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化学实验室爆燃,已致 2 死 9 伤,目前情况如何?事故原因可能是什么? 第3页

                 

user avatar   liu-qiong-67-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些事故永远都只是冰山一角。
11年南开一实验室爆炸,一名还有半年就毕业的女博士手指被炸断,面部毁容。但你现在上网搜,只有一则女生手部严重受伤的新闻。

大概15年左右,天大一搞生物相关的学生,半夜做实验猝死,早上了才被发现。这件事连新闻都没有,仅靠学生口口相传才知道。

也是大概15、16年,南开一名有机化学专业的直博生(大概博士第四年的样子),因为肝功能衰竭走了,你猜这事跟专业有没有关系?对了,他前老板是渣导,压榨多名学生不让毕业,最后闹到媒体上,学校出面延期转导才解决。

我们后来组织过捐款并到他家里看望过老人,两位老人都是下岗工人,没有工作,又只有这一个儿子,无法想象他们要怎么面对以后的生活。


小事故那就太多了,跟老板赌气做实验,发生爆炸,眼睛受伤的;水银温度计打碎在烘箱里,造成后续的学生水银中毒的(当时我跟一博士做实验,他打碎了烘箱里的温度计,一边收拾散落的水银,一边跟我说这事);一进实验室就全身起疹子的等等。

我自己做实验碰过巴豆醛(剧毒),呋喃吡啶(可导致不孕不育),苯(人体无法代谢),光气(战场上臭名昭著的毒气),做生物相关实验碰过某剧毒物质,可插入DNA引起损伤;实验楼常年一股怪味,吸过的试剂药品不计其数。南开化院早年会发一笔每月60元左右的“健康补助费”,被学生戏称为“吸毒费”。以上都是我本科期间的经历,我可能已经慢性中毒了,只是不知道而已:


我读博期间做计算,不用做实验。隔壁组是做高压反应实验的,氧气、氢气、一氧化碳全都有,人家组的女生,能独自搬快有自己高,可能比自己还重的高压气体钢瓶,天天拿着二三十公分长的扳手走来走去,整天都是叮叮咣咣的敲打声和气体泄压的声音。偶尔扳手掉地上了,咣地一声,办公室一片惊呼,我心里都能颤几下,哪怕你老老实实蹲办公室,没有任何违规操作,也可能被一波带走。


user avatar   bobo-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了一个微信群里的视频,不知真假,但是很愤怒

我已经脱离学生身份几年了,所以也不再从学生受压榨或者天坑专业的角度来谈了

我就单讨论一件事,实验室里的学生,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做的实验面临的风险,知不知道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危险?

根据微信视频,在爆炸燃烧后,有不少学生仍然聚集在实验室附近,试图用水来灭火(经评论提醒,是在向栏杆泼水降温以便于同学逃生)。

我们的消防队员在进行危化品,涉爆粉尘相关救援灭火作业时,最害怕的就是不知道燃烧物性质,不同的火灾要用不同的对应方式去处理,是隔离疏散,还是窒息灭火,还是喷水降温,这些都是有相关的流程规范的。但是如果不知道燃烧物性质贸然施救,很容易造成更大损失

那么消防员不知道你实验室里什么东西着了,学生也不知道吗?学生不知道,管实验室的老师也不知道吗?

那东西着了以后该怎么灭,能不能灭,该不该跑,就没有一个人知道吗?

如果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爆炸,大家来不及逃跑造成了伤害,我能想到的只有可惜和痛心

但是如果是为了所谓抢救数据和成果,为了减少损失而贸然施救,引发更大的灾害事故,我只有愤怒。

事故发生后,尤其是危化品事故发生后。首先要做的是不慌乱,按照操作规程来处理,又或者是找能够处理事件的人来处理。

所以实验室必须具备所有本实验室所容纳危险品的应急处置规程,而且也必须保证现场附近的人员熟悉规程或者能随时找到并阅读规程。就算学生都不知道,老师总该知道吧!

