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吼,资瓷。
21年全国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是35128元,每个月将将3000元。
看着很少吧?08年这个数字是15781元,每个月1300元多点。
十三年间翻了一倍多,很可以了,这是值得庆贺的增长。
这数字个人感觉没啥水分。08年时珠三角工厂的普遍底薪是1000元,加班加满了一般也就是1500到1800元。2000至2500元档位的,已经是技术工人和外资工厂的水平。
我当年的梦想就是月薪6000元,30岁前能过万在我眼里属于高级白领。
而且这个收入增长的物价稀释害行。
现在猪肉价格很多地方还是个位数,8元一斤。这几个月所谓的“暴涨”,无非就是冲到了10元一斤。
08年猪肉价格最高在12元一斤,最低也是9元一斤。
十年前的“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高位价格都超过今天。但只要是国家有投放物资、平抑价格能力的市场,最终都能实现温和上涨。
不用打引号,十年下来也就是涨个10%到20%。和全球大多数国家比,真的很温和了。
08年刚开完奥运会,我就有胖友移民去了巴西。
19年巴西人均GDP也就8900美刀,我国已经是1.1万美刀了;疫情后巴西的人均GDP更是被砸到了6800美刀。
但在0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3800美刀,而巴西已经是8800美刀了。在很多出过国的人眼里,里约热内卢还真就比北上广高一头。
如今我让你润去巴西你愿意么?
08年时中国人哪都敢润。移民南非的,好歹有个约翰内斯堡还能理解;移民肯尼亚的你见过吗?
我见过,蹲在内罗毕开个小超商,卖拖鞋。
人均GDP突破1.2万美刀是个实打实的成绩,群众现在润的目的地只有西欧北欧美加澳新日,这就是力证。
但为啥还是有很多人不爽呢?
因为问题也是很真实的。
一,不平衡的分化。
前期的增长是有普适性的:产业水平差、空白市场多、整体基数低。只要工厂建起来,甭管是做衣服的还是做箱包的,整个镇子都能起来。
形象地说,像香槟塔:
不平衡依然存在,但这是大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整个东部处于上升,中西部劳动力向东部迁移,沿海全线都是高增长。
青岛大连的辉煌期。
但自全面进入货币过剩后(大概10年后),分化开始:
先是实体收益增长停滞,互联网崛起,金融业崛起;
实体产业的就业量是很强悍的,实体一停滞,北方的外向出口型产业集群衰退,产能向南方转移;
南方制造业产能总量增加,但同步产生内部分化,超速城市化将巨量资金集中在少数区域,典型的就是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差距;
国家不断提出平抑调控,拉东北中部西部。但国家调控只能以点带面,超大型中心城市不可逆(成都武汉西安等);
同时在中心城市内部,高度货币集中导致产业继续细化,行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集体转CS)。
最终的结果就是:北方人觉得南方人有钱,南方人觉得广东人有钱,广东人觉得深圳人有钱,一个在龙岗蹲产线的打工仔觉得老子有个屁钱。
不平衡的分化加剧,集体普惠的增长在衰退,自然会导致很多人对增长总量产生怀疑:我呢?
