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纵法
每晚约会都蹭,轻轻蹭,流星划破夜空地蹭,蜻蜓点水地蹭,肖邦夜曲般地蹭,用膝盖、用肘尖、用臂沿,任闪电击中大地;秋水共长天一色地亲吻,吻额间、吻唇间、吻颊间,涧涧溪流水不停;放任林间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紧紧地拥抱,拥抱到窒息,窒息时还堵上一季的火热坚硬和厚重,然后迅速撤出战场,礼貌道别,消失于无形,任思绪留白。然而思绪不止会留白,还会留恋、留痕,止不住地发狂。
1.每个阶段每个人的思维都在变化,所以凡事不要长久计划,焦虑更没用。因为变化也是人生计划的一部分。 越早的能认识到这种思维并改变原本的忧心忡忡,你就会越早的接受人生。 初中时自己的思维受到父母的影响较大,凡事喜欢规划,喜欢按照步骤执行。高中大学之后慢慢反省到自己的思维每个阶段都不同。举一反三,工作之后的几年,十年,二十年,正如王羲之所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未来自己必定每个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思维。因此了解到,长久的计划不是实现理想的途径,在你人生的成长中,你会经历各种变化,让你不断调整,修正甚至颠覆你的计划。宇宙都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过程,更何况短短的人生?
所以,不用迷茫,做好当下的事情,并在你当前的思维下去思考未来几年的路程,有了变化,就去接受。好多大学的朋友经常会问我我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做才能实现理想这些。这些没人能回答你,只有你自己。因为你的人生是随时变化的,越早的认识到这一点,你才会越早的摆脱无用的焦虑。 —————————————————
2. 社会远远比你想象的松散和随机 初中高中大学,我是按照一个正常的学生的路线走上来,想必大部分知友也是走的这条路。觉得有法律,有制度,有社会,有各行各业。但其实,我后来发现真正的社会并不是那么的完完全全按照规则来,社会的本质,其实是很松散,很随机的。更不要说环境快速变化的这个年代。我恨自己没有在刚上大学的时候发现这一点。发现了这一点,你会发现人生在你可控范围内的一些其他可能性。
所以无论你所在的行业多定型,你大学的专业多无聊,你的前景有多重复,你依然可以去发现这个松散社会中的缝隙。很多事情,一定要自己去争取。行动比思维重要。因为行动可以发现社会里的机会,而思维只能固化你对这个社会的认知。说白了,不要被自我认知的社会束缚了手脚。任何互联网行业都是这样野蛮成长起来的。(但不是让你野蛮。) —————————————————
3.偏激的褪去不是因为向社会妥协,而是人性自我反馈的要求 好多人会感觉上了大学进入社会后,对于某种事物的偏激会逐渐淡去,大部分鸡汤都把这当成是所谓的“棱角被磨平了”,“向社会妥协了”,但我后来明白,这是当今社会结构下的人性必然结果。
举例:很多人追星,很多人喜欢二次元,很多人疯狂迷恋某种东西。然而随着年龄增大,这种感觉会慢慢变得没有那么偏激,变的中庸了许多。但其实,这并不是人为了去适应社会而改变,反而是人性主动的自然而然的改变。所以顺其自然就好,去享受慢慢的改变,这样不偏激的喜欢,才是最深沉的喜欢。比如二次元寻求的自我认同,很多人在工作后,很难再全身心的中二起来,但其实,这才是人性要求的,能真正让你去喜欢一样东西的自我调整。
我自己也一样,以往,偏激的喜欢出世的智者,入世的强者。但后来,我慢慢发现,能够平衡入世和出世的人才最是厉害的人。比如在我的工作中,我以往一直认为能够做出纯粹艺术的人,或者能够利用游戏赚最多钱的人都很厉害。但随着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能够平衡艺术性和商业化的游戏才是好游戏,因为他能给我带来双重的感受。也更符合心理的舒适点。
不偏激,不沉迷,也不后悔。这是人性的自我需求。所以不必惊慌。顺其自然。也不要刻意调整,更不用怀疑人生踟蹰不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S.欢迎来公众号找我。惊云小屋(jingyunxiaowu),在我的屋子里有有多年的思维和想法。看我们能一起走多远。愿未来可期。打搅各位。
P.S.欢迎关注我的小小公众号“惊云小屋”, 关注后后台回复5,你可以得到我总结多年思维,对于职业工作选择,发展和焦虑的终极解决逻辑。
同事借我的球拍用,结果戳在台子上,握把给戳断了。
我说,不值钱的,没让他赔。其实,球拍花了近一千块。我当然有点心疼,不过觉得球拍已经用了几个月,而且这只是个“玩具”,给同事要赔偿,有点不妥。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几天以后,我却亲耳听到那同事给别人说,我的球拍是本来就坏了的,握把那里有“暗伤”;而且我的球拍不值钱,不然怎么会“一戳就断了”;而且据他观察,我还犹犹豫豫得想让他赔,实在是……
我火了,当时就把淘宝买拍子截图给他,要他七折赔我。他弄了一堆说辞,不想赔,我立即翻了脸,要揍他。他服了软,又解释不知道拍子这么贵,以为几十块什么什么的。
有的人,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
有的人,明明损害了你的利益,你要原谅他,你不给他翻脸,不揍他,他就认为他才是受害者。
答评论区的部分已经删掉。大家不要再做争论了。没意思。新拍子已经买了。谢谢各位。另外,我本人也有反思,比如是不是应该更从容淡定一些,或者是不是应该更“轴”一些,都需要慢慢考虑,沉淀。
我今年41岁了,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敢妄称“不惑”。职业生涯几经起落,最终走上了创业的道理。家有两个调皮的女儿。成家立业的立算是做到了。
这里的“立”,我的理解,并不是指事业或者家庭,而是一种承担责任的能力。
这种能力,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能获得,它需要你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去不断挑战自己,训练自己,最终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你问我:你经历过哪些思维上的转变?
