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纯市场行为,演员片酬本来应该是以票房号召力计算,可是偏偏还是停留在用流量计费的方式。
2012年电影市场爆发,到2018年崔永元怒怼《手机2》影视行业补税后进入寒冬。
影视业被热钱定下的规则捆住,也让新生代明星高估自己的电影价值。
简单说就是明星片酬可以合理避税,比方说一千万片酬,本来按照现有个人所得税,应该上税25%—50%,经过地方财政减免后,可以上税5%左右,这一条就让很多明星补上大量税款。
但是真正导致问题的是以下两点。
第一点,真正的问题是返现,其实就是A上市公司年度宣传预算一亿,但是没花完,总经理想花出去必须要董事会审计,最好办法就是投资电影,明星片酬八千万,制片费两千万,但是明星实际到手一千万,剩下的要返给A公司总经理。
这就是套路,明星乐得拿钱,总经理用低成本拿回钱,A公司把这比钱计入投资,第二年如果赚了就算亏损,如果赚了,那就是盈利。
第二点就是明星名气和方案通过率
总经理报给董事会要提方案,董事会也不懂,于是谁名气大就用谁 ,这帮生意人用自己行业的生意思维套电影,搞不清名气和票房号召力的区别。
于是董事会通常会因为某个主演名气大通过方案,这个明星的让投资变得顺利,于是明星的价格水涨船高。那些年就会发现大量的流量明星们,参演大投资的一线电影,演技像屎,但是投资人买账,比如吴某凡、某晗、某baby等等。
因为上述两点就是投资人们不懂影视,各怀私心的情况下开始非市场行为,一切都在2018年秋天结束,但是后果还在继续。
这么干那些专门靠电影赚钱的人,前几年发现自己的影星资源被这些搞钱的人拿走了,还赚了好多钱,为啥自己不去赚这笔钱,于是他们也加入这个行列,票房演员和明星的价格彻底被搞混。
如果一个演员的电影证明他值片酬,他的电影票房和片酬就是正比的,如果吴京部部电影都是50亿,他的片酬可以是总票房的20%,因为这笔账是合适的。
例如沈腾、黄渤、吴京、易烊千玺这些用电影证明了自己价值的演员,片酬就要高。没证明过的就要拿入门片酬,即使粉丝再多,名气在大。
电影部部亏损,那么问题就来了,片酬该怎么算。
所以在电影市场成熟的国家,如美国、韩国、日本,对于流量明星的片酬是带着市场和“礼貌”的,这个礼貌就是很客气给一个不丢人的价格,比如小甜甜布兰妮当红的时候,也就演一下青春片证明一下,一旦证明不行片商转头而去,而片酬是一百万美元,片商拿得起,布兰妮也不丢人。
希尔顿爆火的时候,还是要靠小成本恐怖片证明自己,这就是成熟制片人不会为名气晃瞎眼,同时也没有人为了搞钱乱发片酬。
现在广电总局严令限制片酬,其实是不让热钱跑进来洗钱,对于票房明星们没啥影响,但是对于流量明星来说,好日子结束了。