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杨振宁先生关于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的言论? 第2页

        

user avatar   zhan-yu-9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科学家,不对专业问题发言。不过我认为我国最近步子迈得确实大了点,虽然未来我国应该做好进军世界前列的打算,不过当前确实并不适合花太多的钱在这类太前卫的科技探索上,我不是说不花钱,而是认为要有个限度,诸如航天这类我是支持的,正因为我们已经在其他方面花了不少钱了,像理论物理这种本来就前卫的,大型对撞机这种前卫中的前卫的事业,最好还是放一放吧。我们的基础相比发达国家还是薄弱的,基础不牢,高端的东西就算给了你,你拿来也用不上,这就好比航母是好东西,不过如果在49年从天而降送我国一个航母,那还是拆了炼钢比较好。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支持杨振宁的“缓建”态度。

大型对撞机属于基础科研项目,中国目前一年基础科学投资才500亿人民币左右,这500亿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天文,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等领域,而大型对撞机投入除非走人大特批专项资金,否则可能会挤占其他学科的投入,特别是倍受关注的材料科学。

可能一些知友觉得每年投资30-50亿给对撞机不多,我给举个例子吧,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共审批了183亿,涵盖了自然科学领域,其中北京市一家独占38亿,超过20%! 而单位排名里上海交大高居第一,5亿。而5亿是901项支持,平均不到60万。

973计划够牛了,大概是3000万左右,一般是好几个科学家承担,下面还要细分很多。

这就是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少得可怜,除非国家快速加大投资,否则,基础科学发展必然会滞后。

我们看一下中科院发布的,由白院士领衔、200多位专家历时1年多深入研究推出的《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我认为这些才是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应重点加强支持。

未来10年中国可能发生的19项重大科技突破包括
新原理航空发动机样机将有望研制成功
量子通信率先取得突破、
自主可控的基础软硬件平台产生重大突破、
普惠计算获重大进展、
模块育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成为未来育种重要手段、
干细胞整体研究水平进入国际第一阵营、
生物医药实现局部跨越式发展、
工业生物制造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泛在制造信息感知与网络技术获重大突破、
先进材料实现原创突破和全面提升、
煤炭资源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形成新兴产业、
地球深部勘探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实现自主研发、
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分布式电网实现商业应用、
废物能高效清洁利用催生“城镇矿山”新兴产业、
区域高压直流电网建成、
载人航天和嫦娥工程及其他空间重大工程产生重大突破、
空间科学卫星形成系列、
以载人深潜器为标志的深海探测勘察技术实现跨越发展、
海洋新技术重大突破促进蓝色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我绝不反对高能物理继续发展。我反对的是中国今天开始建造超大对撞机!——杨振宁

关于这个问题,我支持杨振宁,因为丘成桐显得太理想化,而杨振宁的高度明显更高,符合国家战略!


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出来!

前几天白院长开视频会议说道两学一做,指出,我们的科研必须紧密结合实际

事实上,自从习大大关于科技创新的讲话后,整个中国的科研思路已经发生了转变。

过去你可以去随意做研究,只要你感兴趣就行;那么现在科研的目的已经转向了兼顾兴趣和需求的角度,即,科研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而布局。


要优先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科技领域,重点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新兴前沿交叉领域部署。

很多人觉得中国很有钱,其实都知道一均下来少得可怜,而且目前中国经济面临巨大问题,连续的寒冬和L型让未来预期十分不明朗,还有数亿农民与农民工,还有急待解决的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医药健康问题,而大型对撞机这种投资超级大,产出周期超长的项目,完全可以稍微放缓一下。

所以,我支持杨振宁,而且,我相信,国家也是认可杨的思路,大型对撞机,短期内不适合建!