一个让我获益良多的改变是:
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停止成长,是因为一时的成绩让我们骄傲和固执,使得我们不再去探索更多可能性。只有怀着空杯心态,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成长。
这里,我想讲讲自己的故事。
刚毕业那会儿,由于很想做市场营销,所以辞去了收入更高的记者的工作,去做了最底层的销售代表。
由于什么都不懂,所以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困难的。但同时,一切对我来说,又是新鲜的。
譬如,有一次批发客户“发难”,说半年前进的一批卫生巾的背胶粘不牢,要退货。按照规定,半年前的产品是不能做退货处理的。好说歹说,客户就是坚持要退。
那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去请教了一些经验更丰富的“老”销售,但他们也说这事也没有太多很好的办法,说要不就退了呗。
但作为初生牛犊的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一定有解决的办法。
可能是比较楞的缘故,最后我决定亲自试验这批卫生巾,身为大老爷们的我把一片卫生巾贴在自己的内裤上,之后一天走街串巷,下班后还打了一场篮球,并没有出现脱胶现象。第二天和颜悦色地跟批发商说,大姐这批卫生巾我亲测过,粘得很牢。批发商又好笑又好气,也就不再提退货的事了。
功不唐捐,半年后,我成了正式员工,之后,更是成功转岗,到了品牌部门。
但是,当我在公司呆了几年之后,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当初请教的那些“老员工”那样。
虽然业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思维模式得到了固化,做事更多的开始依赖过往的“经验”,而不去思考它的其他可能性。
我再也没有像当初那样,把卫生巾贴自己内裤上,跑一天试验它到底粘不粘的牢。
换言之,我封闭了自己成长的边界,停止了进一步的成长。
有一次,我接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项目,出于经验,我判断很多地方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当时就在反驳,一条条说明,哪些地方是不可能的,因为什么什么。
的确,在业务水平方面,我是当时全组最强的,所以当我听到一些不太合理的要求,我都是嗤之以鼻的,觉得领导很外行,很傻比,一定要反驳。
但那时候新进来的几个新人,却一直在努力思考,尝试着各种可能性。
后来,我就没管了,跟进了其他的项目,并觉得那几个新人都是在做无用功。几天之后,我惊讶的发现,那几个实习生做出了我以前从没想过的方案,而且所有问题都得到了巧妙的解决。
我十分震惊,并且羞愧。
我震惊于他们的成功,我羞愧于我的轻慢。看到他们,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我以前不也是那样的吗?怎么现在变成了这副模样。”
痛定思痛,我开始有意识的让自己不再去轻易说“不可能”,我收掉了自己的傲慢,而是积极探索一切可能性。
之后的几年,我的成长速度非常快,而且开始领悟到工作的真谛——
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对立面,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享受工作的人,也无法真正享受生活。
没有思想上的转变,我之后也不会几次离开较高的职位、选择在新的岗位、公司从零做起(这些经历可以写一篇新的回答了,敬请期待)。
在2015年离开宝洁前,我曾任年薪百万的市场总监职务,负责过几十亿年销售额的国民洗发水品牌的营销工作。之后我还是走上了创立自己的氨基酸洗发水品牌的道路。我们这个月刚完成了数千万的A轮融资,天猫双十一也做到了美发护发类目的第11名。妄论成功现在还太早,这在资本寒冬的当下也算是不容易了。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公司和一起奋斗的小伙伴们。我能看到像当初刚工作时的我那么拼的,但也能看到像工作了几年以后的我的那种年轻人,我能看到他眼神里对工作的痛苦和煎熬。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跟他讲我的故事,告诉他,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做为公司的创始人,我最希望看到小伙伴眼里闪着的光芒。41岁的我还充满着激情和梦想呢。20多岁的人不要跟我说你已经没有激情和学习的动力了。
Stay hungry and stay foolish!
