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禅杖是什么样的兵器? 第1页

  

user avatar   coliani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铁棍子

为了突出鲁智深既鲁莽又仁慈的性格,武器专门设计成没尖没刃的类型。所谓戒刀杀尽不平人,实际上那戒刀就没见过血,在电视里戏台上直接就省了。

拿方便铲是戏台上的传统,因为大铁棍子的视觉效果不好,和其他角色的通用性也不强(传统戏曲里这是个非常要紧的考虑,除了虞姬、项羽、关羽、岳飞之类特殊角色之外,其他人物形象的行头器仗基本都是通用的),就改成了这么一个看着就像武僧的造型:

小说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里有这样的场面:

智深轮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的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喝一声道:“你两个撮鸟,但有歹心,教你头也与这树一般。”

PS:前一回书叫《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但从头到尾没有鲁智深出场,也是费解,一直到第九回,鲁智深出场了,大闹了,回目里又完全没说这事儿

抡圆了“打”断一棵松树,这完全就是钝器的用法,小时候看的节版《水浒》里的插图,鲁智深摆了个很帅气的pose拿方便铲把松树“铲”断,只能认为画师是看戏多,看小说少,因为那会儿央视水浒还没拍出来,山东版的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播过。歌川国芳的这一版,虽然把僧袍画丢了,对禅杖的理解倒是对的,可能是因为日本有和尚但没有中国式的戏班子……


user avatar   no-tale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我之前说过。

zhihu.com/question/4228


user avatar   wa-wa-yu-57-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要分清楚三个概念:

1、作为佛教法器的禅杖,与作为武器的“铲”是不同的,与道家的“方便铲”又不同;

2、影视作品和戏曲舞台上,鲁智深所使用的武器,不是原著所说的“禅杖”;

3、无论是佛家、道家,从来都没有一种一头是月牙、一头是铲子的法器,同样,古代兵器当中,也不存在这样一种武器。

这种“器具”,基本可以确定是为了舞台表演效果而发明出来的道具。

佛门法器:禅杖

中国佛学院教授白化文先生著有《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一书,其中第六章“随身具”中的第十节叫《拄杖、禅杖和锡杖》,介绍了这三种法器之间的差异。

拄杖,本质上就是拐杖,禅宗里又有个名字叫“探水”,相当于今天户外运动中的登山杖,为云游僧外出时使用。

锡杖,源于天竺僧人外出行乞的传统,有《得道梯橙锡杖经》一卷,记载了锡杖有两种形制:一种为四钴十二环,乃释迦牟尼佛所制立;另一种为二钴,乃迦叶佛所制立。

它又被称为“智杖”、“德杖”。

到了汉化佛教中,锡杖摆脱了最初敲门、防狗的作用,演变成一种高级的权杖,是禅师地位、威仪的象征。

禅杖,其实是一种起“警示”作用的短棍,也叫“警策”,以竹、苇等制成,两头或一头用布或毡包裹。

现代寺院中“禅杖”的形制和作用,白先生描述如下:

它是一种长而扁平的木板,长约一米多,宽有五到七厘米左右,上幅略微宽一些,下幅是把柄,有制成圆形的,也有扁的。有时也用竹篦代替。一般常在警策的上端正面书写“巡香”二字,下端背面书写“警昏沉”三字,以区分正反上下。

“警策”由年长的师父一辈人掌握,用来纠正僧人坐禅时怠惰、打瞌睡、姿势不正等不良表现。用法是:先轻轻拍打对方右肩,这是预告;再不觉悟,接着可就重拍痛打了。

接受教育的僧人清醒以后,合掌示谢;纠正者则横持警策,上端向左,正面向上,打一问讯。这种警策棒或竹篦,在诵经、师徒问答时也常使用。

在此文的最后,白先生特别提道:

