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 5G 投资巨大,但在体验上感觉和 4G+ 区别不大?原因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levi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反5G人士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代言人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竟至如此之隐蔽,一是带节奏的花样竟能如此之翻新。

这是一个就贴论事,特地打脸的回答。对,我就是针对某个人。反5G又反出了新花样,美国的5G比中国的5G优越。这哪是反5G,到底反的是谁呢?回答题目的提问还有意义么?看题目下的回答,大多是一群不专业的人在自嗨。有本事就来说说下面这个Luv Letter,说说我对他的勘误和驳斥哪里有事实错误啊?


原来是在这位答主的回答下做了一个专业技术向的评论,评论很长,我写了半个多小时,不到半天收获了二十多个赞,不一会儿发现被折叠了。去问知乎小管家,小管家说不是知乎系统做的。我就又发了一次,同时发了第二份专业向评论,结果又是收到几个赞后评论很快被删除,我也被答主拉黑。

看了一下这位答主的资料,关注者是不少,16年才上大学。就这么一篇经不起深究、漏洞百出的回答,评论区还有人夸他专业。他既不敢正面技术讨论,也接纳不了专业的批评。16年才上大学、20年才本科毕业的这样一个答主,历史回答都是数码产品相关,是怎么写出来这样一篇迷惑了不少人的貌似专业的5G回答的?这样的年龄在通信领域究竟有多少阅历?他既然把自己装扮成专业人,为什么又不敢在技术上专业对线呢?他如果认为我的评论有事实谬误,为什么不敢从专业角度指出,而是一删了之,然后拉黑?是他不想呢,还是不能呢?他是怕我揭穿了他的什么皮吗?他的回答真的是自己写的吗?还是他只是个拿钱的代言人?某些群体对知乎的渗透到底有多深?

Luv Letter贩卖的第一个私货:各种暗示5G SA技术不行,煽动不明就里的公众拒用5G SA。

Luv Letter贩卖的第二个私货:通过篡改和歪曲美国在5G发展策略上的因果关系和时间线,夸大美国5G优越性,各种暗示我国在频谱规划上不作为,给不明就里的公众植入我国5G发展建设是错判形势和交学费的概念。你讨论和批评可以,可能不能别捏造和歪曲事实啊?

呵呵。我先把原评论贴在这里好了:

还是读出了一些夹带私货的味道,没有实事求是地反映业界的事实。

频谱的槽点先按下不说,先说说回答中普通用户不是很懂的SA和NSA的优劣说法吧。为了长久解决问题不断流,要做的不是让运营商不用SA改回NSA,还是得自己花两分钟打一个10086/10010/10000电话,报告问题位置,让运营商的网优队伍动起来。毕竟靠网优实地勘测自己发现问题再优化是要花时间的,用户触发优化流程就快多了。

3GPP协议里对SA模式下NR到LTE的切换有着详细的流程定义,跟NSA技术是否具有优越性毫无关系。毕竟在3GPP的标准演进里NSA只是个中间态,只是过渡时间长短留给运营商自己决定,SA才是最终态,否则3GPP就没有必要花那么大精力去制定5GC的相关标准了。

NR回落到LTE有重定向和切换两种方式。重定向是先断NR再建LTE,流程交互也多,所以数据业务有明显可感知的中断,这种重定向都发生在没有为NR基站准确地配置对应LTE邻频点和邻小区的情况下,因为准确配置LTE邻频点和邻小区需要网络规划时就要明确的信息,不排除一些地市运营商规划时工作做的不够细,把工作量遗留给了后续网优环节。而准确地配置LTE邻频点和邻小区后回落LTE就走切换方式,这个速度就快很多,不可能出现所谓几秒到十几秒的断流。拿这个属于打电话反馈的网优问题来暗示5G建设应推NSA而非SA,这个春秋笔法用的真妙啊。

另外,主流设备商的主力发货基站早则19年,晚到21年,都是支持SA/NSA双模工作模式了。核心网换了5GC,接入的基站自然就切成SA模式。总不能要求在2021年的时候5G基站还接入到4G核心网吧,还花钱扩容4G的核心网?