最后,我想啰嗦几句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1,不要轻易说不: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不要轻易放弃,不要轻易说“不可能”,而是积极去思考它的可能性。这里面,蕴含着宝贵的成长机会。
2,不要轻易跳槽:工作里遇到问题,往往可能是你自己的问题,虽然跳槽之后,你因为新的环境,一开始会打开自己的边界,积极学习,但一旦熟悉了业务模式后,你又会变成那个故步自封的人,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来。所以不要轻易跳槽,而是去想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3,不要天天熬夜:熬夜并不意味着工作时间的增多,它只能让你的工作效率下降。而且年轻的时候觉得熬夜没什么,但要知道,你25岁要是继续熬夜,熬到30岁,很大可能你会变秃。
4,不要忽略家人:家人比任何事情都重要,25岁以后往往会因为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能与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但你至少需要多去和他们沟通,聊聊自己的生活,不要多年以后去悲叹“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悔自己年轻的时候什么都没做。
「要清楚自己的一分钟值多少钱,并努力去提升它」
——这是我在踏上工作岗位以后的最大体会。
别小看这短短的一句话,它的内涵十分丰富,以至于即使我想做一个很简略的回答,也要先列一个提纲才行:
——【提纲】——
1. 你的时间比你想象中的更值钱;
2. 别不舍得花钱:
- 2.1 「打的」不是有钱人才做的事情;
- 2.2 只有贵的衣服才值得你去挑选;
- 2.3 要住在公司附近;
3. 别不舍得花时间:
- 3.1 「学习」不是为了挣钱,而是提升挣钱的「斜率」;
- 3.2 花时间去「交流」:它会加速你的进步;
- 3.3 不要沉迷于「快钱」:它只是对你过去成绩的犒赏;
4. 别不舍得休息:
- 4.1 加班有时会阻碍你进步;
- 4.2 娱乐是有价值的;
- 4.3 「健康」是最大的本钱;
5. 结语
—— —— —— ——
——【正文】——
【1】你的时间比你想象中的更值钱
据我观察,大部分人都低估了自己时间的价值。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很普通的、刚毕业的本科生,找了一份朝九晚六的工作,一个月挣 8000。那你的 1 分钟值多少钱呢?
这是一个很容易的数学题。
朝九晚六,每天 9 小时,除去吃饭和午休,每天 8 小时,一个月大概有 21 个工作日。
于是你每分钟大概能挣 0.8 元。
1 分钟 0.8 元,听起来好像不是很多。那我换种说法,1 小时 48 元。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每浪费掉 1 个小时,就差不多丢了 50 块钱。
想想你睡过的懒觉、刷过的没营养的网站,或者是和陌生人经历的无谓争吵……
是不是有点心疼了呢?
【2】 别不舍得花钱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节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这固然不错,但很多人却把它理解成一味地节约,殊不知,当你在为自己省下一点点钱而沾沾自喜时,你却失去了挣更多钱的机会。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要去一个目的地,可以坐公交去,也可以叫网约车去,都挺方便,那你会如何选择呢?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在时间和金钱上做一个抉择了。
假如你坐公交花 2 元,但需要 30 分钟。你叫网约车要花 15 元,但只要 10 分钟。
从表面上看,叫网约车花的钱是公交车的 7.5 倍,好像特别不划算。但如果你考虑了时间的因素,似乎就不太一样了:你叫网约车省下了 20 分钟,按照每分钟 0.8 元计算,你竟然省下了 16 元! 虽然这 16 元并没有变成真正的钱,但你可以用这 20 分钟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使它的价值达到你工作时的平均效率,若如此,你叫网约车反而比坐公交划算 3 元!更何况,我们还没考虑舒适度的区别呢,如果考虑进去,差距只会更大。
是不是有些意外呢?
当然,这种情况不总是成立的。举个例子,你要从上海到北京,坐飞机和做高铁,哪个更好?
从时间上来说,好像是坐飞机要短一些,但问题在于,在飞机上,除了休息,我们很难腾出空间来工作,而高铁上的时间,我们倒是真的可以掏出电脑,或是打开书本,所以这 5 个小时,未必是完全浪费的。
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
很多人喜欢买衣服。为了一件衣服,花很长时间去挑选,折腾很长时间。但这常常是不值得的。
比如,你想花 50 元去买一件衣服,由于预算不够,符合价位的衣服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你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挑选,也许花了一个小时都不怎么满意。但你得知道,你的一小时值 50 元啊,为什么不索性直接去买一件 100 元的衣服呢?它很容易就能满足你的要求了。
我认为,只要你的工资不是特别低,便宜的衣服都应该尽快选定下来,只有贵的衣服才值得你去精挑细选。
再举一个例子,有些人为了等「双十一」降价,看上一件衣服一直不舍得买,在一个月内天天惦记。这往往也是不值得的,因为你惦记一件衣服的时间成本,长期来看也是很可观的哟!
很多人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路上了。
举个例子,有人为了让房租每月能便宜个 500 元,狠心租在了一个离公司很远的地方。每天上班要一个小时。
可是,1 天 2 小时在路上,就等于浪费了 96 元,一个月就是 2000 元左右。
每月为了省下 500 元的房租,浪费了 2000 元的时间成本,又是何必呢?
如果可以,上班不要超过半小时——除非公司在人烟稀少的远郊,或者你想通过跑步上班来锻炼身体。
【3】 别不舍得花时间
上一部分讲的是不要为了省钱而去浪费时间,这一部分将会讲:该花的时间,还是得花。
很多人在工作后就不怎么学习了。
理由不外乎:工作太忙、生活琐事太多、学习在短期内并不会对工作有直接帮助,不如多工作呢。
但实际上,这可大错特错了。
学习从来都是长期投资。你现在可能每分钟值 0.8 元,如果不学习,只依赖工作的话,也许一年只能涨 0.1 元/分钟,但你多学习,掌握了更多和工作相关的知识,也许一年能涨 0.2 元/分钟。
是的,短期内看,也许还不如加班费值钱,但长期看呢?
