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中国有黄牛、犦牛、水牛、圣水牛、牦牛等可以称作牛的动物。黄牛不都是黄毛,有黑毛、红毛、白毛、杂毛的,人们选育时青睐黄毛。水牛和牦牛可以视为黑毛的牛。
《诗经·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犉表示黄色毛发黑色嘴唇的牛(《传》)或七尺高的牛(《尔雅·释畜》)。
《书经·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白旄是竿头挑着犛牛(牦牛)的尾巴,用于指挥全军。
《荀子·王制》“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杨倞注释“旄,旄牛尾。文旄,謂染之為文彩也”。这是染色的牦牛尾巴。
《尔雅·释畜》记载了“犦牛”,郭璞注释“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狀如橐駝,肉鞍一邊。健行者,日三百餘里。今交州合浦徐聞縣出此牛”。南朝梁《玉篇》将“犎”解释为“野牛也”,宋《集韵》将“犎”解释为“牛名。領上肉犦胅起如橐駞”。看起来“犦牛”或“犎牛”是背上有肉隆起的、擅长远走的野牛,“犎牛”一词现在也表示美洲野牛。有学者按背上有肉隆起将“犦牛”解释为云南瘤牛,其实我国本土的犦牛业已灭绝,云南瘤牛是后来从外国引进的。
《吕氏春秋》“肉之美者:猩猩之脣,獾獾之炙,雋觾之翠,述蕩之踏,旄象之約”,《韩非子·喻老》“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显示当时人们认为牦牛是高级美味。
磁山遗址出土了小型黄牛遗骸,裴李岗遗址和贾湖遗址出土了黄牛和水牛遗骸。河姆渡文化遗址、罗家角文化遗址出土了有人工饲养痕迹的水牛遗骸。田螺山遗址、殷墟等出土了大量的圣水牛遗骸。
我国境内还出土了王氏水牛(B. wansijocki)、杨氏水牛(B. youngi)、丁氏水牛(B. tingi)、固镇水牛(B. guzhenensis)、短角水牛(B. brevicornis)、德氏水牛(B. teilhardi)、三角水牛(B. triangulus)、富地水牛(B. fudi)等水牛化石。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有一具我国周代的卧态水牛铜像,在黑人不能呼吸后还拿出来展览过。
往起源追溯,我国境内出土过有 200 多万年历史的丽牛化石、有 180 万年历史的中华野牛化石、有 120 万年历史的周氏水牛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