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标题危言耸听吧,我的天,营销号的良知真的让狗给吃了!为了数据真能造谣!
好好在家隔离今天被朋友私信了一条文章我有点坐不住了!关于封城之后一些人的表现,我觉得很正常,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些人本来就是打算要回家的,结果遇到封城,交通阻断可能会选择徒步或者骑车,并不完全是因为封城想要逃离。当然闹得这些笑话上了热搜就有一些好事者拿这些事大做文章。关于隔离酒店费用的问题,我这边了解的情况是本省人回乡隔离是免费的,一些人之所以不愿意隔离主要原因还是防疫意识淡薄,不愿意去隔离,而不是费用问题。其实很多人躲避检查跑回家也被村防疫小组隔离在家严密管控,这一点我觉得基层防疫部门走的还是挺到位的。
这次疫情各部门的表现,其实可圈可点!
首先,我这边的信息是疫情从机场和隔离酒店传出,所以第一道防线被突破说明管理漏洞。相关人员麻痹大意。
其次,雁塔区疫情暴发初期管控指挥手忙脚乱,领导干部脱不了干系,当然还有就是市民本身疏于防范,其实之前甘肃那边疫情的时候雁塔区就有破防一次,雁塔区作为西安主要旅游资源集中的区域人口流动大,特别是外来游客比例特别高管控很难。长安大学周围是西安核心商业地段,当长安大学家属院出现感染的时候就意味着周边有爆发的风险,然而作为西安人流量最大的商场,长安大学旁边的赛格商场并没有第一觉察到危机。封控不力导致疫情扩散。
根据疫情初期扩散的轨迹,基本是沿着地铁二号线传播的,所以很大概率是从小寨赛格为中心向外扩散的。
第三,就是疫情爆发之后整个政府职能部门手忙脚乱,各区政府出台不同的措施,因为有武汉疫情的前车之鉴,全面封城前的时候大家基本上是积极配合的。原本是两天每家可以出去一个人采购物资,然而没多久就全面封城导致了一些人抢购物资。导致了第一波聚集感染风险。接下来全民核酸没有规划被人诟病的是很多核算采集人员培训不够,消毒操作不规范导致了交叉感染。当然事出仓促可以理解。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物资供应问题,特别是生活物资。因为突然封城很多人毫无准备。原本计划四五天的实物储备不能满足需求,相关职能部门迟迟拿不出解决方案,导致很多人冒险突破隔离寻找物资,一些商贩趁机哄抬物价造成供应紧张。
分隔号,鉴于评论区疑问,有哥们 @ling lin 说因为我不饿所以写文章!我勒个去!封城在家并不代表彻底断粮,我有手有脚会自己做饭好不啦!非常时期资源不粗是正常,不代表真的就饿的半死!封城前几天为了应对危机基本的米面油我都有储备,正常人的思维都应该是这样吧!所以其实直到现在绝大多数人或者家庭缺少的是不便保存的新鲜蔬菜,有些人说饿的走不动路了那完全就是夸张,又或者不会做饭,平时外卖点惯了,突然这一下确实不太适应,这些人要真饿死那只能说是懒死的!物资给他了还得给他配一个厨子!
题外话了,补充一下正题!昨天大数据的负责人被免职了!额,怎么说呢早该免职了!
一场疫情暴露了西安的很多问题,网上的骂声作为西安人听着受着竟无力反驳!其实一直以来鼓吹的国家中心城市这次防疫不力现了大眼!这个冰冻三尺实非一日之寒!
西安一直以来一十三朝古都自居,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当然自豪,然而这些年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各方面都被周边兄弟城市赶超!从最早宣传的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到新在的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台头一个比一个大,具体发展了什么?除了房价涨了真心没啥拿的出手的!成都发展起步比西安晚,如今各方面已经赶超西安,文化宣传方面,作为汉唐贰京的洛阳这几年也逐渐在赶超西安。西安发展慢好想是一个诅咒,一直在喊口号,一直被超越!结合这次疫情就会发现,各部门的表现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敷衍”,核酸检测“敷衍”我管你监测科学不科学,我们努力在完成筛查加测了。管控,不管是否必要”一刀切“式的管控,”你看先玩人民为了防控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各部门一致的态度就是,大家看,我们正在努力的确保疫情不蔓延不扩散,至于效果,我们已经尽力了!非常典型的官僚做派!其实你如果生活在西安跟各部门打得交道多的话你就会发现这种风气很重。全国其他地方可能也有,但这种风气之盛可能除了西安别的地方还真滋生不出来!
