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栓塞。
简而言之就是大量空气阻止了正常的血液循环,只要几分钟大脑得不到氧气的供应人就会脑死,心死。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护士在每次打针前的那些动作,就是为了排出空气,避免出现空气进入静脉的事故的。
这个问题唤起了我遥远的回忆,你们知道兔子也是会惨叫的吗?
兔子的静脉长在耳朵的外侧,高二的时候,社团的生物解剖课就让我们用针筒将空气打进兔子的耳朵血管里,让它形成静脉空气栓塞而死。
当时我们四个男生按住兔子的四肢,谁也不敢动手给兔子打针,亲手宣布它的死刑。
最后还是男老师下的手,在那一大管空气被打进兔子的耳朵里后,兔子先是短暂的沉默,然后开始用尽全力狂蹬四肢,我们几个负责按住它的男生惊起一身冷汗。
随后兔子开始高声嘶鸣,声音悲哀且高亢。没几下子,它不动了,瞳孔开始放大,失去神采。
那只兔子的眼神我现在还记得。
用空气栓塞来剥夺生命,很残忍。
----
▶加入我的动物宠物社群,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远夏的动物园,并点击加群
▶知乎专栏 : 遠夏的动物园 ,跟我一起逛各个动物园吧!
▶哔哩哔哩bilibili:远夏的动物园 (我的视频内容全部在此)
先说一个真实的病例。
一名7岁男童,起初为左侧腮腺区肿胀与疼痛,一周后腮肿消退,腺腺炎缓解,却出现发热和头痛,频繁呕吐,神志不清,诊断为腮腺炎并发病毒性脑炎,当即收住院。
几天后患儿病情改善,神志清醒,继续采用甘露醇静脉输注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患儿由亲人陪护在床边,蓦地发现瓶中液体即将滴完,乃按响床头报警器,等护士配制好液体携输液瓶走进病房,见患儿呼吸极度困难,两眼上翻,肢体抽搐,继而出现呼吸和心搏骤停,没有来得及抢救,患儿已经气绝身亡。
在一般情况下,静脉输液过程中即使瓶中液体滴完,输液滴管内空气也不会进入病人静脉。
因为静脉血流具有一定压力,与滴管中残留的一段水柱形成“势均力敌”状态。
也就是说,滴管中最末那段水柱,被静脉管腔内压力“顶着”,水柱上层的空气不可能进入静脉内肇事。
那么,这名患儿怎么会发生空气栓塞致命呢?
甘露醇是粘滞性液体, 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滴速很慢,达不到使脑组织脱水、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效果, 于是临床上采用“加压”的办法,即用大型注射器向输液瓶中注入空气,增加其压力,促使甘露醇通过输液滴管快速滴入血管。
但是液体滴完后,瓶中具有一定压力的空气就会通过输液管迅速进入患儿静脉,引致空气栓塞, 酿成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少量空气进入静脉,可以迅速溶解于血液中,不至于产生严重后果。
但如果大量空气(超过100毫升)进入静脉,随血液回流到右心。
随着心脏不断地搏动,具有表面张力的空气受到血流冲击,会形成无数小气泡充满心腔。
这种带有泡沫的血液具有弹性,静脉血在右心舒张期不能有效地注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时,血液亦不能正常地排出,导致血管反射性痉挛,造成心脏和大脑供血不足,结果使患者发生呼吸麻痹和急性心力衰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肢体抽搐,甚至来不及抢救,患者死于一瞬间。
进入右心室的气泡, 还有部分进入肺动脉,堵塞其分支,造成肺动脉小分支和肺泡毛细血管广泛的空气栓塞。
部分气泡还可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左心乃至动脉系统(体循环),造成心脏、大脑等多脏器空气栓塞,导致严重的后果。
临床上,由静脉注射或输液造成的空气栓塞尽管很少见到,但是不可不防,务必提高警惕,因为万一发生,大多来不及抢救,病人死于一瞬间。
因此,对“加压”输液必须“严阵以待”,严密监护,护士应提前几分钟配制好下一瓶液体,以便及时衔接上。
万一来不及配制继续滴注的液体,可以赶紧将输液滴管下段夹住,甚至采取果断措施, 干脆拔去输液管针头,以免导致病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