下文是东大博士

@Summer Clover

总结的杨的讲话,非常精炼

1、经费无底洞。至少200亿美元,而且该项目一向是不断追加经费,最终可能500亿都不止。

2、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燃眉之急的问题需要解决。

3、挤压其他领域的科研经费,包括凝聚态物理、天文物理、生命科学。

4、高能物理窘境,超对称只是猜想。

找超对称粒子已经有很多年了,完全落空。今天希望用超大对撞机来找到超对称粒子,只是一部份高能物理学家的一个猜想。多数物理学家,包括我在内,认为超对称粒子的存在只是一个猜想,没有任何实验根据,希望用极大对撞机发现此猜想中的粒子更只是猜想加猜想

杨老亲自标记强调了这四处。

5)短期内(指大约我们这一代人的时间里)无法反哺技术,无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6)建造成功会由90%的非中国人主导。

7)不建超大对撞机,高能物理的方向可以先转移到寻找 a.更好的加速器原理 b.寻找美妙的几何结构


user avatar   zhuan-jiao-yu-dao-gu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杨老的每条建议都是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写的,目的是给决策者做决定提供参考。

正题部分结束,以下全是跑题环节。

为什么正题部分这么短,因为这个问题太专业;那为什么跑题环节这么长,因为即使再专业的问题也不妨碍大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上马对撞机项目是一个成果收益不确定、高成本的投资项目。而只要是投资项目,就不能只讲好处不谈风险。

我觉得,对撞机项目很快上马是大概率事件。看目前情形,基本上是杨老自成一派,高能研究所加中科院以及一些国外科学家是另一派。我没有任何不敬的意思,只是杨老年事已高,现在尚可以利用学术界权威的地位和对方勉强打成平手,但是再过几年,这事怕是要一边倒。

其实一个项目有不同意见很正常,只是王所长反驳杨老的文章里槽点实在太多,我随便贴几条出来给大家看看。

这个决定(指SSC半途下马)对美国的大科学研究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并使一代美国人失去了梦想的勇气。

负面影响可能是有,美国人失去勇气这个是怎么看出来的?


第一步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建设阶段,约在2022-2030年间,工程造价( 不包括土地、“七通一平” )约400亿人民币。

不包括土地,“七通一平”,emmmm。


我们可以走第二步3/4质子对撞机(SPPC)阶段,工程造价在1000亿人民币以内,时间是在2040-2050年左右。这里 如果减去国际贡献约30% ,中国政府应该出资大约300亿人民币(每年30亿)和700亿人民币(每年70亿), 但不包括未来的通货膨胀

这个30%国际贡献是怎么来的?如果达不到30%或者压根没有呢?然后一个跨度十年,至少几百亿的项目不考虑通胀,emmmmmmmmm。


清末的中国,人民富庶,GDP世界第一 ,虽然有能力购买枪炮,但不掌握科学,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还是被动挨打,民生也无从谈起。

。。。。。。请自行在知乎搜索相关历史问题,有一大票历史专家为你解答。


中国的基础研究经费目前占研发经费的比重大约5%,国际上发达国家一般是15%。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同时又是一个大国, 我认为应该逐步增加到10%,直至最后向15%迈进。 所以从数字看,基础研究经费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大约每年1000亿人民币以上),不存在挤压其他基础科学研究经费的情况。

看来王所长不光是对撞机的项目,连经费比重的决策都定好了。经费增量我们高能领域先干了,你们其他领域的同仁们随意。


对我们实验物理学家来说, 我们会关心理论物理学家的语言,但绝不会依赖他们。现在就预言对撞机会发现或不会发现猜想中的粒子,有点过于武断了 ,这也不是国际高能物理学界的主流意见。

翻译过来就是现在还没有理论,发现还是不会发现粒子其实我们也不知道。


没有高能物理,就没有WWW网页,大家就不能上网,网络经济更是无从谈起。

。。。。。。请自行在知乎搜索相关计算机问题,有一大票IT专家为你解答。


文章太长了,就不复制粘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同问题下的这个回答。文章是王所长所写,由中科院的公众号转载。


再次说明,专业问题不讨论,作为业内专家,王所长的主张也肯定有他的道理。不过,至少在这个解释里,有太多的如果、假设、可能、估计。这让整篇文章异常没有说服力。事情是从来不会按照完美剧本永远继续下去的,一个跨度几十年的项目更是如此。一个项目必须要经过决策者和专家们反复论证以后才会得到更好的方案。

在这个问题上我倾向于支持杨老,因为杨老的理由更有说服力。但如果对撞机项目上马后很快获得成果,我也不怕被打脸;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好处,个人的脸面又算什么呢。

前提是,真有那么一天。


user avatar   feng-ji-xu-chui-feng-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网上看到的。

95岁的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费2000亿,建立大型粒子对撞机,谁知中科院院士王贻芳表示:“一定要建,不建落后30年”。杨没有妥协,一针见血“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


一个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知名物理学家,一个是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两人都是物理界的领军人物,却在这件事上争论不下。


最后请了11位顶尖物理学家共同投票表决,5人投了赞成,5人投了反对,虽然支持方和反对方皆有诺奖得主站边,但是杨振宁还未投票,结果不言而喻,6:5项目立马被叫停!


