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湖北为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和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记大功奖励的政府行为? 第1页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报第一人记功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接下来希望彻查CDC在这次事件中到底干了啥。

譬如说区疾控什么时候上报的?为什么后来要直接上报省疾控才有人来调查?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疾控都在干什么?信息有没有向其他医疗卫生组织机构披露,有没有采取措施?就算不向公众披露,有没有提醒医护人员注意发热病人和做好必要的隔离措施?

说白了,这是起点在武汉,省疾控就在这里。万一发源地在黄冈呢?省疾控找不到呢?按照这个区疾控的工作效率,省疾控啥时候能知道疫情?国家疾控中心啥时候能知道这个事情?


我个人觉得,流行病的爆发,本质上和地震海啸台风洪水一样是一种自然灾害。地震台发现了地震波,气象台发现了台风,水文台发现了洪水难不成也要一级级上报处理吗?疾控为什么不能垂直领导呢?


user avatar   you-dao-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基于“新冠病毒确实存在且后续爆发”这一事实下:

1.被训诫为吹哨8人组提供了话题性;

2.患新冠而死为李医生提供了传奇性。

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知道的事实是,李医生是一名眼科医生,他不可能有第一手的疫情资料,甚至他连新冠病情的确切情况都不一定清楚,所以他在被训诫的时候一定是底气不足的,毕竟不是他的专业范围,他连据理力争的武器都没有,他只是信任自己的同事并提醒自己的亲友要注意防范,而他信任的来源就是张继先这样的真正在一线战斗的呼吸内科医务人员。

所以我们在缅怀李医生的时候也不可忘记张医生这样的第一人,媒体只负责制造话题,“循规蹈矩”的张医生太不具备话题性,但作为普通民众,不可捧一踩一,李医生是被推到台前的人,张医生是背后耕耘的人,都是无愧职责的医务人员。

——————————————————

2月12日更新

这篇文章印证了我在评论区反复阐述的想法:我们的卫生行政部门在疫情初期对疫情产生了重大的错判!尤其是设置的上报条件“有华南海鲜市场的接触史”,这一条上报条件直接筛除了人传人的证据,一月中上旬甚至出现了连续几天0新增病例的情况,除去瞒报的情况话,应该就是因为一月中上旬大量新增病人没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这些活生生的人传人证据都被错误的上报条件筛除了,等到1.18钟南山院士亲临武汉才更改了上报条件,疫情爆发的事实才猝不及防的出现在人们眼前。


user avatar   qing95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 2月26日update ====

建议大家读一下这篇报道

==== 原回答 ====

两位张医生都非常让人钦佩。


不过我跑个题。

其实早在张继先主任发现上报之前,武汉CDC已经知道新型肺炎的出现,甚至连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也已经知道了。

这次疫情里有位微信号叫 小山狗 的那位,发了一篇叫 “记录一下首次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经历”的blog,里面详细讲述了他是如何通过mNGS(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在病人样本里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并且拼出了基因组的故事。可惜现在网上可能不好找到原文了。有意思的是时间线。

第二天(2019.12.27)一早数据出来后,赶紧进行了组装分析,终于组装出了接近完整的基因组序列。数据同时也共享给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所做其他深入分析。这次的序列数由之前的500多条升到了47万多条!

另外这位还提到了

27号、28号公司领导也在跟医院和疾控的人电话沟通这个事,29号、30号还亲自去武汉跟医院、疾控中心的领导当面汇报交流这个事情,包括所有我们的分析结果以及医学科学院病原所的分析结果。一切都在紧张、保密、严格的调查中(此时医院和疾控的人早已经知道有多名类似患者,我们沟通了检测结果之后已经开始了应急处理,但我不知道而已)。

而他们拼出来的第一条基因组,采集日期是2019年12月24日。所以不太像是张继先医生这边采集的样本。采集的样本来源于武汉一位65岁男性患者的支气管灌洗液。贡献单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学研究所。

