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古天乐捐赠的希望学校逐渐荒废,网友纷纷应和自己家乡学校也荒废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第1页

     

user avatar   wu-di-juan-mao-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已经改造成老年活动中心

这所小学投入使用的时间大概是有五六年,新学校的建成,让大家有了更好的选择,自然而然这所小学就停办了

学校被废弃一事的确不假,但这是因为当地许多村民搬去城市生活工作,而且附近又新建了条件更好的学校,古天乐捐建的这所学校生源流失,才被逐渐废弃。

如果不再承担教学任务的设施,通过改建翻修能够做到物尽其用,那不光是弘扬了善举,更是传承了爱心。

有人质疑古天乐是沽名钓誉

诸如此类的言论还有很多,有人说他怕自己过气,靠做慈善给自己打广告;还有说他只捐钱就好了,后续的事情应该由专业人士负责的……

因为古天乐捐建的每间学校或宿舍楼都叫“古天乐小学”或“古天乐宿舍楼”,甚至有人认为他并不是低调慈善,而是在炒作人设!

但实际上港慈恩会规定,个人捐款项目必须以捐款者姓名命名,所以古天乐捐建的设施都会被冠以其姓名。

除此以外,古天乐还在十年间先后捐建了18所卫生所、1座小型水利工程以及750口水窖,就算是疫情期间古天乐赖以为生的影视娱乐行业不景气,他依旧没有停止自己的慈善活动,仍捐了4所学校、18间医务所、750个水井。

一些“伪高尚的人”装模作样地各种指点江山,他们曲解别人的善意

也是奇怪,凭什么好人做慈善,就非得吹毛求疵?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01年中国小学是49万所,2020年是15.8万所,现在只有20年前是1/3。

2001年全国小学生1.2亿人,2020年小学生是1.1亿人,也就是说在校小学生数量降低了不到10%。

那么消失的2/3的小学,主要在哪里?

或者说,新增的小学需求主要在哪里?

2001年中国城市、乡镇和农村小学生分别是1700万人、2200万人、8600万人,

2020年中国城市、乡镇和农村小学生分别是4200万人、4100万人、2500万人,

也就说,城市小学生增加了2.5倍,乡镇小学生增加了1.86倍,农村小学生减少了71%。


user avatar   twins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是很简单的,中国城市化还在继续,生育率也在下降,地方办公立的钱也越来越多

所以荒不荒废跟古天乐没啥关系,他当时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很不错了

你让人家做善事,还要具备发改委和教育部的宏观预测和规划能力,着实有点强人所难了

咱们先要把他当成一个演艺工作者,然后对比其他演艺工作者都做了什么

你就会发现,这简直就是一朵晒黑了的白莲花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泸沽湖坐船的时候问划船的大哥,你们这缺老师么?

他说,缺。

一个字特别干脆。

论经济条件泸沽湖附近也算是不差了,景色更是人间胜境,

但是到村到镇,也缺老师。

没老师的学校,就是个水泥壳子。

大力发展寄宿制中心学校,改善伙食,让小孩吃好,学公学制度没准是解决之道,

最后兜兜转转,又到社会化抚养了。

督工千古。


user avatar   xiao-jin-yu-dou-dou-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天乐捐的是教学楼,又不是他来办学校。

他重点捐助的都是偏远地区,这些地方的年轻人都去城里了,孩子也跟着进城了,学校招不到孩子就关门大吉了呗。

这是好事儿啊。


user avatar   ghoul-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做过支教,来说两句吧,村里富丽堂皇的学校刚建没几年就要和县里合并了,我走的时候老师们已经各找出路了,谁也没料到出生率暴跌成这样,估计未来还有进一步合并


user avatar   wang-ke-dan-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城镇化大势所趋,少子化不可逆转,学校必面临末尾淘汰。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多数人居住在城市,少数人居住在农村,随着机械化在农业中的普及,农村容纳不了过剩的劳动力,工农业剪刀差也并不能给农业提供相应的利润,比如城市中建设大型基础设施的覆盖人数远高于农村。现在很多人抗拒城镇化的一个原因是义务分配,农村人进程税收的太高,享受同等公共资源进城群体所付出的成本远高于城市原住民,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故事,和本问题关联度不大。总体上我国近十几年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留在农村的更多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只要外出人员能在城市落脚,就会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城市,稍微发展一些的地方,即便在城市还没落住,只要有薪资收入,都会想办法花钱把孩子送到城镇学习。

少子化是综合因素影响的,工业化、城镇化、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年轻人压力都有关系,几乎不可能逆转,只能通过资源倾斜来减低生育率的下降速度,如果不能给后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很多人会更加注重生育质量而非数量,即便生育率本应该很高的农村,生育现在也会非常克制,当然经济和教育越开化的农村生育意愿反而下降的更快,因为还要积攒资源交进城税。