王贻芳认为花2000亿建立大型粒子对撞机,"对中国来说,这是能够引领世界基础物理研究,最好的机会",还给出了3个理由:


1、建设大型粒子对撞机可以使我们成为世界粒子物理研究的中心,牢牢建立中国的领先地位。同时我们可以在以下技术方面实现国产化,并领先国际。


2、大型对撞机如果不能发现新粒子或新现象,也会使我们对物理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就像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没有发现以太,但对物理学,特别是相对论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一样。


3、环形对撞机是一个理想的希格斯粒子工厂,希格斯粒子,是目前粒子物理研究未知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


而95岁高龄的杨振宁极力反对,同时,也给出了反对的3个观点:


1、科学目标不明,2000亿可能打水漂。


能否找到新粒子还是一个未知数,在目标不确定的情况下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价值何在?毕竟2000亿不是小数目,建成后每年需要一大笔运行和维护成本,可以说是无底洞。50年内,也无法变现。


2.关键技术不在手,挤压其他科研经费。


在并没有革命性技术出现的背景下,许多科学家也在质疑中国大型对撞机项目是在用蛮力,且很多技术细节还需要依靠西方的支持。


虽然中国科研团队不缺钱,但是这样造,没有一点把握,这笔钱不仅可能石沉大海,还会直接挤压其他基础学科的经费。


3.为他人做嫁衣。


最关键的一点是,目前中国高等物理学者不足世界1%,项目建成后必然为外国人主导,为他人做嫁衣。


可以用这笔省下的钱,投入到基础教育中,培养更多能为中国物理科学做出贡献的人才。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更应该学好外语,而缺乏了对孩子本学科知识的培养,特别是想等到初中。


user avatar   lifractal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着 200 亿美元实在觉得眼红流口水,外行实在忍不住来哭个穷。

认为中国很有钱的同学们,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你们的这种错觉,那么请看下面这条新闻:

【新华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今年资助已逾183亿元

看清楚了,NSFC——中国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经费来源,2016 年全年提供的基金规模只有 248 亿元人民币,248亿!人民币!所有学科!

相比之下,CEPC 无论是 200 亿美刀,还是 300~400 亿人民币,都不能说是小数目。请注意,声称其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平摊到 n 年,不论 n 等于 10 还是 20 并没有本质差异,因为在最终完工之前,CEPC 并不能产生任何直接的科研成果,半个加速器什么也干不了。而完工之后,还需要持续的投资,比如 LHC 完工之后,每年还需要花费 10 亿美元的维护和人员经费。

在整个中国的这种经费规模下,很难让人相信巨资建设大型粒子加速器不会影响对其它领域的投入。

那么,其它领域经得起剥削吗?

来看看现状吧。同样作为二级学科,我们苦逼的神经科学/脑科学每年分到的经费有多少呢?

——2013 年的数据是 1.43 亿美元,约等于 8~9 亿元人民币。全国 3363 名 PI 带领一共 27048 名研究人员来花这笔钱。在我两年前写下下面这个回答[1]之前,神经科学领域的大科学项目——中国脑计划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论证,报告会上复旦大学杨雄里院士乐观预计中国脑计划即将实施,当时的预算是 10 年 80 亿元人民币。注意,这个分期投资是可以即刻产生收效的,而不是像大型对撞机得等到花完几百亿、十到二十年后才能开始收集数据。

直到今天,中国脑计划依然虚无缥缈(最新预计是今年底到明年初启动)。在蒲慕明院士继续奔走了两年之后,在上一期的《自然·神经科学》中,中国那一栏依然是遗憾的 not available。我不敢政治不正确地争论到底是认识自然还是认识人类大脑之间谁更重要,但我相信普通民众也不会轻易地厚此薄彼吧。更何况讨论项目的具体收益时,我们生物民工从来都可以轻易列出一堆疾病治疗、药物开发前景,最不济也可以保证 CNS 论文数量,而不需要顾左右而言他。