Luv Letter的回答看起来好像比知乎上大多数反对5G的人懂不少,但还是没有说清楚业界实际情况。

再总结一下Luv Letter第一部分的误导逻辑链条:5G SA覆盖不好—>5G SA会有长时间断流—>5G SA向4G切换时会长时间断流或延迟—>5G SA技术不行不能用—>5G NSA向4G切换时不会长时间断流或延迟—>5G NSA被拆除没法用—>大家拒用5G SA,只用4G!

他又是怎么论证5G SA覆盖不好的呢,原来是举了自己在上海的例子,说进入商场或地铁时会断流。

5G SA是不是真的到了Luv Letter说的那种差到不能用的地步了呢?科学技术是不要你觉得,也不要我觉得,只能是大数据反映的事实说明。

上图就是上海市5G网络覆盖质量的大数据统计。里面掉话的概念是指语音或数据业务发生中断,当然包含了Luv Letter所说的“长时间断流”的情况。如果他说的5G SA根本不能用,那上面的掉话区域占比起码得10%以上,怎么可能只占0.0x%?

真实的情况是,三大运营商5G SA的全国平均掉话率不到1%,根据问题根因分析,有基站信息配置不全/错误的原因,有基站容量过载的原因,上行弱覆盖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占比最多的还是终端实现策略原因,Luv Letter这怎么能得出覆盖问题导致5G SA完全不可用、要关闭SA开关用4G的结论的?实际上就算是这不到1%的平均掉话率,运营商们也得不停搞优化,只能降低,不能上升,用户投诉不能反弹,因为工信部要考核他们,不管是5G还是4G网络的覆盖改善方向,很大程度上是跟着用户的投诉走的。运营商的网优队伍确实很辛苦,公众们真要遇到那不到1%的掉话了,就顺手打个电话报个障,既帮助和督促他们加速解决问题,也为了自己和其他用户今后都用上更好一点的5G网络,岂不美哉?至于关掉SA开关搞罢用么?鼓动用损害自己权益的方式宣泄情绪?

问了一下知乎小管家,我这么专业讲技术的评论为什么要折叠,知乎还是不是一个以实事求是的知识为导向的社区?小管家表示知乎系统没有折叠过我的评论,并提示我答主有折叠权限,我就呵呵了。

现在说说回答中频谱的问题,看还会被折叠么。Luv Letter说了一大篇,中心思想就是美国的5G发展战略路线是高明的,先发力毫米波高明,再发展低频保覆盖高明,留到将来最后再发展中频段更高明,再各种明示暗示我国的5G发展策略是交学费,先发展中频段是交学费,不发展毫米波是交学费,不做频谱重耕还是交学费。

在通信领域做过深度产业洞察的人都知道,美国运营商5G优先部署毫米波,跟美国厂商在3GPP上主推毫米波的技术路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先说美国电信运营商5G部署为什么选毫米波。

首先是历史遗留问题。美国3G、4G部署和其他用途把Sub-6G频段占用得差不多了,运营商想上5G,要么用毫米波,要么从3G和4G里搞重耕挤频段。这是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结果,不是解释毫米波和美国发展5G策略优越性的原因。

其次是美国国情,土地私有制造成固定网络光纤建设成本很高、广覆盖很困难,5G基站和核心网之间也需要网络回传,所以美国以往普遍采取了微波回传的方案。上毫米波基站本身就可以自回传,这也增加了美国运营商的选择因素。

第三是美国国情带来的电信运营商业务开设特点,家庭用户也要宽带业务,中国是光纤入户,美国不好搞,所以电信运营商近年来在固定无线接入(FWA)服务上发力扩大宽带市场份额,FWA指通过支持移动网络的客户端设备(CPE)提供宽带接入的连接,入户不用光纤用移动信号。毫米波在提供FWA服务上是有优势的。

Luv Letter拿着美国运营商的5G部署路线跟中国比优越性,然而这三条因素在中国国情里存在么?第一、二条没有包袱,不言而喻,第三条我国只在人口密度很低、地形地貌复杂的边远农村地区才有CPE接入蜂窝网络做家庭宽带用的业务,不是主流。

实际上按美国运营商现在毫米波+低频这么搞,消费者的用户体验真的好么?

speedtest有全球测速排名,可以看看大数据众测之下,5G测速的中位数美国都落到什么位置了。Signals Research Group、Opensignal发布的美国运营商5G测评报告里,5G最先上中频段的T-Mobile用户体验表现是一马当先,其他上中频段进度慢的运营商就差多了。这真的能证明美国运营商路线比中国优越?