我希望这一批人员也能站出来接受人们的表彰,也能告诉我们更多关于新冠病毒发现的幕后故事。


user avatar   raysir-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感觉有点奇怪,怎么湖北就与广东、北京不相同呢?非典过后我知道国家加强了疾控中心的建设,还搞了1个全自动的疾控网络:也就是说,医师只要在工作中诊断出了监控的疾病——非典后遗名词不明肺炎首当其冲——各级疾控中心就会立马知晓并做出条文规定的动作。

在广东从业的医生朋友在聊天中告诉过我,他们呼吸科、传染病科的医师都相当谨慎:因为就算是在电子病历上误操作成不明肺炎,CDC很快电话就会追踪过来。

北京也是如此——不过不是朋友告诉我的,而是正常的医疗实践所告知:去年内蒙古发了几例鼠疫但被误诊,所以CDC一直没有动作但、有一例跑去了北京求医,接诊医院判断为鼠疫;结果CDC马上就启动了。然后倒逼着内蒙疾控中心线开始作业。

∞问题就在这里:北京发现鼠疫的医生并不是什么离线报告,甚至我们都不知道TA或其小组是谁;只是知道CDC的疾控网络在默默地发生着作用。为什么在武汉,会需要医生专门上报?难道所谓的疾控线投资在湖北境内就全部断网了吗?难道是造出英雄就可以保自己秋后平安?


user avatar   li-yi-5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2月7日修改——

张医生要求科室戴口罩和订工作服是26号,记成了28号,已修改。

——以下为原答案——

回答高赞评论张继先女士做了什么:

12月26日,医院收治附近小区老两口,肺部与其他肺炎不同症状,张继先通知他们儿子来做检查,肺部症状相同;

同天,一名海鲜市场的病人就诊,显示同样症状,张医生给他做了排除其他疾病的检查;

12月27日,张医生认为几人症状相似,判断是传染病,立刻上报了医院,医院上报了区疾控中心;

12月28、29两日,又收治了3名来自海鲜市场的病人,症状相同,张医生再次向医院上报,医院专家会诊后,夏文广副院长决定直接向省、市卫健委疾控处报告;

12月29日,省、市卫健委疾控处接到报告后快速反应,指示武汉市疾控中心、金银潭医院和江汉区疾控中心前往医院,开始流行病学调查。

其中26日接诊后,张医生立刻要求呼吸科所有医护人员戴口罩,做好防护措施,同天,她要求科室同事订购了作为防护服的白色工作服。

31号,张医生所在科室收到这批工作服并投入使用。

截止现在,张医生扔奋战在一线,她所在的科室做到了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无病人交叉感染。

她做了她作为医生能做的一切。


user avatar   mimimi-mi-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分享两篇张院长和张主任的文章。

我们都应该记住他们在这场战斗中做出的贡献

向医务工作者致敬!

来源:砍柴书院(ID:kanchaishuyuan)最早说出疫情的8名武汉医生,现在怎么样了

新华社 拼渐冻生命 与疫魔竞速——记疫情“风暴眼”中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我这次把一生的眼泪流光了!”
面对记者的镜头,张继先不停擦拭着眼角,但抑制不住的泪水湿透了纸巾。

眼前这位个头不足一米六,看起来有些柔弱的女医生,叫张继先,请记住这个名字!

因为最早发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并坚持上报的就是她!

或许张继先也没有想到,她在一个月前接诊的一对老人,竟是这场铺天盖地的疫情,第一对感染者。

张继先所在的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是离华南海鲜市场最近的三级医院。

这天,附近小区的一对老两口,因为发热、干咳来看病,CT片子出来后,肺部“磨玻璃样”改变,完全不同于其他肺炎。

警觉的张继先又让老两口叫来了他们的儿子,CT照射后,又是“磨玻璃样”改变。

同样是这天,又是一名华南海鲜市场的商户来就诊,同样的发热、干咳,同样的“磨玻璃样”改变。

曾在17年前抗击“非典”一线奋战过的张继先,具备敏锐的公共事件思维,她立刻紧张起来。

“这是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病,同样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有4个病人了,这肯定有问题。”

