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中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退休。
我爹是996的程序员,这天十点回到家,刚吃了两口饭,我就把车钥匙放在了他身边。
该去开嘀嘀了,我说。
我爹一脸不情愿,说,我才刚吃了两口饭。
我扭头看着他:都吃了好几口了,再吃下去该吃撑了。
我爹不高兴,我还想再喝口汤呢。
哥哥正好听到,说:爸我这就给您端汤去。上班族,不能太辛苦。
我呵呵了两声:你就会做老好人,好像我爹不是我亲爹似的,我比你更希望他快乐。
作为子女,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快乐。但这快乐,绝不是在该工作的年龄去放纵,在该996的时候只图轻松。
爹妈啊,你们不是富一代,我也不是富二代。作为普通人家,我唯一能为你做的,就是督促你去996,让你有动力去登上更高的山峰。那时,你看在眼里的风景才会楚楚动人。
如果你一直匍匐在命运的脚下,为生计发愁,那么,再美的景色在你眼里也是愁苦。此时我对你有多心软,将来退休生活就会对你有多无情。
我宁可欠你一个快乐的中年,也不愿看到你低声下气的退休。
如果你想在退休的人生舞台上长袖善舞,你就要多熬一些夜,多吃一些苦,多打一些工。真正快乐的退休生活,是要趟过一条996的河才能抵达。
只有在秋天的时候去躬身播种,你才能给子女留下冬天的韭菜根。
谁有胆子把这个发在朋友圈?
“我如果不要孩子,早就过快活日子去了。但我就是宁愿自己996过得很卑微,也要把你生出来,你还不感恩?”
————论无法克服繁衍欲望
这就是典型的,自己不会飞,下个蛋要孩子飞
说句实话哈,我现在可以躺平,不用扣扣搜搜的过一辈子了
目前家产大概算过了,大概3700万上下,这个是算上房产投资现金这些的
那么问题来了,请问一个普通人需要多努力才能赚到3700万?
假设月入过万,就算两万好了,一个人要不吃不喝1850个月,也就是154年,假设两夫妻都是这个工资,需要不吃不喝77年
也就是说从22岁一直工作到99岁?
投胎比努力很有用
这话难听,但是真实
四年前就火过一次的问题怎么又问一遍……
写在前面:
我从未否认努力的重要性,可是努力也是要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无限的压榨学生的精力,并不能带来无限的提升,剥夺学生一切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带来的效益远没有你想得那么好。
只懂得压迫孩子,牺牲孩子正常的生活来提高一两分的老师家长,要么懒,要么无能,要么两者兼有。
文章写到这份上,其实挺没意思的。
你只有一块面包,昨天吃了,今天就要挨饿。
于是你哀叹,如果能重来,我昨天一定不吃面包,那样我今天就肯定能吃饱了。
可你今天吃了,明天就不会发出同样的哀叹了么?
更何况,一块面包就能喂饱你?
「我宁愿你昨天饥寒交迫,也不愿你今天忍饥挨饿。」
你从来不会思考,为什么我只能有一块面包,这个扯蛋的设定是谁硬塞给我的。
初高中教育很重要,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学生需要这些知识来给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可是你我都明白,我们每天从六点到深夜,一个月只放两天假让你回家拿钱,高三寒假只有一星期,这种不间断的苦役式的学习,真的是掌握了知识,还是为了从字缝里拿命抠出一两分来?当年学到流鼻血背下来的考点,有多少从那年六月九号开始就再也没碰过?
刻苦学习很重要,可当「刻苦学习」演变成了军备竞赛,你就没有一瞬间觉得有点不对劲?
我不知道多少人会觉得「自己牺牲初中,高中一切娱乐时间去做题,去做卷子,去上补习班,今天就会幸福得多」,但我知道这些人一定会把这种心态施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有些痛苦,总是会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啊顺便说一句,你真的以为少年一直痛苦,成年就能云销雨霁了?想多了吧?