然后再说高通等美国厂家为什么力推毫米波,除了匹配本国运营商需求之外,还有产业链上下游准备度的原因。毫米波对基带芯片、射频器件、生产工艺等方面要求很高,美国的产业链上下游进展更快,产品单价和利润都高。如果全球都选择毫米波为主流5G路线,美国产业链会率先吃到更多的商业利益。

中国从来就没有说不发展毫米波,工信部的文件里一直都在提毫米波。工信部在制定产业策略和节奏、发放频谱牌照时,要考虑相关研究院和产业智库对本土产业发展状况的研判。国内产业链上下游本土厂家的毫米波研发节奏没那么快,这里不是单指华为、中兴、信科等设备商,还要考虑射频等配套器件厂家的准备度。我们本土产业链没准备好就先上毫米波,难道让设备商和运营商都选美国独占的的高价元器件吗?现在国内产业链能力跟上了,器件单价降下来了,国内设备商的毫米波产品也出来了,运营商的试验局也一直都在进行啊。



发展和战略选择,难道不是要考虑各自的国情,培养自己的产业链,以我为主吗?怎么就给说成了美国做的一切都是高明,我们没跟着美国走就是交学费?

评论区有句话说得太对了,通信领域专业性太强,非从业人员解读出来,都不是那个味儿。往好了想,是不专业;往坏了想,算了不说了,说话留一线吧,要不又给我折叠了。

Luv Letter回答里搞的小动作还有一处:贴一个手机“入网试用”标签的照片,说“5G还是没有摘掉入网试用的帽子”,给不清楚来龙去脉的公众植入一种概念:5G投入了这么多还是在搞试验,搞了这么多年还是在试用。

实际上在工信部的政策解释里,进网试用和进网许可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对于电信新设备,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从立项制定、征求意见、送审、公示再到正式出版,走完这一系列工作流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由于标准公布滞后,按照程序性要求,这段时间里颁发的是进网试用,标准正式出版之后就颁发进网许可证。

Luv Letter在2022年的2月份说“5G还是没有摘掉进网试用的帽子”,如果他说的是正确的,那么意味着工信部到现在都没有为任何一款5G设备颁发过进网许可证。

实际上,随便找一个工信部核发进网许可证(含试用批文)的电信设备名录,就以2021年1月的名录为例,就有这么多类别为5G数字移动电话机、支持NR NSA和NR SA的手机获得了进网许可证。(专业术语里5G对应NR,4G对应LTE)。


Luv Letter说的是彻头彻底的谣言。用不符合事实的谣言来引导出错误的结论,给公众植入错误的印象,他想干什么?


按照Luv Letter自己博客的说法,16年才上大学,按照正常情况今年也才是读硕士,这个年龄能掌握的通信行业专业技术水平如何?他谈到的都是行业里很专业的领域,他能写吗?写不了,没有这个能力知道么?照这么写下去中国5G要输越南了,泰国输完输越南,再输缅甸,接下来没国家能输了。

哎,谢天谢地,你这样的话题本身就没有打好基础,你能和我保证在3GPP标准、美国产业洞察和工信部政策解读这样关键的话题中讨论准确吗?实用主义点,我劝你们,你先弄明白通信的基础技术,把通信原理和信息论的这个理念先搞懂。要摆事实去批评也蛮好的,你把事实去换了颠倒歪曲了干什么,你告诉我。你写1篇回答歪曲了5个事实,你倒告诉我怎么解释?事实都不要了。


user avatar   wang-ping-25-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5G就是一个世纪大骗局,美国应该全面支持华为,全世界范围内让中国的5G设备厂商敞开了卖5G设备,让我们大量资金和资源都投入到这个无底洞里面去。

一个毫无用处的基础设施这才是正常的操作手段。

而实际情况是美国全面制裁华为,全面打压中国通信设备供应商,国内各种自媒体不约而同的黑5G,各种吹马斯克的太空垃圾,这玩法不对啊。


user avatar   helanyizhim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家有钱了,以前只能顺着着阿美成熟的发展方向追随,现在可以试错了。


当然有些人也有由头搞钱了。


不矛盾。


user avatar   luv_let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 5G 和 4G+ 体验区别不大.