知乎不准说粗话,就不评价了。
增购1个60升的冰柜。
囤货目录:
正常人:[米面肉油]:2个月的量,[新鲜蔬菜]:莲白、白菜、粗山药1周的量,[脱水蔬菜]:万年青菜干、干裙带菜2周的量。[速食食品]:1周的量。
慢性病人:[常用药]1月的量。
成功打破了“你都想到了上面会想不到?”的神话。
我觉得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我好几年前,在西安有个案子,买了房N年,没有房产证。这个房是某体制内重要系统的团购房,住着几千个职工。开发商拿了钱把房子盖好了,但是手续不全。接案子的时候,我知道手续不全,但是不知道手续有多不全,就开始查,查的时候不顺利,还要和政府打官司。
我们查到了什么呢?首先是五证,一个也没有。
然后,这个土地还是集体土地,至今还在城改办。
第三个,这个房子因为“违章建筑”已经被政府没收了,财政局代持。
按照正常的法律规定,开发流程,这个房子还没有招拍挂拿地办理五证,是不应该直接出售的,但是他就是出售了。这种情况在西安是普遍的。业主说那没有房产证,能不能退房,能不能有违约金?法院不受理,说这是小产权房,不归他们管。
如果按照西安当地的规定,这种手续不全的房子,补办手续可以招拍挂补手续,但是招拍挂必须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拍地:现在西安房价早已不是几千块钱一平的时候,所以拍地价格奇贵,开发商拍地就等于倒贴钱,就算开发商有做慈善的心,也没有做慈善的能力。
如果是放到河北,河北也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也是五证不全,但是河北遇到这个问题就是解遗:交个几十万把手续补办了完事。你看现在河北的房价回落,但是那是市场问题,并不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或者能力不足,房价高也好低也好,至少能让老百姓有房产证。但是在西安,据我们打官司过程中法官给我们讲的,解遗方案随着政府领导换届就不了了之了。类似项目,在西安也不是个案。
西安,不是我黑西安,西安这个城市挺好的,羊肉泡、肉夹馍,每次去西安都要去尝尝。大唐不夜城、曲江,市容市貌是真的别有风韵。但是西安的法治环境和他的城市面貌一点都不匹配,这不是典型的外强中干吗?
你要是说哪个不毛之地、偏远山区,法治环境落后,我也能理解,但是一个文明六(老外做的游戏)中华民族开局的第一城,做到这个水平,多丢人。
我说这事和疫情没关系,但是又有关系。西安这次疫情的表现,居然还能上热搜,说明大家对西安的心理预期都挺高的。我就一点不觉得这事发生在西安很奇怪,甚至如果没发生这事我才觉得很奇怪。
论人口流动性,论人口密度人数,全国哪儿也大不过北京和上海,如果西安想要和一线城市看齐,想要在二线城市中排名靠前,想要当得起西部数一数二的大都市,西安能做的、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路还有很长。
而对普通人来说,如果你要选城市,我觉得还是奔着其他地方,西安不是好的选择。如果你学法,那你就更别奔着西安去了。疫情的表现只是西安系统性的投影,以后除了疫情,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谁也不能说你在哪里生活个十年二十年不遇到一些麻烦,咱们是投资也好,创业也好,打工也好,发展也好,都是哪儿环境好奔哪儿去,没有哪儿环境不好咱们奔哪儿去的道理。
我就从一个很小的点说起。
比如上面发了一个文,或者说领导提了个要求。就像类似这次的集中隔离,以前的执行和现在的执行之间的区别。
以前的执行,是碰到条件不合适的,比如还没联系好隔离点,那就先等一下等隔离点落实了,再把人接走。而且很多时候,上面发的文,是抓大放小的,主要要求完成就好了,不会字字落实。但这几年,要求越来越细,时间节点越来越死。以前通个气就能说好的,现在是不论有没有条件,有要求了就要做,比如要求今晚之前集中隔离,那今晚之前就一定要把人拉上,开出去,到时候隔离点没位置了,没条件了,这责任就不在我了,要求我是落实了的。
以前是有什么要求,大家是要评估一下合理性的,也要考虑不让一线重复工作,反复工作,怕一线不开心。现在,一线有什么资格不开心,有要求就要做,什么事情先做起来,做起来发现问题再修改,而且这样修改意见也能说有事实依据,而不是脑子里前怕狼后怕虎,显得领导雷厉风行。确实有不少领导尝到了甜头,发现下面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嘛,不合理的要求推行阻力也不是很大嘛。然后整个风气就转向了,越来越肆无忌惮。
我也说不清好坏。但不知道有没有人考虑过,之前的顺利是建立在以前良好的上下级关系的历史信誉上的。透支了信誉,看起来获得了不错的成果,却把透支信誉的操作认为是更好的经验,有没有想过,透支完了信誉,会给未来的工作造成多大的阻碍?这种糟糕的风气,真的能更有效率更有执行率吗?这次的西安,是不是这种经验欠下的账造成的呢?
