是为了保证营养丰富而材料五花八门的粥)省事省时间,还是煮鸡蛋,冲奶粉(或订鲜奶配送),用现成的材料(成品面包片,即食香肠)夹三明治省事省时间?


user avatar   bao-lai-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大早是熬粥(尤其是为了保证营养丰富而材料五花八门的粥)省事省时间,还是煮鸡蛋,冲奶粉(或订鲜奶配送),用现成的材料(成品面包片,即食香肠)夹三明治省事省时间?


user avatar   niu-niu-niu-niu-niu-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家有个习惯,小朋友每次想要各种比较贵(我认为)的东西,我就会把这个东西列入“奢侈品名录”。

然后我规定奢侈品名录中的东西每个月只能挑一件来买。

如果这个月已经买过了,我会告诉小孩这个月的份额用完了,想买只能下个月买了。

如果下个月她依然能够想起来这个东西,我就会给她买。当然买了这件,本月就不能再买其他的奢侈品了。


user avatar   lou-li-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人基本没有特别地说自己很爱中国,很爱中国文化,但能从他的视频里看出他是真的对中国文化很了解,而且郭杰瑞也没有刻意贬低美国或者其他国家,比如他去印度的视频,你可以去看看,那些好的或者坏的方面都是印度当地人自己表现出来的,而且他也尽量避免不谈政治话题,至少到现在为止是我最喜欢的外国up(可能是因为郭杰瑞本身就很有钱的原因,他不需要捞金,本身教育也很好,所以不会出现其他up那种开淘宝店出问题或者草粉这种黑料)




                       

相关话题

  日本留学护照丢失补办签证怎么办? 
  预测2022年入境政策会发生哪些变化? 
  最近新冠境外输入病例很多,为什么国家不采取禁止入境手段? 
  过边检/海关时遇到过什么难忘的事情? 
  为什么香港疫情这么严重还在接香港人入境? 
  战争中不允许射击伞兵还是不允许射击跳伞中的飞行员? 
  哪些国家或地区的边检员喜欢在查验护照、签证时向入境旅客问话? 
  你有哪些不愉快的过海关经历?最想吐槽哪国海关? 
  西安 1 号病例讲感染疑点称,接待入境人员时防护服划破,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中国学生在英国去白俄罗斯的话是免签的吗?可以直接拿着中国护照去白俄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广西梧州学院以东航乘客需要献血为由号召学生献血?
下一个讨论
局部战争里,存在无人机由幕后大国代操作的情况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