二,固化。
这其实是伴随分化同步进行的。
我爸当年抱着一本小学英语课本跑去赞比亚,就是因为确实有很多买卖能赚钱,你愿意吃苦就行。
蹲在工厂里组货,甚至要自己和力工们搬一两千斤,然后坐十几小时的经济舱飞到拉各斯,住在港口旁的仓库里把货清出来,再自己开车把货出给当地的零售商买家。
你的腰没有断,货没有被抢,钱没有收到假钞,人没有被民兵毙了,这个集装箱里至少30%的净利润就是你的。
有胆子有命就行。
到我大学的时候,民企国企外企感觉区别都不大,外企还高大上点,华为中兴直接整个班级带走。
比较求稳的同学可以去试试大学生村官,基本没门槛;有想法的可以去考公,虽然竞争已经挺激烈,但08年报考人数才25万人,远没有今天动辄三百万人夸张。
08年的大学文凭更像一种身份,你是个大学生,仅此而已。在非专门技术岗位上,你文凭上的专业并不会限制你的职业选择。
分化和固化是同步的。分化越具体,固化越强烈,跨高校圈子、跨专业、跨行业、跨城市的代价越来越大。
现在已经到了“读什么高中基本就能看出你读什么大学”,不同层次的大学的毕业收益差距又越来越明显,赛道之间的壁垒在增高。
没人真心喜欢可能性越来越小的生活。
三,核心开支成本走高。
房子、教育、养老。
如果说分化和固化是经济平台期的必然,那核心开支就成了不满的集中爆发点。
眼下的金句:不婚不生快乐一生。如果你还有套无贷款的房,那就是快乐老家。
这就是最近十几年公共资源市场化的恶果,大量如医疗教育的服务被高度货币化,拉动单价上涨,最后拿走了大部分工资剩余。
典型的就是房子。强行把地区公共资源绑定到钢筋混凝土里,进城税,你不得不买。
把这些消费都计入内需,那我国内需不是不振,是炸了。我国城镇居民负债里购房借贷占七成。
如果固化分化是建立在一定的宜居条件上,那其实情绪不会太差。日本小青年买个团地房,一辈子也是一眼望到头;但711打工三个月能去菲律宾玩几天,心情也还好。
咱们没有啊。外卖平台加收15%到20%,房租一般占工资20%至30%,还有难以计算的教育费用(买房和养老我就不算了)。
尽管国家可以在基础必需品上做抑价,可剩余空间早被拿走了,你还是没有什么剩余。
没有剩余你能消费啥?能对增长有啥好感?
所以现在就是尴尬。
成绩是有的,问题是真的,怎么说都是挨骂。
只能说:发展确实是硬道理,增长不要停。增长过程中还有改革的回旋余地,停滞只会造成隐疾发作。
释放吧,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
2021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人民币35128元,月均2927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人民币80976元,合1.2万美刀;
所以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两个概念,在中国两者比例接近0.43。
希望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早日将衡量居民收入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降到0.3以下,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另引用: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认为,2021全年8.1%的增长速度基本符合预期,但经济逐季快速走低,特别是四季度4%的中低速增长属于近年来十分罕见的较差表现,其蕴含的经济下行压力之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内需不足是当前稳增长的最大“拦路虎”。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拉低经济增速的主要是内需,即投资和消费。投资是受到基建和房地产的拖累,消费主要是受到国内疫情散发的影响,线下消费没办法真正恢复。再加上汽车消费受芯片短缺等的冲击,住房相关消费也比较弱等等,这种趋势2022年上半年预计还会持续。”
谢邀
世界上对于“高收入经济体”的标准有许多,而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标准更为人所接受。按照IMF标准我们还差距甚远,而在世界银行标准下我们已经在门槛前了。
IMF的标准更高一些,它采用的是接近等价于1960年美国人均收入水准来计算高收入经济体的下限,2021年的水准是人均名义GDP高于2万美元。
根据这个标准,世界上只有47个经济体是“高收入经济体”,欧洲34、亚洲7、美洲4、大洋洲2。
我们距离这个标准还有很大差距。这还是60年前美国人的生活水准。
差距巨大啊同志们。
如果简单线性计算世界通胀、而我国的增长率之后按照5%年化来计算,那么大致在2035-2040年,我们可以进入这个名单。
假设真的那么乐观,也就大致意味着我们不仅是总量、人均也是全世界前20%最富有的经济体了。
而世界银行的标准相对来说更宽松一些。最早,是根据1987年的6000美元来计算,然后每一年考虑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及后来欧元区的平均通货膨胀数据,加上相关数值,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我们加入WTO的那一年,这个数字至9265美元;而2020年,这个数字是12696美元。