去年我就说武汉在同类城市里管理水平实属上乘,当时被骂的删帖,现在信了不?
家里有祖辈,率部打过朝鲜战争,隶属第9兵团(27军80师)。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听到第9兵团,必然会紧接着想到长津湖战役,或者用美国人的说法,“朝鲜水库之战”。那次战斗中,志愿军战略战术都大体正确,但凡双方的海空保证和后勤装备在“一个数量级” - 差距能在十倍之内 - 最终也不会以第9兵团实质失去战斗能力的代价,才换得惨胜一场。
最终统计,双方减员大体上是5万:1万8。其中,因低温和后勤保障等原因,志愿军一方非战斗减员近3万人,很多都是生生冻死的。
连同第一、第三次战役,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整体,是我国近代以来(等同于有史以来),面对西方工业国家(包括日本),第一次取得战役级别的全面胜利。
相信对于经历过、了解过这些历史,并把这些历史当作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人,以下的那些歌词、旋律,确实就如龙应台在这次活动中所说,“所谓的经典,它一定是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的,一定会成为经典”: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
后来来了美国,一个可能在不少“龙应台们”的眼中,灯塔一般的存在。这么多年下来,借用龙应台的那句话,“你或许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那么美国的真实状况恐怕就是,“我们既在乎大国统御,也在乎大民福祉,且互为保障,且互为天然因果”。
我不愿做一个在美国生活个几年就开始高谈阔论“美国怎么怎么样”的“公知”笨蛋,但姑且允许我用类似的文体表达:
在来美国之前,我并不知晓,
几乎每个大学里,都有“战争纪念碑”;
几乎每个城镇的小广场,都有“战死烈士纪念碑”;
重大体育比赛国歌仪式末尾,常会安排军机通场飞过;
每当有阵亡士兵归乡时,车队规模和迎接民众都类似国家元首一般;
......
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其国旗和国歌的热爱,相比普遍的中国人,有过之而不及。
我想,这些“表征”背后的“情感”,必然也是基于对特定历史的经历、了解和认同,并把这些历史当成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铭记于心。而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特定的艺术作品,才能“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成为经典:
-----------------------------------------------------------------------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迎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箭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那星条旗,不还在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的大地,勇士的家乡?”
-----------------------------------------------------------------------
之后机缘巧合,在聚会中见过朋友家的祖辈,二战末期入伍的马润,打过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老爷子坚持认为朝鲜战争是平手,同时表示,没想到中国人比日本人还能打(可能是因为二战他打酱油为主吧,但他也确实对当时的日本人用了“animal”一词来形容)。同时他表示,美国现在如果选择和中国对着干,将是最大的愚蠢。不知这是来自于他对历史和现状观察后的系统思考,还是只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对“伟大的敌人”的惺惺相惜。不禁想到之前听家中祖辈谈起,对曾经的敌人,曾经在名义上战胜过的敌人,字里行间,总是多少充满敬意。
好,说回龙应台。我个人非常认同她在末尾做的一个比喻:“歌,它就像一棵树,树需要有根,根在土里头,非常地要看它是附着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头...”