张继先意识到情况不对,马上向医院报告。

第二天,医院立刻上报了江汉区疾控中心。

这天是2019年12月27日。

张继先和她所在的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最早上报了疫情。

后来,张继先的门诊又收治了3名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人。

同样的症状,同样的肺部改变,这已经是第七个了。

眼看情况越来越不正常,医院直接向湖北省、武汉市卫健委疾控处报告。

此后,张继先和医院一直坚持上报确诊病例。

后来,疾控中心来做了流行病学调查,并转走了几位华南海鲜市场的患者。

但令人没有预料到的是,疫情却一步步发展、失控,直到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更可贵的是,在钟南山院士还没有提出新冠肺炎会“人传人”时,张继先就带领她的团队,已经做好了防护。

“那时候疫情还不便说”,所以只能自己处处小心。

在发现第一例不同寻常的肺炎后,张继先就让她的同事,戴上了N95口罩。

她还在网上订购了白色帆布工作服,命令大家都穿到白大褂里面,多一层防护。

这天是2019年12月31日。

靠着高度的职业警觉和强大的防护意识,在张继先保护下,她和她的同事没有发生一例医护人员感染,也没有病人交叉感染。

而当初坚持留在张继先这里治疗的那位病人,也已经在一月初就治愈出院。

即便如此,在采访时,张继先还是数次大哭。

她已经做了很多,她最先报告疫情,她尽最大努力保护同事,她竭尽所能挽救病人,但是面对不断肆虐的疫情,不断消失的生命,她除了心痛还有无力。

一边是不断涌进来的病人,一边是快要弹尽粮绝的防护物资。

张继先哭着说:

“病人太多了,我们的医护人员太苦了!”



生命,有起点,也会有终点。张定宇——武汉抗疫一线一位医护人员,似乎在按倒计时的方式与生命和时间进行着搏斗。

手里接打着一个又一个几乎不间断的电话,脚下步子也不停,还不忘对身边人发出一个又一个清晰的指令……

这,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给人的第一印象。

金银潭,老武汉人都未必熟悉的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这些天频繁见诸媒体。这里,是最早集中收治不明肺炎患者的医院,是这场全民抗“疫”之战最早打响的地方。
张定宇在这场与病毒赛跑、与死神竞速的战事中,已经战斗了33天。而他自己,也在同“渐冻症”进行着顽强斗争。

个性“粗糙”的院长:

“幸亏靠了他的暴脾气和果断!”

2019年12月29日,武汉,雾,多云。

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首批7名不明肺炎患者转入位于武汉三环外的金银潭医院。

当时不少医疗机构也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绝对不能大意。”多年从事传染病防治,职业敏感让张定宇第一时间判断,这不是普通的传染病。

果断决策,他将这些病人迅速集中到隔离病房,穿上防护服,进隔离区查看症状,分析研判。

隆冬,一股寒意向张定宇袭来,情况比他想象的要糟。

12月30日一早,他再度决策:紧急布置腾退病房,抽调更多医疗力量,新开两个病区,转入80多名病人,完成清洁消毒,设备物资人员调配……

平时少有人知晓的金银潭,拌和着空气中浓浓消毒水味的,还有凝重紧张的气氛。

人类与重大疾病斗争史上,未知和恐惧,从来都如影随形;清醒和果敢,也愈加珍贵地相生相伴。

之后的日子,时钟的钟摆对金银潭、对张定宇、对已知和未知的所有,似乎都踏上了加速度的轨道。

不断有新病人转入,相当于医院要不断“换水”,任何一丝不细致都会弄出乱子。

早上7点半,往往换班的医护人员还没到,张定宇就已经到了。“今天收了多少病人?”“多少出院?”他每次问,都要回答者脱口而出说出精确数字。“收病人、转病人、管病人,按道理有些事他可以不管,但他都会到现场亲自过问。”南三病区主任张丽说。

