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张文宏称「未来抗疫,就是我们不断努力夺回正常生活的过程」,其中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第3页

           

user avatar   tankf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西班牙型流感可以简单分为三波。
第一波发生于1918年春季,基本上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
第二波发生于1918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
第三波发生于1919年冬季至1920年年春季,死亡率介于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
关于第一波
第一波有记录的流感,发生于1918年3月4日一处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军营(Camp Funston, Kansas),但当时的症状只有头痛、高烧、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
在这一年的4月,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也传出流感,3月中国、5月西班牙、6月英国,都相继发生病情,但都不严重。
关于第二波
1918年8月,刚离开西非国家塞拉利昂的英国船上,发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该船抵达英国之前,75%的船员被感染,7%的船员死亡,另外多艘船只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另一说,第二波的源头是当时阿什哈巴德(1918年8月初波斯的马什哈德(Meshed)便发生了高死亡率的流感,据说是由阿什哈巴德所传出,但因苏俄内战而无法确认)。
8月27日,流感传入美国,并在波士顿的码头工人间传播,而法国的布莱斯特(Brest)也在几乎同一时间爆发了流感;9月开始在欧洲和美国普遍传播,并在数星期内传到世界各地。
第二波流感和过去的流行性感冒不同,在20~35岁的青壮年族群中死亡率特别高,其症状除了高烧、头痛之外,还有脸色发青和咳血等;流感往往引发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以肺炎最多。许多城市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场所,电影院、舞厅、运动场所等都被关闭长达超过一年。西雅图的电车服务员拒绝没有口罩的乘客搭乘。
同年10月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月,20万美国人在这个月死去,1918年美国的平均寿命因此比平常减少了12年。
关于第三波
第三波流感在大约1919年冬季开始,在许多地方出现,而1920年春季起,便逐渐神秘地消失。在澳大利亚,流感延续到了1919年8月(南半球的冬季);至于在夏威夷,则是延续到了1920年3月。

从20年初到现在,欧美左右横跳了几十次了。

奇妙的是,知乎总有一拨人,随着欧美的指挥棒起舞。

疫情防控影响经济。

影响了多少,全球过去两年的经济表现如何?

究竟哪家放开的国家经济表现很好?

列举下数据呗。

我支持各地向上海学习,更加精确的打地鼠。

但是放开还是算了吧。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看看他们放开几个月效果再做改变不迟。

离Ω还有9个字母呢,急啥。

Countries by GDP Growth 2020

China is the only trillion-dollar economy with a positive gdp growth rate, followed by Korea with the 2nd best figure of -0.85%. On the other hand, Spain has a double-digit contraction in its trillion-dollar economy.


user avatar   zhou-zheng-yang-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现在日均死亡3000-4000,超过2021年最高值。也就是说,死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这样大量的死亡事实摆在面前,结合欧美专家此前各种"神药,神疫苗,神预测”的反复被打脸,又如何能相信欧美专家"Omicron死亡率低,毒性降低”的说法是科学、真实、客观的。

另外,2020-2021年间,疫情影响下美国的超额死亡人数多达近百万,人均寿命甚至跌到了中国之下,仅仅因为部分人生活生意的不便和不如意就大喊开放,置百万千万国民的生命于何顾?

"动态清零”政策就是目前形势下,利弊权衡的最优解。“动态清零”下我国经济固然有所损失,但放在世界范围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国经济大多数指标依然保持正增长,表现相对于全世界依然是“最不坏”的国家之一。各地执政能力良莠不平引起社会失序,防疫的松紧度精确度固然有调和改善的空间,但这并不是否定"动态清零”大原则的理由。

“人家美国病死的都是老弱病残”这种说法更是充满了残忍和荒谬。这时候又不再强调“时代一粒沙个人一座山”了?不再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就看怎样对待弱势群体了”?人道主义哪去了?开始赤裸祼地为社达张目了?

还蔑称朴素的国人为"防疫爱好者”。相信我,没几个人真的"喜欢”防疫,喜欢那种因防疫不断被打断正常工作生活娱乐的状态,那为什么支持"动态清零”的民众仍然占大多数?不是因为你们口中的"愚昧”,"这些底层人反智反科学”,恰恰是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平凡而伟大的民族性”,分的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知道抓大放小,愿意为更长远的目标牺牲暂时的便利。

相反,那些"开放爱好者”(在网络中的数目那可是比"防疫爱好者”多多了)在国际疫情形势尚未明朗的时态下,踊跃鼓吹开放,甚至还整出了"现在不开放,以后更没机会开放,马上要完蛋"的说辞,这才是真正的反智,反科学。


user avatar   whitehear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福建那个倒塌酒店,一个违建被选为疫情隔离点,结果突然倒塌死亡20余人。后来事故报告中披露酒店为了被用作隔离各种打点,最后处置了一批人。

再就是前阵子西安疫情,被爆出指定的商贩缺斤少两。作为疫情内某一片唯一能营业的定点,背后有没有利益输送,应该也能猜得出来,后来好像也不了了之。

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新冠目前被日益路线化不是没有原因的。由上至下的治理架构非常刚性,但power需要流动。而新冠这种史诗级的突发事件是绝佳的洗牌,任何体制内都有机会借此重塑或巩固power。

这就是为啥越是小地方越喜欢层层加码。因为越小的地方power流动性越差,盼望有机会改变的就越多。除了怕追责外,由疫情带来的种种防疫措施促进了新的再分配,说得通俗点就是终于又有新的油水可捞。而措施越严越复杂,再分配的力度就越大,油水可能就越多。这些通过防疫尝到甜头的方方面面,还会愿意放弃当下政策回到过去吗?