她说的没错,所以我全文也就是在描写这种“土壤”,中国的土壤,美国的土壤。
这是一种非常底层的土壤,不会因为其他平行因素而被动摇甚至否定的土壤。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另两位祖上,父亲是23年的党员,儿子(我的外祖父)是大学教授,在文革中,父子二人莫名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甚至这种扭曲的经历到今天都有影子一般的影响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意识形态害死人”的“树”的土壤。相信也有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第9兵团的宋时轮上将,生涯晚期曾经反对过某件事 -- 虽然对此我个人表示不置可否,但对一些人,也是一种土壤,能长出特定的“树”来。
美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直接调动101空降师来护卫最早的5个黑人孩子,安全地进入白人学校上学的历史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人与人生来平等”的“树”的土壤。
俄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初的红色帝国,造得出上万颗核导弹,造不出不同款式的丝袜来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计划经济行不通”的“树”的土壤。
但这些土壤,并不矛盾,正如“大国”和“大民”也绝无矛盾,更有可能是互为因果,互为保证一般。在追求最底层土壤的同时,我们也从未放弃过争取其他内容:自由、平等、文明、互助...吃得起茶叶蛋,买得起猪肉。
但我依然能理解龙应台的那种“恐慌”,甚至是“恐惧”,一种稍有洞察力的人,就能透过屏幕闻到的,无处不在的不自信和恐惧。这种“恐惧”其实也是“树”,而这颗“树”,也有“根”,也有“土壤”。这片“土壤”,对应的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这样的一个事实:
如果“你们”不选择和“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么“你们”就没有“国”,没有“民族”,没有“历史光荣”,没有“文明荣光”,是前朝的战败的弃民,是内战失利的败将,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是即将上不了台面的弃子。
说到底,如果“你们”不是“咱们”,而只是“你们”,那么“你们”连根都没有,谈何“土壤”?
美国和中国就像那云杉,而英国日本等“小国”,也必然算的上苍柏。而台湾呢?最恰当的比喻,恐怕就是松萝 -- 也有根,但是是气根。
于是,我终究也不会怪罪龙应台。毕竟,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台湾没有“土壤”,于是只能培养出松萝一般的龙应台来,临时依附在一颗大树上,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然后因为附着的大树有根有土壤,就产生了自己也有根有土壤的幻觉。却不知,松萝这种植物,人称“空气质量的检测仪” -- 都不需要环境怎么腥风血雨,而只要空气质量稍稍下降,就会死掉。
而龙女士追求的,貌似不仅仅是作为松萝,一切静好地活下去,而是,不但要作为松萝优雅地凌空飞舞,而且要否定大树的根,大树的土壤,希望大树的根烂掉,大树尽快倒下去...甚至直接否定这棵树,一颗彻底摒弃了“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彻底由万亿人民“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凝练成的大树,将其描绘成“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下的非本心产物...
那么,这可能依然无关是非,但必然有关立场。相信龙女士如果身体健康的话,有生之年必会看到,架空了国之尊严,你追求的小民之确幸,是多么地虚无缥缈,多么容易灰飞烟灭。
好在,虽然龙女士恐怕没得改变了,但她还是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希望”,而年轻人永远有希望。这个希望,在此设定下,其实也异常简单:你要做没有根的“你们”,还是要做根深叶茂的“咱们”?怎么选,自己想,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真的无所谓。
-----------------------------------------------------------------------
“愿这石头比人更坚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卫国战争纪念碑
无名英雄之墓,美国,弗吉尼亚,阿灵顿国家公墓
此图不解释
有些“土壤”,以及土壤上面长出的“树”,在伟大的国家间,本质上是共通的,现在一些台湾人不理解而已。这是他们的不幸,可悲,可怜。
-----------------------------------------------------------------------
偶然看到本问题下一些匿名或非匿名的答文,我自己道行不够,还是忍不住多说两句:
我对龙的评价,对“龙应台”们的评价,可以翻我的答文历史,是一贯的,是基于对这个人的作品、历史、言论的较充分了解,而下的个人结论。依然,这只是个人结论,而不是客观真理,于是人人都可以表示不同意。但这结论确实与我是否知晓此次事件,看到的是3分钟?5分钟?21分钟?24分钟?还是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没有任何关系 - 我看的视频是21分钟版本,我觉得足够充分了。
