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很正常,今年特殊的情况,看样子云鸟只是带了一个头。
我经常说,企业做的好不好,和企业主的经济状况是完全脱节的,古典主义的企业家还是那种身家性命都牢固绑定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现在企业家在各种组织架构和金融产品的保护下,企业亏,不影响自己赚,已经是常态了。
互联网时代经常有企业是亏着钱运转的,讲究的就是一个流水不断就能一直活下去,盘子做大就行,总有人来接手,这套路前几年也的确可以玩儿,那是个热钱找项目的风口。
现在,热钱都冷了,接盘侠都宅着了。
云鸟当年也是挂着独角兽的名号的,2019年10月还估值70亿,这估值,大家都懂,看的就是前几轮的投资。
云鸟的D轮,是2017年2月的一亿,之后就断粮了。
云鸟其实要崩盘很早就有欠薪新闻作为征兆了,但是我个人觉得最骚的,还是在两个地方。
这两个地方,可以看出企业主在最后一波里面,是怎么捞钱的。
第一波,是稳大局。
从8月开始,就有欠薪的新闻爆出来,很多地方的员工都已经开始倒贴报销了,然后就是公司辟谣,发声明,说要追究法律责任。
与此同时进行的,是公司开始大举招聘。
你品,这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这逻辑本质上是没问题的:公司要战略调整,要结构优化,所以有人出来说工资发不出来,是被优化的员工造谣污蔑……
最骚的地方就在于,这套路其实可以用在所有企业上,从而让外部的人甚至公司自己员工完全没有感知。
那份辟谣申明里面,还把自己拉倒的投资作为背书,来作为自己实力的象征,也是来稳基本盘的。
最刺激的,应该还是高管群里面发生的故事。
管理学里面有个论断:CEO是公司里最后一个知道公司要破产的人。
这个论断是用来简化一个概念,那就是规模性企业里面的信息传递从下往上是很慢的,再加上汇报过程中的层层美化,最后会给企业主一个岁月静好的错觉。
但是云鸟科技算是把这波操作给反过来了,高管蒙在鼓里,还在每天汇报工作。
直到,突然,老总发了一个「本群作为业务架构解散,开始改为清算架构」,然后老板退群了……
换句话说,从底层到高层,从外部到内部,都被蛮的死死的,到最后一刻,都还有公司员工在努力工作,而丝毫没有预见到船快沉了。
第二波,套现。
这老板真的是个神人啊。
在公司发布辟谣声明的时候,老板韩毅带着财务VP彭云中,还接连注册了两家新公司。
这新公司是做什么的呢?为什么带财务VP呢?
我觉得要看公司的另外一个骚操作,内部理财产品。
这内部理财产品,不陌生吧,有个大而不倒的企业,内部也有,云鸟玩儿的,也是内部摊派式购买。
这个产品,叫做互利筹,让么个员工都存钱进去,如果不投入,就会扣绩效扣工资。
最刺激的是有个员工说,自己分配到的投资指标,是50万……
这真的是先白嫖劳动力,然后白嫖员工存款,赢麻了。
等到员工被欠薪了,大家有点慌了,老总再次展现出来了神奇逻辑,因为恐慌,所以停止兑付。
理论上说,没毛病,这银行最怕的就是挤兑嘛,可惜互利筹又不是金融机构……
而且,还有很多司机的押金和加盟费卡在里面的,看样子也是没了。
其实看云鸟的整体发展,至少在今年年初的时候,还挺不错的,今年开始的大举扩张,是一个很考验现金流把控能力的游戏了,现金流一断,那就是game over。
银行面对这种高扩张炒概念的企业,是很谨慎的,除非有很好的抵押物,不然过桥贷是免谈的,可惜云鸟又是轻资产公司。
而投资者也不会在现在这个市场风气里面来接盘,所以走钢丝的游戏很容易玩儿砸。
但是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不烧钱扩张,其实也是死,没办法马太效应太严重了,搏一搏,说不定单车变摩托呢。
我现在好奇的就是,这老板是什么时候和财务VP商量,知道公司现金流要断,所以准备破产的。
是出现欠薪的时候就知道无力回天了,还是在更早之前?
反正在这之后的操作,不论是发声明、继续强制摊牌员工、停止兑付、注册新公司,那都是在为公司破产自己吃饱做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