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这个问题时的状态:
兵器大佬提的这个问题,很有趣。我虽然不赞同藤田和日郎这种分类,但是可以理解他的本意应该没有将漫画家分成非此即彼的倾向,只是给这期访谈抛出一个爆点而已。
因为众所周知,创作者只有一个,而读者却能轻易超过千万这个数字。
藤田和日郎当年为了让《潮与虎》吸引读者,可以看看他在单行本第一卷是如何写作者解说的:
以上
藤田和日郎这句话其实是把这两者搞的有些泾渭分明了。
回应读者期待的漫画家也会给读者制造意外。
某个北海道漫画家曾经说过一个衡量优秀漫画家的标准,就是下面这句话。
优秀的漫画家,就是能在「顺从读者期待」和「背叛这种期待」这两者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点的人。
翻一翻我们所看到的大热漫画。
我们会期待着艾斯、自来也、乔纳森乔斯达的死亡吗?难道这就可以说尾田岸本荒木就是给读者制造意外的漫画家吗?
不可能的。
我们期待着海贼王里路飞把前路的敌人给打飞,期待着承太郎把dio击败,期待着弗利萨大王的败北。这些漫画家们都给予了一一的回应。
用故事把读者的期待引向自己所需要的方向正是身为创作者所需要的能力,然后又在期待的方向上制造一两起意外,这是引导读者情绪的手法。
1.弗利萨篇时读者期待的是什么?
期待的是超级赛亚人,是孙悟空击败弗利萨。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弗利萨的三次变身,为什么克林会死呢?为什么会制造意外呢?
这是在拉高读者的期待,弗利萨的实力越高,读者越期待击败他,弗利萨做的事情越坏,读者越期待击败他。
所以给读者制造意外是为了让读者产生最大的期待。
2.蚂蚁篇读者到底期待着什么?
期待着尼飞比特死,期待着梅路艾姆死。
期待着尼飞比特的死,为了拉高这种期待而塑造了凯特的死,然后又带来了凯特可能复活的假相这种新的期待并给予了否定。
为了让“尼飞比特的死”的期待变形又塑造了尼飞比特救小麦。
最后尼飞比特是死了,而且死的很惨,但是期间读者的期待被意外的引导已经搞得有些混乱了。
制造意外让读者拉高期待,拉高期待以带来更震撼的意外,不断变化,全看创作者的手段能否让读者信服。
这里再次提一下我爱得深沉的岸本齐史与其作品《火影忍者》,虽然我期待着鸣人能够给佩恩的人生问题带来解答,但是我期待的答案绝不是一个“我就是鸣人”。实在让我信服不了。
回应读者期待与给读者制造意外全部都只是创作上的手段,与其说以此给漫画家分类型,倒不如给故事情节分类型更加容易。
很有意思的问题,但是要先厘清概念。
一个画了一辈子纯爱结局广受好评尊重的作者在封笔之作突然放飞自我作来一段牛头人剧情算不算给读者制造意外?
一个画了一辈子藤本树剧情的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背刺读者算不算回应读者期待?
所以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再稍微展开下:
当我打开一部漫画作品时,我是期待它按我的剧情期待符合预期的展开,让我没有压力和担心地消遣。
还是在等待一场预料之外,无法预判剧情走向的奇幻旅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火影忍者、海贼王这种开局告诉我的梦想一定能实现理想,你只需要跟随我的脚步看我操作的,显然就是前者。
练级,成长,挑战,胜利。
迎合读者期待其实换句话说就是重复,要不重复内核,要不重复形式,重复的背后,是前辈们用无数作品失败和腰斩换来的宝贵情报:
王道漫的本质和练级爽文一样,都是让平平无奇的主角先被读者代入,再快速设置主角专享的奇遇,刚开始很弱小但成长性拉满的异能(金手指),强大又有名望的恩师(老爷爷),性格恶劣但身份显赫的新手村精英怪(反派)以及看似遥遥无期但一定最终能实现的人生目标(成神)。
套路很简单,但你总能被击中。
而且不要孤立的看待读者的成分,我们写网文的时候经常说:
读者的书库里不可能只有你一本书。
一部作品的火爆,很可能带动一个类别的雄起。
譬如诛仙带动了仙侠文,鬼吹灯带动了盗墓文,飘渺之旅带动了修真文,无限恐怖带动了无限文。
当我看完了《杀戮都市》,我第一反应就是搜索同类型作品,我会找到《诚如神之所说》《惊爆游戏》《见面五秒后开始战斗》,本质上是因为我有某种既定剧情预期,而创作者本身也是预判了这种预期进行了这个类别作品的创作,这就是迎合。
迎合就是说这个类别已经形成了套路,而读者看这个套路就是有着某种预期。
我第一次点外卖吃寿司觉得日本料理好吃,于是才会走进日料店,才有机会接触到咖喱饭和天妇罗。
而另一类,我想大家第一反应都能想到代表人物。
对,藤本树,我的精神病人。
什么叫意外?意外就是我以为你突然说别动靠近要吻我,结果慌乱闭上眼原来你是帮我摘掉头上的虫子。我以为你是帮我摘掉虫子,其实虫子是你放的,你还是吻了我。
给读者制造意外其实就是不断的先伪装套路,让读者忘记警惕放松下来,正当他们喝着可乐刷着漫画看剧情时,再突然反套路神展开,让读者瞬间化身人体喷泉。
所以我觉得第一反应脑子里就是藤本树和牙霸子。
在他们的画作里,你无法预判剧情走向,无法知悉发展路径,主角甚至不保证活到最后。
甚至很多时候主角的存在只是一个方便推进剧情展开的摄像机机位。
在这样的无规则剧情展开下,读者一方面安全感全无,另一方面已经上了贼船,欲罢不能,只能半推半就继续看下去。
电锯人的剧情太脍炙人口,我们就不展开细说,另一篇回答详细写过:
说说《拳愿阿修罗》。
你想象,刻画了几百话的大boss,就这样被一个黑胡子大叔半决赛带走么?
