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如此的伟大
首先感叹这家伙有点牛逼啊,有点厉害啊!
帕克太阳探测器今年8月飞掠日冕时所拍摄的视频,能看到背景银河,还有这粒子流也太壮观了吧、太刺激了。视频来源:Corey S. Powell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4746243147022336
帕克太阳探测器耐高温不说,还要被这么强劲的粒子轰击着并且能保持正常工作,难以想象,相当可以。
科学意义几何?
应该可以获得更多太阳物理的数据…
如:CME的机制、太阳磁暴的机制.…
进入阿尔芬点是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Parker Solar Probe(PSP)进入了太阳大气。
图源[1],右上角是PSP。
太阳是个气态恒星,没有像地球岩石圈海平面一样的明显边界,不过对太阳大气和内日球层,可以通过其物理性质对于不同性质的区域进行区分,这些分区边界就是关键点(critical point),比如说声速点(sonic critical point)和阿尔芬点(Alfvenic critical point)。[2]
定义:太阳大气中的声速点是太阳风速度等于声速(机械波速度)的点,阿尔芬点是太阳风速等于阿尔芬速度(磁场扰动传播速度)的点。
在太阳大气中一般有声速小于阿尔芬速,而太阳风随半径快速增加到一个稳定的速度(300~700km/s),如下图
声速和阿尔芬速这两个速度把太阳大气和内日球层分成了三个区,通常认为AB区域为太阳大气区域,C区域为太阳风区。
这样定义的原因是:空间相关性。
当介质运动速度大于波速,那么波动传播扰动就会变成单向。
比如:
在平静无风的地面上,下面这位靓仔和美女可以无障碍交流,此时两点是双向相关,可以相互影响。
但是如果地面刮起500m/s 的风:
这种情况下,靓仔可以听到美女说话,美女无法听到靓仔说话,不欢而散。此时两点是单向相关,上风点可以影响下风点,下风点无法影响上风点。
回到太阳大气里,
还是这三个分区,在A区域内,所有位置的密度扰动(sonic)和磁场扰动(Alfvenic)都是相互关联影响的,在B区域内,太阳风速度大于声速,密度扰动只能向外传播,磁场扰动可以上下传播,在C区域内,密度扰动和磁场扰动, 都只能向外传播,空间耦合度进一步降低。
在AB区域内,背景等离子体还能看做是同一个整体,因此B和C的边界被认为是太阳大气的边缘。
这个边缘在观测中就是一个理想的面,当地太阳风速度小于阿尔芬速就是在交界面之下,反之则在其上。
而PSP这次,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穿越阿尔芬点,进入太阳大气。
测量结果已经被仪器组发了PRL:
亮点图是图三:
测量当地太阳风速和阿尔芬速,对比一下,风速大就是太阳风区,阿尔芬速大就是太阳大气区,上图中黑色是PSP轨道,黑线上延伸出来绿色磁力线的点对应超阿尔芬速点(在太阳风里),紫色对应亚阿尔芬速(在太阳大气里)。好了实锤进入太阳大气了。
这两个关键点(critical point)从定义角度来看就是参数拼凑出来的数值曲面,但是其背后是有真实物理意义的,在太阳物理人眼里看来,这个曲面就像海平面岩石圈一样实实在在存在,曲面的左右发生的物理过程的主导因素有本质区别。
在太阳大气内部,空间相关性更加紧密,物理过程更加复杂,对这个复杂体系的探测,在过去几十年里,都是“望闻问”,现在随着PSP进入阿尔芬点,也能对太阳大气里的物理过程“把脉”了。
花一个月的业余课余时间,把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教材)学明白了。
能做到的话,有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