张丽2003年曾参与过抗击非典,对传染病防治是见过大场面的。搁平时,这位资深传染病医生,见了张定宇却多少会躲着走。“脾气粗糙,你和他说话都不许插嘴”,张丽说。

张丽没想到的是,这次不仅是“粗糙”,更是躲不过去的“折磨”。“任务布置急、要求高,事无巨细,骂起人来都不留情面。”

被“折磨”的张丽在这次危机中却感觉到张定宇“粗糙”脾气下的细致。“幸亏靠了他的暴脾气和果断。有困难找他,总会有办法。现在看到他的身影,有种踏实的感觉。”

1月8日,国家卫健委公布,初步确认“新型冠状病毒”为此次疫情的病原。

武汉,九省通衢,有1100万人口。几乎一夜间,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疫情的“风暴眼”。

“风暴眼”中:

“有他在,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心里都有底。”

疫情袭来,冲击着每一个人。坚毅,能不能战胜恐慌?

武汉,紧张中蕴含着不安和骚动。金银潭医院病区内,呼叫医务服务的铃声此起彼伏,与病楼外疏落的人影形成强烈的反差。

“风暴眼”中,张定宇走着、说着。

对病人,他是一种语气。

“您家莫急莫急,我马上安排人出来接。”

对下级,他是另一种态度。

“搞快点,搞快点,这个事情一点都等不得,马上就搞。”

严厉,但是镇定。

张定宇告诉大家:对呼吸道传染病不必过于恐慌,按要求做好防护就没危险。

“我们要胆大心细!有什么责任有我担着。”

他身后,从一个病区,到一栋楼,到三栋楼;护士从2小时交接班一次,延长到四五个小时一次;医生更是恨不得把一个人掰成两个人来用……

“去年12月29日到现在,他没休过一天,只有两个晚上离开医院稍微早些。”金银潭医院党委书记王先广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这位搭档蹒跚的身影。

越来越多的同事发现,一向脚步如风的院长下楼梯脚步越来越慢。面对越来越多人的追问,张定宇终于承认“我得了渐冻症,两年前就犯病了,下楼吃力,更怕摔倒。”

渐冻症是一种罕见病症,慢慢会进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直至呼吸衰竭。“我特别怕下楼,必须扶着。平时,我下楼都会抓住我爱人。”

“多少次问他,都说膝关节动过手术。”感染科主任文丹宁说。直至这次,她和其他同事才回过神来,“为什么他脚步高低不平,上下楼一定要抓紧扶手,慢慢挪。”

北七病区护士长贾春敏却不承认。“他明明走得好快!”1月21日晚腾退完病房后,正等待转入新病人,贾春敏就接到张定宇电话:“五分钟到北7楼,看新病区还差些什么?”

放下电话,贾春敏赶着拉上装物资的小推车一路小跑。“他从办公室到北7楼比我远,等我到的时候,他已经在那儿了。”贾春敏说,“平时他老跟不上我们,但他拼的时候,我们跟不上他。”

“有他在,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心里都有底。”文丹宁说。

33天和30分钟:

“没说太多话,都很疲惫,只是离开时叮嘱了下保重。”

慢和快,在张定宇身上,在疫情发生后,组成奇妙的复合体。

清早6点钟起床、次日凌晨1点左右睡觉,不知不觉成了常态。好几个夜晚,张定宇凌晨2点刚躺下,4点就被手机叫醒。

情和痛,也从不知什么地方会来个突然袭击。

金银潭医院收治首批病人22天后,张定宇得到消息。在武汉另一家医院工作的妻子,在工作中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住进相隔十多公里的另一家医院。

妻子入院三天后,晚上11点多,张定宇赶紧跑去探望,却只待了不到半小时。“没说太多话,都很疲惫,只是离开时叮嘱了下:保重。”采访时,张定宇不愿多回忆那宝贵的30分钟。

实在是没时间。我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眼前这位五大三粗,和普通人眼中医生形象很不匹配的硬汉,眼圈忽然红了。“我们结婚28年了,刚开始两天她状态不好,我就怕她扛不过去。”