危化品相关事故,你能单凭本能遏制在萌芽期,那是你的幸运,而不是你的本事。一旦事故已经不可控,一定要以自身生命安全为前提尽快逃离。

本专业相关案例一大把,为了救一两个,死进去四五个十多个的事故实在是太多了。也许大家看一些救人的事迹很受鼓舞,也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在危难之际救活他人的性命。但是说句不好听的,部分事故场景下,盲目的救援只会让事故的影响无限扩大,最后反而因为部分人无知无畏的救援行为造成更大的损失。

——————————————防手滑的分割线———————————————————

我的言辞可能对部分同学或者围观群众造成了误导,我再梳理一下我发言的思路

1、这件事情,学生不明确实验室中存在的危险与风险,不明确应对措施,这件事是校方以及实验室方的管理责任;

2、实验室内有药品变动,随之引起的风险源变动,应同步辨识并形成相关的风险应对处置方案,交由学生学习;

3、遇到险情一定要按照相应规程行事,勇敢无畏的救人是好事,但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是救人,如果没有清晰的辨识风险而盲目施救,那么在救不出人的前提下还会把自己搭进去。

4、以上三条都是由无数条人命换来的教训,我只是在这里表述出来。希望各高校实验室也能像企业一样制定自己的风险辨识、管控章程与应急场景的应对处置措施,而且要保证学生能够明确自身所处区域的危险并能够按照章程处置各类情况。

下面放几个事故

危化品企业的:


有限空间的


还有大家都知道的天津港812,我就不放了

另外再放一个企业方面的文件《关于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

企业推行的是“入企即入校”,企校合作培养培训。要求新员工培训不少于72学时。那么我们的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有没有一个强制的安全培训,有没有向他们明确实验室内相关的风险与应对措施,有没有结合实验室新购入药品不断的加强培训?这是我最想提出来问问南航的校领导的。昨晚写回答的时候是深夜,所以没有起来找材料,可能部分言语让人觉得我是在责备救人的学生。

但是我主要是想避免更多的类似事故发生。


user avatar   hudadabua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是看得我都睡不着了,总想说点啥

我国高校就是货真价实的法外之地,硕博在应该参与工作的年龄,享受着低于人均线的薪资,承受远超996的工作时长,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甚至争取权益时会受到道德谴责的压力,基本权利完全无法和工地的民工相提并论。高校的安全措施基本都是纸糊的,连续出大事故实属正常,甚至可以说有些地方居然不出事故,真是仰仗了天之骄子们的机敏与强运。以目前的形势看,这种现象几乎必然会持续下去,怕是用不了多久我们又能看到某校上热搜,如此循环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高校安全问题。我们做机器人无人机啥的都需要用到锂电池。大型锂电池具有相当的危险性,锂电池从购买,运输,存储到报废理应有严格的流程。尤其是锂电池报废流程最麻烦,鼓包的锂电,破损的锂电,完全不是个人能处理的。像我们学校,有无数实验室和个人在玩无人机,航模,机器人,报废的锂电池怕是数都数不清,至今没有锂电池统一回收处理的渠道。领导不知道吗,怎么可能,我个人就在学院统计意见的时候提过这档子事,说是研究研究,研究到我已经毕业走人了

唯一能让校领导有所动作的,只有事故,不管大事小事,只要出了事就是各种整改检查。然而非常可惜,这种整改检查永远停留在表面,几乎不会对安全带来实质的提升,甚至反过来制造新的隐患。某次隔壁实验室锂电烧了,好在学生眼疾手快没有造成损失,但是一如既往全院整改。整改中提出了要求,所有有锂电池的实验室需购买电池防爆柜。问题来了,以我校这点实验面积,设备和人员都塞不下了,在哪放防爆柜?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只能把锂电塞到犄角旮旯拿东西盖上,或者把锂电放到其他实验室打游击战。这些手段都增加了锂电损坏的几率,反而造成了风险和隐患。检查人员不知真傻还是装傻,实验室那么多机器人无人机,说没有锂电,他们还真敢信。一套检查,徒增我们一线硕博的烦恼,对提高安全系数毫无帮助,甚至反过来制造了新的隐患

至于各种大型项目调试发生的危险,更是没法归纳预防,都是自己设计的非标设备,完全只能靠调试人员自己把握。为了能按时毕业,赌上被爆头断腿腰斩的风险强行调试的同学可不在少数

这些问题真的都无法避免吗,当然不,唯一的问题是想真正避免某些风险,是必须花钱花资源的。这可就要了老命了。我读博这么多年,对实验室各种安全隐患了如指掌,解决方案基本心里也都有数,但这些方案可能把项目成本提高几倍几十倍,更不提时间成本,所以有啥用呢。就比如锂电池这事,据我所知,但凡是做无人机的公司,不管规模多小,总有集中处理报废锂电池的渠道。高校只要想做,一定是有办法的,甚至因为规模效应均摊成本会更低,然而...