所以我认为,无论你有多忙,都应该抽出时间来学习,它会是你未来的保证。
无论工作有多忙,都应该花时间去和人交流,尤其是和业务方交流。
可以是工作相关的,也可以是闲聊。
工作相关的聊天对人提升是非常大的。因为对方很可能在自己的业务中做了很长时间,有了很多思考,可能几个月才想明白的问题,你花上一小时就能了解个大概。这简直是「火箭式的高效」。
闲聊也是有价值的。好处有三:
第一,它可以增进你和他之间的情感,这对你们未来的合作大有裨益;
第二,你从对方闲谈中透出的生活经历以及价值观,也可以帮助你揣测他的脾气,以便未来能给他想要的东西,以及判断他是否有能力给你自己想要的东西;
第三,对方告诉你的东西,未来也可以成为你和其他人交流时的谈资。所谓的「掮客」 ,就是这样得到大家信任的。
有时候,我们会得到一些意外之财:
比如,你写了一篇文章,被大杂志转载了,给了你很多钱。
如果你粉丝数上万,还会有人开高价,找你约稿。
算算单位时间的报酬,简直是爽呆了啊!有时甚至让你想辞职去做职业写手了。
但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有清醒的头脑。
要知道,他们之所以愿意给你这么多钱,是因为你过去取得的成绩;它不是你现在的真实价值,而是对你过去被低估价值的一次犒赏。而你未来是否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取决于你现在是否在努力进步。
你现在的工作,虽然挣得不多,但它会给你带来提升,提升之后,你的「快钱」机会会更多。
但如果你现在沉迷在「快钱」中,你的单位时间的价值不会有提升。
因此,对于在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快钱」机会,一定要慎之又慎才行。
【4】 别不舍得休息
时间是金钱,需要用在刀刃上,而其中的一个刀刃,便是「休息」。
总有些人喜欢拼了命地去挣钱。为此,他努力加班,努力找兼职,希望能用好时间,挣很多很多钱。
但这真的能让他挣很多钱吗?未必。
一方面,一个人如果拼命加班,他在加班时间的效率几乎一定会下降,边际效益是低的;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把所有闲暇时间都用来加班或者兼职,那他的信息来源就会相对单一;信息来源单一了,就容易缺乏多维度的深入思考,也就容易进步放缓,早早地触碰到上限。
对于单位时间的价值来说,当前值不那么重要,斜率才重要。
加班可以,要适度。
娱乐不是浪费时间,适度的娱乐,是让你从另一个维度进步。
去打一次网球,去玩一次密室,去 KTV 唱歌,去沙滩晒一次日光浴……
这些娱乐,只要适度,都不是浪费时间。
一方面,这些娱乐让你得到了休息,也获得了愉悦的心情,使你在未来的工作中更有动力;
另一方面,这些娱乐让你学到了一些工作中学不到的东西,也熟识了更多人,这会让你变成一个「会玩」的人,有趣的人。这是你的「谈资」,在未来也可以帮助你和其他人交流时更加如鱼得水。
无论有多忙,不要打破规律的作息,也不要忘记锻炼身体。
因为,只有健康了,所谓的「单位时间价值」、「火箭式的高效」、「提升斜率」才有意义。没有健康,一切都是零。
早睡早起,控制饮食,多锻炼。
做到这些以后,再去提升自己。
【5】 结语
我写这篇回答,花了两个多小时,我十分清楚,它对我的价值,比平时工作两个多小时更高。
那你呢?你花了多长时间看这篇回答?它又为你提供多少价值呢?
最后,感谢邀请。
********************************
2016.11.1 更新 Q & A
就评论区提到的一些常见的疑问,我统一回答一下~
Q1:刚毕业的本科生一个月挣得了 8000 吗?
A:实际上,这个月薪 8000 不是随便给出的,这是权衡了多方面因素后给出的结果。
我当然知道如果按照全国的平均值来说,刚毕业的本科生是挣不到那么多的,大概只有这个数的一半。但我之所以用月薪 8000 这个数值,是因为:
Q2:工作外的时间可能和工作时间一样值钱吗?
A:可能的。
实际上,就我自身而言,我在工作时间外的挣钱效率远高于工作,甚至可能是数倍的差距。我之所以依然在从事现在的工作,是因为从 长期 的角度看,我当前工作可以产生更高的价值,它对我个人的提升也不是「外快」能够比拟的。
而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只要有心,在工作外找到一个和工作时间一样值钱的事情也绝非难事。很多兼职或外快都可以满足。
Q3:为什么你认为你写这篇回答产生的价值比你平时工作同等时间更多?