鬼才信呢.

虽然看上去传说中「满血版 5G SA」的速度比双频 4G 快了五倍.

然而, 5G SA 的信号覆盖仍然远不如 4G, 进入商场/地铁站, 经常会出现长时间(几秒到十几秒)的断流.

刷抖音、看视频这类应用因为存在一个缓冲区, 所以不太容易卡.

但是看直播, 打游戏, 5G SA 到 4G 切换的延迟就足以搞崩你的游戏了.

为了不断流, 建议关闭 5G SA, 享受顺畅的 4G 体验.


那有的朋友会说: SA 不好, 还有 NSA. NSA 双待不断流.

但是谁还记得 2019 年的时候「真假 5G 论战」?

小米这边的卢伟冰要求 NSA 和 SA 共存, 因为他们推出了单模 NSA 的小米 9 Pro 5G.

华为的要求是早日推广 SA, 因为他们的巴龙基带是 NSA/SA 双模, 还能为运营商提供从核心网到空口的全套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 5G 就是他们所说的, 堪比高铁的「新基建」.

我个人认为, 要求 NSA/SA 共存的诉求可以理解, 但是小米 9 Pro 强行用 855+X50 基带上单模 5G, 又是典型的不负责任行为; 而华为强行推广背后的动机不纯, 实际上在三大运营商现有的频率下, 5G 无法完成充分的覆盖, 加上目前的 5G 基带都无法实现 5G SA-4G LTE 的顺滑切换, 即便 NSA 4G+5G 双待的模式会增加耗电量, 但是从实际体验来看, NSA 才是真正有效的 5G Auto(自动)体验.

这就好比当初高铁和磁悬浮之争, 高铁路线的好处就是能使用现有的全国轨道网, 也能在原有线路跑更快, 听起来就像 NSA 模式; 等高速铁路网修建完毕了, 我们就能享受完全的高铁体验.

当时很多人「悲观」估计 NSA 的情况大概能持续个几年, 然而从 19 年的试验网阶段到 20 年的 NSA 商用网, 经过 21 年之后, 现在的大多数的铁塔公司基站(电信+联通)几乎全部都是 SA 了.

看上去是「超前完成了 SA 部署的任务」, 但就好比突然有一天高铁列车不让跑在慢车轨道, 然而实际上高铁铁道网还没建成, 碰到不通高铁的地方, 你就得下车换乘慢车... 体验比全程慢车更糟.

如今只要你不开 SA, 不管是「5G 开启」还是「5G 自动」, 实际表现和「仅 4G」差不多, 因为 NSA 基站基本撤的差不多了.

更别提那些被钉在耻辱柱的单模 NSA 机器, 堪比只能跑在慢车轨道的高铁:


另外就是有些营销号一天到晚说美国还没开始搞 5G 基建, 光是频谱拍卖就花了上百亿美元, 中国建设这 2000 亿在那面前根本排不上号...

还说美国一开始搞的 5G 毫米波是华而不实的垃圾, 连一张纸都不能穿透; 说美国 3.2-3.5Ghz 频谱资源无法腾空, 而且会干扰卫星通讯, 而中国 5G 早就用上了 3.2-3.5Ghz; 中国开启了 2G 3G 重耕, 而美国...

这几件事情被吹成了「美国搞 5G 落后中国」, 然而实际情况是?

美国频谱拍卖的价格确实高到离谱, 但是频谱拍卖就像土拍一样, 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用来「赔给拆迁户」, 也就是之前使用 C 段卫星电视信号的一系列厂商.

那有的人会说, 「羊毛来自羊身上」, 美国频谱这么贵, 代价还是用户来出.

然而从用户的角度来看, C段的价格还不如当初重耕的人均价格, 毫米波的人均频谱价格更是白菜价.

顺带美国的「数字红利」频率拍卖(600Mhz/700Mhz)早在 08 和 16 年就完成了.

