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一桩,把交易量占比不到6%的英镑超了再说吧。
可以自由兑换外币了?
说明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场合的应用范围在变大,仅此而已。
由于中国的国际贸易有较大顺差,为避免输入性通胀,中国在购买海外物品时倾向于用美元而不是本币,所以人民币的海外流通,在主观上,国家就没想推那么快。这意味着人民币的主要是国内贸易货币,全球各国央行也就不会把人民币摆在储备货币的位置上。
但是随着中国的美元储备减少,在更多的国际场合上,出现了使用人民币的需求,在需求推动下,人民币交易逐步增多,同时人民币第一次进入特别提款权,份额占比达到10.92%成为第三大货币,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当然时至今日,人民币的国际储备量仍只有美元的三十分之一。影响人民币国际使用场景的是全球经济网络,美元仍是全球范围内网络化的结点工具,人民币在短期内仍无法成为主流货币。不知道是不是推送机制问题,最近知乎里的智障回答很多,我就再强调一点,人民币国际化不会因为中国的制造业和出口强劲而改变,反而,出口强劲会带来美元,又使中国倾向于使用美元对外采购,外部网络仍由美元构成。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是武力也不是科技垄断力,是网络节点的便利性以及以石油背书的保值性。而国内的人民币以城镇国有土地为背书,且中国的输出与输入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不平衡,这大大限制了人民币的信用。举例来说,中国向欧洲出口货物,但采购却没有那么多,是大顺差,反过来中国又从中东进口石油,是大逆差,中东与欧洲之间进行交易时,就不会倾向于用人民币来交易,欧盟更倾向于使用欧元,而中东由于对全球都是大顺差,为了防止输入性通胀,又倾向于使用美元(因为可以通过购买美元国债降低国内流动性,资源型国家荷兰病首选疗法)。
目前人民币在国际中的支付比例提高,主要还是制造业升级和国内贸易体系升级的影响,在中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大幅降低关税后,进口货物的多样性将更加丰富,更加平衡的内外贸易依存也会增加人民币的支付意愿。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就是人民币的信用问题,人民币经历了美元附属资产、一篮子货币调整资产、土地资产三个阶段的演化,目前人民币可以走出不同于美元的汇率通道,但是以国内土地为背书始终是缺乏流动性的,必须挂靠新的国际可交易资产,且在国际贸易中,人民币的购买力将与世界元逐步平衡。
马上2022年,特别提款权将迎来新的一次分配,估计人民币会获得2个点的提升,到13%左右,这是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基础。同时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共同建立全球碳交易规则的远景,不管目前小粉红多么厌恶美元,都必须清晰的看到,中美两国的目的是共同将美元和人民币做为碳交易货币,并且将欧元排除在外。所以在下下次特别提款权分配权重,人民币就可以有17%左右的比例,在2030年真正成为国际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