A:有多方面的因素。简单概括,它的价值大致有:对自身经验的梳理(即使我不写回答,也有必要总结生活中的经验,写回答只是「顺便」的事情)、被转载后得到的转载费、回答本身带来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增益效果、新增有价值的社交链 等等。而这些价值的总和是相当可观的。
#
掐指一算,我工作也有8个年头了,看到这道题,不禁想起了这些年的往事和自己的改变。
年纪大的人爱说教,我还年轻,所以,只是分享。
1,
我家境并不算好,但爸妈从小就疼爱,从不让我干活,想吃什么想玩什么,也都一一满足。而他们唯一的期望,就是我的学业,与大部分中国父母一样。
也许是天生有些小聪明,我还算争气,从小到大成绩一直很好,但其实,我除了学习,其他的各方面都是空白。这一点,在刚工作的那段时间,给了我很大的打击。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公司有一个新的项目,上司想让我去负责。
这是个很难得的机会,用同事的话说,为了得到这个项目,他愿意被睡。这没什么,关键是上司是男的,而他,也是男的。
由此可见,这项目是有多诱人了。
但由于这是我完全没接触过的东西,所以心里不禁发怵,犹豫了半天,最终推脱掉了。
上司对我非常失望,然后这个项目就交给了其他的同事。
其实那个同事也对这个项目一无所知,但他边学边做,不停的请教别人,找人帮忙,后来这项目就真被他做成了,他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之后不断被重用,眼瞅着就是迎娶白富美,走上人间巅峰的节奏。
后来有一次吃饭,上司语重心长的跟我说:
“你想什么事都准备妥当了再去做,哪有这种好事,你还以为你在学校啊,准备一个学期再来考试,门都没有。
谁是一开始就什么都会的,都是边做边学的,根本就没有时间给你准备,机会是不等人的。你不懂可以去问别人,你可以找人帮你,你看那谁不就到处找人帮忙吗,你闷在那里纠结是不行的。”
原文记不太清楚了,意思大致如此。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
在这之后,我开始尝试着去硬着头皮接下一些自己不太熟的业务,边学边做,不懂的,就找人请教。
虽然一开始做的并不好,甚至有些项目还搞砸了,但这过程中,我的能力得到了肉眼看得见的提升,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成长。
这就是我的第一个思维转变:
永远不要等着准备好了再去做,机会是不等人的,边学边做才是最快的成长方法。
2,
在我工作第二个年头的时候,我开始对未来感到迷茫。
其实据我所知,大多数人在工作一两年的时候,都会开始迷茫。
我是一个很容易多想的人,只要一有时间,就在那里思考。我甚至觉得,中国未来在世界的哲学地位,妥了,因为有我。
从上句话你也许能感觉得出来,没错,我走火入魔了。
那是一个雾霾很重的上午,挤在地铁里胸口发堵,结果还是迟到了,为了赶时间,路上摔了一跤,到了公司还给小头头批了两句,还真他妈的天时地利人不和了。
借着一股子未冷的血气,不待明月,也等不及明天,一咬牙就递交了辞呈,然后闲赋在家,整天打座冥想,害老妈以为我入了邪教。
杨绛有一句话很有名,她说你的问题就是书读太少却想的太多。
这也是我的问题。
我读书确实不多,学生时期天天研究学业,没什么时间读课外书。另外,我阅历也不多,年龄也不够,但又非常迷茫,所以只能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一直在那里想啊想啊想。
想来想去,想不出去。
就好像一只井底的青蛙,一直在思考外面的世界一样。
坏处是很多的。
第一,非常耽误时间,加剧了我的拖延症。
第二,非常消耗精力,坐办公室一天,什么活没干,但到家就累瘫了。
第三,由于知识太少,见识太少,想的东西完全没有质量,没产出任何有用的东西来。
但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是四年之后了。
以前我以为只要在那想,就能想清楚。后来随着阅历增多,年龄渐长,慢慢的就发现,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其实不需要想,你看见了,就懂了。
现在,我已经很少去想那些没什么意义的东西了。确定好自己的目标,然后多做事,多看书。想不明白的,就不再去想,就算想,也不要停下来想,要边做边想,边读边想,这样才是高质量的思考。
这就是我的第二个思维转变:
你的问题就在于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永远不要在无意义的思考上耗费太多时间,多读书,多行动,只有在知识和阅历增长之后,你的思考才会更有价值。
3,
有一段时间,我很不平衡。
我的工作很辛苦,难度也高,但赚的钱却不如一些没我辛苦的同学。
有一天,我家里电线坏了,就打电话找来维修师傅。那次坏的很严重,电线抽不出来,要重新打洞铺线才行,反正两个维修师傅忙活了很久,最后加上新的电线之类的材料钱,以及两个人忙活了半天的工钱,也才一共200。
他们比我更辛苦,而且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技术含量,但赚的钱却比我少太多。
这时我忽然想明白,你赚钱的多少,与你的劳动强度,技能水平,有关系,但都不大。
关键在于你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你所在的平台,你的行业。
我有年薪百万的投行朋友,也有年薪40~50万的程序员朋友,也有年薪10万的传统行业朋友,他们都是高材生,精英,也都非常努力,但收入却天差地别。
这就是行业的区别!
选对行业非常重要。当然,工作的意义并非收入一个衡量维度,但收入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而且在一个新兴的,有朝气的,精英聚集的行业,从哪方面来说,都会是更好的选择。
另外,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非常重要。
如果你的工作分分钟可以被一个实习生替代,那老板为什么要给你那么高的薪水?