至于顶层架构,也通过防疫有新的斩获。(以下建议修改全部删除)。

所以张医生话里这个“夺回”就非常灵性。有冲突才要夺,谁和谁冲突呢?

如果“正常生活”等于“2020年前的社会治理”,没有任何可能。有些东西改变了就真的改变了,新冠即便消失也已深刻重塑了整个社会结构,影响或许比当下所有人看到的都要远。百年后回看现在,或许很多事件都要从新冠开始写起。



公众号:摸鱼摸石头。


user avatar   zhou-yuan-62-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在德国,将近两年。先声明,我支持清零,短期不回国,高价票和隔离政策对我影响也不大,只讲些身边事。

1.就今天,我媳妇儿和她闺蜜放假最后一天去逛街,闺蜜是药学硕士,在药企市场部。她闺蜜问在德国是不是Omi情况很严峻。直到我媳妇儿今天跟她说她才知道欧洲目前基本生活秩序正常。这是高学历人群了,过年的时候我媳妇儿饭桌上和家里五六十岁的没咋读过书的亲戚们说这边阳性了就回家自我隔离一周,他们很多人依然是不相信的。

2.我本来就在大学附属医院办公,隔壁是急诊楼,之前德尔塔时代只要医疗直升机起降次数很多的日子,回家看当天感染人数都比较高,现在Omi时代感染人数大概是之前5倍以上,直升机起降次数明显减少。目前日增15-20w,Omi中期,德国日增7w破纪录,随后西班牙12w接力,跨年期间法国日增30w。现德国感染人数即将突破1000w,八分之一的人得过。官方的人群死亡率普遍在十万分之2左右,最高的柏林地区,十万分之4.6。我导师每个月值急诊班,问他,说的是Omi的重症主要是没打疫苗的老年人,目前ICU还够用。且每个其他科普通病房,都有阳性患者。

3.圣诞假期几个人出去玩,6个(全部3针辉瑞)里感染了4个,然后我们进行内部溯源分析,12月27号晚上第一波密接,28号源头O确诊,31号其中几个人找一个全程在家的小A吃饭跨年,1号第二个人确诊,3号复工,小A阳性,他们在办公室一起吃蛋糕,把实验室另一个明确是个宅男B感染。其中大家都互为密接,但我们总结发现,28号,31号,3号在一起的,都感染了,非常符合Omi三天一代的规律,不在这三天,即使密接了,也没感染。官方Omi是2.7天传一代,在我们这个群体里正好是每3天有一次高发期。他们阳性的平均5天转阴,症状和加强针的副反应症状差不多,有完全没症状的,有发烧一晚上的,喉咙干痒,干咳为主。

由此想到的是天津疫情,在明知道是Omi的情况下,溯源。且第二天发布会已经说,可能已经传播数代。福尔摩斯张颖在第二天的采访时,已经显得非常疲惫了。当时就有朋友说,初代病人可能早就转阴了,很难溯源。后来天津溯源的事应该也不了了之了。明确是Omi,明确不是初代的情况下,溯源真是难为福尔摩斯了,广大网友说,福尔摩斯出场,感染链就能明确了,我说咱们别刻舟求剑好么,用α,Δ的策略去对付O。

4.疫情期间有朋友毕业要回国啥的。咱就说说千里投毒的事,从五个一政策执行以来,也是有几十万上百万入境人次了(每天一架777或者359就是300多人,平均一天2架就是600人,一年20w+,最少也有50w入境人次了)。咱就说这么多入境人次,在14天隔离期外发现阳性的,屈指可数,福建的后来认为是环境因素感染,东北那例就惨了,直接导致了东北全面隔离6周以上。上海一直入境人次最多,上海14天隔离就给绿码,现在是增加了居家监测,请问上海有多少14天外阳性的,如果有,能做到控制密接,切断传播吗?好像,能吧。

回国隔离还有个事情,是很多人不知道的,话说一个朋友毕业了回国,家在河北,飞机落地成都,成都隔离期满14天后,成都会发一个临时绿码还是黄码来着,总之是可以买火车票和飞机票的,然后这哥们自己坐火车回的河北,到了老家之后,当地疾控的救护车在火车站等着,再接到当地集中隔离14天。另外一个朋友12月回国落地沈阳,隔离满14天后,自行坐飞机到湖南,当地疾控再安排7天集中隔离。

请问,这算闭环转运吗?这是自欺欺人吗?

坐飞机的那位朋友说,路上的防疫措施就是全程戴口罩,只准坐最后3排。

这种转运方式,如果有问题,早就出问题了,关键是这样的回家方式并不是个例。回乡之后的那层隔离,有完成表面任务之嫌。目前江浙沪皖算是完全闭环,刚才那两例,我个人认为,不是闭环,后续隔离完全丧失意义。

再说,如果一班飞机从成都飞河北,空姐如果告诉机上有境外回国人员,我估计要炸锅吧 。如果这个链有问题,那又是各种紧急寻同行的消息了,实际上有那么多寻同行的消息吗?