为什么这种论调不能微调一下,“孩子,尽管每个人的成年都会走向卑微,我要尽力呵护你少年的快乐。”
别以为小时候苦不是苦,苦尽甘来,老来就不会苦,纵使家财万贯,权势熏天,生命也是个死寂过程,人,还是要尽量享受年轻时的快乐。
学习当然是挤占了玩耍的时间,苦读也绝不是赏心悦目,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就有可能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乐就会成为更加高尚的情操,我还是更相信这样经得起历史周期律考验的老派的人生观。
给足孩子亲情之爱,尽量满足孩子合理物质需要,妥善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辅之以正确平和的三观,我想孩子就会是真正快乐的人,体味到人生各个阶段的快乐,而成为幸福的人。
恩,非常典型的当代中小城市的父母。没有大智慧,只有小聪明。
自己的视野仅能看到20%到30%的表象,但是看不到背后根深蒂固的问题。
只能看到大城市医疗好,但是看不到大城市医疗是基于户口和房产的,而在当代房产难于登天,你没有这个眼光,孩子只能被收割;
只能看到好学校好,但是看不到很多好学校背后也是要很早运营的,包括中学高中,特长加分,自主招生,还有圈层运作,哪怕你出国移个民也能给孩子省不少事儿;
只能看到成绩重要,但是不明白好成绩靠的不仅仅是死命努力,而是举一反三的上层逻辑,思维,认知能力,这些能力往往需要很小就开始培养,父母不断潜移默化灌输。
只能看到别的孩子优秀,但是看不到别的父母言传身教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总觉得自己是最好的父母;
你要真是能力不够,真的没什么问题,不是每个父母都如何如何的,普通家庭,那咱们就按照普通人的方式来,别总是给孩子那么大压力,让孩子童年快乐一些,以后的人生自己做主,父母做到能做的,孩子也不会怨恨什么;
你要是真的能力足够,那给孩子这么大压力也情有可原,父母贡献房子,贡献实习机会,贡献优渥生活,贡献出国留学的资助,你最后要还是个废物,那确实要怨孩子一点都不争气;
权力和义务对等。
怕就怕这种家庭,自己能力不够,还不懂得给孩子快乐童年,所有压力都给到孩子身上,看到那20%的表象,不明白问题根源,开始一股脑逼孩子,让孩子童年一片灰暗,
结果孩子熬过灰暗上了大学,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别人的房子都是父母早早便宜时候买好的,别人的工作都是父母提早运作人脉送进去的,别人享受的城市红利也是父母早早规划好的,别人考进的好大学也是父母用尽一切能力运作进去的。
再往上看,自己想做生意,背后都是资源,自己啥也没有。自己想工作里往上爬,全是利益斗争,奋斗了好几年才明白原来体制内这么舒服,结果那时你父母啥也没和你说过,怕丢脸,怕赚钱少不体面,周围一切赚钱的都要靠资源。
突然发现自己的奋斗一文不值,那些靠灰暗时光和不快乐童年巨大代价换来的努力成果,只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
孩子的一生就毁了,
摊上这种家长,不仅童年不会快乐,以后会更不快乐。一辈子要为父母的低认知但自以为聪明而埋单。
而且这些父母一辈子也不懂自己到底哪儿错了。孩子到了一定岁数,看开了,不怨父母了,但距离渐行渐远。就这么一辈子过去了。
谁说这个是二选一的选择题,
难道没有“孩子,你既可以拥有一个快乐的少年,也可以看到你幸福的成年”
难道没有“孩子,你既可以拥有一个普通的少年,也可以看到你普通的成年”
朋友圈到现在还持有“非黑即白”、“不是就是”、“要么痛苦要么快乐”的论调的,
这种二元论的人,我只能说他们是“巨婴”。
一个连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都没有成型的人,
我建议不要生孩子,孩子生来不是给你要么这样、要么那样的。
我列举一些我不认同的价值观:
1、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清洁工不吃苦么,人上人了没?旷工不吃苦么,人上人了么?ZBJ吃苦了没,是不是上人了?
