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理解阿拉伯谚语「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往求之」? 第1页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代阿拉伯对中国的印象,是阿拉丁……


user avatar   excalibur-1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印度知乎:如何理解中国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流传至今?


user avatar   reseted15790918196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代阿拉伯人确实对中国有很高的评价,商贸繁荣物产丰富的繁荣之地形象存在,阿拉伯商人和游人向往中国。

但是这句话好像被误解了,这句话现在好像被解读成,古阿拉伯人认为中国人拥有最先进的知识,变成了古阿拉伯崇拜中国文明的例子。

实际上这句话想表达,求知需要客服困难,不怕任何困难的追求知识。中国是欧亚非旧大陆中,离阿拉伯地区最遥远的地方,路途最为艰苦的地方,也是交流最缺乏最陌生的地方。所以拿为知识去中国为例,表达求知识需要克服困难的含义。

好比男人向心上人表达爱的决心时,经常说心上人要是想要会把月亮摘下送给她。


user avatar   feng-kuang-shen-shi-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原意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句话是出自买买提(穆罕默德)圣训。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巨大也就成了阿拉伯谚语。

这句话的原来的意思就是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就跟屈原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意思。

2、阿拉伯离中国很远吗?

注意上面一神教的传承。大概是公元600多年出了买买提,买买提的出现,使得被人看不起的阿拉伯的小部落强大起来。可以说买买提促成了阿拉伯民族的进步。

从公元600多年到公元8世纪,阿拉伯跟中国都没有挨到一起。

当时中国是南北朝时期。

这句话就是出在这个时期。

后来两个帝国都开始扩张。阿拉伯往西干拜占庭,往东打波斯(现在伊朗),再往东就是打阿富汗(巴西的梗)

同时中国到了最牛逼的大唐时期。

不得不说李世民李二凤,他的一辈子都是扩张,然后灭国,抓人跳舞。

所以唐朝那个时候就控制阿富汗、中亚一块,但是没有打到波斯。

李二凤时期,就有大量的阿拉伯人到长安跳舞。

最典型的是妙曼多姿的菩萨蛮(阿拉伯女子)。而这个菩萨蛮是怎么来的呢?

它来自波斯语。

唐朝当时有三大身份的象征,昆仑奴,新罗婢,菩萨蛮。

一个人拥有那三样就是富人的象征。

当然到了安史之乱的时候,阿拉伯(黑衣大食)跟大唐干了一架,原来一直打不过的大食赢了。

而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出现的时候,阿拉伯跟中国陆地上是没挨着的,是离得很远。主要中间有波斯。





  

相关话题

  有谁了解波斯帝国,能否介绍下? 
  阿拉伯人真的这么洗餐具么? 
  巴以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两国方案”? 
  为什么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人服服帖帖地认同自己是阿拉伯人? 
  如何看待白头盔组织? 
  阿拉伯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椰枣? 
  曼奇克特战役(Battle of Manzikert)对拜占庭帝国造成了多大的负面影响? 
  为什么中世纪的阿拉伯文明超过欧洲,但近代还是落后了? 
  为什么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少数非洲中东国家外,政权似乎变得稳定了,那么古代王朝的周期更替论是否还存在? 
  这次美国斩首伊朗圣城旅首脑,是特朗普式的冲动决策,还是美国在中东对中俄伊朗一次有计划的“火力侦察”。? 

前一个讨论
究竟是什么给了立陶宛勇气?
下一个讨论
哪些国家正处于历史上领土(疆域)面积最大的时期?





© 2025-04-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