我们今年由于汇率提升,已经接近这个数字了;如果汇率保持不变甚至更高,那么乐观情况下我们明后年就超过了。
在这个标准下,数量多了将近一倍,80个经济体符合这个标准。
而且由于每年标准都有变化,所以经常有国家会进进出出。
比如,阿根廷在2013、2015和2017年属于高收入经济体,而在其他年份则不是;
俄罗斯在2012-2014年油价高的年份属于,其他年份则不属于。
这个属于一个脚步迈进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了,在全世界196个主要国家和地区里排名前40%。
知乎分配壬的算法一般是这样的:10个人分10斤米,我只分到3斤,说明分配有问题。
10/10=1,确实有问题,给他分配的太多了。
每年1.2万美元,也就是每月1000美元,折合6361人民币,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完全平均分配,而且把所有公共服务的成本全都让美利坚承担(包括辽宁号都是美利坚出钱养),那所有人的税前收入就是6361人民币。
但是这么算的话还有个因素没算进去:人均收入大约是GDP的一半。
也就是说在现实中,合理分配之后,高收入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应该是3180人民币。
这时候有人会提出,中国的劳动人口比总人口少,大约只占7成,也就是这个数字还要除以0.7,也就是4543人民币。
这就是你球世界银行的“真空中球形高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税前月薪4500。
所以有些人家这些年越过越不好,那正是中国收入分配情况改善的外在表现。
其实按平均汇率算是12550美元。但这根本不重要。
甚至”中位数收入“也不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重要的指标是看大多数人实际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
如果坐地铁一次20,盒饭一盒100,理个头200,看个感冒几万,大学学费一年50万,那年挣20万肯定也不够花。
你说它有用吧,毕竟国内是看人民币计价。说它没用吧,中国又是深度融入全球市场。
2021年人民币美元汇率升值了6个点,只要今年美元没有加息继续放水,美元还要继续贬值,汇率很可能到6。按照最低增速明年中国GDP也有120万亿,就是20万亿美元,到时美国发展顺利的话能有24万亿,还是占比8成。
2021年中国进出口总值是6.05万亿美元,占GDP的1/3以上,外循环不可谓不重要。汇率就是一个国家货币的价格,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地位。靠数字上的变化看起来对国内经济没意义,实际对于中国全球经济布局和内部产业结构调整非要重要。
北京是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发展北京就能发展而且更快。美国是世界的中央银行,世界发展美国就能发展而且更快。
现在中美就是比谁犯的错误多,按照正常发展速度中国极难追上美国。中美跨越式接近一个是次贷危机,一个是现在,两次都是直接体现在汇率上。2015年犯了一次错直接拉大了距离,之后贸易战更是不得不以空间换时间压低汇率。
接下来汇率要持续稳步提升到6以内,真正的考验是美联储加息,看看能不能顶住收割。
2021年的经济数据出来以后,多数人感觉很背离。
看总体数字,其实高速增长的一年,但是个人感觉到收入消费大增的不太多。
这个主要是行业差距导致的。
2021年说经济增长不到10%,但是外贸狂涨20%多,按照三驾马车的理论,意味着消费和投资增长低于10%,才会把外贸那么高的增长给拉下来。
对普通人来说,外贸出口相关行业,2021年恐怕赚的钱是历史上比较多的一年,不止是比2020年强的问题。
这些人不会怎么出声,闷声发大财。
但是,对其他行业来说,这个经济增长数字就没有切身感受了。
2021年,继续打压房地产,不向房地产投货币。
不仅是中介没饭吃,一大批产业都受影响,水泥钢铁,可以修地铁修水坝修铁路修奇迹消化。
但是,装修家电这类东西没法补。
服务业,今年打击教培对家长是好事,但是也消灭了一些服务业的GDP。
另外,今年财政紧,一些体制内人员收入下降也有一定影响,这些收入稳定的人敢于消费,而且不用借贷消费。他们紧一些,社会消费影响很大。
疫情对线下消费影响很大。
在外用餐娱乐旅游消费的次数稍微减少一些,到了统计数据上就会很大。
另外,疫情可能对大众消费意识有所影响,以前借钱买买买的,到了疫情封锁一个月,就体会到没储蓄的麻烦了。
疫情拉动外贸和产能不知道能持续多久,这个要看病毒变异情况,目前看奥秘杀伤力不太足,不足以消灭印度和越南的产能,让订单像德尔塔时期一样涌向大陆,要看下一波有什么新病毒。
2022年谨慎乐观。
另外,各个地方的财政收支都有些问题,外贸好的地方今年不错,其他地方因为不卖地很困难。
对中国来说,只要老百姓日子好过,有些波折也不会出大问题。
成绩是巨大的,收入差距是真实的。
大家也感受到了,中国越来越强大了。在世界人民心中也越来越富有了。但是在解决收入差距上,还需要走很远的路。
就比如说朋友圈,有10位朋友,大部分是工薪阶层,月收入3000元-10000元都有,人均收入还可以,但是县里首富一进来,那就不一样,人均收入不止6位数啦。你叫这10位朋友富豪,他们愿意么?
