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个人性质的“碳账户”已然是是中央精神的题中之义。要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的宏观愿景,除了需要国家在宏观层面上进行经济结构的改革之外,更需要将“节能减排”的思想贯彻到个人的微观层面。
应该说,深圳率先试点个人“碳账户”更像是一次“碳教育”实践。很长时间以来,碳交易的话题往往都是落脚在企业方面。每个国家根据《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拿到一定的碳配额,也正式拉开了全球碳交易的序幕。当一样东西从无限变成有限,那按照逻辑自然就成为了一种有价值的商品。
《京都议定书》规定:由于不同国家的减排责任不同,碳配额的分配和实际使用量存在差异,这使碳排放权交易在国家之间应运而生。而在国家内部,不同的企业之间同样可以进行碳交易,也就是配额的买卖。
然而从开放碳交易至今的十几年来,这个市场总体来说是呈现出“下沉”趋势的:初期碳交易多在各国政府、企业、国际金融组织和碳基金机构等内部进行。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更多目光聚集到更广泛的碳排放主体上——公众。作为社会中最庞大也最细微的消费群体,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被设置一个安全阀,被规定了所拥有的碳排放量和减排目标,对整个社会、国家的节能减排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就是试点个人碳账户的初衷了。
未来可能会有个人碳账户之间的交易行为,但就目前而言是尚不成熟的。
现在的低碳星球小程序,是根据2021年11月发布的《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借助互联网科技的力量,探索个人碳账户与碳交易打通的创新模式。随着用户公共出行次数以及微信步数的增加,小程序中的“低碳星球”小游戏将不断获得成长值,并进化解锁出沐光之森、绿能群岛、海绵绿都等9大主题形态,让用户感受从工业城市到低碳家园的变化,学习环保趣味小知识。
通过设立在深圳地铁各处的线下互动艺术装置,深圳地铁乘客可以直观感受到减碳行为对星球的改变,还可以引入社交属性,互动、拍照、打卡、分享等等,让节能减排的思想深入人心。
个人认为在“试点”阶段,做成这个样子已经很可以了。毕竟如果真的要设想个人碳账户之间的交易,实际操作起来会很复杂,比如每次出行的碳排放量是根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来计算的,得出的碳排放因子为34.5 gCO2/PKM。对照国内各地的绿色出行机制比如四川的“早点星球”、北京的“绿动全城”,会发现同为绿色出行,“值钱程度”并不相同。
因此如果要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个人碳交易环境,这些在各个城市单独进行试点的碳平台就需要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采取同一套计算方法。另外,个人碳账户的预算配额是很难计算的,个人日常生活的碳排放量与企业相比繁琐而微妙,不易控制不易测量。同样,个人碳账户的覆盖范围与配额分配问题也是很难确定的,需要保证配额的公正公平。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也不必操心那么多,当个人碳交易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自然会知道。目前阶段不妨把这次“低碳星球小程序”以及个人碳账户试点当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环保课,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每次出行、购物、垃圾回收、旧物流通所带来的碳减排对于整体环境的影响,直观、生动又好玩~起码这次低碳星球专属红包封面我是势在必得的,正好过年拿来发环保红包。
如果想的更长远一些,这种个人碳账户的试点意味着现在人的脑子里又多了“碳排放”这跟弦。以往我们不管是出行还是购物,一般只考虑其性价比,而在未来,随着碳排放概念的引入,我们还要额外考虑到它的环保程度。而将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个人碳账户挂钩,后续应该会有相应的奖惩办法,损有余而补不足,整体的逻辑和大国之间的碳博弈是一致的,就是通过控制配额的办法,以上层政策引导社会整体的碳排放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
要知道我们每个人日常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虽然很少,但是考虑到巨大的人口基数,计算下来还是一个极大的数字。设想一下,如果在未来我国需要与外界进行类似的碳博弈,那么这些在民间聚集到的碳减排量将会是一个很有力的筹码。而在微观层面,通过设立个人碳账户,可以说是数字时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次公益展的目的也在于此。反正我看到日常生活排放的碳在整体环境中的直观历程后,觉得和看枯燥的统计数字是两种感觉,还是挺震撼的;看着低碳星球里的积分不断上涨,会真的觉得自己为整个星球做了点什么,绵薄之力,不成敬意~
我劝大家都学一点环保经,以免今后吃亏上当,就像前段时间闹的吃素那些事,不就是被人浑水摸鱼了吗,学点正经的环保经,才能斗得过那些妖道士假和尚。
很多事情发生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最激烈的想象,也就7,8年前,谁能想得到环保会成为下一个20年全球最核心的普世价值?成为受到市场一致认可的最大政治正确?