数字红利频段的广覆盖频段有多牛逼呢? 就拿 T-Mobile 拿到的 B71 来说, 曾经 TMO 主打非合约、低价格、预付费吸引用户, 然而 TMO 的信号比起曾经的 iPhone 暴发户 AT&T 和 Verizon 还是差太多了.

差到什么程度呢, 稍微「村」一点的地方就没网了.

加上一堆 MNVO 也挂在 TMO 下面, 这就导致很多小留到了美国, 结果发现自己找了了一家信号很差的运营商.

好在美国的携号转网非常方便, 美国从十几年前只要给一个基本的个人信息和一个 pin code 就行....

然而 600Mhz 来了之后:

满格信号的测速, 大概能跑到 40-60M 的区间, 算是 4G 的正常发挥

两格信号的测速, 这个覆盖水平基本上千米了, 至少不是无服务.

然而美国还有个更神奇的东西, 叫做频率自动分配.

意思就是, 基站会根据不同地区的终端和频谱覆盖情况, 决定具体某个频率是 4G 还是 5G 的空口.

就比如基站密集的城市, 4G LTE B71 就会切换成 5G NR N71, 速度相比原来直接翻倍不止.

同时美国三大运营商在 5G上都有类似的 sub1g 的安排, 就是为了 5G SA 时代有一个能有效覆盖的频率.

而美国在 NSA 时代选择毫米波, 也确实是因为如果有高速度、超大容量需求, 比如人流密集的步行街、超级碗的体育场馆, 毫米波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带宽不足的方案, 你可以和朋友稳定的视频聊天分享当下, 或者是观看赛场各个角度的摄像机位.

虽然说 5G 毫米波能跑到接近万兆的速度, 但实际上这项「超级体育场」的目标, 实际上是让人人都能有差不多 40M 左右的带宽.

40M 网速看上去就是 3.5G 时代的水平, 但是别忘了, 这是全场上万观众同时到达这个速度. 之前我去陆家嘴咖啡节, 现场估计也上万人了, 结果 345G 都卡的水泄不通... 拍照打卡根本发不出去, 估计那个时候你就知道毫米波香了...

所以, 再引用一遍 GSMA 的一句话.

回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 5G. 联通电信都是围绕 n78 部署, 移动是在 n41 上重耕, 理论上移动的中频 5G 有着更好的覆盖优势. 而联通电信的 n78 虽然选择一起部署, 但是中频的覆盖能力是在有限.

但是目前低频方面, 联通的 band 8 仍然处于多频混用, 重耕 4G 还是 5G 仍然没有确定, 而且可能要和电信共享; 电信的 band5 来自 CDMA 退网的重耕, 但是短时间重耕到 n5 不现实.

广电的 700Mhz n28 的重耕从 4G 时代一直喊到现在, 据说直到最近 iPhone 13 + iOS 15.4 才算是真正看到这部分频率进入实际部署. 移动有望成为第一个实现 5G SA 充分覆盖的运营商.

毫米波方面, 据说在冬奥会进行了小规模试用, 但是落地仍然缺乏一个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这个前提下, 广电与移动合作的 n79 重耕, 能给移动带来更多的频谱资源, 理论上容量也能更高, 但目前还是停留在纸面.

回过头来. 目前 5G SA 的不堪用这点, 可以见得当初选择 NSA+3.X G 中频试验网抢跑 5G 并没带来持久的优势, 完全错判了形势. 短期内三大运营商中只有移动在低中频上实现全覆盖的, 电信联通的 5G 还有不少路要走.

即便美国抢跑 mmWave 很快被 COVID-19 带来的现实打趴, 但是最近两年的频率清退、拍卖相关的流程走的非常顺畅, 至少可以保证运营商的 5G 都有低频部分作为基本通讯覆盖的保底, 再配合中频提速扩容,也有明确的毫米波扩容计划.

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的 5G 投资还是交了不少学费.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 与其提早抢跑 5G, 不如在 19-20 年处理好 2G/3G 以及 4G/NB-IoT 的退网和频率分配问题, 同时做好调研, 而不是每次谈到 5G 还是那几个「智慧城市、万物互联、远程医疗」, 结果走到现在 4G 覆盖不如从前, 想要用 5G 还得忍受断流, 简直是鸡肋.