总结起来,过去十几年的高速城镇化,不可逆转的少子化都让在农村上学的小孩数量大幅度下降,农村学校出现了明显的末尾淘汰,毕竟教育总是我国居民最愿意花钱的方向,学校面临自下而上的末尾淘汰,教育也是系统的,楼只是其中一块,还需要配套很多资源。学校的荒废也要辩证着看,虽然出现了宏观资源的浪费,但农村小孩进城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么。最后教育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农村学生在城市上学还是要产生很多“隐性”费用,名不正则言不顺,户籍制度也总是一个影响教育公平迈不过去的槛。


user avatar   Lancelotrang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这两天陆陆续续收到了一百多件羽绒服。鞠躬感谢爱心网友。还有一个多星期放假。多多益善。我们会尽快驱车送下乡。谢谢。

原回答:

目前中国社会的大多数善良人士,都没有认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主要面临的困境不是缺少教学楼。至多到了2010年左右,农村教学楼危房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

关于贫困山村小学危房的印象,大家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二十世纪山村小学危房问题的确是主要问题,但在政府持续的投入和关心下,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典型的如古天乐先生)热心捐款捐物支持下,我发誓,真的最迟到2010年,危房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

我2014年去俄国留学,2020年回国。期间很少回国。当我在俄国期间,我就通过在贵州的同事即时了解着贵州贫困山村小学的情况。并且也发起了一些捐赠活动。感谢爱心网友。

是这样的,我所工作的大学位于贵州省凯里市。当地是黔东南州的首府。当地有一个政策(全国多地也有类似的政策),每一个公办事业单位的人员要轮流下基层工作一年或两年。我们大学有很多同事轮流到偏远的中小学支教。不止大学,当地所有公办事业单位人员都如此,例如我就认识州政府的人员,银行的人员,城管局的干部之类的,他们下基层一般是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我回国后这两年也广泛通过这些下基层工作的同事或其他单位的朋友把从全国网友那里募集到的过冬衣物和文具送下乡,直接送到孩子们手里。

别的省我不知道,我对贵州省的市、县、乡、镇、村、寨都有比较多的走访和调查。贵州省在全国算是相当贫困的省份,具有典型性。

但即使在这个穷省,各个乡镇村寨该有的小学教学楼都有。平均都是四层,有很多宽敞明亮的大教室。并且建筑质量还颇好,虽然简陋了点,也不比安徽这样中等省份的县城小学教学楼差。(我是安徽人)并且,出现了“楼多生少”的普遍现象。

以下,是根据我亲自调研了二十几个贵州的县、乡、村小学和教学点之后,指出的今日贵州省贫困地区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硬件有了,但软件还不行。也就是说,楼房有了,但学生的住宿条件还不行。教室里该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是不足。

2、最可怜的是在县城镇中小学寄宿在学校宿舍的孩子。回家很远,父母在外省打工或干脆单亲家庭甚至无亲家庭。冬天缺乏厚衣服。贵州湿冷的冬天。。。所以去年我从知乎网友那里募集了550件羽绒服送给他们。

家庭温暖的缺失是最大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是贵州省可悲的用工外出大省的地位决定的。农村空心化,农村全是老弱和小孩。

有的很小的孩子父母双亡,或只剩一个,还丧失劳动能力。家里大人死走逃亡伤。有的丈夫死后,母亲抛弃孩子走到外地再嫁了。在贫穷面前,亲情也经不住考验。

越是贫困地区的小学,单亲家庭的孩子占的比重越大。

3、学生营养不好。

虽然国家很温暖,在每个贫困地区的小学提供营养午餐。但一日三餐能吃饱和吃好是两个概念。有一个小学校长早晨煮了八个饺子当早餐,三个孩子(都是单亲家庭或父母在外地打工经年不回)眼巴巴地站着看,也不敢开口讨要。校长一人分了一个,孩子们没吃过饺子,都捧在手心,小口小口小心地吃。

4、教学点房多生少。

我去过的乡村教学点,最极端的是只有三个学生,三个学生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上课。还有的只有十几个学生。

多的有几百。

越是小地方,学生越少,学生往往都送到上一层撤并校里上学。

并且这个趋势目前看不到缓解。

根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人口出生率下降,一个是人口越来越向上聚集,十八线小城市的人都想往省城买房,省城的人想去北上广深,乡里的想去县城,县城的想去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聚集,聚集有利于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集中发展。结果就是抽干农村的人力资源人口资源,农村空心化。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态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怎样才能留住人,这是根本问题也是一个宏大的话题。

