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我看到很多人都在强调说高考已经是国内是最公平的考试了。但这句话反过来看,就是另一个意思:高考可以说是老百姓对于社会公平性信心的一个底线评估。当很多老百姓都觉得高考都不再公平时,其折射出的现实是他们对于整个社会公平性的信心之低。
那么高考是不是越来越不公平?
这个问题其实很滑头,因为高考就其本身的作为一个考试制度来说,公平性的平衡已经在多方面得到了保障(虽然仍然存在巨大的争议),但当我们谈高考时,我们实际上在谈的是一个孩子接受的所有教育综合体现的结果——因为高考是「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如此一来,如果我们把检验的维度从高考本身放宽到孩子的整个教育经历上,就会发现在其他教育阶段的不公平性都会层层积累到高考阶段,并最终反映到高考成绩上 。这就像是《扁鹊见蔡桓公》里面讲的那个道理。高考就是骨髓,而之前的疾病却都反映在「腠理」和「肌肤」等高考前的教育阶段上。等真正「病在骨髓」时,就已经「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了。
而「腠理」和「肌肤」阶段的不公平性,在如今幼儿园的教育上可见一斑。《中国青年报》昨天发布的一篇文章就让我感慨万千:《起跑线恐慌》。和生病的道理一样,高考作为「骨髓」,对社会不公平性这个「病」的反应其实不是很直接;然而幼儿园教育作为「腠理」,却最能赤裸裸的反映出这个「病」的恐怖之处。以下两个段落,真让人如同置身于魔幻小说一般。
而赵静楠列出的“一个6岁孩子的学习清单”,才真正在群里引起了“惊涛骇浪”: “英语,词汇量4000左右,可与外教正常语速交流,能写300字左右英语作文;数学,心算1万以内加减法、心算两位数与一位数乘除法,学过数独,知道小数、分数、负数并进行加减;语文,会背千字文,50首左右唐诗,学完拼音,认识1000多汉字……”
来到一家规模较大的全国连锁少儿英语培训机构,林岚一上来就被问懵了。得知孩子5岁,老师立刻问:“怎么这么晚才来,别的孩子都学了两年了?” 她很快意识到,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另一家培训机构,她和丈夫一起试听了一节外教英语课,发现班里的10多个孩子几乎都在5岁左右,已经学了一整个学期,26个字母全都学完了。她有些茫然,“起跑线一再被提前,到底什么时候才不会落于人后?”
据我自己所知,现在很多幼儿园现在不仅考孩子,还考家长,甚至要求家长的学历必是双硕士。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第一个感受是:圈子的塑造。精英阶层在从幼儿园开始,不断加固着圈子的这层壁垒,并通过「课外补习」这个大杀器,真正「合理合法」地用教育一点点碾压着其他阶层。高考成绩几分的差距,却是精英阶层十多年来从幼儿园到高中持之以恒巨额投入的成果。
回到问题,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熊同学作为精英阶层的一员,他感慨的根源不是高考一个考试本身,而是他十多年来所亲身经历的,他的家长对于教育持之以恒的投入所塑造出的阶级壁垒。这个壁垒是如此高大,以至于任何一个能够不依靠家庭而肉身翻越这个壁垒的孩子,都应被称作勇士——他们真的可以说是凭一己之力,硬刚无数精英家庭。
然而按照《起跑线恐慌》中所表现出的趋势,这样的孩子只会越来越少,相应的就是社会不公平性在教育上的渗透程度越来越高——最终一定会从「腠理」的幼儿园蔓延到「骨髓」的高考。也许在不远的未来,政府将不得不出台政策强制保证农村生源和低收入群体生源的录取比率,因为在那时不同阶层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已经无法支撑高考那脆弱的公平性了。
参考新闻:
起跑线恐慌我来说个政治不正确的。
现在这个绝对是正常现象。而且会越来越严重,在五到十年以后,会严重到一个不可思议的程度。
首先我们来理一个时间线:
1977年恢复高考
1978年改革开放
1996年中专取消分配
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
也就是说,恢复高考整整40年了,第一代参加高考的人,年青的大概是50末。现在很多都当爷爷了吧。
改革开放,放开人员流通,也有接近四十年了。
这么多年,中考考上中专的,高考考上大学的,有多大比例回了农村?
他们的后代,有多大比例在农村读书?
没有找到调查数据,以我个人的经验,非常之少。就算有极少量的回流,也至少是到乡镇和县城。真正在农村的,几乎没见过。
同时,除开最边远,最贫困的地区,绝大多数农村“有办法”“有胆子”的家庭,还有多大比例留在农村生活?特别是孩子在农村读书的?
另外,愿意拼命投资教育的家庭,即便是最迟从1977年开始,抱着考大学的愿望,因为当时的极低录取率与大学失之交臂,然后努力供他们的后代读书的家庭。他们的后代除了在80前出生没赶上扩招的,大多数都应该已经通过高考走出了农村。这批人有多少回到农村的?