2、找份好工作、嫁个好人家,你的人生就幸福了。
幸福的定义千千万,好工作你就幸福了?所谓的996“好工作”大把。是不是赚钱的才是好工作?
嫁个好人家,你就幸福了?爱情一定有吗?
3、以后再玩,以后再享受,以后你就明白了。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过去就过去了,是回不来的。
4、天道酬勤,你学不好(做不好),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会不会是努力的方向错了?
方法总比困难多,孩子,我们一起成长,获得快乐、获得难受、获得经历,长大后我们也一起睿智的生活,有困难,我不会让你一个人面对的,对吧?
我从没发现,烂学校的孩子就比牛校的快乐。
但牛校的毕业生一定比烂学校的毕业生幸福,平均来说。
所以什么“快乐的少年”和父母学校的严格教育无关,幸福更多是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只要父母足够用心,让孩子多方面发展,多学点儿东西作业量大点,假期偶尔旅游一下也会幸福。相反撒手不管游戏随便玩这样的少年时代幸福不到哪里去的,尤其是少年长大后回想起来。
然而,现实就是,他的孩子既没有快乐的少年,也有着卑微的成年。
父母有這種對未來的預知能力怎麼沒把自己變成一個富一代呢?
看到这个问题,令我深有种啼笑皆非之感,想不到都到2021年了,这种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人上人价值观的毒鸡汤还能堂而皇之换汤不换药地流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其实仔细品味就不难发现,这番话本质上和十几年前流行的那句“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异曲同工之秒。只不过用了一个更煽情的马甲作包装罢了。
先复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中心论调:“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成就感和尊严快乐。”
其实说到底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剥夺孩子快乐成长的机会,是为了让孩子未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从逻辑上,说话光听起来就是自相矛盾。如果真的想让孩子的未来有更多机会,首先就应该让孩子从小拥有选择的权利,懂得如何选择,而不是从童年起就剥夺孩子选择的机会。俗话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一个人的少年时光恰恰是独立人格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需要的是感知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以及看见世界、投入世界的自我意识。这个时候不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开拓自己的视野,不让孩子感受世界的精彩而去热爱生活、树立独立人格价值和理想情怀目标,而是一味继续将他关在书房里啃教材和习题册,幻想着依靠那些密密麻麻的习题公式可以帮助孩子成年之后收获一个精彩的人生,这无异于痴人说梦。就好比你不能给一个整天活在动画片世界里的幼儿替换一个成年人的身体,就要求他能像成年人那样生活一样。
事实上,当他走上社会就会发现,即便他学生时代的成绩如何优秀,面对这个多变的社会和复杂的世界,他多半也会因无所适从而导致无从选择。因为他不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价值,不懂如何运营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懂得如何应变生活,更无法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于是他只能按部就班进入单位成为批量生产的996工作机器。实质仍是在被迫谋生,只不过届时他可能仍然在毒鸡汤的影响下,觉得自己只要看上去活得比那些低层次的人要体面,便心理平衡了。当然如果他仍然不快乐,那就继续教育他:“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幸福的中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老年。”不得不说这很6
我们的青春就像一个伊甸园,远远看上去有点诱惑,流连其中又有点想往和陶醉。从物质上分析这些都没什么用。但又恰恰是这些“没用”的美好的东西,却可以在精神上发挥出莫大的价值,它可以在成长中作为启蒙的钥匙承载我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它可以在未来作为精神的上良药治愈着我们与孤苦抗争。它可以在我们回忆往事时化作一颗种子让内心安详从容。反之如果拆毁伊甸园,把它变成普通一个菜园子,或许你的确会得到更多物质上的东西,但这意味着你余下的人生除了种菜和收菜,也仅此而已了。
因此不要轻易为了别人口中一个捉摸不定的未来,而永远放弃眼下属于自己的美好和本心。你是为你自己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成别人希望的样子而活着。一个快乐的童年往往可以治愈一生,一个阴郁的童年却很可能需要一生去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