只有你变得不可替代了,你的议价能力才能提高。
不可替代性其实包括很多,一种是你业务水平的提升,一种是你是复合型人才,另外一种是积累人脉。
提高业务水平很容易理解,就是不断提升你的专业水准。
而复合型,则指的是,能够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技能进行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技能。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拥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对电影非常有研究,那你就可以去写影评,在知乎、豆瓣、微信公众号发表,很容易就成为所谓大V。
具体如何组合,哪些可以组合,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优势去思考,总之,不同技能的融合,可以让你变得独特,且不可替代。
另外,人脉也是一种稀缺资源。
比如,你与某个人认识,但并不算多深厚的交情,但要谈合作的话,和他完全不熟的人相比,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他更愿意相信你,且可能会给更优惠的条件。
很多时候,我们身处在一个行业内,会觉得很多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并不是那么宝贵。但要知道,行业外的人,想要找到合适的人办事,经常是求告无门的。
当你在一个行业足够久了,你的行业人脉将变得不可替代。尤其是一些管理岗位,大部分的工作都需要协作,需要你去调动资源,而只有掌握了人脉的人,才能做成这种事,这不是一个实习生可以替代的了的。
这里,我的建议是,三种都需要兼顾,不能只闷头发展一种。不要有太大的短板,否则在未来,你很容易因市场或政策的改动而变得被动。
这就是我的第三个思维转变:
你的赚钱能力与你的专业水平及劳动强度关系不大,更重要的是你所在的行业、平台和你的不可替代性。想要在职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想要赚更多的钱,只有去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这也是应对未来市场、政策变数的唯一方法。
***
开了个公众号,有关职场和成长的文章会首发在公号里,欢迎关注。
给懒一点的朋友设一个传送门,我的第二个回答:
这几年我在思想上发生的最大转变是明白了一个道理:低调行事并没有什么好处。
小时候我就经常从我的长辈和老师那听到这么一套说辞:
“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机会自然而然地就会找上门来的。”
“做人还是要低调,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
“你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你的表现大家都会看在眼里的。”
可是这两年,接二连三的事告诉我,以上这些逻辑是错的。
事实上,就算你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机会也不会自己上门。
你做人低调,很多人就是完全不知道你的存在。
你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你的表现未必会被大家看在眼里。
我现在仔细想想,我的长辈和老师们之所以会迷信他们那套逻辑,是因为他们经历过一个动荡的时代,在他们的世界观形成的时候,生活已经告诉了他们,引人注目是多么糟糕的一个主意。
可是时代不同了,现在这个时代的背景音乐已经变了,在互联网主宰一切的今天,建立人和人之间的链接,向公众展示自己的价值不仅是非常正当的,而且是极有必要的。
不少网友可能会觉得我在网上比较得瑟,其实这完全是因为我之前被压抑太久了,现在不自主地进行超量补偿。
自从我想通了这件事以后,整个人的生活立即有了明显的改善,就这个feel倍儿爽,爽爽爽爽!
美好的生活无法靠老一辈的经验等来。
美好的生活只能靠积极的态度争取来。
越早明白这个道理,就越早迎来转机。
这就是我这几年学到的教训。
意识到等价交换,想要获得别人尊重,先要尊重他人
意识到二八定律,正态分布,很多人的认知偏差,自我认知抬高
意识到我没必要做老好人,没必要讨好所有人
意识到我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也不会被所有人讨厌
意识到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意识到有的人就是喷子,你没必要尊重他们
意识到改变一个人极其困难,不然你先改变自己试试看
意识到交浅言深的坏处
意识到定价的重要性,如果自己不尊重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成果,也别指望别人会尊重
意识到选择的重要性
顺便,泡学什么的还是算了,夹带太多歪门邪道的东西
总觉得有些人就是想把你洗成炮帝思维
扩展阅读:
70年代我家住在企业的家属院里。
房子就一间,不但采光极差还没有厨房也没有厕所,墙壁与屋顶都是用报纸裱糊装饰,晚上还能听到老鼠在跑动。
洗澡去单位的澡堂,上厕所是去江边的公共厕所——
每次上厕所都要走好几分钟,晚上还要拿手电筒(附近没有路灯),这个厕所还发生过小孩晚上掉进粪坑的事故。
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间自己的私家厕所。
但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不要说是私家厕所,连台黑白电视机都是一种奢望。
那时黑白电视要400元一台,400元在70年代是什么概念?
我父母还算是企业的干部,每月工资也只有20—30元,据父母说,毛主席的工资才400元一个月。
我们整个家属大院只有一家人买了一台电视机,我们这群小孩最喜欢到这家去蹭电视看,当时甚至不敢幻想自己家里能有台电视。
到了80年代大部分城市家庭还是很穷。
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每月生活费只有10元——包括早中两顿伙食,当日来往学校的车辆交通费(每天2毛)。
那时食堂一份炒肉片是2毛,蔬菜是8分,我的生活费大致够每周吃两顿肉,也就是说一周六天我有4个中午只能吃素。
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那时我对肉的渴望,明明中午计划吃一顿蔬菜,把饭盒递进食堂打菜的窗口,嘴里喊出来的竟然还是“来一份肉片”。
这样生活费自然是有较大的缺口,于是就在家里偷粮票去卖钱(偷家里钱是不敢的,家里的钱父母每天都要数一遍)。
那时细粮票大致是三毛一斤,粗粮票是2毛一斤,并且经常波动——我对经济的启蒙理解就是从倒卖粮票开始的。
整个80年代,我们这代人基本对物质都没啥欲望,因为确实物质都很贫乏。
大家吃穿用度都差不多,服装都是最普通的布料,有件的确良都算是好的。
就这样大部分家庭都买不起衣服——比如我们家,都是靠母亲用缝纫机做全家的衣服。
90年代上大学之后,慢慢感觉条件好起来。
首先是彩电的迅速普及,然后是洗衣机、VCD进入千家万户,最震撼的是90年代中期我家安装了一门电话。
记得当时我兴奋得不得了,以前这玩意感觉都是电视里大干部家庭才会有的奢侈品,现在自己家里有一部,那种感觉简直就要飘起来。
从90年代回顾70、80年代,我都感觉自己家庭这十几年如同梦幻般变化。
其实我父母也只是普通的企业干部,只是飞速发展的时代推着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进入21世纪更是像开了挂一样,基本自己想要的东西几年之后都能实现。
想要一部大哥大,结果工作2年之后就拥有自己第一部手机;
想买房,工作6年之后买下第一套商品房;
想买车,工作8年之后买下第一台自己的私家车;
然后就是不断换房,不断换车,生活越来越安逸富足。
现在如果再回头看看这段历史简直就像做梦一样,在这过程中任何时候最大胆的想法也不敢想象未来生活会变成今天这样!