短期来看, 想要不错的 5G 体验, 基本只有选择支持 n26 的手机搭配移动卡. 然而问题是携号转网还是很麻烦... 还是希望电信能把 B5 的广覆盖做做好, 每次去陆家嘴的高层酒店都得老老实实连酒店Wi-Fi...


user avatar   qi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4G 时代, 通过移动网络流畅观看 1080p 甚至 4K 视频都毫无问题.

5G 时代, 你看的不还是 1080p 视频吗?

这就好像你开着一辆最高时速度 120 公里的车, 在限速 150 公里的路上跑, 和限速一万公里的路上跑, 你都一小时最多只能跑到 120 公里.

所以你说为什么体验差距不大呢?


user avatar   quanta1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点错了科技树,把升级方向放在了不重要的技术指标上。

很多人说,现在的5G之所以没啥感觉,是因为速度还不够快,等未来速度达到多少多少的时候,5G就可以大显神威了。

这种想法,完全搞错了现实需求。

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瓶颈,早就不是“更快的速度上限”了啊。

拿汽车举例子,在早期阶段,把汽车的最高速度从20提到50,从50提到100,再从100提到200,这都是有意义的。

但民用汽车的最高速度到了200以后,再投入大量资源,把民用汽车的速度上限继续往上提,开发出最高速度可以达到300km/h的汽车,有啥意义?

这个时候,汽车厂商的研发方向是:节能、安全、舒适和功能提升。不会再有哪个憨憨车厂琢磨着开发出一款“更快”的汽车来打动消费者的。

数字移动通信,从2G一路升级到4G,核心指标确实是带宽的提升,给了很多人一个错觉,那就是,带宽是衡量移动通信技术的唯一指标。线性外推思维,导致在研发上不计一切代价的提升速度。然后,到5G这里,终于吃了瘪。

需求端发现,更快的速度,对我来说是个伪需求。真需求是啥?是在带宽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稳定性,同时能耗更低、覆盖更广,让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更低。

可惜的是,5G,完全和上述需求背道而驰了。而当大家想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几千亿的投资下去了……

2月10日增加:

评论里有朋友说:我现在连打开图片多的新闻网页都费劲,说明网速不够快。所以,提高网速很有必要,我们应该建5G。

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因为流畅打开图片在3G的技术条件下就足够了。你打开图片不够快,完全不需要建5G,而是应该把现有4G网络好好完善。

这就好比你开着一辆奥迪堵在高速公路上,时速只有可怜的20km/h。这时,你觉得你换一辆可以开到350km/h的F1,能解决问题么。

继续补充:

很多人提到研发和探索的价值和代价。我非常认同。中国以前是跟随战略,俗话说摸着鹰酱过河。鹰酱用着好的,我们跟着搞,只要研发成功,直接用起来便是。

但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提高,中国在某些领域的研发居然一不小心走到鹰酱前面去了。这时候就会有试错成本了。

我的态度很明确:研发过程中的试错成本不可避免,也并非毫无价值。就算点错了科技树或者最后发现,此路不通,都不是啥大事,甚至可以说是好事。

但量产,是另一个性质的问题。因为,研发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研发本身,而量产的价值却是最终的使用,而且量产占用的资源太大,比研发高太多。

我们可以在研发过程中走弯路试错,研发失败。但如果量产后才发现错了,生产了大量无价值的产品,那代价就太大了

2月11日,继续增加:

有人说,新应用的出现需要时间,3G/4G时代的新应用也不是很快出现的。

我拿一个典型的4G应用举例子,视频直播。

2013年12月,中国发放4G牌照。

直播行业的映客,2015年5月产品上线,当年就有1900万的盈利,到2015年底,月活用户达1000万,第二年2016年收入做到43亿,利润5.7亿。

换句话说,4G牌照发放正好两年的时候,视频直播这个赛道,光一家公司的月活数已经可以做到1000万了。

2016年10月,4G牌照发放不到三年的时候,映客的月活跃用户数到了3000万人,注册用户数超过1亿。

而5G牌照2019年6月发放,到今天也快3年,属于5G的应用在哪?还要等多久?