我承认看到这一幕时我是真的有点惊讶的。
然后新的问题来了,这大叔这么强,主角怎么打?
答案是没得打。
没得打,要开挂么?
不开挂不行啊,主角是要赢的啊,不开挂怎么赢?
结果作者告诉你,打不赢,就输啊…
不仅如此,主角不仅没有赢下最后的冠军,甚至还死了…
死了…我代入好几年的主角,就这么死了…
你说这是什么神展开。
而这种方式会带来另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那就是你完全是被驾驭的,你的情绪和认知是提线木偶一样被名为作者的神操纵着,你无法反抗又无法抗拒。
这种感觉,意外的令人着迷。
在恋爱当中,其实很多不那么有主见的人会无法抵抗这种奇妙的体验:生日当天被蒙上眼睛带到一个陌生的餐厅,体验对方精心准备的生日晚宴,你从来没听过的墨西哥乐队在餐桌旁为你演奏,然后回去车上收到一份做梦都想不到的另类礼物———
一份《v字仇杀队》的面具!
他说这个宝贝你戴着超好看,你试试看。
你会说,他根本不了解我啊,他好霸道啊,但我能怎么办啊?我抵抗不了啊。
这种完全不受控被人操纵但又让你无法拒绝的新奇体验会让很多人瞬间被攻陷。
甚至于一部分狂热爱好的读者会很激进地反对重复,以至于推出“只要不重复怎么都行”的结论。
可当你的作品火了,读者群就不再是那一小撮,也有人就很固执,我就爱看迎合读者的套路剧情,你把我骗进来背刺我接受不了。
所以这就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喜欢的人觉得是蜜糖,讨厌的人觉得是砒霜。
但其实这也只是一种筛选读者的过程。如果作品早一点体现自己的特质,筛选出属于自己的读者,那怎么玩都行。
在回应读者和给读者意外之间,找到一个读者和作者本人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是每个漫画家的必修课。
归根结底,虽然作者是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存在,但商业漫画创作本身就是带着镣铐跳舞,绝对自由的自我表达一开始就不存在。
不论你的梦想是治愈读者还是背刺读者。你首先要有一个基础的作品质量和连载顺位,也就是活儿好,不管你是整活儿派,还是回应派,你都得先能打。
能打的基础上,走到中期,读者都骗进来了,好,你可以选择回应读者期待,让那个瘦弱的少年成长为王,走中规中矩的王道道路。
也可以学巨人等人都来齐了坐稳了,开始炸屎。
在把足够数量读者骗进来之前,作者是不存在那个选择的按钮的。
而当读者数量凑齐后,那就完全看作者本人的追求和喜好了……
我感觉 @刘镇锐 的回答是很有道理,至少是在理想情况下很有道理的……
我一直觉得,如果想好好讨论决策问题,就要明确不同的决策意味着什么样的社会,然后分开谈它们的代价。而很明显,就算禁止器官交易,由于这一需求客观存在,器官买卖黑市本身也必定存在,并且规模不小。
而另一种层面上,那些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也确实会面临死亡威胁……
所以禁止器官交易的代价其实也是很大的——其实倒不如说,禁止任何资源流动的代价都是很大的。
所以我对这种东西的态度和“健康码常态化,大数据医疗”的态度基本没区别。把一些平常不被当作资源的东西划定为资源肯定会留下一大把作恶的空间,但这不是断定这种交易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存在的理由……
放到一百年前,现代金融市场里种种衍生品的交易会留下的作恶空间也会大到难以想象。但做好了制度建设之后,这种存在内秉弊端的东西也同样可以被判定为利大于弊。
至于刘的回答本身,我可以从中看出来唯一的问题是,强制假设对社会规范的盲目信仰不存在可能有些强到脱离现实了……或者说,把那些“宗教化”的因素拿开之后,会带来的改变恐怕会导致一些很基础的理论分析视角不再可用(比如韦伯的理论很可能直接就废了),所以在这样的假设下讨论问题可能会很有误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