所以,要想赢得我们这些外行的支持,首先得证明不要抢我们的饭碗。大家都是苦逼搬砖工,别互相伤害。(虽然最终的决策者才不会 care 这些 T_T)

PS,我还是很想知道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底产出了哪些直接、原创的成果。不要说人才培养,钱投到哪里都可以培养人才;也不要说同步光源这些副产品——非原创、非意外的副产品都不如直接去投资。现在支持方讨论来讨论去,都在反复强调或者类比哥伦布航海、NASA回信、WWW 的意外发明等等,实在无法教人心悦诚服。我们关心的是与建设目标一致、不可替代的直接成果。

注释 [1]:

作者:方非
链接:中国有没有类似于美国的BRAIN Initiative或者欧洲的Human Brain Project的脑科学研究计划? - 方非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目前已经开始的是中国科学院 2012 年启动的“脑功能联结图谱”先导科技专项,计划 10 年投入 6 亿元人民币。

还有一个大手笔正在酝酿中,目前预计的投入是 10 年共 80 亿元人民币。

pic3.zhimg.com/40c625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1" data-original="pic3.zhimg.com/40c62578">这是我总结的中美欧脑科学领域部分指标的比较。从表中来看,SCI 论文量与 PI 数量大约成正比。可见平均每名 PI 可获得的脑计划投资,中国要远高于欧盟与美国。这是我总结的中美欧脑科学领域部分指标的比较。从表中来看,SCI 论文量与 PI 数量大约成正比。可见平均每名 PI 可获得的脑计划投资,中国要远高于欧盟与美国。

我在另一个答案中说现代神经科学、生物学甚至整个科学的发展,是钱(经费)推动的。从欧美的投入来看,未来的十年必然是神经科学的时代。而很幸运,中国也将加入到这次浪潮中。

--
部分数据来源:
1. 阮梅花等,中美脑科学领域比较分析.《生命科学》第26卷第6期,2014.
2. 钱万强等,我国脑科学研究战略部署及发展情况浅析.《生命科学》第26卷第6期,2014.

user avatar   peng-cheng-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也听说,国家没有把超大型加速器和强子对撞机列入新的科技五年规划。”我说。

  “人们都说那是无意义的劳民伤财。所以呢,我们的物理学家们以后只好继续到日内瓦去当乞丐了,求人家施舍点可怜的试验时间。——《球状闪电》

大刘才是高人啊。

=====================================================================

看了王老在知识分子上发表的回应文章。不是专业相关人员,对文章中的物理学部分不敢多论。个人觉得,有一点是明确的,CEPC项目在很多知友眼中是个摘取物理学皇冠的问题,但是在财政资金分配者眼中,它是一个现实得多的预算分蛋糕问题。仅从预算和财务角度,王老的文章中确实有可商榷之处。

(1)美国的SSC为什么会失败 ? 大加速器都是无底洞吗 ?


美 国SSC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当时的政府赤字且与国际空间站争夺经费、美国的两党政治斗争、德克萨斯与其它地区的区域竞争,还有管理不善、预算错误、造 价飙升、国际合作不够等。具体分析及历史资料见参考文献【2,3】。其实“预算超支”绝不是SSC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是有其特殊及偶然原因,主要是政治因 素。


对美国来说SSC半途下马是一个极为错误的决定,它使美国的高能物理研究失去了发现希格斯粒子的 机会,失去了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机遇,失去了国际领导地位,到现在还没有翻身。这个决定对美国的大科学研究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并使一代美国人失去了梦想 的勇气。当年美国科学界反对SSC的理由跟我们今天在中国听到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事实上SSC的终止并没有让任何科学家获得经费的增加,当然SSC的启 动也没有减少任何人的经费,很多当年反对的人后来也后悔了。

