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太像咧。
以前看如龙0的游戏实况,开场第一幕就是万元大钞打车:
如龙0的游戏背景大概是1988年,此时的日元已经经过三次升值,10000日元大概折人民币300元左右。
1988年,中国的城镇居民的平均年收入是1119元,农民则是545元。
1988年,中国正处于价格闯关期,通货膨胀达18.8%,猪肉从每斤2.5元涨到4.9元。
而日本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能在周末挥舞着相当于30公斤猪肉(等于当时两个中国人一年的消费量)的钞票,只为了打一次车。
在那个泡沫经济狂欢的1988年里,日本的人均GDP是1.9万美刀,而美帝才1.8万美刀。
那时候日企为了刺激年轻人入职,来面试就发10000万日元的奖励金。
然后平成了,92年了,泡沫炸了。
炸了之后,省钱的内容一夜间流行了起来。
省钱大作战、如何一顿饭100日元搞定、独居最低费用实验,等等等等。
这些内容在日本一直火到现在。我刚才翻了一下,去年还有类似的:
这位姐姐一天的伙食费是200日元,折人民币11.25元。咱不说日本物价如何如何,这开销大概在国内很多城市也难办(我只能想到方便面了);
打折过赏味期的三文鱼,这是最豪华的午餐;早餐是一片面包抹黄油,晚餐是水煮乌冬加一片菜叶子;
她9年前就开始把收支记录在小本本上,单位是1日元(相当于人民币5分6厘)。
她靠之前攒的钱(1000万日元,折人民币56万)买了个一户建。一间自己住,两间出租,每月收76000日元(折人民币4300元);加上工资,她自己一个月收入25.6万日元(折人民币1.44万元)。
这姐姐一个月能存下24万日元,折人民币1.35万元。
93.75%的储蓄率,比咱国内这位还高。
日本这位姐姐和国内这位的心思是一样的:存钱,买房,出租,再存钱,再买房。
真正要观察的不是这些个案,真正要观察的是社会对这些个案的心理变化。
以前被视为应急的极端生活手段,现在有人很平静地身体力行;
以前经常用猎奇角度来报道这些个案的媒体,现在视线也慢慢转向平视;
以前动辄会以“身心健康”为由批判的公众,现在理解的声音增多。
这些都是大众心理的变化。
重要的不是被观察者(个案),而是观察者(社会整体)对被观察者的位移。
“关于极端消费观的讨论变得常态化了”,这是真正需要讨论的地方。
这不是谴责一两个媒体的事,媒体只是忠实地寻找他们认为有传播价值的素材,这是他们的天职。
回到国内这位老姐身上。
南京9年两套房。以均价2万一平、70平面积、40%首付来算,两套房也就是112万。
如果老姐是在前几年上车的,那这个成本更低。
即使是112万,老姐加上她老公,每年估计能存下20万左右(她月消费大概1000元多点,说自己存下90%,因此夫妻月入2万左右比较合理),三年买一套没毛病。
虽然有房贷,但极高的储蓄率和持有实体资产,老姐非常稳。
以后再有人问“内需疲软”、“师医公”、“全民总保守”的问题,我就甩这个例子。
鲜活地说明了负利率时代下的普通人的最佳抵抗风险模式。
这个切换,太像咧。
认不认可这个消费观另说,但这个新闻也印证了我之前对当下媒体的一个看法——那就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媒体为了追流量,真是什么缺德事都敢干。在过去被鄙视的标题党和营销号,到现在已经是许多大厂新闻频道的惯常操作。
就那这个新闻来说,单看标题,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单身女性靠着自己的努力全款买了南京两套房,并且还实现了财务自由。
但是看内容,却是两口子靠贷款买了两套房。
合着他丈夫就是个隐形人?
虽说南京现在的房价也不算低,但我认识的朋友里,也有在南京有多套房子的。我从没见过有人说靠两套贷款买的房子就能财务自由的。
而且,一个每月要靠每月储蓄90%以上才能贷款买两套房子的人,离财务自由差的也不是一点半点吧?