最后补充一个专家的发言,供大家参考:

5G被政治化了,能力也被夸大了。“我有次参加一个5G会议,我这个搞了10年5G的人也听不懂他们讲的5G。后来发现,大家谈的是5G时代,而不是5G。”

该专家认为,4G向5G的演进,与3G向4G的演进,没有太多的区别。5G当然会比4G好,但没有现在大家想象的那么强大。

比如没有5G和5.5G,汽车能不能实现自动驾驶?该专家认为,汽车要实现自动驾驶,就要实现自主的自动驾驶。就像正常人,可以不依赖外界自己操控。如果车必须依赖5G和5.5G才能自动驾驶,那么网络断掉之后怎么办,对运营商的要求也非常高,不太现实。

”当然有了5G和5.5G对于实现自动驾驶更好,但更多是辅助。”他说。

发表上述言论的通信专家,是华为的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讲话时间是2021年4月


user avatar   xiamen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边缘递减效应、没有足够的应用场景(国内连4G跑不满的4K资源都很少)那些大道理和现状就不吐槽了,就说一个现象:

小城市我就不计较了,即便是房价70000+~200000/㎡的城市市中心,经济特区,市政府附近,5G依然无法做到全覆盖,而且实测下载速度跟澳洲的4G一个档次(10-20MB/s)。

那这个5G设备到底有多贵?贵到闹市区无法全覆盖?

无法全覆盖导致随便出个门4G和5G一路来回切换正常吗?

为什么国内5G下载速度只有发达国家4G的速度?覆盖范围还如此糟糕?

难道是学战斗力代际划分美国4代=中俄5代么?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技术本质上。

2G到3G是巨大进步。

从3G到4G是有效进步,70%进化到90%

4G到5G是微小进步,90%到97%

就是说你把同样的资源给4G,4G本身就有很快的速度,600M的速度完全满足需求。

但是4G技术改良换个名字叫5G,这个微小进步,开价是4G的三倍。

这个利润率你想想有多高?

所以,所有提供5G设备的厂商都在游说政府上5G。而不是做4G的升级扩容。

目前5G只适合一些密集地区补点。

有低频段资源的地方可以搞大面积覆盖,但是低频段下5G的速度也不过3G巅峰而已,并不快。

所以,全球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大面积上了高频段5G,花钱很多,覆盖不好,穿透不好。

而在消费端,因为高清视频清晰度要求有效。4G的网速完全满足。图文游戏之类3G完全满足。

即使视频普及8k120祯,用户也没有8k的屏幕看超高清视频。

所以,5G唯一的体验,是下载大游戏用。

在信号好的情况下,用户下载2G以上的大文件,确实5G极限比4G极限更快。

但是用户很少在手机上干这个事情。

最后,5G的最大用途是测速???

更糟糕的是因为设备商利润高,运营商要涨价吃用户,才能维持不亏损。

所以,现在套餐反而不去4G实惠。

全体国民,最后为了设备商高额分红买单。

而这个买单不是自愿捐献,是被迫纳的爱国税。

运营商垄断,你不能不用。

设备商能利用舆论和游说,绑架运营商。

还是设备商比较牛。


user avatar   luo-luo-qing-j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答案不是都在知乎热帖里吗?如果不使劲投入5G的基站建设,那350亿分红怎么发得出来,,,,,,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被某厂人均30万分掉了




     

相关话题

  从专业角度来讲,5G 比 4G 网络网速快的原因是什么? 
  骁龙 865、麒麟 990 5G、天玑 1000 三款高端 5G 芯片,到底谁最能打? 
  如何看待《如何看待 5G 标准上联想的投票?》话题突然从热榜消失的现象? 
  新基建来了,可能会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或提升? 
  如何评价 5G 与 AI 火热,争议不断? 
  5G的出现对游戏领域会有多大的影响? 
  5G都来了,为什么厂家还频繁的发布新款4G手机,还这么多人买呢? 
  未来,2.4G WiFi 是否会被运营商停止维护? 
  为什么美国运营商不推广 5G 服务? 
  新基建来了,可能会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或提升?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民进党当局称「对乌克兰感同身受」?国台办回应「完全是自作多情」又透露出哪些信息?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消息称蔚来进军手机行业,原美图总裁尹水军加盟负责?车企造手机有什么优势?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