我们的高校需要的是思维逻辑的彻底颠覆,需要把学生当成真正的劳动者看待,至少需要享受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安全福利等基础保障,而不是当成小孩尽情白嫖。不过矛盾的核心点就在于,当前高校已经形成了基于白嫖的一整个生态,如果不能白嫖学生,大多数实验室和教授开的小公司立马就维持不下去直接可以关门了。所以我丝毫不看好高校生态会有任何改进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孟姜女》-哔哩哔哩】b23.tv/1wPYTD


user avatar   rq-c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化学实验极其危险,一定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就算完全遵守了,也难以避免意外的发生。前有诺奖得主Sharpless的一只眼睛、UCLA丁基锂的事件。这也是我放弃(误以为)热爱的科研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清华读本科时,大三大四基本每天做实验到两三点,有次凌晨一两点左右(实验室没人可以独占旋转蒸发仪和气质联用)。卸高压釜(80℃,50atm,已冷却至室温)的时候,表头在手里炸了,零件四处飞射。操作上应该没有失误,已经做了几十遍相同的操作了,有可能是用的次数太多,表头老化的缘故。好在运气爆表,除了溶剂弄脏了白大褂,居然没受伤也没丧命,收拾好烂摊子提前结束实验回寝室,取消预约好的核磁,重新调整进度计划,补上因为意外损失的时间,好在备用表头还有好几个,没耽误太多时间。

后来去巴黎综合理工读研,周末偷偷独自去实验室加班(法国不让在下班后、周末、节假日加班),上叔丁基锂(t-BuLi)的时候,注射器里的试剂遇到空气起火了。操作上应该也没有失误,丁基锂也用过几十回了,可能略有小瑕疵或者注射器品控不过关?好在通风橱很给力,有机气体浓度很低没有引发爆炸,也足够淡定没有惊慌失措,举着注射器等它烧完(想到了UCLA因为叔丁基锂不幸遇难的学生)。烧完后以防万一又猝灭了一遍,赶紧收拾东西回宿舍了,从此再也不加班了,玩去喽。

读完硕士就退坑了,怕运气不够用来抵消自己作死。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冬天看到新闻,本科时楼上的一间实验室爆炸了,一名博后不幸遇难。本科时我们经常去那间借试剂。

就是在这里熄灭了自己对科研的最后一点执着。

Research in Peace


user avatar   si-xi-8-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愿逝者安息!

说一千道一万,实验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实验成果是谁的不好说,但命是自己的。

在实验室待的年份长了,事故见多了便胆子越来越小了。

我带过几届师弟师妹,每次新人进实验室,我都会先跟他们讲实验室的哪个区域是污染区,实验室内哪些试剂易燃易爆易挥发,哪些操作需要做好个人防护......

所有的实验仪器一定不要自己瞎捣鼓,找个有经验的师兄师姐带一带。

所有的化学试剂,使用之前一定要认真读说明书,规范操作。

(关乎安全,大意不得。)

附上实验室常用的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使用时会在燃烧物表面形成的泡沫覆盖层,使燃烧物表面与空气隔绝,起到窒息灭火的作用。适用于扑救木材、棉、麻、纸张等火灾,也能扑救石油制品、油脂、苯等的火灾,但不能扑救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的火灾,如醇、酯、醚、酮等物质的火灾。
干粉灭火器:使用时会消除燃烧物产生的活性游离子,使燃烧的连锁反应中断;或者干粉遇到高温分解时吸收大量的热,并放出蒸气和二氧化碳,达到冷却和稀释燃烧区空气中氧的作用。适用于扑救可燃液体、气体、电气火灾以及不宜用水扑救的火灾。ABC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带电物质火灾。
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扑救600伏以下电气设备、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的火灾,以及范围不大的油类、气体和一些不能用水扑救的物质的火灾。当燃烧区二氧化碳在空气的含量达到30%-50%时,能使燃烧熄灭,主要起窒息作用,同时二氧化碳在喷射灭火过程中吸收一定的热能,也就有一定的冷却作用。