韩文秀主任表示,2021年我国 GDP有望达到110万亿元,人均GDP约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标准。所以朋友圈内有些人是不赞同,这样的表示。
收入差距怎么来的:个人收入量的多少,与自己的劳动贡献大小相关,自己占有的生产要素多少相关。比如,地皮、厂房、设备、新技术、知识产权、人力团队、数据、现金流、物流、新产品、新工艺、客户、创新、软实力、占有这些生产要素数量多少、占有这些生产要素质量高低等。这就是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对个人收入差距影响巨大。
缩小收入差距未来方向:
1.养家糊口首先干好工作,才能进一步缩小差距,这是前提中重要条件。
2.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
3.一技在身,胜家财百万,终身职业技能学习,不断提高劳动者,增加收入的能力。
4.村村富了,中国也就富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更有钱。
5.建立公平的生产要素买卖渠道。
6.建立公平的,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依据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7.提高知识、技术创新,参与受益分配。
8.加大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收益分配力度。
9.加大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力度。
10.加大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分红力度。
11.推广员工持股。
12.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
13.加大城乡居民,依靠合法动产和不动产,获得收益的渠道。
14.发挥税务作用,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
15.加快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6.加大对相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17.加大对低收入、需要救助家庭经济核对能力。
18.提高受困家庭救助精准性和有效性。
19.发挥慈善财产,在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扶贫、济困、优抚等方面的作用。
20.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21.遏制各类灰色收入。
22.取缔非法收入。
23.消除权力和腐败带来的分配不公。
所以未来很长远的方向看,要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旦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中国的实力将会远远超过任何国家。毕竟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拥有无穷无尽的内需,而且拥有极高的收入,不仅能够在,任何世界市场大战中,永远抢占先机,而且即使在危机来临之时,也可以自身独立于危机之外,自给自足。所以中国的收入差异值得注意,未来很有希望。
我们从两个角度看这个数据:
1)汇率角度计算GDP有杠杆撬动作用
我长期维持出口导向的经济外循环政策,原因在此前文章也分析过,产能过剩是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而打破需求限制的经济增长的关键就是外循环,即打通国际需求市场,可以把内部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压得很低。但如何维持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抢占市场,两个关键,一个是内部的人口红利挖掘,中等收入也是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步,当然这里面也存在问题,不在本回答展开,另一个则是宏观政策扶持,其中就有强制压低本币汇率来补贴出口利润和国际竞争力。