在这个问题上,温铁军教授讲的很透彻。

我不是农村出身的,也不是研究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美术老师,凭借朴素的善良,想为农村孩子改善一点点生活做点事情。

请有意向予贵州山村贫困小学生捐赠厚衣服和文具的热心网友私信联系我。谢谢。

贵州省的山村小学通常都是这个样子,教学楼不缺,教室很多,学生很少。小学和幼儿园一体,一楼通常是幼儿园。篮球架和活动设施只有一点点而且稀烂。照片是我们去送衣物和文具的场景。上个月。当天是周末,在校学生很少。全校有几十个学生。开车要在山路盘桓三小时。

而关于师资的问题,由于我认识许多沉身在山区中小学奉献的基层教师朋友,我能苛刻地议论他们教学水平高不高吗?我只能说他们都身兼多职,像半个爹娘一样照顾着穷孩子们,平凡而伟大,守望着乡村,也深得当地村民尊敬。每年都有教育志愿者轮流帮扶,当地教师和志愿老师们往往都自掏腰包改善学生的生活,可他们收入也不高,能起到的支援作用有限。

乡村缺乏师资软件等教育资源,可是也缺物资。孩子假如在长身体的时候吃不到足够的营养,等长大能挣钱养活自己的时候,吃再多补品也不长个了。孩子假如在幼年冻出病来,要用下半生还健康债。

我只相信,一个国家的人口的身体和心灵素质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子。咱有一点阳光,就尽力照亮需要它的地方。


统一回复亲爱的热心网友们。没想到这两天有近百位有爱心的网友私信我,想咨询捐款捐衣物事宜。而我作为一个教师,期末这几天正是出卷子和写各种总结的年终。忙的焦头烂额的,没时间一一作答,只是在夜深人静时写写知乎回答。

在此一并回复,谢谢亲人们。现在贵州即将进入湿冷的冬季,山区孩子们的确需要大批厚衣物,多少都不嫌多。我们凯里学院的教师们会自己组织车辆,学校的公车或私车分批送下乡,直接转送到小学生手里。并且会拍照反馈在知乎上。

收件地址:贵州省凯里市凯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黄小成老师(收)13985825759

(请备注,快递员哥哥请不要送到菜鸟驿站,请直接放在美术与设计学院大厅门卫处)

温馨建议从网上购买小学生尺码的羽绒服棉衣等,不接收旧衣物。请亲们理解,清洗和消毒旧衣物的人工费高于新衣服。这个是我们做公益之初的泪目教训。

(前天12.17日陈明春院长接到一个电话,是热心网友想直接捐款给他转账。陈院长婉拒了。因为钱款还是不要经过干部的手比较好。陈院长多次亲自开车把我募捐来的衣服送到小学生手里,但他不接受捐款。他只是捐赠衣物文具名义上的收货人。组织协调募捐的人主要是我,蓝色龙骑兵。但是我不想在知乎上暴露真名,所以收信人写陈院长的名字和电话。请爱心网友不要打电话给他,他很忙,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假如捐赠物到了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大厅,我会在陈院长和同事们的监督和协作之下送货到村里小学的。)

又更新,因为陈院长最近要到别的城市开会,所以收货人改为黄小成老师。


友情提醒。我们大学还有两周就放假了,放假后寄到货物就不好办了。假如有捐赠意向的爱心网友,请抓紧一点点。我鞠躬。


user avatar   wo-shi-lu-ren-jia-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说来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大学毕业以后,我和很多人一起南下务工,浪荡了一年多。果断放弃了大城市,回到了家乡的小城。

当我背着背包带着满心期待,回到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上。我这才发现,原来我就读过的小学已经变成了村委会。学校还是那一所学校,但是外墙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不是我们读书的那个时候的模样。

于是脑海中浮现出来一个场景,如果说到时候小学同学聚会,那我们真的没有怀念的地方,也没有童年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尴尬的事。

在这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之前的老校长。和他寒暄了几句,最后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由于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大多数学生都随着父母在务工的地方上学。一些在本地上学的留守儿童,人数不是很多。所以学校的学生数量每年都在减少,从最开始的一到六年级,逐渐减少到只有一到三年级。

由于地理环境的问题,还有交通的区位因素。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师已经退休,新的老师不愿意来这个地。即使说有新的老师进来,但看到眼下的环境,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所以就找了关系,有的回了城,有的回了乡镇中心的学校。就这样学生在逐年减少,老师也在逐年的减少。

教育部门看到了这种情况,综合整个地区进行改革。取消了边远地区的乡村小学,把学生和老师全部集中在乡镇的学校。所以村上的小学就没有了学生和老师,所以就变成了我看到的村委会。