5.说说我了解的国内的情况。进医院要测体温,然后只测主驾驶,其他乘客假装没看见。商场小区情况也差不多,很多保安,早就麻木了,测体温完全就是做做样子。

再者说,Omi时代,发热的患者都不多了。明知道是表面工作,为什么还在做。各地只要有散发疫情,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全员核酸,隔离密接再说。其实全员核酸的试剂成本挺高的,好在人工成本在国内算不高,牺牲牺牲医务工作者。我认为在疫情新时代下理应是有更好的办法的。

咱们再说媒体制造的恐怖氛围,什么叫做西安面临双重压力?流行性出血热哪年没有?我接诊过的汉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哪年没有?这些媒体把《传染病防治法》里的病挨个用恐怖配乐犁一遍,普通老百姓吓得干脆别出门了。同样是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这几年发病率在抬头,业外人士知道吗?结核的一些什么并发症,后遗症,以为无所谓的吗。


最后希望今后的防疫政策,动态调整,实事求是,不要刻舟求剑就行。这两年和家里人沟通下来,我说的最多的词就是刻舟求剑。少抖段子,大是大非也要偶尔讲讲科学。


另外做个小预言,如果今年防疫政策和模式没什么大变化的话,可能,只是可能,会再来一粒伟哥让房地产再勃一次,撑一撑再说。


user avatar   zhang-zheng-xi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又特么开始了。这次又从有人从防疫中赚钱来阴阳怪气了?

你们阴阳怪气有钱拿,我们靠爱发电,真是跟不动啊。

中国和“外国”这么大两个比对组的结果还是不能让你们满意的话。我认为在中国再设一个比对组很有必要,请所有在网上支持“回归正常生活”的人携全家老小到“正常生活区”好吧?我们互不打扰好吗?


user avatar   li-yi-53-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按我国产业结构,人均医疗水平和医保财力,我国没有“共存”的退路。

为了控制“动态清零”对经济的影响,必须努力建设统一流调系统,提升全国疾控人员素质,才能以更低的代价控制疫情

首先,我也想回到疫情前正常生活。

但想法必须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找出可行的解决路径。

如果盲目照搬国外思路,很可能将局面搞得越来越糟。

一、疫情是反工业、反第三产业的

即使不采用防控措施,疫情来临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人会请假离岗,导致生产线停产,去饭店吃饭的人也会自发减少。

而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员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都要承担相当的就业,所以学不了发达国家(如美国互联网企业可以长期远程工作)。


二、我国医疗资源和医保财力都存在短板,无法承受大量病例,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补上

1.我国医疗资源不足,无法收治大量病例,将造成医疗挤兑

图中橙色线为每10万人的ICU床位数量。

德国在疫情高峰期间,有部分地区医疗饱和,不得不将部分重症患者转移到疫情压力相对较低的州,医疗资源并不宽裕。

而我国ICU床位数量只有4.6个/10万人,医疗资源只有德国的六分之一左右。如果感染率看齐德国,将造成严重的医疗挤兑,大多数重症患者无法入院。大量重症患者无法入院的后果是,死亡率接近重症率。

医疗资源不足的秘鲁感染人数302万,死亡人数20.45万人,死亡率6.7%。两波疫情死亡率差不多(第二波主要流行的不是全球广泛流行的Delta)。

2.短期内扩张医疗资源很难

(1)医务人员不够,一个床位至少需要1个医生,3名护士,但没有5年时间培养不出有经验的医务人员

如果要大规模扩张ICU医务人员数量,首先要考虑逐步对医学院进行扩招,配备足够的教育资源,然后开始招生培养,学生毕业后安排实习,逐渐锻炼。

如果要考虑将全行业扩张5-6倍,同时保证人员素质不大幅滑坡,需要稳妥扩张,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2)ICU很多设备要进口,而疫情期间多数国家生产不正常。这么多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需要较长的周期,人员还需要和设备磨合


3.我国无法承担海量医疗费用开支

按每个ICU床位每年开支500万元计算,增加的20万ICU每年开支1万亿,我国很难承担这些费用

按《传染病防治法》,病人无论有无经济能力必须强制隔离治疗,所以需要由医保和财政保障治疗费用。

而这1万亿医保是否承担得起呢?

国家医保局:2020年全国“医保账单”公布

2020年,职工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15732亿元,比上年减少0.7%。基金(含生育保险)支出12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020年,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9145亿元,比上年减少8.6%;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支出7931亿元,比上年减少0.1%;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当期结存1214亿元,累计结存(含生育保险)15327亿元。2020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收入6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个人账户支出4936亿元,比上年增长4.5%;个人账户当期结存1650亿元,累计结存10096亿元。[1]

新加坡500万人口大概有188亿新元的医保开支,也就是883.6亿人民币的医保支出,人均1.77万人民币,支付能力大概是我国的19.26倍。在如此高的人均医疗支出下,新加坡医保也有压力。

可见,光新冠的治疗就会吃光我国绝大多数的的医保费用,严重影响其他疾病的诊治开销。

而不强制治疗一方面涉及法律的修改,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很多人看不起病,死亡率大幅上升。而放任部分病例在社会上自由活动会导致传播愈演愈烈,进一步加大医院的压力。

由于多数地区医疗条件有限,财力有限(北上广除外),所以我国必须将感染人数限制在很低水平,才能保证整个医疗体系的有效运转。


三、由于新冠持续迭代,Omicron不大可能是最后一种主要突变株,还看不到疫情的终点

1.印度2021年年初认为多数人有抗体,疫情结束,随后Delta就来了

2021年1月第五次调查样本量28000,感染率60%(也有报道说56.1%)。[2]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在印度第五轮针对新冠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中,新德里2.8万个样本中有60%被检出血清抗体阳性。据印度媒体报道,新德里约有2000万人,这意味着至少已有1000万人感染过病毒。这项数据被印媒视为抗击疫情的一大利好,认为新德里实现群体免疫指日可待,或正在走向群体免疫。