在一般人心目中,它(禅杖)似乎成为佛门一切杖类的通称,把拄杖、锡杖等都包括在内,那种理解是不正确的。

另有一种中国古代戏剧、小说中常提到的武术家作战使用的禅杖,更与正规的佛家禅杖无缘。

显然,作为佛门法器的禅杖,和作为武器的禅杖,分明是两种东西。

古代兵器:铲

铲,从来就不是法器,而是一种是集棍、叉、枪、刀于一身的综合兵器,是传统武术长器械之一。

明代茅元仪历时15年所著的,重要军事著作《武备志》104卷中,对“铲”这种武器有过介绍:

长小尺一丈,尾有刃,以便后刺。

从上图来看,“铲”一头为月牙状,另一头则尖利带刃,不是一把大铲子。

“铲”这种兵器,在传武中有独特的演练套路和对抗形式。

主要动作由“钩、挂、劈、架、刺、盖、压、推、扫、截、铲、挑、撩、拍、打、缠、绕”等所组成,其势勇猛快速、虚实多变、吞吐相间,招式有31式、36式、46式不等。

道家器物:方便铲

道教中,道士外出云游时,会携带一种特别的随身器物:方便铲。

相传为老子所创,形制中包含了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的寓意。

方便铲为三个部分:

铲头:长一尺八寸,代表十八重地狱,铲叶尾端两边各挂有一环,代表阴阳二气。

铲炳:长三尺三寸,代表三十三重天。

铲尾:长八寸六分,八寸代表八方,六分代表六合,以三角之式造成,每角又挂有小环,代表三宝,其意为天、地、人三才,各得精、气、神三宝。

方便铲的行制,指示了道人真正要修行,靠的是天、地、人三才,用的是六合之气和阴阳五行,做事功要有手握三十三重天,铲平地狱之门的气魄和志心。

它的主要作用,一是道人云游时,如果遇到动物的尸体,就用方便铲挖坑、掩埋,二是遇到不平整的道路时,主动参与修桥铺路,方便更多的人。

特别需要提示一点,道家方便铲的铲尾,不是“月牙型”,而是长成这样:

鲁智深武器的演变

首先,根据《水浒传》原著的描述,鲁智深使用的兵器,基本上可以确定,就是一种类似于佛门“禅杖”(警策棍)的棍棒类武器。

其次,查附有60幅插图的明代杨定见本《水浒传》,其中有五幅插图画到了鲁智深和他的禅杖。

图中鲁智深所使用的武器一头是小月牙,另一头似棒(应该是尖刃)。

很明显,早在明代起,就已经把鲁智深的兵器,错画成了“铲”,而不是“杖”。

1976年,关良先生的戏画《大闹野猪林》中,依然延续使用了这种“铲”。

小浣熊版水浒卡里,用的也是“铲”,并且多了一个名号,叫“疯魔月牙禅”。

随后,鲁智深的武器进一步演变。

现在,在影视作品中和戏曲舞台上,鲁智深都使用一头是平铲、一头为大月牙的兵器。

它既不是佛门法器禅杖,也不是古代兵器“铲”,更不是道家的方便铲,而是一种集后两者特征于一身的四不像。

起初,它应该是只应用在戏曲舞台上的一种道具,然而,随着戏曲影响的扩大,这种原创道具被后世的影视作品所继承,并深深地印在大众脑海里。

最终,真正的禅杖、铲、方便铲的模样被人们忽略了,大家一提起鲁智深、沙和尚手里的“禅杖”,就觉得应该是那样。


参考:

1、白化文《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

2、明代茅元仪《武备志》

3、钟云龙道长《道教挂单礼仪常识讲座》,福泉太极宫搜狐号


2021.12.10


user avatar   kuang-guang-wei-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禅杖就是一根长铁棍而已!《水浒传》中写鲁提辖打死镇关西后,回下处收拾东西逃难时,就带了一根“齐眉短棍”,这证明鲁提辖平时用的兵器就是棍棒类,而不是电视剧中那种禅杖。在大军战阵之中,兵器越怪,死得越快!