这里王老可能是搞错了一个因果关系。SSC是因为 政治因素下马的,但是它之所以成为一个政治问题的首要原因还是因为它的严重超支,进而使得这个带病项目成为了各个政治力量之间角逐的筹码。关于SSC的下 马后果,抛去物理学的意义,仅从预算角度来看,92年之后,美国政府实现了财政收支盈余,进而有能力去推动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奠定了美国信息产 业的基础。“事实上SSC的终止并没有让任何科学家获得经费的增加,当然SSC的启动也没有减少任何人的经费”真实的原因是克林顿政府将平衡预算作为执政 的重要举措,本身就是为了省钱而砍掉的SSC自然不可能再把这笔钱拿出来。

在此之后欧洲建造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虽有超支,但并不是太多。说明大型加速器并不一定是“无底洞”,是可以成功的。

LHC项目的初始预算是26亿瑞士法郎,最后膨胀到75亿欧元。

(2)到底需要多少钱?我们规划的大型对撞机项目(以周长为100公里算)分两步走:第一步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建设阶段,约在2022-2030年间,工程造价(不包括土地、“七通一平”等)约400亿人民币。

王 老在下文中也说明了,这个价格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实际上,大型项目拖得时间越长,通胀因素的影响越不可忽略。历史上,由于工程期间通货膨胀,造成造 价不断上升,最总把整个项目拖垮的事例时有发生。另外,由于CEPC中许多部件可能需要通过进口方式采购,人民币的贬值风险其实也是需要考虑的。此外,王 老文中只是提到了国际贡献30%,但是没有别的任何佐证,说服力未免不足。

事实对CEPC的估价我们采用了两种办法:

1)分解法:将各设备部件造价相加;

2)类比法:与国内外已完成的同类装置与设备相比。

在总价和系统级,两种办法必须在20%以内一致。


在完成了初步概念设计【1】以后,我们产生了一个1000多项的设备清单,据此进行了造价估计,并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了评审。

如 果是这样计算出来的300亿,我有些好奇,这个预算中有没有包括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大型科研设备不是造完了就放在那的,而一但投入使用,是会源源不断地 产生成本的,不知道王老有没有组织过对CEPC全寿命期使用成本的测算。现在的预算体制下,“生下孩子自然有人喂”的情况再出现的可能性真的不大了。

其 实我从情感上是上马CEPC项目的,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要仰望星空才会有进步的动力。但是我们也要面对我国的财政现实:未来2-3年内,财政增收潜力基本 没有,刚性支出却有增无减。毕竟,在预算表上,基础科学研究的优先级本就是排在民生、国防、道路基建这些后面的。如果有更详细一些的预算时,我们再来谈论 CEPC的问题,那时似乎更合适一些。


user avatar   yoooooooo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我很指望CEPC能提供一些职位,不然教职真不好找。

就目前而言,ICHEP之后悲观情绪开始弥漫于圈子里,大家都觉得挺沮丧。真不知道未来几年LHC能不能有什么新结果,如果没能发现非常明确的新物理信号(比如新共振态),那还有没有必要建造新的对撞机,确实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或许对撞机的性价比已经接近极限了,人类下一步应该考虑对撞机以外的实验方式,比方说,将眼光更多地投向宇宙?

这些年来,我一有机会就喜欢问同行【现在LHC运行了这么久,还是没有新物理的迹象,那你自己的研究要往哪个方向走?】被问的对象有教授,也有学生。非常有趣的是,很多人都回答【我想,或许往宇宙相关论题靠拢是比较好的,比如暗物质,baryogenesis等等。】

可能未来要是不能建造更大的加速器,人类就只能在大型望远镜以及暗物质探测实验、中微子实验这些相对【便宜】的条件下探索宇宙了吧。

在实验之外,我倒是觉得理论或许可以走向一条更趋于反思和严谨化的道路。从1940年代到今天,【高能物理学】一直是追求能量的最高、时空尺度的最小,而对理论基础方面的关心不是很足够。所谓对撞机唯象,对大部分科研人员而言只不过是利用微扰论计算树图顶点而已(顶多用上个K因子),很少有人关心理论的基础。这种情况放在一个频繁出现新粒子、新结果的时代自然是很好的,因为我们要一往无前地向前冲去。但是现在既然实验没有进一步的提示了,那么反思和深刻理解我们整个量子场论的基础恐怕是更好的出路。公理化场论各个问题进展怎么样?非微扰解决得怎么样了?大家或许应该去看这些问题,而不是再一个个提出各种精巧的对称性,写下拉氏量,丢进MadGraph里跑跑跑,出来一堆等着被LHC排除的参数空间。曾记否,在18世纪时,尽管微积分的基础不严密,但人们仍然非常热情地用它们去发现各种各样的定理,只因当时还有那么多宝藏值得挖掘;等到19世纪,定理发现得差不多了,人们开始回头反思微积分的基础,然后才有分析学的语言表述。