随后Delta疫情就发生了

2.南非已经发生过3次毒株迭代

从南非疫情迭代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一次过半人群感染形成“群体免疫”后,现有毒株逐渐消失。但有免疫突破能力的新毒株会在世界某个角落出现,成为新的主流毒株。

3.新毒株致病性不一定更低

最近有人说,Omicron症状比Delta轻,所以得出新冠越传播越轻的结论。

但从进化树上看,Omicron和Delta完全没有亲缘关系,Omicron不是Delta的后代,得不出病毒进化后致病性减弱的结论。

实际上Omicron的毒性比祖先B.1.1高。

四、病毒处于持续进化状态,疫苗和特效药都会成为选择压

1.病毒通过遗传、突变、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病毒的突变(Mutation)是指基因组中核酸碱基的化学变化。在一次感染中,一个病毒粒子要增殖上百万次,增殖过程中复制发生异常就会造成突变,可以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也可为上百上千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易位。

突变是概率事件。新冠属于RNA病毒,RNA病毒不稳定,病毒复制中的自然突变率 0.0001~ 0.000001。

大部分突变让病毒失活,少量突变会让病毒活下来并具备新特性。

自然感染、疫苗产生的抗体,特效药都会对病毒形成选择压,培养出耐药性


2.对人口有限的局部地区而言,抗体会阻碍后续感染,疫情传播速度会越来越慢,危害越来越小

自然感染后会产生抗体,疫苗接种也可以产生抗体,抗体在一定时间内对感染有保护作用,。

人群抗体比例越高,病毒传播过程中传播到有免疫能力个体的几率越大,病毒传播就越困难。

所以,“群体免疫”在特定环境(聚落人口有限,与外界交流极少)下是可行的。

例如英国阿尔法毒株在2020年冬季快速传播,产生高峰,疫情在2021年春天大幅好转。

如果没有Delta的输入,疫情的危害会持续降低。



3.病原体种群越大(感染人数越多),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也越大。

突变是概率事件,感染的人越多,突变概率越大。

在我国古代,城市化水平很低,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多数人一生的活动半径都没有出县,相当多的人没有出过村,人员跨国流动极其稀少。

如果某地有疫情,基本会形成自发隔离,疫情感染人口数量可能是几百人到几万人,如果形成区域性疫情,感染几百万人基本上到上限了。

2019年,航空业、高速铁路发达,如果中国、美国、欧洲的任何一个地区有疫情,疫情有机会扩散到全球,感染人员可以上升到十亿这个量级。


4.免疫缺陷患者长期感染病毒将增加突变概率

根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一位患有恶性淋巴瘤的47岁妇女感染了“18种变异病毒”,因为在其去年4月接受化疗过程中感染新冠病毒以后,该病毒132天内在她的体内总共发生了18次突变。

她体内的新冠病毒进化率大大高于新冠病毒的平均进化率。


5.现代医学让更多免疫缺陷患者存活

在100年以前,罹患严重疾病,尤其是免疫缺陷疾病的人很难存活。

2020年数据,全球有3800万艾滋病感染者。由于社会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缺陷患者,这些患者感染新冠后很难清除病毒,成为病毒突变的温床。

如果不对新冠患者进行隔离,则突变出的毒株很容易扩散出去。


6.全球化环境下疫情结束很难

由于大量免疫缺陷患者无法清除病毒,发达的交通让病毒具备全球散布,持续迭代的条件。

下一种毒株的毒力是随机的,不排除出现高载毒量、免疫穿透性强、高重症率、高后遗症率的变异毒株。

Omicron毒株的毒性较Delta低,但由于传播太快人群形成抗体也快,预计几个月后会被新毒株取代。


7.用疫苗打病毒不利于持久战

(1)病毒基因组丰富程度是指数增长的

经过2年左右的进化,病毒发展出多个分支。

在基因组足够丰富后,由于同一病人同时感染不同变异毒株的概率加大,重组速度也在加快,病毒发展出新性状的速度持续加快,呈现指数增长。

每一种毒株在传播前期,感染人数基本都是指数增长。


(2)防疫资源只能线性增长

疫苗研发、临床试验、批量化生产、物流、分发的速度是线性增长的,长期看疫苗开发很可能赶不上变异速度。

莫得纳CEO在12月月底表示,针对Omicron的疫苗到3月份才能量产。

每个地区的医疗设施配置、物资生产是线性增长的,而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培养周期是漫长的,最多只能对数增长。

隔离等防控措施基本不受变异影响,但资源增长难度极大,也可认为是对数增长。


(3)时间越长,防疫局势越不利

用线性增长甚至对数增长的医疗资源打危害性指数增长的病毒,只能争取速胜,不能速胜的话劣势会越来越大。


五、需要用培训的手段提升疾控人员素质

1.不同地区疾控人员经验水平差别巨大

如经常有输入性疫情的上海,由于财力充沛且人员素质高,实战经验丰富,已经整理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可以通过流调掐掉本地几乎所有的传播链。

而我国330多个地市,还有一半左右没有经历过疫情,完全没有实战经验。这样的地区(如天水)一旦出现疫情,就很难控制。


2.防疫需要的技能很杂,需要很强的融汇贯通能力

防疫是社会工程,涉及到的行业太多(包括流行病学、生物学、医学、生物污染废水处理、通信、信息技术、产品需求的分析能力、突发高负载信息平台开发与运营能力、气象、进出口、国际航运、航空、检验检疫、管理、数学和概率论、医保和财政、物流配送、统计、PR等等),这么多问题还需要统筹解决。