国际贸易的核心是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我给你商品你得给我相应的东西(也可能是信用),全球的主要经济体我们几乎都是其重要的贸易对象,最大的原因是我们符合上述中廉价商品的稳定供应,压低汇率是利益的再分配,比如贸易战时期,为了应对加税对于我国出口企业利润的挤压,在2019年本币贬值破7,贬值利好出口,加税部分通过干预本币汇率的内部利益分配来弥补。疫情以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大趋势是升值,主要原因可能是全球产能供应减弱,而我们迅速从疫情中挣脱恢复生产,为全球供应产能,但并不需要再用更高的补贴来维持中低端产能的利润,更多的来源于内部竞争。
疫情以来迅速本币迅速升值,从当时破7到现在已经在6.35左右,升值幅度9%左右,这里面有个杠杆,通过汇率的流量变化撬动总GDP,假设GDP不变,而本币升值9%同样可以带来美元标下的国内GDP增加,同样的道理,一些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较少,经济鲁棒性较弱,会出现短期内本币贬值大几十个百分点的情况,这时即便内部GDP变化不大,用美元标时也会表现出GDP的高速下滑。
2. 人民币被低估,实际产出应该高于美元核算的GDP
只要还维持出口导向,那么大概率还会通过宏观手段干预本币升值,基本支撑是国际需求的产能我们是最大的供应方,那么人民币就会被低估,用美元核算的GDP与实际社会产出就有出入,而且大概率是被低估。
工业化就是这样,只有发展了,产出增加了才有更高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很多东西,比如原来经济体只产出了0.0001份/人的商品,即使摇号,绝大多数人也享受不到,而随着工业化推动的经济产出大幅度增加,可以做到这项商品2份/人时,虽然可能存在很多人还是享受不到这样的商品,但供需关系决定了价格会更加亲民,平均生活质量就会提升,这就是所谓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3. 发展可以解决平均问题,无法解决财富结构问题
喜人的数据背后,还有一个贯彻始终的线,就是内部对工业产出的消费能力增长不及产出增长的速度,03年内需不足限制经济增长被经济全球化的需求所打破,08年的内需不足被凯恩斯模型下的扩大信贷的大放水所掩盖,结合出口导向将海量的产能出清,避免了内需不足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而内部居民的财富换成了钢筋水泥混凝土,占比高达70%以上,能用在消耗工业产能上的钱并没有随着发展增加更多,甚至比例还不如以前。
一方面是工业产出越来越大,对于工作强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居民可用于消费的比例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以债务和利息的形式被耗散掉,无法形成消费-企业利润-就业薪资-消费的良性循环。核心问题就是资本收益在扩张性货币政策周期远远大于劳动收益,而既得利益者对资本的积累越多,反过来有能维护自己的分蛋糕的比例,发展红利流向消费主力的比例更少。也就是说,发展可以解决平均问题,无法解决财富结构问题,而财富结构影响经济的良性循环。
21年的GDP增速为8%(有计算同比时的一些影响),而今年的预期目标在5.5%左右,疫情窗口期外部环境相对较好,欧美不会敢在内部通胀逐渐失控,急缺廉价产能中和通胀的时候撕破脸,最大打打舆论牌。而预期明年内部的消费不足将会比21年第四季度更加严峻,即便外部环境在窗口期稳定,5.5%的预期也是不小的挑战,归根结底是还是财富结构问题,导致经济无法形成内部循环,应对产能过剩只能通过宏观政策补贴让利国外需求。
总结起来,发展和稳增长是没问题的,但发展也分长期发展和短期发展,刺激信贷可以短期增加经济增长,让数据变得好看,就好比一个人撸各种贷款短时间挥霍,但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加剧分配不均,中下层根本吃不到信贷扩张的红利,传递下来更多的是债务和通胀,让经济的内部良性循环和长期发展更加捉襟见肘,所以在此预测今年的货币政策还是会偏于中性保守,MLF这种中期货币工具也就是走钢丝时的配重,既不能加息刺破泡沫,又不能继续放水吹大泡沫,高负债下钢丝两边都是硬着陆,只能用越来越大体量的中期借贷便利来保证短期不出问题,lpr一年期和五年由于经济下行会下降,但大概率控制在5或者10bp,货币供应增速稳定在8%左右。
最后,发展的目的是让居民有能力消耗更多的商品和劳务以提高生活质量,逐渐追赶发达国家人均消耗的水平,钢筋水泥混凝土终究是不可贸易和慢消耗品,债务支撑的价格虚高也就维持一下货币幻觉的心理,内部消费跟不上产出速度,如此规模的廉价工业产能还要通过政策让利补贴外部需求,总是一件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