这也许没有什么不好,只要基于对纯粹定律探寻的实验和理论还在,只要这一脉科学研究还传承着,在经历了多年的技术积累之后,基础研究必将仍会迎来新的革命。现在是冬天,但是只要种子留着,春天到来时它会发芽的。

而不巧生在这个冬天的我辈,只能尽力去保持高能物理学的火种而已【前提是找得到工作


user avatar   zhang-hua-66-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杨振宁和丘成桐对这件事的客观认识可以说没什么不同,只不过对客观事实的意见向左:

成本200亿美元以上。

杨振宁:太贵

丘成桐:目前中国有这个钱

无具体实用化收益。

杨振宁认为项目出成果可能不大,就算出了成果,50年内无实际意义。

丘成桐对此看法无异议。


关键是最后一点:

杨振宁提出:目前中国高等物理学者不足世界1%,项目建成后必然为外国人主导,为他人做嫁衣。


丘成桐对这个事实也完全认可,但是他的意见恰好也在于此:
丘成桐预计项目建成后,

至少会有五六千名各国一流科学家为做实验举家迁往中国,且长期居住

这会对中国基础科研产生深远影响。

他认为,几千个智慧的头脑汇聚于此,会“自动”产生很多重要的、超越物理领域的技术和学问。正如我们生活离不开的万维网就诞生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虽然这项工程需要很大资金投入,但丘成桐看好项目在技术发展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巨大效益,

这会引起西方科学阵营的迁徙,远远超过单独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效果”。



PS1:【五六千名一流科学家】,数目应该是丘成桐对照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有来自20多个成员国的3000多名工作人员,每年1万多名合作科学家及访问学者,产生1000多篇博士论文】。这些数目估算的,数目上并不夸张。

PS2:很恰好的是,哈佛大学基金会的钱是300亿美元,年收益约为10%,是哈佛大学的最主要本钱。

至少这个成本可用单独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来表述是非常合适的。


-------------结论------------





我非常大略地解释他们的看法:

杨振宁认为不应建设大型对撞机:

省下200亿美元足够支撑五六千名中国学者在学术上冲击世界一流学者。

丘成桐认为应建设大型对撞机:

200亿可以让五六千名世界一流学者迁移到中国内工作和研究,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科研中心。










--------------补充一些【花絮】---------------


我觉得应该对题目中加入争论各位科学家表示敬意。

无论建或不建,真理越辩越明,

但是几位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爱国敬业的态度非常值得钦佩。




补充1:200亿美金是多少钱

查了一下相关信息,按照王所长的对比法,找了几个大项目经费供大家“”找找感觉“”

上海迪士尼乐园:55亿美金。

珠港澳大桥:1100亿人民币。

武广高铁:1166亿人民币。


200亿美金大约等同珠港澳大桥和武广高铁的规模,约为三个半上海迪士尼的投资。

对中国而言,这笔钱不算伤筋动骨,但是确实不少钱啊。





补充2:中国项目预算是多少

3、中国确实有相当多值得推进的项目资金不足,生物医药是其中主要项目。

世界科研投入占GDP比例排名:

以色列、韩国最高,超过GDP的4%;

日本第三,3.5%;

北欧一堆国家(芬兰瑞典丹麦瑞士奥地利)、台湾地区为3%或以上,

德国2.9%,美国2.7%

对比中国,2015年中国科研投入占GDP比例为2.1%,

这方面来说,科研的钱是足够的,

因为科研预算甚至没达到我们自己的十二五目标(2.2%)。

有很合理的科研经费增加的理由,

而且本身我国也有实际的增加科研经费的计划:

2020年科研投入占GDP比重要达到2.5%

mini.eastday.com/a/1606 科学网—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科研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分析
中国研发总投入世界第二 科技部长仍说不达标