同时我相信,但凡看过20+分钟“完整版”的人,如果对龙的立场和目的,依然表示无知无觉 -- 若你是真心的,我只能说你情商不足,辜负了龙的“一片苦心”,她要气背过气去了;若你是假意的,那么你对我来说,就只是“你们”,而不是“咱们” -- 如前所述,你愿意做“你们”,还是愿意做“咱们”,是你的事情,我无所谓。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而以下的内容也是主要说给对我这篇答文多少表示认同的朋友讲的:我整篇答文,既没有对当时在场的大陆学生表示任何赞许,也没有对“香港学生”/“香港年轻人”的观感发表任何评价。这种评价的缺失,确实是我有意不为之。而我真实的评价就是:不知道、无所谓、不相关。我们也看到,本问题下面也有一些朋友提到了,在场的大陆学生“并不这么觉得”,在场的香港年轻学生“很少”,以及,“香港的年轻学生根本不这么觉得”。
于是,如果你们真的对港台真实民意有兴趣,还是建议不要因为这么一个单一的事件,而脑补出一些可能与真实状况相去甚远的想象,然后产生不必要的额外感动,最后口口声声说什么“龙应台被香港人打脸”之类的话,结果却让个别香港人跳出来说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这么想” 来刷存在感。非要总结一个“真实民意”的个体感知,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对中国政权无好感的,过半大概无疑问 -- 这也无所谓;而真正重要的是,这群人之中,对“中国人”的身份有真诚的认同感的,是否过半?我还真没这个信心。
最终,正确的“姿势”只有一个,原答文也已经说过了:“你们”到底是愿意当“你们”,还是跟“我们”一起当“咱们”,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根本无所谓。如果“你们”选择跟“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也是“你们”自己的主观选择,“我们”可以表示“多一个不嫌多”而表示欢迎,但终究只是不置可否;但如果“你们”只想要当“你们”,乐于跟“我们”划分清楚,那“我们”一定表示“少一个不嫌少”,您自求多福;而如果“你们”不但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当“咱们”,而且还轻则贬低“我们”的历史认同和现实追求,重则始终盘算着对“我们”的利益进行实质的损害,那么,“你们”也就不仅仅是不相关的“你们”了,而是“我们”的“敌人”。
所以最后真想说的是,为何一群没有血脉联系的人,愿意聚在一起当“咱们”,就是因为那些共同的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把我们天然地,不带任何强制和压迫地,绑定在了一起,才有了民族,才有了国家,才有了“同胞”一说。绝不是一个人,他身为“华人”,那就天然成了“同胞”,否则骆家辉也该是“同胞”了。对于那些无意与我们共享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的“华人”,不但不该有让他们当“同胞”的强迫,甚至都不需要有对他们希望当“同胞”的期许。
21世纪,个体自由为大,一个人认同或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一个人爱或不爱特定的社会符号,都是个体无所谓是非的个体核心自由。“龙应台们”愿意当无根之草,就让他们当去;一些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台湾人,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暂住,那就合法地暂住下去;住不下去了,愿移民就移民,也没人需要拦着。
去打游戏
为何老说黄药师爱梅超风庸俗?那金庸不是三联版就承认自己“庸俗”了吗?【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多出圈的金书名句。
为什么要骂冯衡?把她带回桃花岛的不是黄药师吗?冯衡事先也不知道黄药师暗恋梅超风很久吧,冯衡也只是个牺牲品而已。
黄药师本就暗恋梅,袁承志本来也对阿九有动心,旧版写得简约罢了。旧版袁见阿九出家【心神大乱】,正常普通感情只会稍感惋惜,何至于大乱?温柔孕妇冯衡在侧,黄药师也能气得弄残所有徒弟赶走,这种残忍决绝的迁怒当然不只是震怒,而是酸毒,类似李莫愁的迁怒之酸毒。
冯衡为此连累而死后,他除了自己在岛上苦逼,有将叛徒抓回来跪于师娘墓前谢罪的正常操作吗?没有。
找女儿出岛遇到叛徒还跟踪了一段时间救她护她。至于她害死冯衡?忘了,只在意她的背叛,当众装模作样惩罚一下,叫她回桃花岛找他。
他晚上吹箫本来就是针对周伯通的,他却吹牛为了思念冯衡,这不是让读者看着一脸懵逼吗?黄药师这种装逼装得自己都信了的节奏,真是细思妙极系列。
新修版就是作者敲黑板,把袁九、药华的故事写得更直白,更丰富而已。
金庸更是在电视采访里详细解释了:
【有很多读者听了一句口头话“黄药师爱上梅超风”好像是不可思议的,其实你看看小说就觉得很自然了。其实在第一版里面,黄药师和梅超风之间的师生感情早就有了,但是那些年轻的小朋友不懂,为什么梅超风跟他的师兄陈玄风把《九阴真经》偷出去,黄药师为什么把其他徒弟的脚打断了,有些小朋友说这个不通。黄药师抓到梅超风和陈玄风把他们打断腿就可以了,为什么把其他的师兄师弟,没关系的人的腿都打断了?这其实就是暗示,黄药师对梅超风有感情,他心里怨怼,没地方发泄,就迁怒于旁人,这写得比较隐晦。现在我修改一下,年轻的小读者不懂,我就写得明显一点,实际上以前早就有了。】
金庸是因为小朋友们看不懂,才在新修版啰嗦了一大通,小朋友却还是不懂,骂金庸老糊涂老猥琐乱改。这场面真滑稽搞笑了,呵呵呵。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