当然,这事也可以从一个反方向去理解——所谓的“财务自由”,也没什么固定的标准。只要你的收入能覆盖你的需求,那就是财务自由。好比说我每个月挣1000,但支出就800,我也没什么其他想法,那我说我财务自由了也没什么问题。
至于说认不认可这样的消费观,我觉得没什么认不认可的,只要人家自己觉得没问题就没关系。现实中有些人把花钱视为乐趣,但有些人就把省钱视为乐趣。
而如果有些人借此来批判高房价,也无疑是选错了对象。
假如说有对夫妻在一个地方工作,省吃俭用十几年,勉强才凑够首付,骂一骂房价显然没什么问题。但现实是,这个毕业九年的人在五年内靠贷款买了两套房,也就是说她在毕业第四年的时候就买了第一套房。
我就算她一毕业就结婚了,那这一对夫妻在南京这样的城市工作了四年就拿出了买房的首付,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按照房价家庭收入比是10的合理区间计算,三成首付也就相当于家庭三年的收入,而他们在有日常支出的情况下,仅用了四年就买了房子,那我只能说要么这对夫妻真的是高收入,要么是南京的房价还不算贵。
而且,如果说他们辛苦攒钱买第一套房的时候,还可以说高房价如何如何。那么在他们后面攒了钱,不是用来还第一套的贷款,而是买第二套房的时候,那也只能说明人家已经开始把买房当投资了。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的是,新闻里介绍说这个人已婚已育。假设她只有1个孩子,并且依然把90%以上的收入用来还储蓄,那么在南京这样的城市,夫妻二人仅需10%的收入就可以养活一家三口,那他们的收入该有多少呢?这真的是靠抠能抠出来的吗?
如果说这个女的真的是“财务自由”了,那更大的概率是他老公有一份年入百万的工作,否则我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一个靠抠出来的钱才能贷款买房的人,在没有其他高收入职业的情况下,能实现所谓的“财务自由”。
唠叨这么多,我当然不是说房价没有问题,而是本来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夫妻二人靠攒钱五年内贷款买两套房”的新闻,被腾讯新闻一倒手,就变成了“女子9年抠出南京2套房,还财务自由了”。不仅是把人家的老公直接没当人,也还更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要是这么来看,从几年前开始我就早早卸载了腾讯新闻,倒也是没有做错的选择。
过去的一部分地主阶级就是这么炼成的,当然里面也有一部分最后会成为守财奴。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写学期论文,大一嘛,心比天高.........大家感兴趣的就是EPR佯谬。教育部专家组来检查,老师笑着说,写的都很好,但是不要用专家口吻写(不是我写的)。
大二开始导师制,开始看文献,可以去系图书馆看书、借书。大家忙着预测物理学诺奖,交流着谁跟女友约会,晚上还会不会回宿舍。
大三有了工作站账号,可以去写程序,算程序,太兴奋了。晚饭的时间经常放弃,因为那时候机房没人,可以工作。
大四的时候,课很少,8点等图书馆开门,等着去看期刊,抄资料。有时候等机房开门,去算程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吧。
我不理解这个问题里的学生,估计她也不理解我。
对于我来说,人生最大的不安全感是无知与懒惰。
对了,我们当时70%的学生,来自农村。读大学前,从来不知道现代物理是什么。求知若渴、聪明、勤奋是他们的共性。
我要是结了婚也可以做到75%以上的储蓄率。
毕竟我的人生已经没有什么物质需求了。现在主要就是相亲消费和以及吃喝方面的“挥霍”。
但那样的日子我会觉得有点无聊,我喜欢消费文化产品进行精神享受。
顺便找人搭伙过日子,帮忙交物业费。
认可又怎样 我做不到啊
如果大家都不消费,需求不足就会发生经济危机,所以我不认可这种消费观。
我希望别人都能多消费,我自己存钱。
女强人。。。。。。。。
国民好女子,男人都喜欢
然后遇上房产税开征,她发现自己省了一辈子攒下的财富利润,都变成了税金。
只能说,有人急了。而且越来越急。
这些热搜我可都攒着准备出合订本呢。
你看人家买多套房放钢琴,无心插柳柳成荫房产升值30倍,而且别人的父母都给买房了,你也赶紧叫你父母给你买房吧;如果父母支持不了,你也可以通过捡朋友穿过的衣服等小妙招来攒首付,打几年工首付就有了;再不济你直接住进毛坯也行,说不定住几年毛坯还能意外成网红。
本期热搜:
#女子毕业9年抠出两套房#
往期热搜:
#买多套房放钢琴结果房价涨30倍#
#爸妈突然通知给我买房了#
#单身女孩五年攒30万在郑州买房#
#入住毛坯房的95后女生#
#小伙在广州住3年毛坯房意外成网红#
更:
#80后夫妻用三个月工资全款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