书中还明确写道“肩头禅杖,横铁蟒一条”!影视剧中那样的方便铲加月牙铲的组合像是铁蟒吗?《西游记》中沙僧用的也是这样的禅杖,《西游记》中写得很清楚“我这宝杖原来名誉大,本是月里梭罗派。吴刚伐下一枝来,鲁班制造工夫盖。里边一条金趁心,外边万道珠丝。名称宝杖善降妖,永镇灵霄能伏怪。”——明显是出自月宫的梭罗仙木制成的棍棒状宝杖,里面还嵌入一条金趁心

再看一条证据——沙和尚见他两个攀话,忍不住近前高叫道:“那怪物休得浪言!古人云,口说无凭,做出便见。不要走!且吃我一杖!”

妖邪使锤杆架住道:“你也是半路里出家的和尚。”沙僧道:“你怎么认得?”妖邪道:“你这个模样,象一个磨博士出身。”沙僧道:“如何认得我象个磨博士?”妖邪道:“你不是磨博士,怎么会使赶面杖?”沙僧骂道:“你这孽障,是也不曾见!这般兵器人间少,故此难知宝杖名。出自月宫无影处,梭罗仙木琢磨成。外边嵌宝霞光耀,内里钻金瑞气凝。先日也曾陪御宴,今朝秉正保唐僧。西方路上无知识,上界宫中有大名。唤做降妖真宝杖,管教一下碎天灵!”这里写得很清楚,沙和尚的禅杖就像一根赶面杖而已


user avatar   li-jia-zhu-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种不同的红色 已经回答的很好了,补充一点:

原著有这一段描写:

如果只是一根棍子,那确实是有威慑力,如果带着刃,那砍进树木二寸就不稀奇了,至少不会把董超薛霸吓得魂不附体,而且也没有人用着带刃兵器第一反应却是“打”。

此外,西游记的沙和尚也能佐证:

妖怪骂他是“磨博士”,用“赶面杖”,擀面杖我们都见过,要是带着刃的,这么骂就不合理了,应该骂他是个本来在庄园里给人做佃户偷了主人的铁锹之类的才对。

最后说一下,匿名用户那个高赞回答驴唇不对马嘴,锡杖和禅杖不是一码事。他发的那张带着装饰的棍子的图片是锡杖。

禅杖如 @三种不同的红色 所言,是用来敲和尚头的棍子,而锡杖则是化缘时候用来摇响引人注意的工具,同时也可以用来驱赶蚊虫,另外也具有礼器功能,典型代表就是唐僧,倒换通关文牒的时候一定会拿着这个。

禅杖只是一根棍子,发展成武器很合理,而锡杖造型复杂,发展成武器就不合适了。即便是发展成方天画戟那种装饰、仪仗意味更强的武器也不合适,因为锡杖本身就是礼器。

禅杖发展成武器和戒刀发展成武器道理类似,它们是僧人、行者形象的一部分,因此水浒西游这种想象出嗜血武僧、杀人行者的战士形象的小说,自然从他们常用的道具中编排成武器更加合理也更加让读者觉得贴切,就像拐杖、拂尘、夺命笔这类武器一样,都是从人物形象所常用物品加工而来。


user avatar   yang-yang-59-83-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考据方面,已有高赞回答珠玉在前,兹不赘言。

仅就原著内容进行补充分析。

很多答主都对比了沙僧兵器和鲁智深的兵器,这确实是一种可行的思路。

关于兵器的形制,《水浒》、《西游》两部小说都有相关描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文字按图索骥。

鲁智深的兵器:

由于原问题问的是鲁智深的兵器,那么我们就先看《水浒传》原文(按:主要以以人文社百回本为参考)。

原著第五回赞诗提到:

戒刀灿三尺春冰,深藏鞘内;禅杖挥一条玉蟒,横在肩头。

原著第十七回赞诗再次提到:

朴刀举露半截金蛇,禅杖起飞全身玉蟒

前后两处将鲁智深的禅杖形容成“玉蟒”。蟒蛇的样子,就是身子呈长条状圆柱形而头部略膨大而尾部尖细,并且蟒的体型要比一般的蛇类更粗壮。方便铲的样子与“玉蟒”的比喻相去甚远。

原著第七回还描写了禅杖的长度、重量:

(鲁智深)自去房内取出浑铁禅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众人看了,尽皆吃惊……

如果这柄禅杖是电视剧中的方便铲样式,五尺的长度就太短了。但因为两端有重量,所以重六十二斤并不稀奇。只有按照“玉蟒”的样子来看,我们才能理解第四回待诏(即铁匠师傅)的话:

智深道:“洒家要打条禅杖,一口戒刀,不知有上等好铁么?”待诏道:“小人这里正有些好铁,不知师父要打多少重的禅杖?戒刀但凭分付。”智深道:“洒家只要打一条一百斤重的。”待诏笑道:“重了,师父。小人打怕不打了,只恐师父如何使得动。便是关王刀也则只有八十一斤重。”智深焦躁道:“俺便不及关王?他也只是个人。”待诏道:“小人好心,只可打条四五十斤的也十分重了。”智深道:“便依你说比关王刀也打八十一斤的。”待诏道:“师父,肥了不好看又不中使。依着小人,好生打一条六十二斤的水磨禅杖与师父,使不动时,休怪小人。戒刀已说了,不用分付,小人自用十分好铁打造在此。”

请大家特别注意“肥了不好看,又不中使”这句话。待诏虽是市井工匠,却也是个老手,对兵器的形制、重量都比较熟悉,并且会替客户考虑兵器的实用性。

依照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气力,使一百斤重的兵器自然是绰绰有余。然而考虑到成品禅杖只有五尺长短,即使只重六十二斤,外形便已似一条“玉蟒”;如果打一百斤重的,定然是“肥了”。

我们还可以再细化一些,以具体数据来分析。

鄙人查到了以下数据,或许不完全准确,但作为估算够用了:

宋元时一尺约为31.68厘米;明代时营造尺、量地尺为32厘米,量衣尺约为34厘米。我们可以取整,按32厘米计算。

一斤的重量,不同时期有差异,鄙人查到北宋中期的数据为640克,明代数据为596.8克,我们可以按600克进行估算。但是还有个问题,这里提到关王刀重八十一斤,关羽是汉代人,或许应当以汉代一斤来算,汉代一斤取约数按250克计算。

以汉斤、宋(明)尺计算,鲁智深禅杖长五尺,约160厘米,钢铁密度约为7.85克每立方厘米,鲁智深禅杖的质量约为:250×62=15500克。

用圆柱体积公式进行近似换算,可知鲁智深禅杖的直径约为4厘米左右。按相同标准,如果禅杖重100斤,则直径约为5厘米,似乎并不“肥”。

若取宋(明)斤、宋(明)尺计算,鲁智深禅杖的直径超过6厘米。按相同标准,如果禅杖重100斤,则直径约为7.8厘米(相当于常见的普通塑料直尺长度的一半)。

以一般成年男性手掌的大小,持一根直径4~6厘米的棍棒状兵器,应当是比较趁手的。虽然鲁智深手掌可能比一般成年男性更大,但7.8厘米的直径也略肥了些,使用起来恐怕就不那么趁手了。

总体看来,长度、重量单位依照宋(明)标准计算相对比较符合原著设定。

其他几位答主还提到了鲁智深打折树枝:

智深轮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的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

董超、薛霸看到后的反应是:

董超、薛霸都吐出舌头来,半晌缩不入去……

此处的一个“打”字,也当理解为“用钝器击打”。用带刃锋利兵器砍断一棵树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鲁智深能够用钝器将树干打断,可见其神力之骇人。

鄙人见过的水浒人物图中,对鲁智深兵器的呈现最接近原著描写的,应当是下面这张:



关于《水浒》兵器重量问题的补充:

《水浒传》所有版本中出现过最重的兵器,是简本唐斌的大斧,重达120斤。

当然,这不代表鲁智深的武艺不如唐斌。如前所述,兵器的打造要考虑形制问题和实用性。

大斧由于有前面的头部分担了大部分重量,且长柄战斧必然长于禅杖的五尺,所以即使达到这样的重量,斧柄的也不会粗到不趁手的地步。

假如让鲁智深去使唐斌的大斧,应当也十分轻松,只是不如自己的禅杖顺手而已。

另外据史料记载,明末将领刘挺的大刀亦重120斤。评论区也有朋友补充了现实中的例子,看来古代武将用百斤重的兵器并不算稀奇。

另外,考虑到实用性问题,这种重兵器的用途恐怕还是秀肌肉大于实战。简本《水浒》中,唐斌就很少使用他的大斧。在冷兵器时代以命相搏的战场环境下,将领们还是会偏爱重量较轻但操作灵便的兵器。

本部分内容感谢 @应弦吹笛 兄补充。


沙僧的兵器:

沙僧兵器的形状,《西游记》中有多处描写:

原著第二十二回:

这一个钯去探爪龙,那一个杖架磨牙象

原著第四十九回:

妖邪使锤杆架住道:“你也是半路里出家的和尚。”沙僧道:“你怎么认得?”妖邪道:“你这个模样,象一个磨博士出身。”沙僧道:“如何认得我象个磨博士?”妖邪道:“你不是磨博士,怎么会使赶面杖?”沙僧骂道:“你这孽障,是也不曾见!这般兵器人间少,故此难知宝杖名。出自月宫无影处,梭罗仙木琢磨成。外边嵌宝霞光耀,内里钻金瑞气凝。先日也曾陪御宴,今朝秉正保唐僧。西方路上无知识,上界宫中有大名。唤做降妖真宝杖,管教一下碎天灵!”

结合黑体部分文字的信息,尤其是“赶面杖”、“梭罗仙木”可知,沙增的兵器也是略短的棍、棒形制。鄙人见过比较接近原著描写的画作应该是下图:

另外还有一处旁证,就是师兄弟三人玉华州授徒,三个王子出场时原著写道:

好王子,大的个拿一条齐眉棍,第二个轮一把九齿钯,第三个使一根乌油黑棒子……

三个王子的兵器形制恰好与师兄弟三人的契合,后来三王子就拜了沙僧为师,学使降妖宝杖:

愿使棍的就学棍,惯使钯的就学钯,爱用杖的就学杖。
大王子就拿得金箍棒,二王子就轮得九齿钯,三王子就举得降妖杖。

紧随其后的,就是黄狮精的“钉钯宴”了。有些阴谋论者认为这是九齿钉钯胜过金箍棒的证据之一,但鄙人认为这种说法还是片面了。

九齿钉钯能够脱颖而出的真正原因不是兵器本身的威力,而是形制。

当三件兵器放在一起时,由于孙悟空和沙和尚的兵器都属于棍、棒一类,所以就衬托得猪八戒钉钯的样子格外独特。这恰好也符合了黄狮精的审美,所以黄狮精才将钉钯奉为至宝。


user avatar   san-chong-bu-tong-de-hong-s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是一根棍子。

禅杖,顾名思义,就是和尚用的“杖”,那啥叫“杖”呢?很明显嘛,就是粗一点的棍子。——我们都知道,古代用棍子打屁股的刑罚,就叫做“杖刑”,今天还说“擀面杖”呢。

那禅杖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是干什么的呢?