不能完全停下来,也不能时时刻刻在动。张定宇的渐冻病需要比别人更好掌握这个度。

几乎没时间去看患病的妻子,却又搁不下、放不了挂念,没法想象张定宇心里怎么过的这道坎。

一个多月,夜以继日,张定宇病了。躺在床上输液时,手里仍拿着各种材料数据了解病人情况、重症人数、救治进展,布置各项工作……刚刚好一点,只要可能,张定宇都会再穿上被称为“猴服”的防护服,从病人通道走到隔离病房,走到重症室查房。

“穿着防护服,走路都能听到呼吸、心跳,出来前心后背都湿透了。”张定宇的感受,是疫情笼罩下,医护人员最真实的感受。

好在,坎过去了。妻子在入院十天后的1月29日下午,痊愈出院。这个消息让已经了解张定宇,知道了这样一位战“疫”勇士事迹的人们,都松了一口气。

用电话核实这个压抑中难得的好消息时,已经是晚上11点了。开车回家路上的张定宇说了一句话:“对,两次核酸检测呈阴性。”

张定宇的“三重身份”:

“无论哪个身份,在这非常时期、危急时刻,

都没理由退半步,必须坚决顶上去!”

共产党员、院长、医生,是张定宇的三重身份。

“无论哪个身份,在这非常时期、危急时刻,都没理由退半步,必须坚决顶上去!”张定宇说。

57岁的张定宇,从一名普通医生起步,先后担任武汉市四医院副院长,武汉血液中心主任。

从医33年,他曾随中国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2011年除夕,作为湖北第一位“无国界医生”,出现在巴基斯坦西北的蒂默加拉医院……

他和同事们的身影,也曾出现在重大灾害发生的现场。2008年5月14日,四川汶川地震第三天,他带领湖北省第三医疗队出现在重灾区什邡市……

“像张定宇这样的党员干部,始终冲在最前线,让大家都感觉特别有主心骨。”张丽说。

55岁的南六病区主任陈南山顶上去了!在春节期间人手最紧张的时候,临危受命,参与两个IUC病区建立,最多的时候1人管理3个病区近百名病人。

南四病区副主任余婷和同在医院护士岗位的妻子顶上去了!夫妻俩把上小学孩子丢给父母,坚守一线30多天。

一米五出头,看着柔弱的ICU病区主任吴文娟顶上去了!从首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入院,直到自己因疑似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被隔离才下火线。

金银潭医院240多名党员顶上去了!没有一个人迟疑、退缩,全部挺在急难险重岗位。有了张定宇和党员们,600多名职工全部坚守岗位,从未有人主动要“下火线”。

战疫魔,金银潭医院动起来了,武汉动起来了,全中国动起来了。战事还远未结束,还会有惨烈,有悲壮,甚至牺牲。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对张定宇们,这是践行的誓言!对无数民众,这是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动如风火的张定宇也有个希望,在自己能动的时候,跑赢这次与新型冠状病毒的赛跑。

“我会慢慢失去知觉,将来会真的跟冻住了一样。”张定宇下意识地摸了摸腿,“慢慢我会缩成小小一团,固定在轮椅上。每个渐冻病人,都是看着自己一点点消逝的……”

“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

伴着高低不平的脚步,和电话那头急促的声音,张定宇转身,朝着隔离病区走去……

1月31日,难得的冬日暖阳照进了这座非常的江城。

下午5点左右,消息传来:20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从金银潭医院集体出院,最大年龄患者64岁,最小年龄15岁。这是疫情发生以来同时出院人数最多的一次。

截至目前,金银潭医院累计出院确诊患者72例。

来源:新华全媒头条

策划:唐卫彬

统筹:钱彤 周甲禄

文字记者:钱彤 李鹏翔 侯文坤 黎昌政

视频记者:余国庆 许杨 董博涵 方亚东



user avatar   hai-g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张继先在上报病毒的过程的新闻中,有一句话,顶住压力坚持上报。