以我在我的中西部贫困县的家乡所见。几乎没有。
教育,商业,工业,等等各种渠道,不断的把农村重视教育的、那些智力和执行力优秀的、有头脑有手段有胆量的、掌握技术的、能说会道的等等掌握各种技能的人群从农村抽离出去,输送到城市。
单纯的就拿教育来说。刨除小部分真的因为贫穷无法接受教育的学生。高考每年都会把那一年整个年龄段的一部分最优秀的人抽离出去。特别是在99年扩招后,这个抽离的比例增加了好几倍。如此不断的抽离了40年了。
留下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年纪大没机会出去的(这部分人的后代基本上都不在农村了),性格比较木讷老实,或者不愿意离开父母,并不太重视教育的,或者执行力学习速度没那么优秀的,还有少部分运气不好的人。
农村的教育环境,必然是越来越差。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
1999年扩招,假如说,有一个99年毕业的18岁的高中生,由于没赶上扩招没有考上大学。那么当他25岁时,也就是04年生孩子,他们的孩子应该会2023年参加高考。也就是说,从2023年起。在农村参加高考的家庭的父辈很有可能都已经是参加过一次扩招后的高考了。
假如说,扩招前,是每年抽走该年龄人口的综合素质(智力,执行力,情绪控制能力,家庭重视程度)的大约前5%的人口的话。那么扩招后,可能会抽走20%以上的人口。2023前年农村学生的父母是父母出生当年的人口素质的大约后95%。但是,2023年后的农村学生的父母可能就是父母出生当年的人口素质的后80%了,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大。
也就是说,大约2023年起。随着扩招后落榜生的后代开始参加高考,大约五到六年后,参加高考的学生的父母,将全部是扩招后的落榜生。而随着扩招的比例增加,农村的教育情况可能会出现断崖式的下跌。
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或者阻止这一切。因为凡是通过高考成功的人,基本上都不愿意回到农村。凡是努力到城市的,都在竭尽所能的帮助身边的人离开农村在城市立足。
也许这本身就是国家希望看到的吧。城市化的必然进程。
身为农村人,我为现在这个现象感到有一点点的伤感。但我依然不会选择回去。并且努力帮助愿意到城市生活并且靠谱的亲戚朋友到城市里立足。
家乡,也许就这么回不去了啊。
这也许是长久以来的一个偏见吧,认为北京、上海这些享受高考政策优惠的地区,学生家长都是乐于所谓素质教育的既得利益者,看不见其他地区处于竞争劣势下还瞧不起外地人。
在北京工作到现在,就我身边的作为家长的同事平时的所聊所想的观点来比照,这位高考状元能说出这样的话丝毫不意外。
因为他自己同样也是激烈竞争中走出来的,这种竞争比起外地同学而言少了分数上的压力,但是在考生之外的因素上:入学资格、学区房、培训班、私教等等压力就大得多……这种压力是直接作用在家庭、财产、父母职业等等之上的,最终统归一个词:阶层。
北京的阶层分布明显比外地是要高出几个档次的,这也使得其中的学生在升学中感受到的阶层分化也要强烈的多。很多外地学生只能在新闻、网络里听到的事情可能会发生的在他们学校或者班级中,被同学口口相传。
这番话背后的因素其实并不让人欣慰,因为可以看到教育的问题不是素质教育就如何、应试教育就如何或者是全国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或者分区考试分区录取这类简单一分为二的问题,而是在社会阶层、地区分化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受教育权利与机会的公平的问题。
而且问题不会随教育资源丰沛充裕而缓解,甚至反而恶化…
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今天晚上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感觉农村出来的我,还是高估了农村了。
因为高考分数刚出来嘛,他们有一些亲戚朋友什么的要报考学校,然后让我指点下。
我想了想,清北肯定是不行,然后我就降了降,以江苏为例,我说,那普通985吧,比如东南之类的,他们说,肯定不行。我又想了想,南航南理呢?还是不行继续降吧,河海,南农吧,最后他们放弃了,聊其他的。
想起了我这段时间做的一个统计内容答案。
中国农村学生录取率,持续下降
几个学校的农村学生比例
南开大学的录取比例持续改变
( 南开大学1998~2008年的录取情况 )
更可怕的是,农村教育未来的前景十分惨淡。
前两天,第一财经做了个内容“人口隐形危机:逾50%农村幼儿认知滞后”。结果我去看了下数据,触目惊心
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2005年全国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5861 万人。2010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 6102.55 万。
而他们的学前教育很大程度是依赖于祖父母。
可是他们的祖父母的情况呢?