这个在佛经《十诵律》中,有非常明确的说明。

《十诵律》中说,和尚们在打坐的时候,经常会有人打瞌睡,——这是理所当然的嘛,又不是每个人都佛性深种。于是佛让他们独自一个人在房子里打坐,结果也睡着了,让他们众人在一起打坐,也睡着了。没办法,佛就告诉大家:谁再睡觉,就端一盆凉水浇他,“佛言,听水洗头”,可是用盆子浇水时,有时候盆子掉下来,砸到和尚头,很疼的。佛就说了:“给盆按个把”,于是就用带把的盆浇水。可是老浇水也不是办法,弄得浑身上下湿乎乎的,于是大家又改进了办法,谁再睡觉就用棍子捅他。佛一看,说这个办法好,于是决定了,就用棍子捅。可是棍子头是尖的,捅来捅去容易把衣服捅破,于是佛就说了:”用布把头包起来“,这样就不怕了。棍子掉地上,“当啷”一声,佛一听这不行啊,于是说:“把下面那头也包起来。”

——于是,这种两头用布包起来、专门用来捅打瞌睡的人的棍子,就叫做禅杖。

在另一本佛教基础知识介绍的书《释氏要览》里,是这么介绍禅杖的:“禅杖,以竹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执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

到后来,禅杖就不限于和尚做功课时捅睡觉的人了,而是成为了和尚日常使用的工具,也就不再用布包头,不一定用竹苇做的了,也有用木头做的,那就成了木棍,事实上也就有了杀伤力,被和尚在外行走时用来防身。

至于鲁智深的禅杖,古代人是没有疑问的,这个在古版《水浒传》绣像中看得很清楚。、

这是明代芥子园版的《水浒传》,这是其中野猪林一处的绣像,你看鲁智深手里拿的禅杖,就是一根木棍,——当然仔细看,就会发现棍头上有一个小月牙,这也是古代和尚拿的禅杖上很多都有的一个小配饰,估计没有什么杀伤力,就是个装饰。

关于禅杖上的这个小月牙,清代小说《女仙外史》中有很好的描述:

和尚恐露出本相,便嚷道:“待我自走!”立起身来,提了包裹,卷起蒲席。有一条藤缠的禅杖,杖头上有个小月牙儿。把总喝问:“是什么军器?”和尚道:“老爷嗄!是僧人挑行李的木棍。”

你看在这个小说里就明确说了,有的禅杖头上有个小月牙。但这显然不具备杀伤力,否则和尚就不能以“挑行礼的木棍”来辩解了。

至于鲁智深的禅杖,我们还可以再举个例子:

这也是明代,富沙刘氏刻板的《新刻全像水浒传》,鲁智深大闹瓦罐寺一回,你看这里鲁智深拿的兵刃,干干脆脆就是一根棍子,连月牙都没用了。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鲁智深的镔铁禅杖就是根铁棍子,这个说法有道理。

佛教禅杖在寺院内通常使用芦苇或者小木棍,一头包一块布,用于敲打僧人,所谓当头棒喝。

出门的时候带一根木棍作为禅杖,当做拐杖和驱赶野兽防身用途。

《西游记》里面还有个九环锡杖,就是唐僧使用的那种。

一头包锡,主要用来装饰,上面有九个环,中间是木棍,底端是牙雕或者骨雕做一个尖头。

走到一地需要化缘时,摇动锡杖,发出声响,口中念佛,以吸引主家出来。

遇到豺狼虎豹时,猛烈摇动锡环,发出巨大声响,用于驱逐。

晚间睡觉的时候,因为锡杖顶部中空外有锡柱,可以用来当枕头。

而说到鲁智深或者沙僧的禅杖,就不能直接套用佛教用品。

鲁智深有佛根但是没有佛缘,鲁智深具有高僧大德的智慧,但是行事为人和佛教徒无缘,鲁智深后半生都是僧人形象,但是做不来佛教徒的任何表面功夫。

沙僧最早是玉皇大帝座前可以扶龙撵的御前侍卫,卷帘大将。他在被观音点化之前,用的就是一根禅杖。

而玉皇大帝是道教人物,并不是佛教中人。

你说他派出来的人物,手里用一根佛教用品,这实际上不合逻辑。

因此,这里就需要精心设计这件武器。

要符合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的标准。

你看这根禅杖,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

一头是斧子,一头是月牙铲。

斧头通常是佛教护法神的武器。手持斧头的佛教护法神有不少。月牙铲的历史悠久,不能完全证明是道家武器,但是这个月牙形象,则是道教的符号之一。也是算卦的用品。

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艺术上创作的禅杖实际上是佛道相结合的产物。

那么,有个疑问,鲁智深,你说是有佛根,那和道教有什么关系?