要知道在80年代我们家连吃肉都很困难!
大家知道以上经历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这个国家仅仅用四十年时间就实现了发达国家300年的成就,让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开了挂的人生。
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
二战之后也有少数国家与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比较典型的就是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
但它们才多少人口?加在一起还没有我们四川省多,而我们是十几亿这样的人口规模整体性的跨越式发展。
这是绝无仅有的大象起飞的奇迹。
横向纵向比较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奇迹!
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中国共产党。
可能有些人觉得今天的生活是理所当然,但是二战之后全球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只有区区几千万人口。
地球村除了发达国家还有60亿人生活水平依然很低下,只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率领下,让14亿国民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即使在2010年之前,即使公知恨国党最肆虐猖狂的时候,我们党的民众支持率也非常高。
但凡上点岁数经历过改革开放历程大多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定的基本盘——虽然那时他们大多数都不上网。
大多数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
你就把西方那套制度吹上天也绝对比不上自己的亲身感受——这个国家的这个党这几十年确确实实是一直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
在2010年之前我也曾经一度被公知那套理论所蛊惑,思想比较偏激,总是用社会上一些不好的阴暗面去整体否定我们的体制。
后面因为工作关系与企业家打交道比较多,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我与他们最大的差距还不是财富上的,而是思维方式上的差距——
我的思维模式总是轻率地否定一切,而这些成功人士的思维方式都是建设性的思维,从不轻率地否定。
有一次与一个企业家交流一个项目,我大概从5个层面提出对这个项目的否定意见。
而这位企业家并不否认我的意见,但也不轻易否定项目,而是不断提出新的思路既能规避项目的瑕疵又能推动项目的运行。
这次交流对我的震撼极大。
那天晚上我坐在某个城市河边的一个小酒吧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想了很多很多。
从个体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我的思绪如天马行空。
这次我与企业家的交流如果放大一点何尝不可以理解为一个普通民众与管理层的交流?
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总是会因为某些微观的问题而否定一切,而站在管理层的角度却是正视存在的问题并且用建设性的方法去解决它。
所以,我决定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是动辄偏激的以偏概全以点及面,而是尝试着用建设性思维去看到这个世界。
然后,我开始在网络上连载《假如你是总理》——就是试图站在总理这样宏观的层面来解析当时的热点时政事件。
这个《假如你是总理》我大概写了两季有二十多篇,通过这个写作过程我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一个偏激的“右派”变成一个坚定的左派。
因为站在宏观的层面我发现,一些看似简单的社会问题处理起来也是千头万绪繁杂无比。
而我们的管理层不但殚精竭虑化解着各种社会矛盾,还能同时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真是太不容易了!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我渐渐越来越反感那种冷嘲热讽的公知腔,特别反感那种动辄把屎盆子往体制上扣的言论。
有一次在饭局中一个朋友喋喋不休地对执政党大放厥词,在他眼里执政党与民众就是“割韭菜”的关系,为了割韭菜执政党策划了各种阴谋。
最后我实在忍不住,就与他杠起来——
“你说执政党对老百姓一茬一茬割韭菜,那我来给你讲几组数据:
1999年中国人均居住面积是8平米,现在是36平米,自有房率全球第一;
1999年中国私家车保有量只有1000万台,现在是2.1亿台;
1999年中国空调销售量是1000万台,现在是1亿台,空调渗透率60%已经达到美国标准。”
“那我来问你,不是说执政党就是对老百姓割韭菜吗?怎么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怎么解释?”
他瞠目结舌。
然后我继续毫不客气说道,30年前你也不过是个农村的孩子,现在你有车有房,每年出去旅游度假都是住5星级酒店——
能有今天的生活你觉得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还是因为时代大环境的原因?
他想了想,试图开口却被我打断了——
“最重要的原因一定是时代大环境!没有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大环境,个人再努力也是一个屁!”
当然,我能下这个结论也是有依据的,过去几十年发展中国家如果撇开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就是印度。
但是印度也没有能实现带领印度老百姓实现阶层性的跨越。
2016年莫迪搞税改,消费品税率最高的奢侈品税率是28%。
那么大家知道印度官方定义的“奢侈消费品”是什么吗?是汽水、电吹风、巧克力、洗衣机。
也就是说,如果你生在印度,通过个人努力能过上印度官方定义的“奢侈生活”——
其结果也不过就是能喝汽水,吃巧克力,用电吹风与洗衣机而已!