而如果把2015年科研投入由GDP的2.1%提高到2.5%

就可以多出2700多亿人民币。

从这个角度考虑,多鼓吹些大项目,

对其他科研项目拿经费也有好处。


补充3:高能所提出项目预算是多少

根据高能所王所长的说法:整个项目两步走:

第一步CEPC技术成熟,没有不成功的先例,预算400亿(40亿×10年)人民币

第二步不是一定要上,用国外类似项目类比,大体得出估算700亿(70亿×10年)。

上述预算除去了30%外国贡献的部分,但是不包含通货膨胀的部分。


王所长估计700亿,再加上外国30%合计1000亿人民币,

已经包含了可能超支的部分,裕量算得比较足的。


杨振宁根据【美国和其他国家项目预算超支严重】

估计的超支后一共200亿美金也有道理,

但是撑死200亿美金应该是打住了。

用这个理由再次质疑投资预算没必要。




补充4:可能成果

其实我觉得不需要讨论,即使有很伟大的成果出现,比如找到xx粒子。按杨振宁说法:50年内不可能实用化。

从某方面说,希格斯玻色子和【42】两个答案没什么本质区别。


另一方面,建造对撞机必然能把机构架子搭起来,提供几千个研究岗位,并吸引五六千(我认为成千上万这个词更好)外国学者在中国开展研究工作。 附带地,必然提升中国在大型计算机、通信、真空、超导、制冷等方面工程经验。即使不产生很伟大的成果,这些收益也肯定能保障。


按某知友的评论,如果你真想知道这个答案,也可以老老实实给美国做衣服鞋子,让美国赚了钱去研究,反正他们研究完会发论文告诉你。

话糙理不糙:建设对撞机,研究结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建立一个顶级研究机构。

而建立对撞机实际是比较罕见的一个情况:只要投钱建设备,就能吸引国际一流专家跑过来组一个顶级研究机构的项目。


很像老子的说法: 没有卵用,就是这个项目最大的卵用。



补充5: Google

评论中有人认为中国上不来Google Facebook,外国专家不会过来。

评论中有反驳观点认为20块一个VPN可以搞定这个问题。

--------- 实际据我所知国内院校----经评论指出,至少211院校教学区----都是可以上Google的(Facebook没试过),但是如果我说上网收智商税肯定很多人要喷我,所以我只能说外国专家来了中国可能、也许、估计比较容易上Google


补充5.1: 有评论反馈有部分高校------甚至包含复旦---------无法上google的,

至少据我所知,教育网内用下面这个网站(貌似是清华大学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

可以非常迅速的获得VPN出口,并且免费。

IPCN 提供教育网出国代理 FTP搜索 诺顿病毒库 免费域名 IP地理位置IP定位 假古文等网络服务

这个网页我读书的时候就有,至少存在了十年以上,

但是我现在工作不在教育网了,所以不清楚网站倒闭没有。




补充6:我个人的看法是微不足道的

其实我个人口味是把200亿美金投入在防控改良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方面。

但是如果把200亿美金投给中科院搞个大项目,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妥。


user avatar   guan-er-s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必深究,关点不同而罢了虽然这个顼目本身是耗金,但中国一定要上的,中国经济虽然四面开花,但实际高精端科技上仍是处处受制于人的!


user avatar   blacklanc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刘大夏表示滋呲并给杨振宁点了32个赞。




        

相关话题

  你好,陌生人!我是物理系学生,可是我觉得前途一片黑暗,我该怎么办。? 
  2017 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科学事件有哪些? 
  雨滴是什么形状的? 
  是否可以用离心力代替重力? 
  如何看待知乎用户black枪骑兵、田锋等人对杨振宁的认识? 
  同样重量,硬拉深蹲时用大重量杠铃片和小重量杠铃片有多少区别? 
  地球上的氦快要枯竭了吗? 
  夏天快到了,用何种方法吃甜筒可以既不因为吃的太快而冰到头疼又可以及时吃完不让甜筒冰激凌化了滴下来? 
  如何评价我国「人造太阳」EAST 创造的 101.2 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新纪录? 
  什么是「量子力学」?它的历史由来是什么样的? 

前一个讨论
世界上民族自尊心最强的国家是哪个?
下一个讨论
2016 年中国的经济状况很差吗?真实状况是怎样的?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