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颗粒的状态是暧昧的,不是细胞生物的“生存”“死亡”状态;细胞生物的死活其实也没有绝对清晰的分界线。你可以将病毒颗粒保有感染能力视为所谓“存活”,这也是新闻报道里常用的口径。
病毒颗粒可以在细胞外长期维持感染力,在低于 -10 摄氏度的冰里往往可以半永久保存。
人们通常将病毒颗粒当做病毒的本体,那是不太准确的。病毒表现生命活动的形式是在宿主细胞或特定的无细胞培养体系内形成的病毒工厂,利用周围的大分子进行代谢与自我制造。这并不特异地依赖于活细胞,人类早就在无细胞体系里培养了病毒(为研究病毒的翻译和复制机制,这是必要的操作。),一些学者提倡在原始地球上病毒可以利用分子汤做同样的事[1]。
病毒工厂在细胞里的样子:
读者完全可以自行搜索相关信息:
安梦楠, 吴元华. BYL无细胞系统对植物RNA病毒翻译复制机制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17, 33(12): 45-50
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上述段落里引用的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文献:
https:// doi.org/10.1126/science .1661029
https:// doi.org/10.1016/S1097-2 765(01)00205-2
声称“这些无细胞体系是用细胞抽取物制作的”并没有任何帮助,细胞抽取物不是细胞。病毒能在细胞抽取物里复制,说明它需要的只是细胞内的一部分零件或其细胞外类似物,不需要完整的细胞或生物体。人造核糖体也早已实现。
此外,对于结构没有全部损坏的死细胞,在其残存的细胞结构随着时间流逝损坏到不能使用之前,一些细胞器和大分子可以继续支持病毒工厂活动一段时间。
过去数十年间,有些学者认为病毒不是生物,其理由通常是“病毒无法自行表现出生命现象,必须依靠寄生在其它活细胞上来复制,行为介于生命体及非生命体之间”。但是许多专性寄生细菌也必须寄生在其它活细胞上来进行生命活动[2],这并不是个好理由。为此,在很长时间里,有许多学者为地球生物设置了“区分生命与非生命的关键是拥有核糖体以及进行翻译的能力”这样平时你不会遇到的标准,将病毒排斥在生物之外。
21 世纪初发现的拟菌病毒科射出了嚆矢:其基因组规模与不少细菌相当甚至更大,有指导核苷酸和氨基酸合成的基因(这是一些小型专性寄生细菌不具有的),可以独立完成一些 mRNA 的转录子。
2020 年 2 月以来,研究人员又发现很多大型噬菌体拥有翻译机制[3]——是真的很多。“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又模糊了。
我国中学生物课本目前支持“病毒是生物,属于非细胞生物”的观点,但往往还没更新“病毒可以脱离完整的细胞结构进行复制”相关的信息。应试教育的玩家可以按照自己的版本对应的考纲来打那个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