与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差了一大截。
也只有在中国,过去几十年才能不断创造出整整一代人跨越式发展的励志故事。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被时代的浪潮席卷着前进。
平时大家忙忙碌碌不觉得,过了10—20年回头再看看绝对会惊叹自己生活与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感受我相信60后、70后甚至80后都感触颇深。
所以,最后我毫不客气对朋友说到,“如果没有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大环境,你大概率还留在农村啃泥巴,你能有今天的成就一定要记住一句话——”
这是一句很俗套的老话,但是当时我觉得无比的贴切,这句话就是,
翻身不忘共产党,吃水不忘挖井人!
本次新冠疫情就是一张魔鬼的考卷,将过去公知吹嘘的无比“优秀”的西方那套制度的幻像戳得稀烂。
幻象一:美国是有言论自由的国家。
真相:任何媒体稍微站在公正立场上报道中国立刻被抨击为“亲中”。
连美国之音这样长期反华的媒体竟然因为有“亲中倾向”导致高层被撤职,推特上只要客观为中国说几句公道话就会被删号。
幻象二:美国的官员对选民负责。
真相:美国目前累计确诊3520万,死亡62万,如此灾难性结果没有任何官员为此承担责任而被撤职查办;
幻象三:美国民众综合素质很高。
真相:直到现在很多美国人还不愿佩戴口罩,甚至有人认为口罩里藏着5G天线,美国防疫首席专家福奇甚至收到死亡威胁——
这些全都是超级反智的行为。
幻象四:美国官员权力有制衡,官员不敢为所欲为。
真相:川普上台一言不合就动辄退群撕毁各种协议,这些行为可有任何制约?
防疫期间,川普将联邦政府弄来的防疫物资交给女婿库什那贩卖,库什那让各个州政府竞拍防疫物资,价高者得,这种公然发国难财的行为可有谁来制约?
幻想五:美国政府以人为本。
真相:美国疫情爆发之后(包括欧洲各国也是如此),政府首先考虑不是防疫救人,而是不要影响经济。
不管疫情有多严重,不管死多少人,都无法动摇美国政府重启经济的决心。
以前公知污蔑中国靠“低人权优势”来推动经济增长,现在来看,真正具有“低人权优势”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
以上林林总总与中国相比方方面面都差了八条街,所以老天爷也很公平,中国不仅是全球防疫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也是今年全球各国经济体唯一将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我甚至认为,如果哈佛大学现在再对中国民众做一次调查,有很大可能执政党与各级政府的民众支持度会创下新高。
这才是中国最核心的竞争力。
执政党与老百姓紧密团结在一起从而形成极强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不但能创造经济建设的奇迹,更能创造防疫战争的奇迹。
这就是我一直坚定的看多做多中国,并且坚定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的根本原因。
这里是@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如何准备数据分析的面试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在数据分析的面试中面试官主要会考察哪些技能?知道面试要考察的技能,然后针对这个去准备就对了。
我自己前段时间面试了几位数据分析师,也跟我们的老大交流过面试的经验,大体上在面试的时候我们主要会考察以下几个点 :
基础能力:
1. 统计学知识怎么样,一般来说问1~2个比较简单的数学题。统计学知识对于数据分析师来说特别重要,无论是在我们做AB测试的样本计算、显著性检验,还是在实验后期的结果分析,都需要有一定的统计学基础。
2. SQL能力怎么样,一般是当场出2-3道基础SQL题目。数据分析有80%的时间在取数这个说法你当了数据分析师就会知道。写正确的SQL、取正确的数是一个数据分析最最基本的底线,所以SQL能力相当基础。
基础能力基本上是容不得错误的,当然,如果你的分析能力非常了得,然后SQL能力差一些也还好,会酌情考虑。
分析能力:
1. 解释What和Why的能力,核心指标波动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产生波动。这里其实涉及的是对数据分析基础的业务能力以及逻辑能力的考察。数据的波动带来的可能就是机会,而只有深入的去了解、分析清楚波动的原因才能举一反三带来更大的价值。
2. 分析How的思路,提升核心指标的思路和框架,探索性问题的拆解。探索性分析能给整个业务部门搞清楚业务的重点方向,围绕着这个大方向去思考产品的研发。
我把我学习数据分析的经验总结成了一本电子书,这本电子书帮助了不少人成功转行了数据分析,你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点下方链接获取到这本电子书。
上面说了面试的时候,比较注意上面两个大的点,四个小的点,那么如何在面试前准备这些呢?按照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我提几个建议:
SQL和统计学属于必知必会的,这个网上课程很多,也有很多专业的书籍,我建议是系统性的学习一遍。分析能力对于很多还没工作的人来说,也只能通过看书来弥补,多看看别人怎么分析的。这里也推荐几本书,作为基础都要看一遍:深入浅出数据分析、谁说菜鸟不会数据分析、增长黑客、精益数据分析。
最后再提一点:其实在面试的时候给面试者提问数据分析的问题,面试官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只不过是看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小问题上是否有分析、拆解的思维;大的问题上是否有由大到小、化繁为简的框架性思维。
附加:对公司当前的业务是否了解,了解的是一个加分项,但不作主要考量。 毕竟了解相关行业的熟悉业务的成本更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