大部分已经是老年人了
(祖父母年龄分布图ll)
而且祖父母的受教育 程度本身十分堪忧
如果说教育堪忧就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了,祖父母往往还要自己劳作来满足生活需求,这使得农村儿童获得的教育辅导时间,更少。
留守儿童祖父母收入来源
这意味着,至少有千万级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和年迈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这些祖父母往往是教育程度低下,而且需要自力更生去维持生活。
如果国家不改善这种情况,那意味着,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将不得不补上这笔账。
再想想以前看到的数字
1按世界银行每天生活费1.25美元的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约还有2亿多
这个数字是知乎活跃用户的20倍。
2中国农村人口目前是5亿9千万.
这个数字是知乎活跃用户的59倍。
参考:
[1]邬志辉,李静美.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65-74.
[2]吕利丹. 从“留守儿童”到“新生代农民工”——高中学龄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终止及影响研究[J]. 人口研究,2014,(01):37-50.
[3]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学刊,2013,(03):37-49.
听闻上海中产街里的家长告诫小孩,和其他小孩玩要先问他英文名,如果告知没有英文名就不要和他们玩。还美其名曰“鄙视链”。
听闻清华北大毕业生在知乎问毕业了为什么连一栋北京房也买不起。出租车司机听他们抱怨说“如果连你们都不考虑国家,国家真的是完了”。而这篇回答底下评论一溜儿要司机捐房产给毕业生,说司机居然也配教训北大清华的。
听闻山东大学文学硕士咪蒙左一个致贱人,右一个致low逼,怂恿大学生退学,然后欢天喜地利用粉丝给自己孩子办理私立学校入学。
听闻马里兰大学优秀华人毕业生说自己老家云南空气差,无人权自由,避之唯恐不及,想领绿卡想疯了的。
听闻北京25%的本一率,还要担心未来是不是资源会被外省抢走,孩子读名校越来越难的。
听闻中华女权们一个个房产要加名礼物要备足彩礼要高端,却对被拐卖的女性、社会权益和劳动市场视而不见的。
我们的民族缺乏自信力了吗?为何代表中国最有发言权,最大群体的中产们,突然如此猥琐,目光短期?为何就看不到底层人民?底层已经消失了吗?
然后这个少年说:其实我没有那么厉害,我身为中产,只是拥有了底层们没有的优越条件而已。言语之间表露出对不公的遗憾。
这个胸怀和良心,已经击败了99%所谓的中产阶级了好不。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这其实不就是现代社会政治一直争论,试图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吗?
有的人会说“我的钱都是我自己挣的,又不是偷来抢来的,凭什么要拿去养那些穷人。”这样说听起来没有错误。
有的人会说“有些人贫穷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懒或者什么个体的错误,而更多的是社会造成的,所以社会有必要补偿他们。”这样说又有什么错误吗?
知乎很流行的政治正确之一就是,我们需要机会公平,而不要结果公平。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机会真的是公平的吗?
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组漫画:
就这段话,分几个层面来说。
第一,这段话本身说明这位熊同学的眼光和器量都不错,不是一个读死书的“状元”。至于某些回答指望他未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这就搞笑了,到今天还抱有青天大老爷拯救我的思想,这可不像是知乎的水平。
第二,这段话本身是正确的,但是说的还不够深刻,估计这位熊同学也不敢说的太深刻。教育和阶级的关系,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知道——教育,就是阶级的再生产。表面上看上去自由流动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是通过教育完成阶级划分的第一步的。至于中国的情况怎样,看看 @李雷 同学的回答,就知道了——我们正处于阶级固化的路上。
第三,越是往上的阶级,越是能够认识到教育的本质;而越是底层的阶级,就只有些本能。中国人算是全世界最重视教育,最希望通过教育往上爬的民族了,但是也仅仅如此,许许多多底层的人,根本不明白教育的根本意义,他们对教育唯一的认识就是:好好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我看到很多底层贫困家庭出身的人,竟然反对高考制度,说高考制度太死板,扼杀创造力,他们非常推崇素质教育、轻松教育,支持自主招生。遇到这种糊涂蛋,你有什么话好说?
第四,随便瞎说说历史的经验。我们知道,秦汉之后,中国就不是纯粹的封建血统世袭制度了,也再没有世卿世禄的说法(虽然后面某些朝代出现了局部的倒退)。但是在此之前,有一段时间还是世家门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开端就发源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并且在后面的乱世中,中央集权和官僚科层制度解体,封建化的倾向回潮,北边出现了关陇贵族,南边出现了魏晋世家。而这一切的源头,可以回溯到东汉,这些世家能够世世代代垄断政治、经济特权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对知识的垄断——所谓的东汉经学家族。后来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其实只是对这种现状的承认和规范。历史上,最终对世家门阀的消灭,是由于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发展。
当然了,我们现代共和国当然没有这种弊端,教育是义务教育,不存在说什么农村人和穷人考不上大学。要做官的话,公务员也是考出来的,也不存在什么地方政治家族内部繁殖之类的事情,什么《中县干部》这种反动文章简直就是摸黑我二共的大毒草!!
绿老公还不够,还要绿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