只有知识面够广,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论,并且有实操经验的人才能体会到分析整体防疫问题的思路。


3.需要规范化培训

精准防控的前提是流调队伍具备很强的业务能力,在复杂情况下可以迅速抓住重点,及时切断传染链。

在流调方面,东部地区的业务水平强于西部。

经验可以通过线上培训和考试解决,在去年春节后,我国北大医院等优秀医院的老师录制了在线课程,全国的医务工作者都学习考试,提升了业务能力。

在疾控领域也可以开展类似的培训,培训分为两个部分:

  • 疾控的理论和实操
  • 其他关联学科中和疾控有关的部分

课程采用直播+录播+图文文字稿的形式进行,由一线专家录制,全国疾控人员进行线上培训,看不明白的可以反复看录像。

学习后进行线上测验。

有了理论基础后,中西部地区可以邀请东部地区的专家来中西部答疑解惑,也可以让中西部疾控人员到东部地区国际机场、海港码头、隔离点等地参与防疫实操学习。


4.即使完成以上培训,地级市一层可能也无法建立起足够高效的防疫决策体系

在不遗漏的情况下做到“精准”,对决策人的思维水平和知识水平要求非常高。

不能准确决策,就无法做到“精准”,就只能扩大化,搞“一刀切”。

所以建议用一套完善的预案解决问题。


六、建议国家层面制定一个明确的防疫应急预案,建立统一流调信息系统,用培训的手段提升人员素质

1.每一次疫情都是不同的,既往经验不能盲目套

  • 对于单个城市而言,疫情发生的概率并不高,所以流调人员经验积累较慢
  • 毒株更替频繁,Delta在5月份进入我国,仅仅半年后Omicron就输入了,不同毒株的传播动力学不同
  • 每次疫情的传播情况不同,有的疫情传播链条清晰,控制较为容易(例如10月底的西安疫情);有的疫情发现较晚(如2021年年底西安疫情),传染点多,传染途径不明确,控制难度大
  • 所以,上一次疫情总结的经验和做法可复制性较差,套用在下次疫情中极有可能会错过时机
  • 病毒在进化,疫情传播方式还在更新

2.需要明确防控手段的适用条件

本次疫情的情况看,西安的“封城”是完全必要的,但封得不够及时。

没有及时封城与精准防控”的思路有关系。

然而,任何技术都有适用场合,采用何种防控手段要实事求是的判断

“精准流调”的适用场合

  • 传染源头和传播路径清晰
  • 疫情发现较早
  • 疫情没有涉及到流动复杂、管控困难的人员密集场所
  • 本地的流调人员有足够的经验,有较好的信息系统支撑
  • 病例数量相对有限,有足够的人员数量及时完成所有确诊病例,密接人员的流调。

“封城”的适用条件

  • 传染源头不明,传播路径散乱,出现了较多来源不明的病例
  • 疫情发现晚,传代数量超过2代
  • 病例轨迹较为复杂
  • 流调人员经验不足,信息系统质量差
  • 病例数量过多,流调工作量超过流调人员的能力


3.疫情传播风险应当量化,需要在“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的基础上继续细化

为了准确衡量传播风险,除“确诊病例数量”外,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1)感染者从感染到隔离的周期。周期越长,可能的传代数量越多,风险性越大。

(2)感染者的居住状态,独栋房屋、集体宿舍、城市小区、排水不良的老旧城中村、闭环管理居住点的人员扩散危险性不等。

(3)本地人口流动情况,如果有大量旅游团、货车司机群体流动、或者恰好和黄金周重合,则应当提高风险等级。

(4)某个出现病例的地区如果处于高危地点(边境线、口岸、传染病医院、隔离点、冷链操作点)附近,则应当提升风险等级。

(5)季节性因素。冬天飞沫存在时间较长,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应当提高等级。

(6)已知病例活动轨迹是否涉及人流密集地点或者流调较困难的地点,如购物中心、机场、铁路枢纽客运站等。

(7)其他地区的传染链是否在本地区有交叉。

(8)本地区的流调是否清晰,是否有病例查不到来源。

(9)本地近期核酸检测数量和人口的比例。

(10)已经发现的混检阳性样品数量。

(11)对于边境和口岸地区,还需要考虑边境线以外的疫情发展状况(估算流行率)和每日平均入境人数(包括临时来口岸停留但不办理入境手续的飞机机组成员、货船船员、货运司机)。也需要考虑口岸人员防护规范性。


4.建议国家层面出一版《应急指南

综合我国资深流调专家的意见,对“疫情扩散风险”和“当地防控能力”做一个打分标准,并做《异地调集流调人员应急预案》、多个级别的《封城应急预案指南》。

地方有关部门经过综合讨论,结合《封城应急预案指南》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应急预案》。

打分体系中,“当地防控能力”(B)通过日常评估打分,“疫情扩散风险”(A)通过疫情相关参数,由公式直接计算得到。

发生疫情后,可以直接套用公式

如果A<B,则坚持“精准防控”,做好流调,并全面隔离感染者、密接、次密接。

如果A≈B,坚持“精准防控”的同时,要立即启动《异地调集流调人员应急预案》,以提升B的数值,维持A<B

如果A>B,一边报告一边按应急预案执行(一定程度的封锁措施),由上级决策是否采取下一步的封锁措施。

这样出现疫情后,地方领导只需要决策是否“按预案执行”。


5.《应急指南》的适用条件

流调力量很强的地区(如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可以适当突破“应急预案”的内容,争取以更小的代价控制疫情。