和环保比起来,那些老牌的普世价值都过气了。要知道7,8年前虽然新能源已有声浪,但说白了还是属于一种方兴未艾的产业门类,主要作用还是停留在概念炒作和风投层面,与政策和监管层尚有较大差距。
各国的扶持力度长期处于嘴上喊的厉害,实际上也就那样的程度,当时的碳交易体系《京都议定书》碳交易体系还是一个较为小众的资本市场,属于投资行业比较冷门,比较细分的门类,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主要就是欧洲和日本稍微玩玩,其它国家不怎么参与的。
谁想得到现在新能源对于整个产业已经是颠覆性的存在了,特别是汽车行业,说是变了天都不为过,内燃机甚至隐隐约约有点落后产能的意思了,各路传统汽车产业巨头争先恐后背叛内燃机。
目前的情况是,燃油汽车即使不能说是受到歧视,但至少也是受到限制的,而电动车的各种政策扶持和补贴已经到了出现成规模骗补以至于必须降低补贴规模的程度。
另外最近还有一个对于业界来说颇为重要的事情,中国的核证自愿减排量机制在今年大概率将要重启,说白了就是碳排放市场开始允许散户入场了,因为去年2021年是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这一周期结束后,国家开始筹备重新启动核证自愿减排量机制的备案和减排量的签发工作,今年上半年该机制重启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个核证自愿减排机制具体解释起来颇为复杂,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个人或者企业自愿减少碳排放量,而这部分自愿减少的碳减排量可以向国家主管部门进行登记,登记并核实后,这部分自愿参与的碳减排量就可以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用于出售。
也就是企业和个人以“散户”的形式,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
去年底,生态环境部组织起草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个人将成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之一,将直接参与碳排放配额交易,使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向社会公众开放。
深圳将作为第一个试点地区,率先开放建立个人碳排放交易账户,允许社会公众进入这一交易市场,具体的个人账户建立方式还在逐步摸索中。
散户参与资本市场的交易向来是风险比较大的,说白了就是最容易当肥羊的群体,所以这次才反复进行相关机制的完善工作,甚至把此前推出的核证自愿减排机制启动后又重新关闭,就是因为最初的核证自愿减排机制不够完善,到处都有漏洞,所以才回炉重做,所以今年的核证自愿减排机制才是“重启”而不是“启动”,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减低散户参与碳排放交易的风险。
目前政策层面的主要目的,是要在即将到来的碳排放交易中尽可能加大公众的参与度,也就是加大散户的参与度,这样一来,可以扩大整个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规模,把整个盘口尽可能做大,同时还要设法把散户的力量集中起来,形成有组织的散户,这样既可以确保公众社会能尽量受益于碳排放交易市场,同时又能利用有组织的散户制衡机构和大型资本。
实际上散户群体的规模并不小,单论体量,散户的规模其实是要远远大于任何机构的,散户之所以长期在资本市场上处于弱势位置,被当肥羊宰,归根到底是一盘散沙,缺乏组织导致的。原子化的群体当然无法和有组织的机构进行公平博弈,哪怕双方的体量对比根本不在同一个数量级,散户的庞大体量不仅没有转化为资本市场有效的战斗力,反而成了资本市场上的弱势群体。
之所以核证自愿减排机制被回炉重做,之所以政策层出面主持把散户组织起来的工作,就是想要在碳排放交易这个新兴的资本交易市场,真正把散户的力量组织起来,改善散户在资本市场上长期的弱势地位,使他们获得一个更公平的投资环境,尽量少当肥羊。
这种事说实话很困难,能不能成且两说,但事情总要一点一点去做,做了,不一定能成,不做,永远不能成。
目前公众把自愿减少的碳排放量投入市场进行交易的几个比较可行的方法正在试点。