体制内的人知道,张继先顶的的是什么压力,他早于李文亮的29号微信群示警。

张继先让体制之内第一时间有了一手记录,让后面的人无法逃脱责任,必须做出反应。武汉卫健委12月31号被迫做出公示。

这个公示让全国人民在官方渠道,第一时间看到冠状病毒第一手消息。

也让后面的追责有了第一手的证据,张继先的报告不仅时间准确,也是后面所有渎职者索命符。

可能大家不了解流程,疾病工作流程。

张继先这个功劳当之无愧,大家甚至不知道她顶住了多大的压力,那种压力是大家一般人经受不了的,但是他挺住了,张定宇也挺住了。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不该因无事而被遗忘。

倒推一下,若是没有第一时间上报,那么就会给后面链条上所有的人一个推脱理由,因为没有正式官方记录,可是现在情况就是不一样了。


user avatar   cui-ding-ding-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用事实说话才是正解,社会上就有那么一波人带节奏,把新闻往矛盾对立上引导,而不去感谢真正的英雄和国家,这才是真正的耻辱。


user avatar   lu-bu-ping-yi-sheng-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金银谭医院院长,(因为我了解张院长的的最近行为,另一位不太了解)我是觉得要给一等功,而且在这场战疫中,金银潭医院本来就是相当打首战的一个医院。张院长2018年就患了渐冻症,他最近说出来是因为有很多领导要来医院,自己走路的姿势也有一些跛脚,张院长害怕跛脚会带给领导们一种不礼貌的感觉,因此说出自己身患渐冻症的不为大多数人知道的“秘密”。

他说过,过两年自己可能就在轮椅上了,所以现在能在战疫的第一线他感觉很满足。我觉得张院长很不幸,但又很坚强,可能冥冥之中上天是让他的最后一战是成名之战。一等功名副其实。


user avatar   ye-shen-yue-2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自己一手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告诫亲朋的李先生是英雄;

在疫情爆发初期,无防护、不清楚病原、是否会致死等情况不明的时候最早进行分析、治疗、上报的张医生们也是英雄;

夙兴夜寐奋战在疫情治疗一线的医护人员们是英雄,披星戴月工作在火神雷神工地上的建设工人们是英雄,仗义执言、捐款捐物的普通民众们是英雄,奋战在乡村、小区抗毒工作一线甚至到猝死的基层官员们也是英雄。

我们不能因为李医生遭受的来自某些尸位素餐的蛀虫的不公就否决所有人奋斗在一线的公共官方力量,更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情绪激愤反而把矛头指向了无辜的正在一线抗毒的医疗人员。

英雄就该得到荣誉,小人就应该被斥责,这是开了一个好头。这个时代需要拨乱反正、扬清激浊,我们褒奖美德、赞颂勇气,批评贪婪和怠惰的蛀虫,只有英雄们得到光荣,小人们现出原形,这才是人心期盼的公道。

给医护人员们立功褒奖,实至名归。




        

相关话题

  火神山医院 2 月 2 日完工,次日开始接诊,将给新型肺炎治疗带来哪些帮助与改变? 
  3 月 26 日全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1217 例,本土无症状 4333 例,目前情况如何? 
  如何看待以色列媒体称,该国情报部门摩萨德「已将中国疫苗带回以色列」? 
  如何看待汪芳? 
  如何看待美国跳过灵长类动物实验直接开展新冠病毒疫苗人体测试? 
  怎么看待英国设立最多可以容纳4000人的方舱医院,所有床位具备呼吸机和供氧设备? 
  病人的病情为什么在进医院后突然恶化? 
  1 月 11 日报道,美国新增超 107 万例确诊病例,为何美国疫情形势如此严峻? 
  广州只用一个月时间就把这轮极度危险的疫情控制住了,是什么力量起了关键作用呢? 
  世卫称有望在几个月内控制新冠疫情,对此你怎么看?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山东东营能做到一例患者都没有?
下一个讨论
你在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中,收获的感悟有哪些?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