其他地区一般情况下应严格按照预案执行。


七、强化信息系统、加强高危地点管理和重点人员管理

1.统一流调信息系统,减少遗漏


2.加强国际航班和隔离点管理


3.明确定期核酸的人员范围,确保早发现

浙江省已经出了一版方案,可以供全国参考

只要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就可以以较低的代价控制疫情,避免封城。

参考

  1. ^ https://www.sohu.com/a/471624837_121106902
  2. ^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1-28/doc-ikftssap1405827.shtml

user avatar   jackwang99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在东南亚,谈点这个春节的亲身体会。

现在本地每天确诊10000出头点,从最高峰有所降低。

社会场所基本都放开了,包括餐饮、咖啡厅及其它娱乐场所。

节前大家聚餐都是几百人一起聚餐,喝很多酒,唱很多歌,也跳了许多舞。

节日里也去著名旅游景点看了看,人不多,主要是旅游还没完全开放,据说3月底全面放开旅游。

生活工作基本都正常了,奥密克戎有几例,但好像也没流行起来,可能还需要点时间吧。

本地大部分人打了两针两针疫苗,部分地区打了三针。

就是说,大家越来越不在意新冠这事了,关注度也越来越低,可能新冠真的要被翻篇了吧。

进化也就是适者生存,新冠终于找到一种让自己可以活下去的变异态:奥密克戎(系列)。

人类的进化要慢许多,我们靠科技和组织力获得力量,人类文明还是会继续下去,越来越灿烂,直到成为火星人和宇宙人。

@Jack Wang 持续关注,发现全球机会。


user avatar   cai-niao-d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

突发!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了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进口注册,我特别能理解这种做法。

虽然我自己很少用西药,打开我的处方系统,中药占比可以到90%以上,我争取今年能够到95%以上,剩下的5%留给西医优势病种。

但是我必须承认不是每一个患者都能接受中医中药的,而我们要实现有条件开放,群众要恢复正常生活,各种商业活动要想复苏,中外要想流畅汇通,多数群众心理上是需要“特效药”的,这样的话 ,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才不会往医院挤,医疗资源也才能处于宽裕的状态。

毕竟,医疗是要惠及每一个患者,而非仅仅信任中医的患者。

——————————————

我个人还是欣赏张文宏的,因为整个上海的专家组决策层敢于担当,敢于用不扰民,不动辄封城,封小区的办法防疫抗疫。

张文宏本人也和检测公司没有利益挂钩,算是光明磊落了。

动辄封城 ,封小区,动辄全民核酸,无非是“不敢担当”四个字,不敢担当,就会把锅往下面卸责。“卸”到谁身上好呢?当然是医务人员身上了。

无论是封城,封小区,还是全民核酸,都需要调动海量的医务人没日没夜地干,至于医务人员会不会因为过劳而动作变形,那也是医务人员自己的责任 ,即使因为聚集而感染,那也是医务人员没有坚守控感规范,没有维护好一米线导致的,一次查不出就是二次,二次不行就三次,四次,五次。

——————————

我个人建议,各种媒体,自媒体应该客观报道Omicron在海外的实际情况。

例如它是不是在肺部的复制能力较差,而与鼻黏膜上皮细胞结合能力更强,是不是表现出来更像一种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类似,虽然传播力量很强,但是不容易发生医疗挤兑,是不是许多海外华人、留学生自己喝中药就好了。

而非一味渲染Omicron有多么可怕,营造出一种恐怖气氛出来。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3种主要病毒,人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都属于RNA病毒,其中冠状病毒是最大的RNA病毒,而人鼻病毒是小RNA病毒,而且至今应对最温和的小RNA病毒都没有什么特效药,它们将处于永无休止的变异之中,也就是到100年后,它依然会处于不断变异的状态,而且目前有谁去大规模监控如上这些难以数计的RNA病毒亚型呢?它们也会对慢性病患者群体和老龄高危人群有致命的伤害,为什么就不管控了呢?而新冠仅仅是可能感染人的七种冠状病毒中的一种,也不是其中最危险的——那么,我们应该因此封锁这三种病毒300年吗?

封锁本身倒也问题不大,除了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但是,长期封锁下去,可能会导致当年美洲新大陆的“温室效应”,由于长期与旧大陆隔离,结果导致美洲原住民遇见欧洲人带来的病毒时,非常脆弱。

全民不停接种疫苗或许可以部分解决上述这个问题,但是疫苗有滞后效应,由于RNA病毒的特点,往往疫苗研发出来的时候,流行的已经不是疫苗针对的那一种病毒亚型了。

而且现在欧洲以及美国已经解封了,下一步甚至可能不再做大规模核酸检测,这样我们会更被动一些,因为我们很难第一时间掌握到欧美的病毒变异情况,因为RNA病毒和流感病毒,人鼻病毒一样,不断变异是它们的客观规律,不能第一时间掌握到变异情况,疫苗研发就会更加困难。

即使可以第一时间跟踪研发疫苗,每年三针,4-5年15针,终究不是一个尽头。

从真实世界看,现在有大量的国人前往阿富汗,非洲,老挝,越南,巴基斯坦这些医疗条件比中国差的地方淘金,其中不少人还在当地拍视频,搞直播,做得风生水起,例如“吉羊游侠”,“非洲小五” ,“周周在老挝”等等,大家可以点击他们的最新作品看看,当地究竟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还是在过相对平静的生活。