因为佛教讲出世,道教出世、入世兼行之。

道教的"入世"即讲修人道,且奉行“功德于民,功德于国”终而“功成、名遂、身退”的法则;而“出世”即讲修仙道,主张“清心寡欲、为而不争、损己利人、积功累德”。

五台山智真长老,一眼就看出来鲁达的佛性,取法名智深。真心想培养这个有大智慧的人物,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但是为什么后来又放了鲁智深去东京大相国寺?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喝酒吃狗肉,打破了山门推倒护法神,这都是大家看起来鲁智深最后走上梁山的原因之一。

而实际上,鲁智深在出世之前,必须要入世,他的身上有道家的情怀,要扶弱锄强,要维护世间正义。

这是鲁智深的使命,谁也挡不住。

鲁智深临走之时,长老给了他四句偈言: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条条都是入世之道,条条都是凶险无比,血腥不止。

平定辽国后,鲁智深重上五台山谒见智真长老问询前途,智真长老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后来,鲁智深果然擒得方腊大将夏侯成,并亲手抓获方腊。在回京途中,在杭州恰逢钱塘江潮信大至,鲁智深想起长老之言,问明“圆寂”之意,沐浴更衣,焚香打座,圆寂而逝。

因此鲁智深反应了当时的一个情况,那就是佛、道的融合。

鲁智深先入世,后出世,圆寂为佛。

那么这根禅杖,该怎么设计?如何点明出处?

这就需要艺术想象力。

搞一根棍子,这会让人笑话,因为无法解释鲁智深为什么要入世?

你说鲁智深有道家的情怀,要匡扶正义,那为何鲁智深最后圆寂了?

因此,这根禅杖的设计颇花费了一番心思。

其中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想象力。

最后,按照知乎评论区的一贯作风,必定有人认为这是想多了,并没有这么复杂。

但是,想要反驳,一时之间又想不出更好的理由。

先怼了再说,你又不是什么专家,凭什么听你的?

我在此奉劝诸位,一心只听圣贤之言,你上知乎干什么?

读一读《二十四史》,多看《论语》、《道德经》或者西洋大家的作品不好吗?

偏要来关心明清小说。小说家言,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信与不信,全在一念之间。

鲁智深、沙僧这都是文学艺术形象,虚构的人物。

这些数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教会了多少人道理,又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发展之路。

百花齐放,博采众长。

我别无所长,就只能掷出来一块砖。你要是通灵宝玉,那就“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


user avatar   wei-yun-dong-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选个毛

几个老头,谁能活到11月谁自动当选


user avatar   Pike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不应该判这么重,无良媒体煽风点火。




  

相关话题

  武松血溅鸳鸯楼把端茶倒水的丫鬟也杀掉是什么心态? 
  为什么水浒英雄大多都是光棍? 
  吴用为什么选择随宋江而去? 
  宋江算不算是志大才疏? 
  为什么《水浒传》中的武松打得过蒋门神? 
  为什么《水浒传》中扈三娘被梁山团伙杀了全家,又被逼与王英结婚,还觉得宋江很仁义? 
  水浒传里哪些小人物让你佩服? 
  宋江要怎么做才能免于被害死的结局呢? 
  假如去西天取经的不是唐僧而是鲁智深会怎样? 
  如果你是鲁智深,你怎么救金翠莲? 

前一个讨论
如果曾国藩拥有更多的部队,他是否就能把清廷赶下台了?
下一个讨论
庞德儿子庞会在破蜀后杀尽关羽后人,那为何关胜称自己为关羽之后呢?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