附上实验室常见有毒有害试剂相关的处理方式:

苯酚:有剧毒性和高度腐蚀性,可致严重烧伤。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穿好防护服,在通风橱内操作。若有皮肤接触药物,可用大量清水冲洗,并用肥皂和水清洗,不要用乙醇洗。
叠氮化钠:有剧毒性,可阻断细胞色素电子转运系统。含此药物的溶液要明确标记。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并小心使用。此药品为氧化剂,故保存时要远离可燃物品。
多聚甲醛:有剧毒。易通过皮肤吸收,并对皮肤、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严重破坏性。避免吸入尘埃。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多聚甲醛是甲醛的未解离形式。
二甲苯:可燃,高浓度有麻醉作用。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始终远离热源、火花和明火。
甲醇:有毒,可致失明。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要有足够的通风以减少挥发气。不要吸入这些气体。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化学通风橱内操作。
甲醛:有剧毒性和挥发性。也是一种致癌剂。可通过皮肤吸收,对皮肤、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或损伤。避免吸入气体。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始终在通风橱内操作。远离热源、火花和明火。
秋水仙碱:有剧毒,可致命,可导致癌症和可遗传的基因损害。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不要吸入粉尘。
β-巯基乙醇:吸入或皮肤吸收可致命,摄入有害 。高浓度溶液对黏膜、上呼吸道、皮肤和眼睛有极大损害。 β-巯基乙醇有难闻气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

愿逝者安息!

愿天堂没有生化环材,每个人都不被push!

愿天堂没有零零七,每个人都能好好休息!


user avatar   li-ming-zhi-69-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学机械的,做实验真的不容易。我的硕士课题类似于 AB复合系统的开发和C材料的成型参数优化。我需要设计搭出来硬件写好调试好软件,然后做材料(高温熔化粉末那种)参数,磨样表征。

A硬件有辐射。B硬件是激光。C材料是高温合金,熔点两千多度。还得用粉末来做人工筛粉。还好AB系统是密封的不会爆炸。

AB系统搭建过程中磕到碰到擦伤啥的这都不说了。搭系统的时候有点时候需要蹲下来接线,我有两次裤子裆都开了,幸亏是在晚上自己偷偷回宿舍也没人看到。导致我现在穿衣服只穿那种弹性的。还有次工人挪我的设备拆了我的线路。我没记清接线方法,让24V电了一下子,右手小拇指和无名指麻了十几分钟。

这都还不算,关键这个硬件软件是我做的。它没有个安全检测和质量标准。我后续还得伺候着这个大设备做高温成型实验。

我超级羡慕商科文科,看人家秋招经验帖子都实习了三四段,amazing!我们这种传统工科导师能让实习一次都算是上辈子积德。


工科实验室爆炸致死年年都有,学生zs跳楼做不出实验延毕的也都是这些工科专业。有的专业它就是能集齐“读书累,待遇差,工作危险,女生少”所有debuff。每次怀疑人生后悔不已的时候,我都能回溯到填报专业的那个下午,这些境遇跟你这个人牛逼不牛逼没关系,它就是整个行业拉跨,就是专业不行。不论导师还是学生,都在这个体系支配之下。

所幸我秋招已经上岸互联网了。我秋招的原则就是不做硬件。


大国重器如一梦,富贵不在理和工。

溪花不耐风霜苦,in the end run away.


user avatar   li-mian-hua-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事故最后一定归罪于某个同学未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就是安全整顿大检查。

我自己是个马大哈,我想的是就算我失误了出错了,也不应该要我命。所以我是真的不适合这行业,润了。


有很多同学会怀疑自己到底行不行:

高考数学物理你会做,但就是各种粗心拿不到高分的,润。

昨晚吃啥饭你都记不起来的,健忘,润。

爸妈交代你洗碗,你没法做到洗5遍的,没耐心,润。

开车你没法做到绕车一周,还嫌系安全带麻烦的,没有安全意识怕麻烦,润。

骑电瓶车你都不愿戴头盔的,存在侥幸意识,你趁早润。

因为这在化学实验中都是必须要做的安全措施,你少做一步,就可能要你命,甚至要别人命。



关于润哪里:

上策:

本科考公;

研究生考公考老师;

跨专业考研:想卷就计算机,想躺就文科,哪怕学校降档次也要跨考,不要觉得985生化环材就比211计算机强;

中策:

毕业直接报个培训班当码农,干1年你拿10k-15k没有任何问题,包括二三本的,研究生和211上限更高,跟科班差不了太多;但可能有35危机,工作地局限在一二线;

下策:

为了有书读考本专业研;

为了有工作本科毕业进厂;

不热爱的情况下继续读博。


user avatar   long-yu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不是第一起,也不是最后一起。

以后还会有。

因为中国高校的实验室管理真的是烂透了。

包括但不限于:

  1. 一些很大的仪器市值几亿的公共实验平台竟然没有专职管理员。都是学生用爱发电。
  2. 安全意识极为淡漠。说的就是生化环材。
  3. 大量生化环材老师,为了节约费用。使用过期化学材料,风险极大。
  4. 官僚主义严重、官官相护。我一个朋友学校的超净间发生火灾,损伤上亿。负责实验室管理的主任过几年还升官了。
  5. 最重要的是。学校老师、行政人员漠视生命,根本不把学生的命当回事

user avatar   gu-wei-hua-17-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来校领导,院领导得进去几个才能把类似的问题解决好…

铝镁粉试验的危险性是可预见的,措施得多差才会弄伤11个人?

特种试验就要安排特种场地,没条件试验就别试验!恶心!


想起大学里面一个物理专业毕业的到我们试验室制备石墨量子点发生事故的事情。可以说,整个事故全部是人祸,我不清楚一个化学试验都没接触过的研究生,是怎么进入实验室并操作试验的。

这哥们用浓硝酸氧化石墨,一开始装置乱搭,就开始准备加热了。还好我及时发现,重新给他搭了一套装置。但是,中午我吃完饭回来发现装置还是炸了,满通风橱都是浓硝酸。这哥们没事,因为他去网吧打游戏了……

后来一问 这哥们看见冷凝柱口有气体冒出来 找个塞在把它塞住了,塞子被气体顶出来后,这哥们找了胶带缠了起来。之后,他就离开实验室了。是的,加热装置存在条件下,没人看管。

感情这哥们把实验装置当高压锅煮汤呢?不会用, 找个试验室的学生帮你不行么?自己毫无安全意识上来就干。

事后这哥们根本不知道他犯了什么错, 反正后来告诉我们导师后,他就被赶走了。

这个人是P大某院士的研究生,谜之自信操作自己不会的装置,并且毫无安全意识。这还是国内顶尖学校的安全管理水平。

让一个物理专业,没有碰过化学试验的研究生做带有危险性的化学试验,我不知道这是傲慢,还是愚蠢。但,这就是国内高校的科研环境。




                 

相关话题

  生化环材及医学领域十分文章烂大街了吗? 
  氦气是怎么提取出来的?空气里面都有什么气体? 
  有没有固体氧?人吃了会怎样? 
  为什么橡皮能够跟尺子粘在一起? 
  如果科研人的收入比明星(非演员)高会怎么样? 
  化学渗透假说中,H+究竟是怎样通过电子传递链而被逐出到线粒体膜间隙中的?目前有哪些假说或理论? 
  古人是如何炼铁的? 
  你们怎么看待“我们总是把最差的心情和最糟的态度给了自己最亲近的人,却把耐心和宽容都给了陌生人”? 
  请问大学学生物的话,有哪些推荐的专业?本人想做研究生命科学的科学家呢……? 
  李兰娟院士团队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对新型肺炎治疗有何意义? 

前一个讨论
9 岁女孩因老师太漂亮而产生自卑心理患抑郁症,为什么孩子这么小就产生容貌焦虑了?该如何正确引导?
下一个讨论
被男朋友蹭胸、摸腿,我觉得好猥琐,是我想太多吗?





© 2025-02-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