下面是日本国立感染病研究所对2022年1月28日对122例Omicron例住院患者(不含无症状感染者及居家治疗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请注意“住院期间没有人吸氧,也没有人接受重症监护”这样的表述。我会定期跟踪以上数据。



实事求是的报道,其实有利于群众对这个病毒逐渐“脱敏”,戴好口罩,使用中药,客观应对这个病毒。

也有利于观察西方世界半年或者一年后适当转变政策,给政策转向留出一点空间。

毕竟,无止无休半夜值守的医务人员太累了,因此过劳牺牲的医务人员名字你还能记得吗?是的,你记不得了。我们可以喊不惜一切代价,但是没有多数人能记得“代价”本身。在医疗资源恒定的情况下,医疗资源过度投入到某病种,剩下的疾病得到的资源也会减少 ,而从这几年的人口增长率来看,人力资源的投入也不是无限的,是的,人口很快就会负增长了,去年的人口增长数是几十年来最低的,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60年来最低,医疗资源终究是有限的,你投入某种病种太多,其他地方就少了,严格防控对总体人口的影响依然是值得研究的。

2021年中国人口增长数(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2021年越南人口增长数(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

最担心的还是免疫落差的问题 ,国家投入了那么大的资金投入去为群众打疫苗,疫苗覆盖率90%以上了,但是相对于越南,东南亚这些地区,许多人反而自己不信任中国疫苗,刻舟求剑地声称会如何如何,却无视整个中华文化区的现状(中国台湾,越南,日本,韩国,整个东南亚至今没有一个地方出现医疗挤兑,也没有一个地方出现群众对国家的不信任)。

足球比赛后的社会主义越南



足球比赛后的越南


足球比赛后的越南

今年的核检政策,比疫情最重的2020年初严厉多了,那一年,我们只是对发热门诊的患者进行核检,就控制住了疫情,那一年也没有什么“恶意返乡”的说法,现在病毒毒力大大减弱了,却已经发展到了出门就要做核检,核酸检测成为通行证的地步。如果继续现在这种政策,没有自然免疫的加强,最多几个月,疫苗带来的抗体就逐渐消失了 ,海量的资金投入就白白浪费了。那时该怎么办呢?那时病毒又继续变异了。继续变异是RNA病毒的特点,人鼻病毒如此,流感病毒如此,冠状病毒也如此,继续从零开始,几十,几百针打下去?

有一个回答面对过这个问题吗?

——————————

最后说到可能的损失,当然,医务人员的付出和过劳,乃至牺牲,这个不算损失,因为与多数人关系不大 ,毕竟穿着防护服 寒风中半夜值守,连续作战的不是他们,与他们无关。

因为代价是别人,而不是他们。

但是我们得看到,如果核酸检测成为了通行证,许多孕妇,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 ,以及各种急性患者,例如心梗和中风患者,也需要持有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才能外出就医。这儿就有一个时间风险。而且这些身体脆弱的人群,本来就应该避免人群聚集,而大规模排队核检恰恰又是一个人群聚集的过程。可能感染人类呼吸道的病毒,导致各种高危风险的也不仅仅只有冠状病毒一种,常见的还有人鼻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等等若干,无数种毒性强弱不一的亚型。这些病毒都不能终身免疫,恰恰都会“重复感染”。而这些病毒也不会去强制检查。排这么一次队下来,会不会感染上,谁也不知道。而且有的地区不是采一次就结束了,要在短时间内连续采5-6次,7-8次。最后会不会感染其他病原体,也没有什么统计。这也会影响当年育龄妇女的决策。

此外医保资金也不是无限的,投入一种病种多了,其他病种就得到少了,各种限费就会到来。

——————————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许多人声称自己爱国,但是却对中国的国产疫苗没有任何信心,也有一些人声称自己爱中医,却对中国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体系没有任何信心。

许多人动不动就说美国,美国的社会体制,文化,医疗体系和中国一样吗?为什么不去看看放开后中华文化圈,中国台湾,新加坡,日本,韩国,越南,甚至老挝,巴基斯坦,阿富汗的情况呢?这些地区,当下有一个地方出现了医疗挤兑吗?这个时候你失去了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体制自信了吗?

我是有信心的,我的信心也不是盲目的,信心来源于实践,因为一直在临床一线,所以我能直观地充分地观察到中医的效果,更因为在当下这个时间点,用了中国疫苗的国家和地区,放开后没有一个地方发生了医疗挤兑,无论是中国香港,新加坡,越南,老挝,柬埔寨,甚至是阿富汗或巴基斯坦,莫非在这些人心中,中国的防控和医疗体系还不如这些地区?

