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主们肯定没有在印度长期生活过,久了就会发现印度和中国在某些方面,根本找不到角度进行类比。
我亲哥是某国企的印度派驻人员,当然也只是基层管理人员,在印度已经工作4年了。现在仍在印度。我作为家属也曾在印度呆过七个月,因为顺便为派驻团队做些轻松的后勤(帮中国厨子打杂),还得了笔工资。
我哥工作的地方,在海得拉巴,它是印度的第六大城市。孟买在它西边,班加罗尔在它南边。这两个城市我都去玩过。当然,最熟悉的还是海得拉巴,没事经常乱逛。印度虽然表面看上去脏乱差,但谋杀这样的恶性犯罪的发生率,并不比国内高;加上我长得比较像水浒传里的李逵,所以我哥对我相当放心。
怎么形容印度的城市呢?感觉和国内完全是两个概念。是的,差别很大。
像海得拉巴这样的印度大城市,是一种这样的感觉:
感觉就是一个超级无敌的巨无霸城中村。或者,你可以想象一下,把五百个城中村紧紧的拼凑在一起的感觉。反正我走在海得拉巴的一些街道上,就想起以前在西安上学时,去过的那些城中村:乱七八糟胡搭乱盖的楼房,一团乱麻的电线、吵闹拥挤的人、胡乱跑的车、各种动物... (我很多年没回西安了,据说今天西安的城中村也不多了)
当然也不是整个城市都如此,但这样的区域至少占了海得拉巴的八成以上的面积。中国一些城市也有城中村,比如西安,但城中村只占城市面积的很一小部分,不是主体。(可能只占市区面积的十分之一,或者更少)
大家可以花费脑筋想象一下,假设,当乱糟糟的城中村,占到了西安市区面积的十分之八,成了城市主体,连绵不尽,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其实,那样就接近海得拉巴的直观感受了。孟买我也呆过几天,除了部分区域,感觉也和海得拉巴一样。就像在国内,估计外国人看西安和北京,也感觉很类似。
像中国这样满大街的高层的商品楼房,中国人见怪不怪,感觉城市就应该是如此。但在印度,恰恰不如此,这样的楼房,是少数派。在海得拉巴,也有些区域,竖立着一些高层的楼房,但感觉就像仙鹤立在鸡鸭群。而且这种房子和海德拉巴九成以上的市民没有关系。一般人即使做梦,可能也从来没想过要住这样的地方。
这样的类似中国商品房的高层楼房,在印度属于少数派,大都属于高档社区,不面向普通民众。一般都有很高的围墙,围墙上有电网,摄像头,物业极好,里面有各种服务人员,只要你打个电话,就有服务人员上来,随叫随到。有些可能是出售给私人的;但也有整个小区都属于某个巨富并用来出租的,但租金奇高,在普通印度人看来,可能是极其不划算的。
里面住的,要么是富人,要么是IT精英,但更多的似乎是外国人:中国、美国、韩国、日本公司的高管以及家属。
很奇怪,在印度,好像很少有这种高层电梯的商品楼房,面向民众或中产。
比如,你在海得拉巴类似城中村的区域,租个三居室,可能一个月1500人民币(1:10的汇率15000卢比),在类似贫民窟的区域,可能只要500元人民币;但你在这种高档区租一套三居室,很可能一个月20000元人民币,甚至更多。也就是价格差别极其悬殊。
在印度大城市工作的中国基层员工(底层员工),一般就是在“大城中村”中,找个地段好,治安凑合的地方,租一座私人盖的四五层的楼房,全租下来,或租几层。
我哥他们租的就是这样的房子,上下四层的小楼。产权隶属于两兄弟,底下两层的是哥哥的,顶上的两层是弟弟的,于是就一齐整租了。有三十几个房间,楼顶有个漂亮的小花园,房主兄弟俩是耆那教徒(好像信他们宗教的一般都经商,在印度比较有钱)。他们公司的二十个派驻的基层员工(属于底层员工)以及部分家属都在这里住,包括一个四川厨师。
而高层管理人员,就不住这种“大城中村”。有的在郊外租一栋安保严密别墅;有的可能就在上面讲的那种(看上去类似于中国商品房小区,但实际是高档社区),在那租一套或几套相连房子。一部分住,一部分相当于宾馆+食堂,类似于“驻京办”。这实际上花费很贵。我哥他们公司在班加罗尔就有这样的“驻京办”,用来高管住,也用来接待国内来的视察人员,厨师是来自国内的,从而远离“肮脏”的印度食物。
至于印度人自己怎么解决住房,肯定,要么在“大城中村”,要么在贫民窟。比如,某人在“城中村”有块祖传的地,盖一座五层的楼,一部分住,一部分出租,应该就和中国城中村的逻辑差不多。
但很多房子有几十年历史了,经历过不止一次的儿子分家,产权就变得混乱。比如,一栋楼可能分散属于十几个家庭。住的人,有些是原房主后代,有的是出租户,有的是从原房主手里买了房子的外姓人。如同一个北京大杂院。感觉印度城市的增长,就是靠的“大城中村”和贫民窟的不断往外的蔓延。不知印度城市有没有规划?反正我没怎么看出来。
“大城中村”当然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不过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可能不会注意,毕竟满眼里到处都乱糟糟的。但稍微呆久就会注意到这种差别。
甚至“大城中村”中还有令人惊奇的地方。我们曾去过某外企在海得拉巴的租住地,穿过拥挤的街道,进了一条小街,然后进了一扇大门,别有洞天,里面竟然有一个不小的花园。这大宅子如同一个密闭严实的四合院,四面都是三层的楼,中间围了个大院子,院子中间是个水池,整个院子花团锦簇的。据说,在海得拉巴,这种“别有洞天”的地方实际上有不少,只是我们没有机缘接触罢了了。这套大宅院的租金好像也很不菲。
据说,贫民窟也是分等级的,也就是说有些贫民窟要比另外一些贫民窟要好一些,事实很明显。比如,有些贫民窟地理位置蛮好的,里面虽然房子破,非常拥挤,但整体看上去也还凑合(当然,这里用的是印度标准)。但有些贫民窟,就是挑战人的承受极限的,位置奇差,很多破烂棚子拥塞在一条肮脏的河道的两边,河里什么都有,臭气熏天,不知怎么忍受的。
印度普通人,好像有很强的族群种姓意识,而他们族群种姓又分的特别细碎,完全没有中国这种“大一统”的感觉。他们会尽可能的会聚类而居,而不是随便哪里都可以住。比如,某人属于某个种姓,他就在城市中找的他们类别的区域,租房或买房。 (至于房价水平,我不晓得,但我感觉应该不会很贵,毕竟收入水平摆在那里,而且普通印度人,在很多问题上,没有我们中国人的“上进心”。)
尽管在大城市,有一些混杂区域,没有过去那种聚类而居。不过这也只是趋势,在当下聚类而居仍然应该占大多数。你在印度城市呆久了,慢慢,就能分出一些区域住的人是婆罗门,一些区域住的人是耆那教徒,一些区域是贱民(印度教最底层的“不可接触者”),一些区域是祖先从波斯来的穆斯林,一些区域是由黑皮肤的当地人皈依的穆斯林....
不止“城中村”,贫民窟也是聚类而居的,某片是穆斯林,某片是印度教的某某低种姓,某片是贱民,可谓泾渭分明。
反正,中国的一些习以为常的概念,到了印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有些事,比如房价,似乎能类比,但又似乎又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