一是对使用公共交通或者拼车出行的行为予以奖励,比如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在上个月底就发布了由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编制的《私人小客车人合乘出行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这一规范就为评估因拼车出行而减少的碳排放量提供了政策依据。
几个网约车平台为该技术规范的编制提供了数据和实地调研结果,上海宝碳新能源公司提供了分析项目边界,计算方法,基准线划定和减排算法,明确项目检测变量和所需参数等工作。
有关部门也在尝试着设法宣传普及碳排放交易概念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一些试点工作也在逐步推开。
比如1月8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碳排放交易所,深圳地铁,深铁商业公司,深圳特区报和深铁时刻传媒,这几家官方机构联合腾讯集团在深圳地铁11号线,9号线和10号线的部分站点展开“低碳星球”公益展,深圳碳排放交易所也和腾讯合作推出了个同名的微信小程序,是一个类似于养成类的小游戏,用于推广,据说这个小程序今后也会逐步完善为前面提到过的散户参与碳排放交易的个人账户。
简而言之,现在各方都在大干快上,要把节能减排这块新兴的资本市场真正做起来,要把中国在内燃机时代落下的脚步在新能源时代追上来,还要按照共同富裕原则惠及社会公众,这个想法是很好的,但难度很大,只能指望有关方面真正上心一些,尤其是在惠及社会公众方面多下功夫,千万不要让碳排放交易市场变成又一个散户跌倒,机构吃饱的地方。
这还是对个人碳账户一种探索。
深圳地铁低碳互动展这个事很简单,就是对前段时间深圳试点出来的个人碳账户线下体验。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线下活动让参与者实际地感觉到自己绿色出行换来的减排成果。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
毕竟不同于工业规模企业较为庞大的碳排放量,个体碳排放相对较少,但积少成多,规模起来之后计算下来碳排放量是相当惊人的。
根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来看:
与一般市内交通出行相比,市民乘坐纯电动公共汽车,每人每公里可减少26.9克二氧化碳排放,乘坐地铁出行,每人每公里可减少46.8克二氧化碳排放。
单看数据,几十克的碳排放量算不上大。
但碳排放这玩意最大的BUG就在于量的积累。
还是以深圳为例,深圳地铁目前拥有12条线路,超过290个车站,轨道线网密度国内领先,如果按照目前深圳每天都超过500万人次乘坐地铁的规模来计算,这个减碳量超过2000吨。
然后按现在碳价每吨58元来计算,减碳量市场价是11.6w,按照一年来算就是4234w,当然这种计算方式有些偏激,但总归还是能看出碳排放量所蕴藏着巨大价值的。
当然,单纯个人碳排放量是无法深度参与到碳排放交易的,在没有细则时候,这种价值还很难体现到账户上。
但价值体现是在后续。
在个人碳账户被精准录入之后,后续可能会朝着碳普惠的方向发展,有可能打通个人碳交易市场的同时创造相应的价值。
这里可以做一个大胆的设想。
在未来对于那些低碳城市来讲,假设给予每个人一定的碳排放量,那些已经将自己碳排放量用完的人(非绿色出行,例如乘坐私家车)就不得不在市场上向那些账户盈余的上(绿色出行)进行购买来实现减排,这就起到了另类的市场分配作用。
个人碳排放量的重新分配是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最终模式。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即使说这个设想不好实现,目前距离我们很远,但个人碳账户最起码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是对碳交易的认可。
现在来看深圳试点的低碳星球碳账户,虽然说这个系统目前做的还不是特别完善,但给到的规则特别很清晰的,而且大家知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吗?