要知道中国的疫苗覆盖率已经到了90%以上,这是无数医务人员日夜奋战的成果,如果过了这个时间点,最多半年,疫苗带来的抗体就会逐渐减弱,这个黄金的时间窗口并不是无限的。


user avatar   shuangd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答这个问题的答友按照处境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国内,和国外相比,国内约等于没有疫情。你们悠闲地抿着茶,喝着咖啡,形式主义地戴着口罩,觉得动不动就封闭好烦人,看到境外的人们都解除隔离了,坐着飞机貌似重新过上2年前的生活,就心里不平衡。于是借着这个问题希望赶紧开放。

一类是在欧美,完全躺平,甚至已经感染过了,对于你们而言,想回趟国阻碍重重,要面临昂贵的机票,超长时间的隔离要求,还有航线取消,熔断。当然,国内的隔离政策对你们而言,是最不利的,或者比较极端地说,国内的隔离政策就是专门针对你们的。所以,我也能理解海外答主们的开放愿望。

我是夹在这两类人中间的一类。身处马来西亚,这个国家正在躺平的路上。就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昨天,本国的确诊人数是19090例。这当然是个假数据了,正是因为病症很轻,所以很多年轻人是不会主动报备的。坊间传言,实际感染的人可能是确诊人数的十倍。本国卫生官员也已经给民众打了预防针,按照这样的速度,月底有望突破3万。要知道在一个多星期以前,每天也就两千多人的确诊。

在一个三千万人口的国家里,奥密克戎能在一个多星期时间里让感染数量(以面上的数据为准)暴增10倍。如果中国,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贸然开放,你想想结果会是如何?这是一道简单而又恐怖的数学题。

我之前也觉得,也许新冠病毒后遗症是少数情况,或者是吓唬人的事情。我这边有朋友得过,昨天一起吃饭,他味觉丧失,三四个月了还没恢复。曾经一点辣都吃不了的他,现在大口吃辣没问题。我目瞪口呆,他解释道,因为没感觉。并且,他说味觉丧失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这是德尔塔的普遍后遗症,他的很多中过招的朋友都有这样的情况。正当我表达遗憾,想找些词安慰他时,他自我安慰道,这个后遗症是轻的了,幸好没有开出更严重的后遗症盲盒。具体有哪些后遗症,不知道的请自行知乎搜索。

也许奥密克戎从目前的角度来说是比其他的病毒要轻很多,但是这个变种也就出现几个月的时间。它到底对人有哪些影响,科学界对这个病毒其实并没有很深的了解,现在没有后遗症不代表未来没有后遗症。新冠病毒可以在转阴后继续在人的体内停留,甚至继续繁殖近半年。如果你沉下心多搜索一下关于新冠的科学知识,你就知道这有多可怕了。

目前海外说奥密克戎没问题的大多是政客,因为政府无法对抗奥密克戎,所以不得不开放。在奥密克戎风潮席卷的当下,本地很多华人朋友都向我表达羡慕中国。因为只有中国的防疫是真正尊重科学的,是真正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个体的。

在我这里,我不敢做核酸检测,每次要250RM(人民币370元),只能用检测试纸自己捅鼻子玩。稍有胸闷就紧张得不得了。国外自由?可以到处旅游?想多了,我出门丢垃圾都要做很长的思想斗争。在中国,是国家帮你把病毒挡在门外,而在国外,我早已经浸泡在满病毒的空气中,挡住病毒的只能是我的身体和疫苗产生的抗体。身处中国的人,你们每呼吸的干净空气都有国家和无数防疫工作者的努力,希望大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环境。

回到这个问题来,张教授的这句话固然是正确的。但是问题是,这句话燃动了很多开放派的心,因此,我个人觉得这句话发表的太早了。中国应该继续做一个审慎的观察者。


user avatar   eric-deen-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愿景是好愿景,这回不说张医生不是了。

但回答里那些动不动“防疫爱好者”的人,是怎么回事?

对于这些“新冠爱好者”来说,抗疫都成了罪过?

真是世风日下,人性沦丧。

还一堆人说其他躺平国家经济好,经济好个der?凭什么说经济好?净他喵的睁眼说瞎话。要是躺平经济就好了,这些国家为什么要以扩大未来系统性风险为代价搞量化宽松,甚至无限qe?完全多此一举啊,心中默念疫情不存在不就完事了。

要知道我们去年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建立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反而政府一直在抑制经济过热,而那些大吹特吹躺平后经济反弹的国家是搞了量化宽松后利用物价汇率相对于通胀的迟滞性才挤出来的成绩。一进一出,到底哪边经济好?没瞎都看得出来。

而且防疫措施影响的难道不只是有新增确诊的几个城市的某几个特定地区?武汉之后涉及人口最多的一次疫情也就是西安那次,可能有两千万。

别以为两千万很多,两千万都占不到总人口的2%。如果完全放开管控,你猜两年后死亡人数会不会破千万?两千万被隔离还是一千万死亡,自己选。

对于其他98%以上的中国人,疫情有啥影响?我这两年除了回国的时候在广州隔了14天,咋一次都没被疫情耽搁过?这两年该吃吃该玩玩,高铁飞机北京广东到处溜达。

这些说防疫过度的人是生活在平行世界还是咋滴?




           

相关话题

  2022年上海疫情为什么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远高于全国数据? 
  专家提出,新冠疫情结束需要疫苗更加有效、出现特效药等 4 个条件,如何从科学防疫角度解读? 
  现在疫情防控是不是有些过度了? 
  2022年会不会提倡就地过年? 
  山西一高铁出站口闸机检测结果为阳性,目前当地情况如何? 
  能预测 2022 年疫情的走势吗,会结束吗? 
  如何看待4月4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31万,全美现在的防疫情况如何? 
  4 月 3 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425 例、无症状感染者 8581 例,目前情况如何? 
  河南 1 月 15 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29 例,其中安阳 15 例,目前情况如何? 
  如何看待日本紧急经济对策预算中,外务省24亿日元款项用于应对有关新冠的国外言论? 

前一个讨论
江浙沪经济发展但本土文化溃败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拉加德意外偏鹰开启欧洲央行 2022 年加息大门,政策指引料将很快出现调整,能否解决欧洲通胀问题?





© 2024-09-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9-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