乡镇的中心学校变成了寄宿制的学校,很多留守儿童都变成了住校生。他们不用每天回家,也不用担心没有吃的。这些都是得益于国家的扶贫政策,每个学生都有补助,都有营养餐,就连住宿的费用都是减免。

就连每个周五,学校都会安排车辆送学生回家。以确保他们的安全,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所以现在来说,也就能够理解古天乐小学变得闲置。不仅仅是古天乐的小学,还有其他地方的小学也荒无人烟,已经闲置下来,变得格外的荒废和荒芜。

不光是乡镇和村上的学校,就连后面我到了城里也发现很多的中小学都合并整合。那个时候我们还在笑,不光是村上的学生们没有了母校,就连城里面的有些学生也没有了母校。

所以看到新闻上的一个人开挖掘机的年轻人说,上学的时候他总想有一天把学校给拆了。十多年后,他的梦想实现了。因为他的任务就是开挖掘机去拆除自己读过的小学,真是造化弄人!

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以下三种原因:

第一、政策的开放,生源地学生的流失。因为很多人出门务工,生活得到了保障,钱也能够赚到。加上很多城市的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所以他们趁此机会,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上学。一方面是为了对子女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是希望子女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第二、地方政策,教育部门的资源整合。由于学生人数的流失,所以很多学校班级的人数在逐年的减少。特别是村上的小学,从最初的30人锐减到了10多人,还有的减少到个位数。

所以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教育部门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学生进行集中和管理。

第三、社会发展的必然,教育现代化节约成本。我为什么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呢?因为就是说现在很多学校都实现多媒体教室,都要配备远程教育这一块。

再加上有些硬件和软件,都作为学校考核的指标。村上的小学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交通区位。或者说实现多媒体和远程教育的成本,都远远高于中心学校。

所以教育部门将这些学校整合统一管理,将学生统一收纳。这也就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也能够符合当前教育的需要,也能够节约资源,节约成本。

所以说这是必然的。

但不管如何希望荒废的学校,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可以作为村委会,可以作为仓库,可以作为农村培训学校,以及其他教育基地等。充分的利用资源,让它发挥作用。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也是那些捐赠学校,投资学校的人想要看到的。

如果说这些学校一直在荒废,一直在闲置着,这无疑真的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农村没落是城市化的结果。

现在的问题是,国家对户口,土地依然卡的很紧。

有一大波消费需求没有开发出来。

发达国家的一波逆城市化没有来。

简单说,

中产到了退休以后,富人在财务自由以后,还愿意住城市的鸽子笼吗?

富人喜欢住半山别墅,中产也喜欢。

正常的房子,是独门独院两三层,至少有车库,有院子。

等农村没人之后,会有大量宅基地空出来。

需要有政策,把这些土地流转出来。

给你地,盖一个两三层的房子,几十万就够了。

退休后不上班,财务自由不用上班,远程工作不用上班,在城郊住这样的房子。

已经是宅基地,水电不是问题,用电取暖,烧饭。

一个村落有医院,服务业,快递点。

城市的鸽子笼留给需要上班坐地铁的人。

退休的,吃利息房租的,远程工作的,都去郊区农村宅基地生活。

城市也不挤了,生活也舒适了。

把农村房盖成小别墅,是巨大的建材,装修材料需求。

买家电换车,又是需求。

这些郊区村落,还可以建高水平小学加补习班。

让退休老人平时带孩子。

孩子父母周末开车一两个小时,回家团聚。

这个规划做好了。

至少城郊农村会获得发展。

一个大城市,可以辐射几百公里周围的农村。

释放巨大的内需。




     

相关话题

  2021 年是你高考后的第几年?当年你考得怎么样,现在过得又如何? 
  老师可以有多好? 
  不小心在三福打碎了一个眼影盘,被店员要求全额买下,是应该这样的吗? 
  如何看待网曝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钱逢胜教授车内猥亵女学生? 
  4 个小孩被困电梯,其中一女孩冷静求救,如何培养孩子遇到危险时沉着求救的思维?紧急按钮设多高合适? 
  该做什么样的工作? 
  抖音的平均文化程度到底怎么样? 
  班主任要求全班所有学生必须每天7:10前到校;校规规定学生应在7:20前到校。我7:15到校,有错吗? 
  学生被学校强制要求到工厂实习致残,而学校让自行与工厂协商,学生在实习期间受伤,责任该如何判定? 
  把孩子送去让杨永信电击「治疗」的家长有后悔过吗? 

前一个讨论
大学舍长买房找我借钱,我征询男朋友意见,男朋友以开玩笑的方式反对后,我生气了,如何评价?
下一个讨论
中国股市中有人纯靠妖股赚钱的吗?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