是将碳排放量用积分形式给固定起来,并允许兑换奖励。
熟悉市场的人很容易就能反映过来,这其实代表着“定价”功能。
而“定价”恰恰是目前所有碳排放市场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这就跟金银天然是货币一般,对于任何市场标的,解决他们自由流转问题的关键永远都在定价,就像金银一般,当所有人都认可金银价值的时候,这个交易市场就可以成立,反之,当大部分没有意识的时候,这个市场就不容易稳固下来。
而个人碳账户就起到了定价认知的作用。
对于所有参与人来讲,他们可以先不用去关注碳到底值多少钱这个问题,但一定要有这个“碳排放量”是值钱的,是可以用来交易这个意识。
金融市场信心比黄金还贵,这个意识就是信心。
当所有人都具备这个意识的时候,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底层共识问题就会得到解决,碳排放交易市场就会真正形成规模。
这个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以现在的碳排放市场为例,虽然现在的我们碳排放市场在不断完善,但实际上整个市场的参与者还是只停留在电力系统上,还并没有涉及到其它传统重工业项目上。
但在个人碳账户被大众逐步熟知后,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的进程是会加快的。
以个人为例,在大家实质体验了个人碳账户之后,我们首先会对自身碳排放量有个基本的了解,其次会重新审视我们周围一切有关碳排放的行为,而这就为后续更多企业纳入到碳排放交易市场提供了互信基础,而有了这个基础之后,一切逻辑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而在大众纷纷参与到这个市场的时候,很多机会就会出来了,就比如说我上面给到的碳价是58元,而前段时间我聊到价格的时候,当时的价格则是54块,这就是大概10%的涨幅,而对比着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80多欧的碳价来讲,随着后续参与者不断增加,这块还是存在一定套利空间的。
这就是我认为个人碳账户的最大作用。
近期深圳地铁发起的「低碳星球」主题公益展受到不少人的关注,在朋友圈里看到朋友用翻身站的祝福语打卡深圳地铁的「低碳公益展」, “流水充满力量,脚步稳稳当当,当代人年轻人,转运就是这么走心。“除了线上的新年祝福,还有线下的互动艺术装置与乘客们互动,通过简单有趣的互动让地铁乘客直观感受到减碳行为对星球的改变。这种新型的公益展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公益展打卡留念。
答案是肯定的。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2162家发电行业企业,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很多人疑惑这种碳如何进行交易,简单来说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作是商品来买卖,在获得国家一定排放配额的前提下,企业用不了的额度可以卖出获利,用超了的额度,可以从碳市场上购买。用这种方法,将碳排放额当成是真金白银的企业资产,倒逼企业主动减低能耗,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避免两难,实现双赢。
以国外车企的例子来说:为了支持交通运输业的清洁化转型,用市场来扶植新能源车企。在美国,多个州政府要求汽车制造商在2025年销售一定比例的零排放汽车,并推出相应的积分管理系统。如果汽车制造商没有得到相应积分,则需要向其他有富余的企业购买。特斯拉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出售碳排放额在2020年度获利16亿美元。
2021年12月17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为了推动碳普惠模式创新,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个人碳账户和碳交易打通,推出“低碳星球个人碳账户”,目前的形式主要为:深圳市民通过步行、公交、地铁等绿色出行的交通方式可以积累碳积分,获取的成长值可以在“低碳星球”小程序中解锁沐光之森、绿能群岛、海绵绿都等9大主题形态,让用户感受从工业城市到低碳家园的变化,在游戏中践行低碳环保,养成绿色出行的习惯,创造一颗属于自己的满是绿色和生机的“低碳星球”。
本次深圳地铁发起的「低碳公益展」将持续到1月21号,深圳市民朋友可通过地铁出行的方式,打卡展区,获取新春低碳出行祝福,守护自己专属的“低碳星球”。不多说,我先去坐地铁收集祝福了。
深圳作为一线城市,率先试点个人碳账户。目前,深圳已经开通运营线路12条,超过260个车站,轨道线网密度全国领先。根据《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测算显示,深圳地铁单日同行人次减碳额可达到2000吨。
积水成渊,积土成山。深圳地铁低碳环保达到的成果与每一个深圳市民是分不开的,长此以往推广下去,改变的是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改变的是一片草地,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颜色。从小事做起,让人们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将绿色出行推广到全国,那一定能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中实现双赢。
个人碳交易的未来还有待探索,但是低碳环保这一生活理念毋庸置疑。或许未来我们建立个人「碳账户」交易平台,对于践行节能减排的人给予真金白银的奖励,到那时每天走路,坐地铁也是赚钱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煤老板。
最后,你认为未来低碳出行的奖励应该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